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真的是假仁假義嗎?

2020-09-14 重兵器

在《三國演義》裡,有一小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你如果看三國,必須深刻理解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劉備這個人。這段文字的來歷是這樣的:當時劉備有奪取西川的機會,龐統力勸劉備進兵。劉備卻非常猶豫,「獨坐沉吟」。然後,他單獨對龐統說了這樣一段話:「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這一段話,是劉備的真心話,也可以說是他一切政治行動的總的指導思想。

意思很明確,就是我和曹操一切都反著來,曹操急,我就寬,曹操暴,我就仁。如果偷了西川,我會毀了招牌,失信義於天下。平時劉備說話總好像是戴著面具的,而這一段話卻幾乎沒有面具,完完全全是對龐統交底了。

我們從這裡面能讀出劉備的「仁義」的真正內涵。

有三點:第一,劉備的「仁義」,是完全有意識的。從這話看得出,他並不是稀裡糊塗地在仁義,並不是憑藉著本能在仁義,而是有意識地在行仁義。或者說,他不是被動地施行仁義,而是主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仁義」確實是一種精心打造、精心維護的人設。

第二,劉備的「仁義」,是完全有目的的。他說得很直白,「仁義」本身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和途徑。他另有目的,就是「事乃可成」的這個「事」。什麼事?興復之事,王霸之事,併吞天下之事。

第三,劉備的「仁義」,是有對照物的。那就是曹操。他的仁義是為了和曹操相反,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是有意識地反著來,曹操急,他就寬,曹操暴,他就仁,曹操用淘寶他就用拼多多。

那麼劉備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人設,或者說選了這樣一條道路呢?

兩個原因,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別無選擇。首先說性格使然,劉備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性格。要知道,政治家也好、企業家也好,做事是不能完全違背自己的天性的,否則他就會失去那種內生的原力,反而不能成功。

你讓劉備去學著曹操做奸雄,也去玩什麼夢中弒臣,什麼借糧官之頭,他能玩得過曹操嗎?絕對不能。他只能做好他自己。其次再說別無選擇。劉備也是沒有別的辦法,在無數的諸侯、無數的世家豪強之中,他只是一個「織席販屨小兒」。他沒有別的資本,只有道德資本。就好像一個毫無背景的小娃子,來到一個權貴俱樂部,如何才能被接納?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人。他不可能一上來就拉幫結派,煽風點火,否則先被玩死的肯定是自己。

注意,咱們一定要體會下劉備這一句:每與操反,事乃可成。意思是每次我和曹操的做法相反,就能夠成事。真的嗎?他真的每與操反就成事了嗎?根本沒有。在此前劉備一切和曹操對著幹的過程中,只有赤壁一次是贏了,其他的幾乎都是慘敗。奉衣帶詔殺曹操,無果;小沛一戰敗了,還丟了下邳;攻打許都又敗了,還順便丟掉了汝南;長坂坡又是大敗仗,老婆孩子差點都沒了。所以劉備說「每與操反,事乃可成」,其實是不成立的,他的事啥時候成了呢?根本沒有。

與其說劉備這句話是經驗之談,不如說是他的一種信仰,一種直覺。這是一種政治家的直覺。他真正的意思是:每與操反,事都未成,但必定可成!他是憑藉著直覺,選擇了這條艱辛的、壓抑的仁義之路。他知道,天下已經不需要第二個曹操,不需要第二個奸雄。哪怕他劉備把自己打扮成曹操,互相玩陰的,也絕對不會是曹操的對手。他認為,自己必須改道超車,另闢蹊徑,才有可能成功。這條新路就是施行仁義,「與操反」。既然不能學曹操,那麼我就和曹操反著來,並且時時、事事、處處都刻意拉大和曹操的反差,放大曹操的缺點,讓天下人都看到除了曹操之外還有另一種選擇。就好像下圍棋,曹操取地,劉備便取勢。曹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算無遺策,劉備正面剛不過。所以他乾脆橫下一條心,「與操反」,脫離局部的戰鬥,要靠著外面一個子一個子積累出來的「仁義」,形成滔滔外勢。

有效果嗎?有。徐庶、龐統、張松,乃至劉琦之流,他們都是有機會投靠曹操的,卻都選擇了劉備陣營。這就是劉備的外勢。他是成功的。無數比劉備奸、比劉備狠的人都沒成功,連曹操也終其一生都沒能吃掉劉備,這就是成功。

你說他仁義是不是裝?他哭鼻子是不是裝?我想說如果他哭了一輩子,那就不是裝了。事實上,政治家的動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作所為。哪怕他出於「虛偽」的目的,卻施行了一輩子仁義,讓人民得到安定,那他就是仁。而倘若他出於崇高的目的,卻施行了一輩子的殺伐,讓人民陷入苦難,那他就是戾。

劉備的思路,也給我們今天很多啟發:當對方優勢很大,你又學不了別人的時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事乃可成。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三國裡的劉備是假仁假義之人,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若論他們的德行、品格,曹、孫則遠遠不如劉備。劉備立身處事所表現出的品格特點,雖屬於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範疇,但作為政治家的品格而言,至今不失為一面光亮的鏡子。
  • 都說劉備假仁假義,沒啥真本事就會哭,你確定這就是真相嗎?
    在94版的《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愛哭,因此也有人說他的江山都是哭出來的。說他表面仁義其實是假仁假義!而《新三國》中于和偉飾演的劉備,一改往昔的形象,變成了一個沉著、冷靜和積極進取的劉備。然後又有人開始噴劉備了,說什麼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劉備最突出的都不是什麼梟雄的特質,如果能讓人看出劉備是梟雄來,那就是塑造成別人了。有的說于和偉版的劉備跟孫彥軍的比,確實不咋地!
  • 劉備到底是假仁假義之人,還是真正仁德之士?看他怎麼對孟達
    劉備到底是假仁假義之人,還是真正仁德之士?看他怎麼對待孟達三國時期群雄崛起,劉備也是其中的一位,作為漢朝的宗室,他帶領關羽張飛兩個結義兄弟,還收服臥龍先生諸葛亮為其所用,以仁德美名傳天下,在梟雄林立的三國中爭得一席之地。
  • 一代梟雄劉備,他的義氣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不是假仁假義
    一代梟雄劉備,他的義氣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不是假仁假義在我國歷史上人們經常會稱呼一些人為英雄,奸雄還有梟雄,這三種名稱雖然類似但是意思卻是不同的,提到英雄,我們可能會想起楚霸王項羽在江東自刎之時的壯烈,提到奸雄就會想到治世之能臣
  • 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三國應該算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時期,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三國都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對蜀漢集團抱有同情之心,希望蜀漢真的能一統天下,完成延續漢室的傳奇。那麼,假如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三國,復興了漢室,會把位置讓給漢獻帝嗎?
  •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說劉備是偽君子,假仁假義?
    圖片為三國演義劉備的扮演者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為了請孔明下山可以三顧茅廬,趙雲當時在長坂坡百萬曹兵的陣營裡七進七出剛把阿鬥救回來,劉備就把阿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說道:「為了你幾乎損我一員愛將那麼就是這個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一代君王的劉備為何被那麼多人說成是偽君子,假仁假義呢?請大家往下看。
  • 不要被小說誤導,其實劉備有4副面孔,絕不是愛哭假仁假義的人
    受《三國演義》影響,劉備普遍被人們貼上「假仁假義」、「愛哭懦弱」等標籤,漸漸的臉譜化。假仁假義可不是什麼好事,不由得會讓人聯想到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他就因為對楚軍講「仁義」,不肯半渡而擊,反倒吃了大虧。假仁假義再加上愛哭懦弱,如果劉備是這樣性格的話 ,那就不像幹大事的人,更別提最後建立蜀漢政權了,恐怕早早的就會覆滅。我們不能被小說帶偏,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又是另外一副面孔。
  • 三國那些事:劉備真的很窮嗎?
    《三國那些謊話》序:劉備真的很窮嗎?諸葛亮真的沒有軍事才能嗎?袁紹真的志大才疏嗎……在聊三國時,人們通常會對一些好漢人物有一些刻板的印象,甚至受一些謠傳影響,不加分辯地接收一些概念,甚至謠傳。本文本著恭敬別史的準繩,力爭復原三國風雲人物真實臉孔,讓三國歷史加倍接近秘聞。
  • 劉備是仁義之君,還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不要被《三國演義》騙了
    ,但其實在骨子裡,劉備似乎是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劉備在得知消息後,只能逃走,在逃走之前,他沒有採納諸葛亮趁機攻打荊州的計策,而是打算叫劉琮和他一塊逃走,但劉琮不想隨劉備逃走,因此劉琮躲在城中不肯見劉備。此時劉備去劉表的墳墓前辭別,劉備就是在墳前痛哭而去。而這一次哭泣,不是劉備表露給他手下看的假仁假義,而是他的真情流露。
  • 劉備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嗎?千古人傑諸葛亮跟著他是瞎了眼?
    劉備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嗎?那龐統徐庶諸葛亮等是被騙了?我們從小就對《三國演義》耳濡目染,多智若妖的諸葛亮、大奸自私的曹操、義薄雲天的關羽、七進七出的趙雲、喝斷當陽橋的張飛等等。看到劉備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 [三國篇·一]劉備是不是英雄?
    ~《三國志·先主傳》東漢末年數一數二的豪傑、一句話同時滅掉宦官和外戚的牛逼人物~袁紹,是這麼評價劉備的~「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三國志·先主傳》(二)正面論證劉備是英雄,結合史實資料和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評論,劉備是英雄至少有四個證據。
  • 有人說劉備假仁假義,可我不認為!
    我其實很喜歡劉備,但如果說其假仁假義,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他施展的手段讓你覺得他並不高尚而已! 在古代,劉備是不是真的皇室後代先不說,先說他在自己的為人處世上絕對有一套,而且辦事的風格讓他自己從一個賣草鞋的做到了三分天下的蜀國開國皇帝,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說到為人處事
  • 劉備手下臣子忠心耿耿,不只靠假仁假義,更有高超御人之術
    三國時期,劉備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比曹操和孫權強的地方只有一個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皇族身份,這個身份還不知真假。但就這個身份也不值一提了,因為他已經淪落到賣草鞋為生的地步了。這時劉備接過孩子,沒有露出欣喜的表情,沒有去看看孩子有沒有問題,竟然丟到地上,注意是丟,不是摔,要摔肯定就摔死了。他還說:就為了這麼一個小子,差點折損了我一個大將。劉備這一手把趙雲感動得痛哭流涕。所以後來才有俗語:劉備摔孩子——假仁假義。
  • 劉備的江山真的是哭出來的嗎?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感情義薄雲天,可歌可泣;諸葛亮足智多謀,出神入化;曹操的奸險、狡詐,當世無雙。三國演義之所以出彩,是因為人物個性鮮明,形象刻畫的十分生動,然而正史中的三國,重在敘事,至於人物個性,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為何說劉備假仁假義,他發動夷陵之戰目的,關羽泉下有知也會心寒
    為何說劉備假仁假義,他發動夷陵之戰目的,關羽泉下有知也會心寒劉備憑著一己之力,最終開拓疆土,成就一方霸業。雖如此,但是劉備這輩子仍然有好幾件事情做得並不是那麼漂亮。眾所周知,劉備對外宣稱一直以「仁義之君」自居。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似乎都是正道,匡扶漢室,懲奸除惡,這就是劉備的日常。歷史上的夷陵之戰,真的是為關羽報仇?
  • 三國情結丨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這或許就是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三國情結。三國情結,每個人心中都有。試問,這個情結到底是什麼呢?三國情結,是智慧情結,笑看謀士如雲,戰將如潮;三國情節,是民生情結,仁義奸詐,孰真孰假自在人心;三國情結,是一統情結,曹操、劉備、孫權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 有人說劉備是三國中最虛偽的人,事實究竟是這樣嗎,真相讓人佩服
    最近網上出現很多說什麼看了新三國之後才發現劉備才是個虛偽,假仁假義的人,對於這樣的驚人說法我不敢苟同,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就拿陶謙讓徐州的事來說。反觀劉備呢,自從討伐黃巾以來,只有關羽張飛二人忠心跟隨,並無特別政治遠見,而且官拜官職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尉,全都得靠劉備自己來判斷,但由於劉備秉持正人君子做事原則,所以他是一個講究仁義,心地善良的人,心向漢室,並不虛偽。
  • 三國故事之劉備真的是偽君子嗎?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對劉備比較了解吧!尤其是近日劉皇叔蹦迪的視頻在網上大火以後,他的名氣至今都居高不下,甚至還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延伸版本。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是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雖然都沒怎麼記住,但還是有些印象的。那麼劉備在正史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真的是偽君子嗎?
  • 三國中的劉備,真的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長得這麼奇怪嗎?
    是真的。《三國志·先主傳》裡就記載了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就是說劉備有1米75的身高,手臂垂下來能到膝蓋,自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孫權見到劉備心裡有怯懼之意。演義且不必多說,正史也不差啊。說到收服人心還有比得上劉備的麼?所到之處諸侯無不奉為座上客,袁紹遠迎、兒子袁譚是鐵粉,曹操引為「天下英雄」與己比肩者等等。顛沛流離之際,一幫鐵桿不離不棄。三顧茅廬,臥龍一見傾心!統領三軍很奇怪麼,蜀漢正經被顧忌能打仗的人就是劉備他自己。
  • 劉備為何字玄德?原來是《道德經》裡老子的理念!確實很「玄德」
    昭烈皇帝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史學家稱他為「先主」。作為三國時期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又於公元223年逝世於白帝城。留下託孤的千古「美談」。回想劉備一生,也許是因為《三國演義》與歷史有所出入,導致劉備這個人,他的性格特徵備受爭議,有人將它視作忠於漢室的忠臣,也有人將它當作假仁假義的奸賊,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喜歡劉備的,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選取寫作角度的時候,就有種親蜀的思路。一談到劉備這個名字就很容易聯想到劉玄德,「玄德」是劉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