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馬未都追思王世襄:其收藏無人能望其項背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95歲駕鶴西去,王世襄留下了太多的美名。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甚至有人稱他為奇人、北京最後的貴族、情趣大師、中國第一玩家……

  無論是今天在京舉行的追思會上的與會者,還是近日接受本報專訪的名人王剛與馬未都,無不認為王世襄是文物「大家」。

  王剛追思

  「有些對王世襄先生的報導過於淺薄、輕佻。如稱呼其為玩家、大玩家、老玩家等有點失之於表面。」《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剛12月3日接受專訪時說,那樣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過去的紈絝子弟的那種玩,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得知王老去世的消息,王剛用三個詞形容自己內心的感受:悲痛、惋惜、讚嘆。在他看來,任何單獨的稱謂都難以全面地概括王老的一生。

  「 說王老是收藏、國學、文學大家都可以,叫情趣大師似乎也可以,但還是顯得輕了一點,他承載得太多太多。但從表面上看他,又是非常地有情趣,那般地輕鬆快樂,活到95歲。」言語之間,王剛抑制不住地表達著對王老的敬仰之情,正應了他的那句「雖從未與大師謀面,但與之神交已久」。

  書中識大家

  改變世界對中國古典家具的認識

  王剛家中珍藏著王世襄三本書:《明式家具珍賞》、《自珍集》、《錦灰堆》。這三本書正是王剛眼中大家的見證。

  圖文並茂的《明式家具珍賞》被王剛重點提到,他認為這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這本書對中國的收藏意義之大,在於它改變了全世界對中國古典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認識。

  國內古舊家具收藏發端於20世紀80時代,王老此書一出版,讓80年代後明式黃花梨家具的價格開始飆升。港臺收藏家開始湧入內地,深入到江浙晉冀陝等省的城鄉乃至京津滬,低價搬走了大量黃花梨、紫檀、烏木、雞翅木、紅木等明清家具。

  王剛回憶,當時結婚流行的都是買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的組合家具,一套的價格大約八百到一千元。相比之下,當時相當好的明清家具能賣幾十元就不錯了。

  「如果不是王老的《明式家具珍賞》這本書,不知道還有多少古代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又會被外國人低價買走。」王剛說,凡是明清家具的收藏家,無不拿這本書提到的十六品和八病作為斷代、判斷真偽和欣賞明式家具的標準。

  儘管明式黃花梨螭紋臺座市場價格已經很高了,王老卻把其作為臃腫的例子,列八病之一。王世襄堅守自己的審美,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王剛認為難能可貴。

  藏品識大家

  王世襄專場拍賣會成交率100%

  「如果能收得一件王老圖錄上列舉的東西,或者類似的東西,收藏家都引以為自豪的。」王剛說。

  「比如這個明朝太監像,遇到稍微有點收藏常識的朋友,我就會告訴他:這原是王世襄先生收藏的。這令我頓時有幾分榮耀,好像沾了王老的光。」王剛說。

  這個太監像是全身立像、穿明朝太監服裝。王剛說,其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一隻手的食指是微微翹著的。他認為,王老當年買這件東西也一定是看中了這個點睛之筆。

  明代太監像是王剛於2003年在中德嘉秋季王世襄、袁荃猷專場拍賣會上買得的,王老當時曾註明這是明代某位頗有權勢的太監的雕像。

  巧合的是,那年王剛正在電視劇《江山風雨情》中飾演崇禎駕前的太監總管王承恩。王承恩是明代最後一個太監,也是明代最後一個忠臣,那時只有王承恩在崇禎帝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老槐樹上後,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王剛覺得這是自己和王老的機緣巧合,自己演這齣戲,又收藏起了王老昔日的藏品。「當時是以11萬多拍下的,那在當時拍賣會上算是價格低的,現在越看越有味道。」王剛說。

  那場拍賣成交率百分之百!王剛認為,之所以如此搶手火爆,更多緣於人們對王老人品、品位和審美的認可。「王老的藏品,首先讓人放心,它保真。從審美來看,幾乎件件惹眼。東西還挺雜,他收藏的門類之多,至今沒有人能望其項背。」王剛說。

  馬未都追思

  與王老忘年交 豁達成就大家

  因為明式家具相識,當年33歲的馬未都和74歲的王世襄先生成了忘年交。

  「1988年那會常去他家,也就聊聊天,幫搬搬煤什麼的。」提到與王老交往的趣事,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在12月4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走上收藏的道路,不無受到王老的影響,馬未都卻表示,這位文物界泰鬥級的大家,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其充滿陽光、豁達的生活態度。

  初見識大家

  和藹可親的老頭不太像學者

  1988年,捧著一本《明式家具珍賞》,馬未都興衝衝地找到了王世襄家。此前,二人既不認識也不是同行,那時的馬未都在一家出版社當編輯。

  「就感覺是個和藹可親的老頭,屋裡也亂七八糟,不太像學者。」馬未都說,當時去的是王老的老宅,約100多平方米。讓他意外的是,王先生家中擁擠不堪,名貴的黃花梨、紫檀家具到處都是,甚至有的上面掛著待洗的衣服,名貴家具基本全在日常使用狀態。

  讓馬未都現在都不能忘記的是,當時王老在書上題了「未都先生有道清鑑」。稱呼自己為先生,這在當年33歲的馬未都看來實在受寵若驚。

  「那個時候不可以亂叫的,很少有這種稱謂。」馬未都解釋,而「有道」的意思是道友,就是同一道的。

  同行識大家

  王老後廚尋「寶」給菜提味

  陽光的心態在王世襄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馬未都說,20世紀80年代末,有次和王老去山西淘文物。

  馬未都回憶,當年在農村吃飯總有趣事。因為那個年代小餐館很不講究,王老就親自到後廚尋「寶」。加些辣椒丁、添點醬油汁……家常菜經過王老的加工,菜總能提味三分。

  除了給菜裡加調料,王世襄也會給自己的生活加點料。

  「老小孩兒的性格,耍寶。」馬未都說,王老拿東西給他們看,還會說出這東西的來歷。當年王老特別喜歡一個明晚期的犀皮漆捧盒。

  在2003年中德嘉秋季王世襄、袁荃猷專場拍賣會上,馬未都花幾萬元錢買回了犀皮漆捧盒,現在收藏於觀復博物館中。

  用馬未都的話說,作為收藏大家,王老最終選擇了「散盡」,讓寶貝有了更多的新生,豁達從另一方面成就了大家。(特約記者 李紅梅)

相關焦點

  • 你所不知道的收藏大家王世襄的趣事
    近些年來收藏界有一門類備受矚目就是古代明式家具,而使得此門類為廣大民眾所熟知這和一個老玩家有關係,可以說是正因為這個老玩家古代明式家具才得以聞名天下,這位老玩家就是王世襄老先生,提到玩我想人人都喜歡玩可是要論在那個年代裡誰玩的高級,誰玩好,玩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恐怕放眼當時的全中國唯有王世襄老先生了
  • 拜在大師王世襄的門下,馬未都是如何做到的?
    馬未都為什麼能達到今天的成就呢?有人說他得益於古董鑑賞大師王世襄老先生。在某網站看過一個帖子,是扒馬未都的。其中有這麼一小段,涉及到馬未都認識王世襄的經過:馬未都也是人精(其生活軌跡和馮師驚人相似),早年是工人,後來寫了篇文章《今夜月兒明》靠這個進了《青年文學》任編輯,編稿攝影一把抓。蘇童、王朔等作家成名之前都和馬爺交往過,都在《青年文學》發過文章,其人善於當伯樂。
  • 王剛、馬未都等大咖在快手「扎堆」,竟是為了玩收藏
    而眼尖的老鐵發現,除演員身份外,王剛又多了個「收藏家」的稱呼。「老藝術家在快手玩收藏,也是『活久見』了。」明星大咖用短視頻直播講收藏實屬少見。「王剛將以什麼方式講解呢?」「會有哪些稀罕寶貝呢?」……許多老鐵「蹲守」王剛的快手,想一探究竟。
  • 王世襄收藏之路的啟蒙老師
    說起明式家具研究與收藏,世人皆知王世襄。王老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和傳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收藏的明清家具也樣樣是精品。但是,在他著錄的《明式家具珍賞》中,扉頁卻印著「謹以此書紀念陳夢家先生」。陳夢家是誰?為何能讓一代藏家王世襄敬佩不已?
  • 王世襄收藏之路的啟蒙老師
    說起明式家具研究與收藏,世人皆知王世襄。王老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和傳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收藏的明清家具也樣樣是精品。但是,在他著錄的《明式家具珍賞》中,扉頁卻印著「謹以此書紀念陳夢家先生」。為何能讓一代藏家王世襄敬佩不已?他們之間又曾發生過怎麼樣的故事?陳夢家先生是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詩人,曾與聞一多朱湘、徐志摩一起被稱為:新月詩派的四大詩人。此外其更是中國古典家具收藏家第一人,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就是一名妥妥的實力派斜槓青年。
  • 馬未都老師王世襄:我撿的最大便宜是天下第一紫檀案子,80買的
    與艾克來往期間,王世襄觀賞過很多明式家具,開始發覺其中的美感。久而久之自己也愛上了明式家具。王世襄收藏的第一件家具是一件黃花梨琴案,這張琴案是王世襄從金石學家楊嘯谷家中收購回來的,當時王世襄購回這張琴案主要是為了方便夫人袁荃猷學琴。可自收藏這張琴案開始,王世襄便開始對家具痴迷,一如從前他迷上養鴿子一樣。使得王世襄在研究家具上更進一步的人是梁思成先生。
  • 同樣都講收藏,馬未都和王剛關係如何?馬爺在節目上一語說破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就比如收藏界的名人馬未都和王剛兩人的關係,今天咱們來看看這倆大佬之間的行業情誼。有一次訪談節目是對馬未都和王剛進行分別採訪,王剛先結束了訪談,就先一步走了,主持人樂嘉接著問馬未都,怎麼看待目前各種收藏節目裡的砸寶現象。馬未都心知肚明,首先就給主持人聲明:當前沒有各種收藏節目,就一個《天下收藏》!
  • 王世襄捐79件文物,馬未都開博物館,相差41歲愛古玩成老友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去世,享年95歲。王老去世後,馬未都第一時間在網上發表文章,緬懷王世襄先生,字裡行間流露著馬未都沉重的心情。王世襄比馬未都年長41歲,二人因文物而相識,而後建立幾十年深厚友誼,成為莫逆之交。一開始,馬未都會稱其為王老,後來熟了,就「老頭兒,老頭兒」這麼叫著。而他們對於文物的「聚散」態度,更顯其大境界、大格局。
  • 王世襄捐79件文物,馬未都開博物館,相差41歲愛古玩成老友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去世,享年95歲。王老去世後,馬未都第一時間在網上發表文章,緬懷王世襄先生,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馬未都心情異常沉重。王世襄比馬未都年長41歲,二人因文物而相識,而後建立幾十年深厚友誼,成為莫逆之交。一開始,馬未都會稱其為王老,後來熟了,就「老頭兒,老頭兒」這麼叫著。而他們對於文物的「聚散」態度,更顯其大境界、大格局。
  • 馬未都老師王世襄,眼光究竟有多好?價值千萬紫檀案子,80到手
    後來憑藉小說《今夜月兒圓》在文藝圈混出了名,進入了《中國青年報》工作,慢慢才接觸到古玩收藏的,到了90年代馬未都家裡的珍貴藏品便多達上千件了。馬未都在成名之後,有一次別人就問他: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馬未都想都沒有想,張口便說到:「我老師王世襄」事實上馬未都的成功確實少不了背後指點他的高人,此人正是王世襄。
  • 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有一件藏品,竟然是王世襄的得意之作
    馬未都在收藏界是赫赫有名,大家也都知道,馬未都憑著自己的經驗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這件藏品很有名,是王世襄的得意之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藏品,獲得一代名家誇讚。這就是一件明代的犀皮漆捧盒,製作工藝及其精良。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馬未都現在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可是馬未都從小的志向並不是搞收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八十年代初,已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小說(今夜月兒圓),屬於是一個文藝小青年。後來被調到青年文學雜誌社當編輯,包括後來參與電視劇(編劇部的故事)策劃。
  • 陳夢家:世人皆知馬未都,卻忘了他才是中國家具收藏首席「男神」
    這個「段位」排序,一直都是很清楚的:「當代家具第一人」馬未都,認為自己終身不及老師王世襄萬一,而王世襄則自稱給陳夢家抬腳都不夠。這樣的工作,還得靠王世襄及其嫡傳(比如田家青、馬未都、伍嘉恩等)陸續完成。
  • 馬未都小學四年級都沒畢業,為何卻身家百億?王剛、海巖各有說辭
    然而,馬未都小學四年級都沒畢業,卻身家百億。在這裡需要指出,馬未都身家百億是有一定依據的。馬未都的資產與我們知道的馬雲、劉強東有所不同,他是以固定資產與隱性資產相結合的形式出現的。馬未都在北京、上海、廈門、杭州、天津建有觀復博物館,博物館門票收入及其周邊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尤其是博物館裡收藏的文物更是價值連城,有許多東西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 中國文玩界大佬馬未都先生一生最佩服的男人「王世襄」什麼來頭?
    中國文玩界大佬馬未都先生一生最佩服的男人「王世襄」什麼來頭?王世襄何許人也?中國第一大玩家,玩什麼都能玩出家來,當然他的主業是文業鑑定和收藏,對中國的歷史文物和史料都是卓越的貢獻,這個人各方面都很牛,先從他的出身說起。
  • 王剛和海巖說馬未都:他的財富積累過程很牛,絕不是撿漏那麼簡單
    收藏專家馬未都1955年,馬未都出生於北京,彼時,誰都不知道,這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日後會成為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收藏家,和很多收藏界的大能不同,幼年時期的馬未都並未表露出對文物古玩的興趣,他更痴迷於文學。成年之後的馬未都也是遵從自己的愛好,成為了一個熱愛寫作的文學家,但是很多人認識馬未都,卻不是從他的文學作品而始。
  • 王剛和海巖說馬未都:他的財富積累過程很牛,絕不是撿漏那麼簡單
    馬未都出生於北京,彼時,誰都不知道,這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日後會成為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收藏家,和很多收藏界的大能不同,幼年時期的馬未都並未表露出對文物古玩的興趣,他更痴迷於文學。畢竟這些古物件,放在什麼時候也來之不易,就在所有人都在困惑馬未都是如何成功做到最開始的資本積累時,有兩個人道出了其中的真相,這個人就是王剛和海巖,這二人雖然身處娛樂圈,但對文玩也是情有獨鍾,因此,他們和馬未都也相交頗深。
  • 馬未都與他的觀復博物館:「炫耀」到了這種程度就是終極水平
    而在好友王剛眼中,馬未都開設博物館那是炫耀的極致:「所謂的臭顯擺到了馬未都這種境界就是終極了」在CCTV10的採訪當中,王剛曾如此說道。看眾人對東西不感興趣,也無人發問,馬未都乾脆自己滔滔不絕得講解起這件東西的歷史和來歷,大家依舊聽得雲裡霧裡,紛紛找各種理由告退。
  • 馬未都在北京的地位,王朔爆料馬未都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她
    提起古玩界的大玩家,我們自然想起了馬未都。馬未都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逾千件。在古玩界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1996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準成立。2008年百家講壇,讓他被人廣為熟知。這時已經身價上億。
  • 馬未都的老師,究竟有多牛?天下第一紫檀案子,80塊錢收入囊中
    馬未都的老師,究竟有多牛?天下第一紫檀案子,80塊錢收入囊中馬未都何其豪橫,可也離不開高人指路。馬未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剛接觸收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與民國走過來的老先生交流學習。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比如王世襄、朱家溍、張浦生、王維玲等,特別是王世襄對馬未都影響極深,為其躋身收藏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