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建設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劉桂平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了建設銀行創新數字普惠模式和全力服務實體經濟的相關情況。
劉桂平表示,金融適應實體經濟所需而產生和發展,普惠金融作為緩解金融供需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在銀保監會的正確引領下,建設銀行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全面貫徹落實「六穩」要求,落實「六保」任務,確立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下沉服務重心,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迅速反應,制定支持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10項舉措,和對湖北地區26條具體措施。出臺了疏解小微企業困難的「四專八舉措」和「復工助企18條計劃」,將穩企業保就業和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更好地結合起來,全力以赴促進經濟社會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並實現正常發展。
一是加大信貸供給,保障企業正常流動性資金需求。通過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開闢綠色通道,配置專項信貸規模等措施,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今年一季度,建行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在全國商業銀行中首家突破1萬億元。截至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1.5%;有貸款餘額的客戶數159.1萬戶,同比增長29.8%。同時瞄準疫情帶來的新痛點,重點加大對信用貸款、續貸、首貸等客戶的支持,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佔比比上年末提升3個百分點,續貸累放金額佔比較上年末提升0.2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首貸客戶數近4萬戶。
二是為受疫情影響暫時陷入困境的企業提供延期還款服務,確保企業生存和經營發展。對受疫情影響較大,流動性遇到暫時困難的小微企業貸款給予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到6月末已經為約8萬戶小微企業、超過400億元貸款延長了還款期限。
三是減費讓利,幫助企業輕裝上陣。疫情發生以後,對普惠型小微企業新發放貸款利率下降0.75個百分點,對疫情防控相關企業進一步下調0.4個百分點。此外在大力增加信用貸款投放的同時,針對抵押類貸款,主動為小微企業代付部分第三方機構的費用,包括抵押類貸款押品評估費、財產保險費、抵押登記費,切實減輕企業的融資負擔。
四是創新產品,提高疫情背景下金融服務的適應性和貸款的可得性。針對疫情以來企業經營指標的變化,依託「小微快貸」線上新模式,創新推出「雲義貸」專項產品,以適應受疫情影響企業,特別是醫療全產業鏈企業,累計投放超過1300億元,惠及的客戶接近14萬戶。
五是下沉經營重心,擴大客戶服務的覆蓋面。建設銀行不僅重視貸款量的增長,更重視客戶服務覆蓋面的擴大,特別是注重對穩就業起基礎性作用的實體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實行傾斜,主打產品「小微快貸」,累計為144萬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投放貸款2.6萬億元,戶均貸款80多萬元。全行超過97%的網點可以開辦小微企業業務。
六是創新平臺經營,以線上服務便利企業融資。建設銀行於2018年9月專門針對小微企業在國內銀行業首家推出「惠懂你」手機移動端融資和綜合服務平臺,實現7×24小時服務,「惠懂你」集成創新了在線測額、預約開戶、股東開會、貸款辦理、進度查詢、貸款歸還等功能,通過一部手機一站式完成,可以實現自由申貸、自主辦理,融資的便捷性、時效性大大提升,客戶體驗良好。尤其受到過去沒有得到過銀行融資服務企業的歡迎,疫情期間更是加速釋放「惠懂你」線上服務效能,為客戶提供全線上無接觸服務,目前該APP訪問量突破1億次,認證企業突破370萬戶,授信金額超2800億元。
在劉桂平看來,保市場主體重點是保小微企業,上億市場主體穩住了,生產經營活動才能有序開展,經濟才能接續運行,就業機會才能源源不斷,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各金融機構也都在努力探索求解的方式,傳統的普惠金融業務之所以量小、面不廣,主要是一直難以解決客戶維護和管理成本高、風險壓力大、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等問題。建設銀行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改善不僅因為責任擔當,更關鍵的是得益於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運用。通過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創新數位化經營模式,使業務數據化、標準化、制度化,重構了信用發現機制,重建了信貸作業流程,重組了市場服務關係,重塑了普惠金融服務文化。
劉桂平介紹,當前的建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字,第一個字「準」。「準」主要表現為精準畫像、精準觸達、信貸資金精準滴灌。我們將數據作為信用要素,依託新一代數據技術實現多維度內外數據互聯互通,即外連稅務、工商、電力、環保、司法等36類4000餘項外部數據,整合挖掘結算流水等銀行內部海量信息,對小微企業進行信息和數據交叉驗證,讓客戶評價全面真實,通過負面清單加正面清單,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資信失真、信息不對稱和不完整的痛點,基於數據分析精準預判客戶需求,系統自動篩選,多渠道和平臺主動下發商機,對接需求。銀行變等客戶上門為主動服務,客戶變求貸無門為自主對接、自助辦理業務。
第二個字是「快」。「快」主要表現為線上化、自動化作業,客戶高效率獲得貸款。運用數據自動採集、模型自動審批和標準化系統,推動小微信貸業務流程再造,將傳統的線下人工作業轉變為線上服務,客戶可以全流程、網絡化、自助化操作,按需在線上支用、還款,相比傳統方式需要20-30天的審批周期,新的作業方式可以實現立等可貸。從銀行角度看,過去建設銀行每年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新增一般在100億元-200億元,貸款客戶新增不到1萬戶。實施了新模式以後,2019年當年新增普惠貸款3531億,新增客戶31萬戶。今年前八個月,普惠貸款已經新增超過了4000億,新增貸款客戶近35萬戶,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第三個字是「廉」。主要表現為企業低成本、輕負擔,融資貴得到緩解。建行在去年下調小微企業貸款利率0.94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再降低0.54個百分點。對疫情防控相關行業的企業進一步降低了0.4個百分點。針對長期以來困擾銀行和企業的抵押難、擔保難,並相應帶來的融資貴問題,建行加大創新力度,將客戶信息與數據轉化為信用,投放信用產品,目前建行的普惠貸款中的主打產品「小微快貸」的信用放款客戶佔比超過70%,已接近100萬戶,佔全行普惠貸款客戶數超過6成。客戶綜合融資成本僅為貸款利息,沒有其他任何費用。在提供低利率貸款的同時,採用隨借隨還的方式,降低企業財務成本,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隨時申請支用貸款,資金回籠以後隨時歸還,按日計息。
第四個字是「穩」。主要體現為智能化風控管理,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在「快、準、廉」的同時,更注重「管」得有效,建設銀行按照貸前貸後一致性原則,綜合大數據、行為評分卡技術和風控專家經驗,創新數百個模型,將風險底線和風控標準嵌入系統,從客戶準入、產品的精準適配,到風險預警、全天候實時監控等全過程跟蹤,建立普惠智能風控體系,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人工判斷防範風險的做法,不良貸款率由過去的超過4%到目前新模式下新發放貸款的不良率不到1%。
劉桂平說:「建設銀行是將普惠金融作為全行發展戰略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推動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從模式、平臺、體系、生態多維構建適合小微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在普惠金融服務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我們也深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任重道遠,需要我們繼續用心、用情、用力,久久為功。」
他表示,下一步建設銀行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用工匠精神努力推進普惠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心」上:
一是以同理心傾情服務好小微企業。我們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
二是以平常心紮實服務好小微企業。雖然我們的普惠金融戰略初見成效,但仍需保持定力,持續重塑銀行價值觀和服務文化,不以善小而不為,不斷推動普惠金融在全行上下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三是以責任心確保普惠金融發展質效。行穩才能致遠,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高度重視風控模式的優化與完善,唯有高質量,方能可持續。
四是以包容心深化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數字經濟時代的普惠金融發展必須走數位化經營之路,而數位化經營天然要求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創新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根」和「魂」。
五是以公益心厚植普惠金融發展土壤。普惠金融發展當然需要探索有效的商業實現模式。但既為「普惠」,惠就必須秉持利他之心,弘揚利他文化,這既是每一個企業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更因公益心而厚植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土壤,能夠更好地為我們探索形成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模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