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有一小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你如果看三國,必須深刻理解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劉備這個人。這段文字的來歷是這樣的:當時劉備有奪取西川的機會,龐統力勸劉備進兵。劉備卻非常猶豫,「獨坐沉吟」。然後,他單獨對龐統說了這樣一段話:「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這一段話,是劉備的真心話,也可以說是他一切政治行動的總的指導思想。
意思很明確,就是我和曹操一切都反著來,曹操急,我就寬,曹操暴,我就仁。如果偷了西川,我會毀了招牌,失信義於天下。平時劉備說話總好像是戴著面具的,而這一段話卻幾乎沒有面具,完完全全是對龐統交底了。
我們從這裡面能讀出劉備的「仁義」的真正內涵。
有三點:第一,劉備的「仁義」,是完全有意識的。從這話看得出,他並不是稀裡糊塗地在仁義,並不是憑藉著本能在仁義,而是有意識地在行仁義。或者說,他不是被動地施行仁義,而是主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仁義」確實是一種精心打造、精心維護的人設。
第二,劉備的「仁義」,是完全有目的的。他說得很直白,「仁義」本身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和途徑。他另有目的,就是「事乃可成」的這個「事」。什麼事?興復之事,王霸之事,併吞天下之事。
第三,劉備的「仁義」,是有對照物的。那就是曹操。他的仁義是為了和曹操相反,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是有意識地反著來,曹操急,他就寬,曹操暴,他就仁,曹操用淘寶他就用拼多多。
那麼劉備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人設,或者說選了這樣一條道路呢?
兩個原因,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別無選擇。首先說性格使然,劉備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性格。要知道,政治家也好、企業家也好,做事是不能完全違背自己的天性的,否則他就會失去那種內生的原力,反而不能成功。
你讓劉備去學著曹操做奸雄,也去玩什麼夢中弒臣,什麼借糧官之頭,他能玩得過曹操嗎?絕對不能。他只能做好他自己。其次再說別無選擇。劉備也是沒有別的辦法,在無數的諸侯、無數的世家豪強之中,他只是一個「織席販屨小兒」。他沒有別的資本,只有道德資本。就好像一個毫無背景的小娃子,來到一個權貴俱樂部,如何才能被接納?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人。他不可能一上來就拉幫結派,煽風點火,否則先被玩死的肯定是自己。
注意,咱們一定要體會下劉備這一句:每與操反,事乃可成。意思是每次我和曹操的做法相反,就能夠成事。真的嗎?他真的每與操反就成事了嗎?根本沒有。在此前劉備一切和曹操對著幹的過程中,只有赤壁一次是贏了,其他的幾乎都是慘敗。奉衣帶詔殺曹操,無果;小沛一戰敗了,還丟了下邳;攻打許都又敗了,還順便丟掉了汝南;長坂坡又是大敗仗,老婆孩子差點都沒了。所以劉備說「每與操反,事乃可成」,其實是不成立的,他的事啥時候成了呢?根本沒有。
與其說劉備這句話是經驗之談,不如說是他的一種信仰,一種直覺。這是一種政治家的直覺。他真正的意思是:每與操反,事都未成,但必定可成!他是憑藉著直覺,選擇了這條艱辛的、壓抑的仁義之路。他知道,天下已經不需要第二個曹操,不需要第二個奸雄。哪怕他劉備把自己打扮成曹操,互相玩陰的,也絕對不會是曹操的對手。他認為,自己必須改道超車,另闢蹊徑,才有可能成功。這條新路就是施行仁義,「與操反」。既然不能學曹操,那麼我就和曹操反著來,並且時時、事事、處處都刻意拉大和曹操的反差,放大曹操的缺點,讓天下人都看到除了曹操之外還有另一種選擇。就好像下圍棋,曹操取地,劉備便取勢。曹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算無遺策,劉備正面剛不過。所以他乾脆橫下一條心,「與操反」,脫離局部的戰鬥,要靠著外面一個子一個子積累出來的「仁義」,形成滔滔外勢。
有效果嗎?有。徐庶、龐統、張松,乃至劉琦之流,他們都是有機會投靠曹操的,卻都選擇了劉備陣營。這就是劉備的外勢。他是成功的。無數比劉備奸、比劉備狠的人都沒成功,連曹操也終其一生都沒能吃掉劉備,這就是成功。
你說他仁義是不是裝?他哭鼻子是不是裝?我想說如果他哭了一輩子,那就不是裝了。事實上,政治家的動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作所為。哪怕他出於「虛偽」的目的,卻施行了一輩子仁義,讓人民得到安定,那他就是仁。而倘若他出於崇高的目的,卻施行了一輩子的殺伐,讓人民陷入苦難,那他就是戾。
劉備的思路,也給我們今天很多啟發:當對方優勢很大,你又學不了別人的時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事乃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