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
縱觀歷史,有些君王建功立業,成就一代霸王留名青史;有些君王枉顧民意,殺伐不斷被人唾棄,而李煜卻是「生於皇宮之中,卻長於婦人之手」,他是「南唐後主」,也是「千古詞帝」!
公元978年,李煜歸宋已經三年,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剛剛四十二歲,人生還沒有開始,便已經結束。
他活得熱烈卻充滿悲情,在治國之上建樹頗少,而他卻憑著一身才華,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傳在李煜生日之時,在寓所裡面命令樂妓作樂,高唱新作《虞美人》詞,宋太宗聽聞之後大怒,便命人賜毒酒,將李煜毒死。
這首詞便成為了李煜的絕命之詞,寥寥數語,道盡了一代君王的千古哀愁。每每讀來,令人肝腸寸斷,仿佛置身於烈火焚燒之中,萬分揪心,不可脫身。
《虞美人》這首詞通過今昔的強烈對比,表露出李煜對往事的追憶以及深深的故國之思,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他的哀愁隨著朝廷的敗落越發深重,刻進血肉裡的感情才是最真的情感流露。
「春花秋月何時了」,本應是人間最美好的風景,到了李煜這裡卻沒有心思可賞,他不斷地追憶起往事的點點滴滴。
小樓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精緻的欄杆以及玉砌的臺階依然還在,只是宮女已經慢慢變老,看著這一切,還能有多少愁緒?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連綿不絕!
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變成了階下之囚,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無限,他變得憂思重重,看著眼前不可改變的現實,他只能被迫接受。
後面一句的問答,表現了李煜對人生的追問,也許他已經看淡了宇宙的變化以及人生的起伏,但是他還是勇敢地表達出了一位亡國之君的幽憤與哀愁,這也是一種勇敢。
為何這首詞能夠代代相傳?引起人們心中的情感共鳴呢?是因為李煜並沒有明確地表達哀思的真實內涵,卻僅僅通過「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外部展示,與人們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共鳴,所謂「形象大於外表」,於是就被人們千古傳誦,甚至當做自己某種愁緒的情感表達。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年以後的我們沒有遇到如同李煜一樣的境遇,但是對面人生的不完美,痛苦與挫折的深深打擊,在情感上如出一轍,同樣的「愁」,不一樣的人。
也許我們應該學會釋懷,再多的愁緒都抵不過好好活著,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