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過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勞動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因此,全國各地過年的習俗非常多,例如貼春聯、放鞭炮以及吃餃子、吃年夜飯、拜年、發紅包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春節習俗正在被我們淡忘,甚至引起很多人的疑惑。
例如,小編和同事們在討論過年究竟吃什麼時,有說吃年糕、湯圓的,有說吃餃子、麵條的,也有說大魚大肉什麼都吃的。小編弱弱的說,我家過年是吃粽子的,結果遭到一群人的質疑,粽子不是端午節吃的麼,怎麼可能過年吃呢?結果小編我去網上一搜,除了廣西、越南,還真沒什麼地方說過年吃粽子,可家在浙江的小編,從記事起,過年都是吃粽子的啊,什麼年糕、餃子從來沒吃過,難道小編過得是假年?
不甘心的小編查閱了很多文獻資料,原來,以前很多地方正月初一確實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也並不是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專有食物,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祭祀用的粽子。其實,到底過年有沒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是要從粽子的起源說起,網絡上有很多版本的說法,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古時候勞動人民插秧,吃一個粽子能夠插完「一宗」不餓,因此將糯米包裹的食物叫「宗子」,後來變成「粽子」。
而過年吃粽子是因為天氣冷不容易壞,年前包的粽子可以吃到正月底,同時勞動人民吃粽子寓意來年有吃有喝,有「包中」之一,一般年三十晚上開始煮,到正月初一,一起來正好開吃。當然,古時候的貴族都是文化人,不用勞動,很難理解粽子的正在含義,最終在很多文獻「文化人」留下的記載中,粽子成了端午節的專屬。
過年吃粽子僅僅是一個非常小的過年習俗,目前只有廣西、浙江等一些農村還有這樣的習俗,甚至很多地方的人都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習俗。而我們過年還有很多的習俗,同樣在被我們慢慢的遺忘,其實從小年開始,準備過年的習俗就已經開始,不過如今我們也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