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次全新的尋根之旅)
大型聲樂套曲《西柏坡組歌——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繼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之後,傾力打造的又一部紅色音樂史詩。
西柏坡作為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解放全中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指揮所,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地,「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出發點——歷史的迴響和當代的強音因此而盪氣迴腸。正因為有這樣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戰友人歷時3年,鍥而不捨,傾力打造《西柏坡組歌——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樣一出大戲,以此弘揚和傳承西柏坡精神,彰顯以「兩個務必」、「趕考」為核心的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執政理念。該劇公演以來,好評如潮,我們特別組織這組稿件,對他們的創作經歷及劇目的藝術特色進行解讀。
——編 者
戰友文工團推出的大型聲樂套曲《西柏坡組歌——人間正道是滄桑》,受到了軍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回想從選題立項到成功上演的歷程,實際上是一次尋根之旅。這個尋根,既是尋找中國夢強軍夢的精神本源,也是尋找深入生活之根和文藝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心靈之根。
主題在尋根中深化
為什麼選擇西柏坡題材和組歌的呈現方式,可以說是歷史必然與時代機遇的契合。戰友文工團是誕生《長徵組歌》的團隊,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文藝工作者留下的寶貴財富。作為長徵精神的傳人,多少年來我們總有一種情結和使命感:如何再繼續打造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紅色經典?黨的十八大以後,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關於中國夢強軍夢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我們把目光逐步聚焦在西柏坡這個題材上。
西柏坡是太行山麓的一個小山村,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短短10個月中,這裡發生的所有歷史事件中最觸動我們的是「轉折」兩個字,即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和平,從革命到建設的轉折。正是在這個中國革命發生重大轉折的歷史關頭,毛主席深刻洞察了中國曆次改朝換代後出現的「周期律」問題,向全黨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的要求,用「進京趕考」這個生動的比喻,警示我們如何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和青春。在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夢想的今天,又逢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關頭,習主席高瞻遠矚,居安思危,部署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兩個務必」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兩個「永不」,即永不脫離群眾,永不動搖信仰,告誡我們「趕考遠未結束,我們永遠走在趕考路上」。這就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挖掘弘揚西柏坡精神的重大現實意義。經過反覆思考提煉,我們找到了統領全篇的核心語句:「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我們要依靠誰,我們是為了誰?」這是歷史對今天的拷問,也是今天對未來的承諾。回答好這個問題,就找到了西柏坡精神之根,也找到了《西柏坡組歌》的靈魂和價值所在。如果說《長徵組歌》的主題是「紅軍不怕遠徵難」,那麼《西柏坡組歌》的主題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兩句話都出自於毛澤東詩詞,這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巧合,而是歷史與時代的一次重逢和對話。
語境在尋根中顯現
《西柏坡組歌》屬於歷史題材,但任何歷史都應當對當代有借鑑意義。所以在創作開始,我們就明確了兩個「避免」,一是避免複製革命歷史歌曲,這種時過境遷式的重複,難以出新,難以打動今天的聽眾。二是避免寫成紅色旅遊歌曲,這樣視野就狹窄了,形不成大格局大氣象。那麼什麼才是可取的敘述方式呢?我們想只有站在今天的視角,回顧以往,展望未來,才能大開大合,遊刃有餘。於是在第一曲中,我們就用「我的西柏坡,爺爺唱過的歌」拉開了跨時空的序幕,為全曲做好鋪墊準備。
選擇了今天的視角,也就解決了敘事語境。我們知道,歌詞通常以抒情見長,如果加入敘事,就會更引人入勝,《長徵組歌》就是採用這種寫作手法的典範。可是《西柏坡組歌》僅僅是抒情和敘事就不夠了,這是題材和主題所決定的。西柏坡有別於長徵,它不可能是線性結構,而是散點透視,即通過不同的點位,提煉思想,升華主題。這就需要加強思辨色彩,用充滿哲理性的語言畫龍點睛。全曲不乏這樣的警句,比如「平地才見高山高,高山更見平地寬」「土地有根,根在人心,誰對咱好,咱對誰親」「霓虹穿不過滄海桑田,一燈能穿千年暗」「考官是天下老百姓,考題是民富中華強」等等。其實這也是自《詩經》以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繼承了這個傳統,又注入了新詩的語感和今天的思考,使全曲始終保持著尋根的思想張力,也為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