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只會哭?你真的這樣認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了拯救天下百姓。各路軍閥諸侯連年混戰,最終形成了三大勢力集團。其中最受爭議的要屬西蜀的昭烈皇帝劉備劉玄德了。光在影視劇中的劉備就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在94版的《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愛哭,因此也有人說他的江山都是哭出來的。說他表面仁義其實是假仁假義!而《新三國》中于和偉飾演的劉備,一改往昔的形象,變成了一個沉著、冷靜和積極進取的劉備。然後又有人開始噴劉備了,說什麼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劉備最突出的都不是什麼梟雄的特質,如果能讓人看出劉備是梟雄來,那就是塑造成別人了。有的說于和偉版的劉備跟孫彥軍的比,確實不咋地!甚至還有人說94三國是一部英雄志,那麼新三國就是半吊子厚黑學。
在這裡我想問你們是怎麼比較的。難道經典的就一定是接近原著的嗎?或者說接近的是哪個原著。《三國演義》我就不說了,畢竟是經典,內容更還原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考慮到當年的拍攝水平很差。也不能給它過多的批判!但《新三國》我要說下,那些說劉備形象塑造成了別人。你是按在那本書來說的。人家高希希自己都說過,我們是把小說演義和正史結合來拍的。如果按照正史來說的話,《新三國》的劉備形象很符合啊!不信你看《三國志》是怎麼說劉備的,「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就連《資治通鑑》也說劉備「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如果按照正史的說法《新三國》中于和偉扮演的劉備形象也沒什麼不妥啊!
所以說那些指責《新三國》的,基本上就是套用94版《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來對比的,要麼就是借鑑了羅貫中的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裡的劉備形象。這樣對比顯然是有失公道的!
大偽似真,不存在這樣的假仁假義
有一句話叫大奸似忠大偽似真,用來形容一個人表演得非常到位。讓人分辨不出來真假。既然沒法分辨那就沒有真假,假的也是真的。所以說劉備就是個仁義之君,不存在假仁假義。首先他與民同行,不管多麼危險情況多麼緊急,劉備也不會丟下自己的百姓。官渡之戰後劉備也敗於曹操,於是他就投靠了荊州的同宗劉表。劉表撥出一座城池新野給劉備駐軍。《三國志》說「荊州豪傑之士歸附先主者日益增多,劉表懷疑先主之用意,對他暗加防備。」曹操欲奪取荊州攻伐劉備,第一次他派曹仁為主將,李典為副將率精兵入駐樊城,在博望坡被徐元直獻計打敗了。第二次是諸葛亮為了立軍威主動出擊,也是在博望坡大勝曹軍。之後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諸葛亮主張劉備放棄新野。
但走之前諸葛亮要讓曹操也吃一把火燒,但是大戰之後新野肯定是一片廢墟了。一想到百姓無處安身劉備就頭疼!諸葛亮決定把糧食和錢財都發給百姓,讓他們都遷到別的郡縣去。但百姓都不願意離開劉備,要與他共同去往江夏。諸葛亮認為帶上百姓行軍太慢,如果曹操鐵騎追殺我們都跑不掉了。劉備不管這麼多他下令一定要帶上百姓。《三國志》原文寫到「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由於趕路速度太慢,諸葛亮還是建議劉備丟棄百姓。但他認為只要萬民歸心江山遲早都會有的,假如我今天棄民而逃,從此就會身敗名裂,失去天下民心。
後來曹操親自帶兵追殺,劉備和百姓共同進退。很快就被追上來的曹軍給衝散了。為此他的老婆糜夫人為了不拖累趙雲也投井自殺了。兵士皆言趙子龍叛變了,只有劉備始終相信他。最終趙雲懷抱著阿鬥,殺出重重包圍回到了劉備身邊。劉備看到趙雲沒有先問自己的妻兒怎麼樣,而是先問子龍傷勢如何,看趙雲滿身是傷,他把阿鬥往地上一扔。說到豈能為了一個孩子損我一員大將。不用說這一招簡直就是誅心啊!如此情誼怎能不讓人為他死心塌地啊!況且劉備禮賢下士,為了請諸葛亮下山,他不惜三顧茅廬。在新野為了給諸葛亮建立威信,他甚至把自己的佩劍和兵符都借給了諸葛亮。
而且劉備還是三國裡唯一一個親自參加戰鬥的主公。也是唯一一個能讓軍師對他下命令的主公。就連諸葛亮都說劉備是個非常之主。像這樣一個沒有架子,做事還親力親為。待部下像兄弟,與他們共同戰鬥。誰會不願意對他死心塌地,就連關羽都不惜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要跑到劉備身邊。你們還認為他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嗎?人家明明用的是真本事!所以說如果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劉備絕對就是一代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