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民俗文化街
對於我來說,吉慶街不屬於我的童年,也沒有我最深的回憶。
對于吉慶街的印象更多是在報紙上,關聯著諸如宵夜、室外大排檔、民間藝術家之類的字眼。
當時的我還不太喜歡坐在馬路邊吃飯的感覺,一是因為吵,二是因為灰塵太大不衛生;我也不太喜歡吃飯的時候被吹拉彈唱所打擾的感覺,最壞的情況就是遇見不經你同意,演奏完後找你要錢的表演者,20塊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西洋音樂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民族音樂
吉慶街民間藝術家——流行音樂
之後我又輾轉了很多城市。
待在南方的時候,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種大排檔的氛圍。一個個簡易的棚子,搭建出的一片花天酒地的極樂世界,在觥籌交錯之中忘卻一個星期辛苦的工作。
我們這一代人的消遣娛樂,小時候是玩具、電腦遊戲,之後長大了一些是ktv、桌遊吧,到了如今依舊回到了酒桌之上。人終究是害怕孤獨的,但在大排檔,你總不會感覺到孤獨。
雖然因為擾民、髒亂還有阻礙交通等原因幾經取締,如今吉慶街變成了吉慶民俗文化街,成為了全國唯一可以佔道經營的場所,這可以說是歷經磨難又重生的吉慶街獨享的特權了。
吉慶街大排檔
吉慶民俗文化街的美食,可以說是匯聚了武漢美食百年來的精髓。四季美湯包、老通城豆皮、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小桃園雞湯、精武路鴨脖等等。光聽這些店名,武漢人都會覺得倍感親切。
吉慶街文字牆
汪玉霞綠豆糕
汪玉霞
而對我,老通城豆皮有著特別的地位。
還記得小時候我體弱多病,常常去兒童醫院打針(兒童醫院舊址就在大智路旁邊),一打就是大半天時間。打完針的我又累又餓,奶奶都會帶我去大智路的老通城吃豆皮,每次我都能吃三盤牛肉豆皮。有些味道是從小就喜歡上的。
當時的老通城在大智路有一棟樓,約莫有三層樓高,很是氣派。如果沒記錯的話,豆皮是在二樓。
豆皮大王老通城舊址
豆皮大王老通城舊址
如今在吉慶民俗文化街,老通城豆皮也佔據了一席之地,店面不大但很乾淨,人氣夠旺。每天一大早就有一些爹爹婆婆過來吃豆皮喝糊米酒,當然也有我這樣的年輕人過去品嘗,但不多。
老通城新店
菜單上的菜品不多,依舊是三鮮豆皮、牛肉豆皮、蝦仁豆皮還有糊米酒。
最暢銷的還是三鮮豆皮,黃燦燦的蛋皮又薄又脆,焦度正好,吃起來滿口蛋香;豆皮的靈魂糯米不硬又不稀,黏度和口感剛剛好,散發著淡淡清香;配料筍丁、香菇丁還有肉丁充斥著恰到好處的滷香味,不鹹不淡,在焦香的蛋皮和清香的糯米中間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有時甚至會搶戲。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豆皮
松嫩爽口、餡新鮮香的豆皮配上熱氣騰騰、香甜濃稠的糊米酒,在寒冷的冬日真真是極好的享受。
老通城糊米酒
對比其他家的豆皮,嚴氏豆皮有太過濃鬱的八角味道;我家附近的蔡記豆皮,還有漢陽的豆皮大王則是吃到最後都覺得油膩,脆弱的胃不允許我愛上它們。
唯獨老通城的豆皮,沒有多少特別的味道,卻就是一份豆皮該有的樣子,毫不起眼又讓人無比滿足,一如經過近百年歲月洗禮後的老通城本身。
還記得小時候,中山大道一個小路口裡的蔡林記、六渡橋銅人像中間的德華樓包子、江漢路新華書店樓上的四季美湯包、大智路吉慶街三層樓的豆皮大王老通城。
這些老店的舊址隨著城市的翻新已經成為歷史,但如今這些老字號的新店在武漢遍地開花。在感嘆資本力量的同時,也給我們一些啟發,有一些味道會讓人認可、有一些味道會讓人銘記,它不會消失,只會在長存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要記住一些東西,留下一些東西,不是嗎?
歡迎關注和轉發 鹿吃Vlog,做你身邊的吃喝鑑賞家。有什麼好吃的店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鹿吃找吃的不怕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