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是我國傳統的美食之一,不管是南方、北方,人們對餃子永遠都是鍾愛有加,過年的時候都少不了吃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民間認為餃子源於東漢時期,傳說有一年鬧瘟疫,百姓病死者無數,醫聖張仲景將藥物做餡,外面用麵包上,人們吃了之後逐漸康復。此後,人們過年的時候開始吃這種食物,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餃子,寓意著來年身體健康,遠離病痛。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餃子的名稱也是一步步的演變而來。據史書記載,在漢代時就有了帶餡的湯餅食物,稱之為「餛飩」,這裡所說的餛飩就是今天餃子的雛形。
宋代散文筆記史書《東京夢華錄》中有載到,御宴須有下酒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也就是說宋代時餃子有叫做角子。元=代時餃子又稱為「扁食」這種稱謂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保留著。
從現有的歷史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餃子的歷史源遠流長。那麼為什麼人們在過年的時候獨獨鍾愛吃餃子呢?這裡面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嗎?清代文獻記載,元旦之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意,這裡所說的元旦和今天意義上的元旦可截然不同。清朝時元旦指的就是農曆的新年,人們在歲著時吃餃子。
「餃子」與「交子」同音,為的就是討個吉利。好友些地區會在餃子裡包上錢幣或花生、紅棗等。誰要是吃到了就代表在新的一年裡順順利利、福氣安康。其實,在今天過年吃水餃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塊,人人鬧鬧的吃個團圓飯,預祝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