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nnah
從三亞來到海口,下高鐵後的第一站,我直接去了有名的騎樓老街,說起騎樓,在我印象中,曾經讀到過這樣關於騎樓的話,「離頭頂不太高的地方,懸掛著一座跨街騎樓。」那時,我就非常好奇,為什麼騎樓要跨街而建?跨街騎樓為什麼看起來是懸掛著的?
海口騎樓老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由多條街道組成,海口的騎樓主要分布在博愛路、中山路一帶,大大小小有將近六百棟,每棟高二到四層,分為廊部、樓部、樓頂三個部分。
抬眼望去,騎樓建築形式特點鮮明,數棟騎樓連在一起,可以看到變化豐富、婀娜多姿的天際線,天際線上有很多巴洛克式的線條。
海南氣候炎熱,騎樓這種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築,可以遮擋陽光,非常適合南方地區,既能避雨又能遮陽,即使在颳風下雨的天氣,也不影響商業活動。
行人逛街時,這種遮陽避雨的建築就大大地發揮其作用,散步和購物兩不誤。
說到海口騎樓的歷史,不得不提到下南洋的移民潮,喜歡讀歷史的人大概都有所了解,近代最重要的三次移民潮,分別是走西口,闖關東,以及下南洋,當時有的人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去謀生,有的人則是跟隨親友。
南洋主要是指東南亞環海地帶,1858年,那時候的海口被稱為瓊州,是通商口岸,也是華工出洋的重要岸口,往後的半個世紀,平均每年客運出洋的人達上萬。
據統計,1876年至1898年,客運出洋24.47萬人,平均每年一萬多人。
那些下南洋謀生的人回到家鄉,開始投資建設騎樓,1924年,有629年歷史的海口古城牆被拆去,那些城牆方石被用來鋪路,也就是現在長堤路的雛形,人們沿著馬路兩側建立騎樓商業街。
這些由東南亞回來的華僑,借鑑了那些南洋建築的風格,因此那時候的騎樓也叫南洋街。
中山路的老街,可以說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條騎樓老街,街道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建築最多,大約有39座。
整條街長207米,是當時的商業中心,曾經流傳一鋪養三代說法,可見其商業發達程度。
蹲在地上,向上仰視這些柱廊相連的騎樓,還真會有一種騎樓懸掛空中之感。
博愛路是老海口的記憶縮影,曾經被稱為城內街,也是老海口相當繁華的一條商業街。
來往的人群,走在蜿蜒的街道上,穿梭於各種特色的小店,有充滿文藝氣息的咖啡館、工藝品店、和畫廊,還有生活氣息濃鬱的花店、服裝店、餐館。
看過數不清的高樓大廈,眼前的老街上那些不算高大的建築反而愈加珍貴,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洗禮,見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讓人不得不感慨歲月的變幻莫測,總之,是一個非常值得去逛的地方。
漫步在老街上,看經過時光雕刻而斑駁的建築牆面,感受海口老城數百年的滄桑,這些東西方文化碰撞的騎樓,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融合,有當地人善於接納多種文化的胸懷,更有歷史的沉澱感。
·END·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漢娜的旅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