吉慶街與老通城豆皮漫談

2020-09-05 大小眼沒有越位

吉慶民俗文化街

對於我來說,吉慶街不屬於我的童年,也沒有我最深的回憶。

對于吉慶街的印象更多是在報紙上,關聯著諸如宵夜、室外大排檔、民間藝術家之類的字眼。

當時的我還不太喜歡坐在馬路邊吃飯的感覺,一是因為吵,二是因為灰塵太大不衛生;我也不太喜歡吃飯的時候被吹拉彈唱所打擾的感覺,最壞的情況就是遇見不經你同意,演奏完後找你要錢的表演者,20塊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西洋音樂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民族音樂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流行音樂

之後我又輾轉了很多城市。

待在南方的時候,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種大排檔的氛圍。一個個簡易的棚子,搭建出的一片花天酒地的極樂世界,在觥籌交錯之中忘卻一個星期辛苦的工作。

我們這一代人的消遣娛樂,小時候是玩具、電腦遊戲,之後長大了一些是ktv、桌遊吧,到了如今依舊回到了酒桌之上。人終究是害怕孤獨的,但在大排檔,你總不會感覺到孤獨。

雖然因為擾民、髒亂還有阻礙交通等原因幾經取締,如今吉慶街變成了吉慶民俗文化街,成為了全國唯一可以佔道經營的場所,這可以說是歷經磨難又重生的吉慶街獨享的特權了。

吉慶街大排檔

吉慶民俗文化街的美食,可以說是匯聚了武漢美食百年來的精髓。四季美湯包、老通城豆皮、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小桃園雞湯、精武路鴨脖等等。光聽這些店名,武漢人都會覺得倍感親切。

吉慶街文字牆

汪玉霞綠豆糕

汪玉霞

而對我,老通城豆皮有著特別的地位。

還記得小時候我體弱多病,常常去兒童醫院打針(兒童醫院舊址就在大智路旁邊),一打就是大半天時間。打完針的我又累又餓,奶奶都會帶我去大智路的老通城吃豆皮,每次我都能吃三盤牛肉豆皮。有些味道是從小就喜歡上的。

當時的老通城在大智路有一棟樓,約莫有三層樓高,很是氣派。如果沒記錯的話,豆皮是在二樓。

豆皮大王老通城舊址

豆皮大王老通城舊址

如今在吉慶民俗文化街,老通城豆皮也佔據了一席之地,店面不大但很乾淨,人氣夠旺。每天一大早就有一些爹爹婆婆過來吃豆皮喝糊米酒,當然也有我這樣的年輕人過去品嘗,但不多。

老通城新店

菜單上的菜品不多,依舊是三鮮豆皮、牛肉豆皮、蝦仁豆皮還有糊米酒。

最暢銷的還是三鮮豆皮,黃燦燦的蛋皮又薄又脆,焦度正好,吃起來滿口蛋香;豆皮的靈魂糯米不硬又不稀,黏度和口感剛剛好,散發著淡淡清香;配料筍丁、香菇丁還有肉丁充斥著恰到好處的滷香味,不鹹不淡,在焦香的蛋皮和清香的糯米中間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有時甚至會搶戲。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豆皮

松嫩爽口、餡新鮮香的豆皮配上熱氣騰騰、香甜濃稠的糊米酒,在寒冷的冬日真真是極好的享受。

老通城糊米酒

對比其他家的豆皮,嚴氏豆皮有太過濃鬱的八角味道;我家附近的蔡記豆皮,還有漢陽的豆皮大王則是吃到最後都覺得油膩,脆弱的胃不允許我愛上它們。

唯獨老通城的豆皮,沒有多少特別的味道,卻就是一份豆皮該有的樣子,毫不起眼又讓人無比滿足,一如經過近百年歲月洗禮後的老通城本身。

還記得小時候,中山大道一個小路口裡的蔡林記、六渡橋銅人像中間的德華樓包子、江漢路新華書店樓上的四季美湯包、大智路吉慶街三層樓的豆皮大王老通城。

這些老店的舊址隨著城市的翻新已經成為歷史,但如今這些老字號的新店在武漢遍地開花。在感嘆資本力量的同時,也給我們一些啟發,有一些味道會讓人認可、有一些味道會讓人銘記,它不會消失,只會在長存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要記住一些東西,留下一些東西,不是嗎?


歡迎關注和轉發 鹿吃Vlog,做你身邊的吃喝鑑賞家。有什麼好吃的店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鹿吃找吃的不怕迷路哦!

相關焦點

  • 一把吉他給城市帶來歡笑 吉慶街民間藝人「老通城」病逝
    那時的他,精神抖擻,憑著一把吉他和一張討人喜歡的利嘴,穿梭在老吉慶街各大宵夜攤子上。早期,「老通城」與「麻雀」「拉茲」「黃瓜」並稱為吉慶街的「四大天王」。即興說唱,河南腔freestyle,是「老通城」的特色,誇人的段子隨口就來,老少皆宜。很多明星到吉慶街打卡都喜歡聽「老通城」演唱,馮鞏就曾誇他「唱歌和豆皮一樣有味道」。在武漢打拼多年,「老通城」成為吉慶街的一張名片。
  • 一把吉他給城市帶來歡笑 武漢吉慶街民間藝人「老通城」病逝
    1991年,呂文禮來到吉慶街成為表演藝人,取藝名「老通城」。那時的他,精神抖擻,憑著一把吉他和一張討人喜歡的利嘴,穿梭在老吉慶街各大宵夜攤子上。早期,「老通城」與「麻雀」「拉茲」「黃瓜」並稱為吉慶街的「四大天王」。即興說唱,河南腔freestyle,是「老通城」的特色,誇人的段子隨口就來,老少皆宜。
  • 一把吉他給食客帶去無數歡樂,吉慶街「四大天王」之一「老通城」病逝
    那時的他,精神抖擻,憑著一把吉他和一張討人喜歡的利嘴,穿梭在老吉慶街各大宵夜攤子上。早期,「老通城」與「麻雀」「拉茲」「黃瓜」並稱為吉慶街的「四大天王」。即興說唱,河南腔freestyle,是「老通城」的特色,誇人的段子隨口就來,老少皆宜。很多明星到吉慶街打卡都喜歡聽「老通城」演唱,馮鞏就曾誇他「唱歌和豆皮一樣有味道」。在武漢打拼多年,「老通城」成為吉慶街的一張名片。
  • 吉慶街「四大天王」之一「老通城」病逝 一把吉他曾給食客帶去無數歡樂
    「四大天王」之一的「老通城」呂文禮先生在漢口吉慶街為觀眾義演。1991年,呂文禮來到吉慶街成為表演藝人,取藝名「老通城」。那時的他,精神抖擻,憑著一把吉他和一張討人喜歡的利嘴,穿梭在老吉慶街各大宵夜攤子上。早期,「老通城」與「麻雀」「拉茲」「黃瓜」並稱為吉慶街的「四大天王」。
  • 吉慶街「四大天王」之一「老通城」病逝 一代碼頭文化謝幕
    7月30日,吉慶街「四大天王」之一、草根藝人「老通城」呂文禮病逝,享年56歲。1993年,經一位遠親姐姐的邀請,老通城勇闖武漢,並把吉慶街當做家。關於藝名,早年間的他在吉慶街一家叫「老通城」的知名酒樓為馮鞏唱歌,馮鞏誇他:「你這一段唱得太好了,今天咱們有情相約在『老通城』,以後你的藝名就叫『老通城』。」
  • 52家湖北老字號名錄一覽表,吉慶街如何匯聚武漢小吃四大天王?
    但在老武漢人眼裡,吉慶街才是他們去的地方。在過去的30年來,暮色下的吉慶街,不僅有地道風味,還有民間藝人,是一條可以宵夜靠杯(靠杯,夏天晚上,武漢人們在路邊小店喝酒,常吃臭乾子,毛豆,蝦子,喝啤酒等。人們把這種小店叫靠杯)的排檔夜市。吉慶街上,集聚了武漢知名的蔡林記熱乾麵、德華樓包子、老通城豆皮、汪玉霞糕點等美食非遺。
  • 宵夜吉慶街的墮落:藝人們成了線上網紅,老一代天王紛紛離開
    與吉慶街的拆遷同時,宵夜四散,當時的老字號「四大天王」小桃園、四季美、老通城與蔡林記先後拆遷,熬煎之下,他們面臨著涅槃重生或者徹底死亡。2011年,新吉慶街揭開面紗。將一塊書有"吉慶街「的大石碑立在交易街與中山大道的街口,上面有池莉的文字,全稱「吉慶民俗街」。
  • 開席啦 聽曲啦 新吉慶街再現不夜天
    昨夜,新吉慶街開街,重現著名作家池莉筆下的燈火輝煌。民間藝人「老通城」、「麻雀」天王回歸,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明智鼎力捧場……數千江城市民忘記了冬夜的寒冷,站立在吉慶街的舞臺下,度過了一個歡快的冬至節。新吉慶街定名為「吉慶民俗街」,昨日開放的是項目一期,主要經營餐飲業,DQ、仟吉蛋糕等品牌店入駐,12家中餐館集中在一期二樓,有巨浪食坊等,主要是鄂菜、湘菜館。 傳統小吃暫未開業。
  • 漢口吉慶街,武漢女作家池莉筆下的《生活秀》,聞名全國
    「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吉慶街的美食是漢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提到吉慶街,30年來這條短短170米的普通小街,武漢人就會想起宵夜。蝦球、毛豆、幹煸藕絲、鴨脖子、排骨藕湯,一定是必點的美食,吉慶街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市井味道的排檔是擺了一排又一排。「 吉慶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樣。」
  • 令狐衝救任盈盈途中,還忘不了吃上3碟武漢三鮮豆皮
    不過,依據金庸在小說裡對豆皮的描述,以及故事發生的地點(武漢),我們可以推測出,令狐衝所吃的豆皮,不是四川豆皮,不是陝西豆皮,不是河南豆皮,而是湖北豆皮,而且是武漢最有名的傳統小吃——三鮮豆皮。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
  • 65歲的毛澤東,來到武漢老通城餐館吃飯,親切的和廚師顧客們問好
    1958年4月3日,這個春天的傍晚,已經19:00多鍾了,街頭上的行人慢慢減少,武漢素有名氣的老通城餐館,也只剩下三桌客人。一張桌子上,坐著3歲的王熙濱和他的4個哥哥姐姐,加上他的父母,一家7口人,進店吃飯,他們是今天最後一批進店吃飯的。
  • 武漢:吉慶街戶部巷美食飄香,黃鶴樓古琴臺韻味悠長
    還是從年頭喧囂到年尾的吉慶街漢正街?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大氣蒼莽?還是焦尾聲斷斜陽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綿綿情意?是大到像海的東湖?還是辣到你熱淚盈眶的鴨脖子?就好像每個人心中都長著一個哈姆雷特,武漢,也許在每個人眼中都會不同。
  • 領導人點讚的「舌尖」美食:毛澤東愛臭豆腐豆皮
    毛澤東一共品嘗過4次豆皮,次次「點讚」  1922年,湖南長沙,毛澤東邀李立三商議組織安源煤礦工人罷工。兩人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來到聚集湖南小吃的火宮殿。在火宮殿裡,毛澤東不僅請李立三吃臭豆腐,而且還介紹臭豆腐的由來。
  • 豆皮的翻譯也好有意思!
    你知道武漢豆皮、熱乾麵的英文翻譯嗎? 在軍運村餐飲中心的菜單翻譯審校修訂工作中 一些武漢獨特美食有了官方的英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