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第11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在安徽合肥舉辦。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十佳志願者之星」稱號,成為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在獲得該獎項的志願者中,還有來自河南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的志願者。活動上還公布了「抗擊新冠肺炎」個人特殊貢獻獎和團隊特殊貢獻獎、優秀志願者、優秀志願團隊和「抗擊新冠肺炎」個人優秀貢獻獎與團隊優秀貢獻獎等獎項。「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評選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志願者工作委員會承辦,堪稱一年一度的「全國志願者群英會」。2018年,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志願者張豔也曾斬獲此獎。
曾燕伶(右一)榮獲「十佳志願者之星」稱號
從天體物理到兩河流域 認識楔形文字還鑽研梵語
談到對曾燕伶的印象,所有金沙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兩個字——「博學」。今年36歲的曾燕伶本科和碩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學系,主修天體物理方向。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奧秘之餘,一個華麗的轉身,她選擇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尋求心靈的棲息和依偎。
碩士畢業後,她考上四川大學亞述學(一門通過發掘和釋讀楔形文字文獻,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與文化的綜合性人文學科)博士研究生,研究距今6000多年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老文明。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曾燕伶還是個難得的語言天才:不僅精通英語、德語和阿拉伯語,還能讀識包括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在內的楔形文字。這讓曾燕伶得以追尋一批批曾在兩河流域留下輝煌記錄的文明足跡,與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對話」。據悉,全國可以識讀楔形文字的學者,目前不足百人。研究之餘,她還因為個人興趣,鑽研起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梵語。這是曾燕伶掌握的第六門語言。
感興趣就去行動,這幾乎成了學霸曾燕伶的人生信條。從小懷揣「考古學家夢」的她,走遍了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2013年底,在泰國國家博物館,一位正在做志願講解的法國老太太點亮了曾燕伶做志願者的心願。她盼望進入博物館,去了解形形色色的觀眾和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機緣巧合,2014年初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一次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經過嚴格的面試、考古歷史知識培訓、講解培訓、禮儀培訓等,曾燕伶發揮學霸的技能點,如願成為金沙的一名正式志願者。
志願者團隊中的「全能型」選手 她卻說收穫遠大於付出
在博物館外,曾燕伶研究的是兩河流域四千年前的蘇美爾文明;走進博物館,她講解的是東方古國三千年前的古蜀文明。從2014年至今,作為志願者團隊講解組組長,曾燕伶已在金沙開展志願服務6年,服務時長1375個小時,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和十多萬網絡觀眾講解古蜀文明和金沙臨展。
特別是金沙每年的世界文明主題特展,都能看到曾燕伶發揮專業特長,參與校對、翻譯甚至錄製語音講解的身影,市民得以暢通無阻地領略古羅馬、古埃及、龐貝、瑪雅等世界古文明之光。
曾燕伶(紅衣者)在為觀眾們講解
當曾燕伶談起這6年來的志願服務時,她表示自己收穫的遠比付出更多。「遊客們總是能幫我打開新的思路,而他們帶給我的感動更是無窮無盡。」
有遊客了解到她是歷史學博士,在聽取講解的時候會提出頗有見地的看法,在參觀結束後還會繼續與她深入討論。一次講解甚至持續數小時。「觀眾的有些問題乍一聽很奇怪,但若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反而能給我很多啟迪」。曾燕伶說。
觀眾們也會帶給她意外的感動。一次,志願者團隊邀請博物館周邊街道的環衛工人來金沙參觀。講解完畢,一位環衛工人竟然從身上沉甸甸的背包中取出一大袋自家種的花生表示謝意。那一刻的感動,曾燕伶至今仍銘記在心。
還有一次,博物館邀請一所特殊學校的孩子們參觀。有視障的孩子們將身體貼在玻璃地板上,用力感受下方的光線,這樣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埋在玻璃下的陶片。這個瞬間也讓曾燕伶無比動容。
參與新冠疫苗試驗 博物館裡的「跨界」戰士
隨著服務年限的增加,志願服務意識已經融入曾燕伶的血脈。疫情期間,她收到成都市血液中心發來的簡訊,稱受疫情影響,獻血人數大幅減少,號召有條件的人士前去獻血應急。她與成都市血液中心預約,前去捐獻了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可為四位患者救急。
曾燕伶在終評會現場陳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曾燕伶報名成為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志願者的申請獲得了批准。她立即前往華西醫院注射了正在研發中的新冠疫苗,並配合科研人員進行後續的觀察工作。當拿到落款時間為「2020年5月18日」的新冠疫苗臨床研究志願者證書時,曾燕伶說,這是一名博物館志願者所能收到的最好的節日禮物。
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已發展至包括翻譯組、服務組、講解組、視覺組和外宣組五個組別的完備規模,各種人才藏龍臥虎。每年志願者培訓大會上,曾燕伶都會把自己的志願者經歷分享給一批批新人們。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