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代工藝和古代工藝相比,那肯定是現代科技更加先進。憑藉著先進的科學理論技術,能夠製作的東西也更多。但是偏偏令人震撼的是,老祖宗們憑藉著經驗和智慧,能夠創造出震驚世界的稀世珍寶。有些技術,即使是在現代都沒有辦法造出。
這讓不得不讚嘆,老祖宗的智慧和手藝。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深刻強調了技巧的重要性。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我國目前發現了不少的文物遺址,這些文物重見天日的同時,也讓如今的專家忍不住去探究。
不過,無論怎麼探究,這些文物因為技巧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至今也無法複製。那麼是哪些文物讓我們如此頭疼呢?
第一件是西漢的「見日之光」銅鏡,這面鏡子是一個銅鏡。可能有的人會說,一個銅鏡有什麼好不能複製的,某寶上到處都是。但是不要以為這麼容易,這塊銅鏡算是一塊「相思」鏡吧,因為銅鏡的背面刻著:「見日之光,長勿相忘」,這句詞是漢代樂府詩歌常用的題材,寄託著相思的心情。
而這面鏡子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當光線照射到銅鏡上面的時候,銅鏡會把這束光線投影到牆上面,在這個投影中,會展現銅鏡背後的圖案和心願文。有點像現在的投影儀,只不過我們還沒有製造出這種不用機器投影的圖像,更何況這只是一個鏡子。這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魔鏡」了。
科學家解釋這個原理是因為銅鏡在有銘文的地方製作的非常厚,而無銘文處比較薄,差距僅幾微米,人眼根本無法識別。這樣的技術不禁讓我們驚嘆。
第二件是西漢的素紗襌衣,這件東西應該大家都聽說過吧。畢竟,在我們歷史書上,可是對這件東西專門有過提及,旁邊還專門有一幅插圖。其實,在各種出土的文物之中,一般像青銅器、瓷器那些相對而言比較多,像衣物這一類的就比較少了。畢竟經過經年累月的時間流逝,這類東西都比較容易損壞。
然而像這麼一件西漢時代的衣服竟然還存在,真的讓考古學家很是驚喜。而這件素紗襌衣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薄。
它薄到什麼程度呢?整件衣服的重量可能都不到50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輕薄的衣服了。因為其輕薄飄逸的風格,在漢代的時候成為了做夏服和襯衣等非常流行的材料。
想像一下,一件衣服只有不到50克的重量,穿在身上怕是都沒有知覺的,在這樣炎熱的天氣,穿著這樣一件透風輕便的衣物該是多麼的舒適。也許安徒生在寫《皇帝的新衣》時,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在遙遠的東方,真的有一種衣服,穿著跟沒穿一樣。
第三件是清朝的象牙劈絲織席,按理來說清朝離我們是非常近的,怎麼會連清朝的技術也沒有傳承下來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神奇的東西,這個象牙劈絲織席是一個涼蓆。按理來說,象牙又硬又脆,一般都是雕為飾品,要想雕刻成涼蓆,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古人做到了,他們把象牙編成了蓆子,表面光滑如鏡,柔軟舒適,還能千年不壞。
但是這件東西,據專家所說,劈絲問題倒是能夠解決,但是讓如何讓象牙軟化,又用的什麼藥水,至今都無法研究出來。再者,因為現在國家保護大象,禁止象牙買賣,所以根本就無法研究。
以上這三樣東西,你最喜歡哪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