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2021-01-09 澎湃新聞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2020-04-27 1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曉中醫 ,作者Scratchant

曉中醫

王曉鳴,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兒科分會主任委員、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兒科主任中醫師、教授,浙江省名中醫。臨床專業方向為中醫兒童保健學,主要病種為兒童營養性疾病、多動症、抽動症、複雜性高熱驚厥、哮喘、易感兒等。

《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以下簡稱「素養」)中的中醫養生四大基石,就是源於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所主張的情志,飲食,起居,運動等養生法則,下面就聊聊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通過練習中醫傳統保健項目的方式來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常見的養生保健項目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素養」第29條)。

人類很早就知道通過運動來健身和養生,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以舞蹈來舒筋活絡,流通氣血,防病祛病。《黃帝內經》認為養生防病應「和於術數」,「術數」主要是指「導引按蹺」之術,即現今氣功之類的保健法。導,指導氣,在意念的配合下,通過調節呼吸而養生防病;引,指引體,通過肢體的運動或自我按摩而增強體質;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前者強調意念的運用,後者側重肢體的運動,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自身運動方法。「按蹺」為按摩的古稱。「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精、氣、神三者合一,是《黃帝內經》對運動養生之道的概括。

「素養」中推薦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是中國傳統健身術,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健身運動。太極拳的知名度很高,現就介紹一下八段錦、五禽戲和六字訣吧。

八段錦

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八段錦專為保健而設,動作簡單易行,不受場地限制,且每一段動作都有運動重點,對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個部位都進行了鍛鍊,是全面調養機體的健身法,也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者。

五禽戲

東漢名醫華佗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編出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和姿態的拳法。五禽戲是一種外動內靜、剛柔相濟的功法,五種戲法分別可以調養五臟:虎戲主肝、鹿戲主腎、猿戲主心、熊戲主脾、鳥戲主肺。通過這一系列動作,形神俱養,達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清利頭目、滑利關節、增強體質的作用。

六字訣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是通過呬、呵、呼、噓、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牽動不同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明代《壽世保元》中談到六字訣治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六字訣最大特點是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吐故納新,強身防病。

運動養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0

1

持之以恆

「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式的鍛鍊是達不到健身之目的的。還有,年輕時缺乏鍛鍊,年長了拼命運動,也是不可取的。

0

2

因人而異,勞逸結合

「不妄作勞....而盡終其天年」。在運動時要提倡「能者多勞」,年紀輕體質好的人可以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年紀大體質弱的人可適當減少運動強度,不能一概而論。過度的運動,會欲速則不達。每周運動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是不能累計一次完成的。《黃帝內經》中闡述的「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說的是大量出汗,津液耗散,氣隨津耗,而耗氣傷津:「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切勿勞逸失度。

0

3

運動養生更講究

動靜結合以調形養神

形宜動,要運動形體;神宜靜,恬淡虛無,調養神氣。「素養」所推薦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就是形神皆養的運動,使氣血和順,「形與神俱」,以達到健身延壽的目的。

讓我們來看看百歲老人是怎麼運動的呢?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百歲老人選擇最多的鍛鍊方式是散步。

散步是最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歷來養生家多主張在食後或睡前散步,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散步》中說「步主筋,步則筋舒而四肢健」,飯後散步可「散其氣與輸其食,則磨胃而易腐化」;閒時散步可「養其神」;睡前散步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闡述了散步具有幫助消化、舒利關節、流通氣血等作用。還有,在調研中發現,六成以上的百歲老人自己料理生活,說明家務也是這些百歲老人鍛鍊方法之一。

溫嶺百歲老人張桂香,已經106周歲了,膝下有2兒2女,丈夫英年早逝,30歲就守寡的她,一人拉扯著幾個孩子,實屬不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她比一般人更為豁達看淡,善待他人,受到鄰裡家人的尊敬。念經拜觀音是每天的必修課,她也把自己的起居料理的井井有條,動靜有度,形神俱養,是張桂香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好了,中醫養生四大基石都講了,一言以蔽之:心胸有量最重要,飲食有節七分飽,起居有常順四時,動靜有度不妄勞。

原標題:《【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這就是《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及攝生保健、養生長壽的真諦,也是《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真正含義,誠可謂「至道之宗」。氣功,中醫,經絡,運動養生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醫名家教你跟《黃帝內經》學養生
    □記者賀笑天    本報訊《黃帝內經》是中醫史上一部經典巨著,但作為普通老百姓,或許並不能完全讀懂,它究竟蘊含了多少博大精深的中醫知識?又能給現代人養生帶來什麼啟示?8月15日,大河公益課堂邀請原河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局長,河南中醫學院特聘教授、主任中醫師夏祖昌,與大家分享《黃帝內經》的養生論述舉要。當天,還設有答疑環節,您可以提前備好與養生相關的問題,來現場尋找答案。凡報名成功,且到現場聽講座的讀者,還能得到一份精美的禮品,內含涼茶及燉肉料包。
  • 《黃帝內經》:中醫診治,有「四種過失」,如能避免,或有助養生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黃帝內經》:中醫診治,有「四種過失」,如能避免,或有助養生。比如《黃帝內經》裡,就對中醫的診治做出了詳細的總結,歸納為「四種過失」:《素問.徵四失論》: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 馬烈光:中醫的真正優勢是養生
    □記者 楊振東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是中國中醫養生事業的領路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帶頭人,養生研究中心主任,《養生雜誌》(月刊)主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及評審專家,兼任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執行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分會副會長及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
  • 《黃帝內經》中醫起源
    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醫的起源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的來源有以下幾點:源於解剖及生物醫學;源於實踐和生活經驗;源於自然;源於邏輯學和數理科學;源於社會;源於哲學。《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古代著作中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
  • 中醫養生總以養氣為首,中醫,養生,中醫學,黃帝內經,養氣訓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 著名中醫做客北京衛視 《黃帝內經》登大講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是第一部中華民族的養生寶典,更是第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面對生命中種種疑難雜症的困惑,人們往往可以在《黃帝內經》中得到解答和啟示。2009年,一本《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的問世,使得這本晦澀難懂、深奧複雜的中醫奇書變得通俗而趣味性十足。
  • 中醫學博士胡正剛本周末開講「黃帝內經養生智慧」
    浙江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胡正剛教授指出,從《黃帝內經》中,能夠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3月19日(周日),胡正剛教授應邀到望春東路86號的山川大藥房義豐號,開展「黃帝內經中醫飲食養生」公益講座。屆時,胡教授將根據《黃帝內經·內景圖》的養生思想,讓大家重新認識、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搭配飲食,提升健康意識。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
  • 王新陸:智慧中醫養生固本 提升免疫健康人生
    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教授王新陸圍繞「智慧中醫 養生固本」的主題展開深入探討,揭示了養生固本的深刻內涵。在山東,早期接受中醫診治的病人在經過治療後情況也非常樂觀。  中醫在治療疫情方面是有大智慧的。《黃帝內經》開篇就告誡世人,「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開虛邪賊風指的是,當傳染病、霧霾、惡劣天氣隨著空氣傳來時,要躲避,在疫情期間便是提醒大家少出門,保持間隔,戴口罩。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國寶「《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黃帝內經》中經典養生6字訣,五分鐘就能讓你記住!一定要背下來!1、順,順天時地利《黃帝內經》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即是說,人體應順從四季陰陽寒暑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
  • 養生丨《黃帝內經》七大養生法則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靈樞》與《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靈樞·師傳篇》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從古至今人類尋求養生長壽之道從未間斷過,想要長壽,一定要研究養生,而《黃帝內經》首先討論中醫養生之道。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
  • 學中醫為什麼一定要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也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部以醫為主,涉及天文、曆法、地理、心理、氣候、氣象等學科的探討天地人化育的生命科學巨著。
  • 健康養生,從中醫學起
    中醫學以《黃帝內經》為典籍,這部由162個章節組成的巨著,涵蓋了整個中醫學的所有知識,你想到的還是沒想到的,你用得到的還是用不到的,書中都做了精準地描述。有人說,中醫不科學,我說,不是中醫不科學,而是科學無法證實中醫是科學的科學。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天地網訊】  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現就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及哲學智慧談一些我的理解。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這是失傳已久的中醫五行 五臟 四季 養生音樂療法 這是五音調五臟的上品之藥 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黃帝內經》裡的冬季養生之道
    ,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黃帝內經》說,冬季天寒地凍,人體的血液循環隨之減慢,中醫認為寒邪強盛易傷人體的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陰潛陽,尤忌生冷之物。
  • 《黃帝內經》裡的道家養生,學會讓人輕身不老,延年益壽
    《黃帝內經》非常強調多樣化飲食,極力反對偏食、偏嗜五味,主張人體生命必須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飲食五味對五臟具有滋養作用,但如果過於偏嗜某一味,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失調,而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飲食以及飲食養生中,五味調和是最基本的法則。飲食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
  •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黃帝像【養生提要】要想長壽,就得跟大自然做朋友。遵循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順時養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順時養生,有一個總綱,所謂綱舉目張,「綱」最重要,這個「綱」是什麼呢?春三月《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 讓中醫養生文化走向世界
    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4頻道播出的《遠方的家》文化旅遊系列片《養生在平涼》節目中,陳叢笑以平涼養生專家的身份,帶領觀眾走進大美崆峒山、巍峨關山,體驗神奇的皇甫謐針灸文化,認識中醫藥材的種植、生長過程和養生保健療效。她侃侃而談,通過節目把平涼源遠流長的中醫藥養生文化介紹給世界。  陳叢笑的中國夢,是一個創業者對華夏民族博大精深中醫文化執著追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