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用桃花喻美人的當屬《詩經》了。在《國風·周南·桃夭》中,鮮嫩的桃花嬌豔美麗,待嫁的新娘面如桃花,嬌美動人。
桃花盛開與新人成婚都是一件令人歡欣的美好事情,是熱鬧盛大的場面。詩中這樣寫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於是,這首詩就成了民間婚禮歌,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婚禮進行曲,行嫁娶之禮必唱《桃夭》三章。
你聽,迎親的鑼鼓喧天,嗩吶激揚,你看,新娘面若桃花,嬌羞亮麗,光彩照人。大家誠摯祝福,飽含著濃濃的愛意,為新娘唱這樣一首讚歌,洋溢著喜氣洋洋的婚禮氣氛。
這是多麼幸福美好啊!
全詩短短的,我們多讀幾遍就會發現,看上去好像只變換了幾個字,第一章寫「花」,第二章寫「實」,第三章寫「葉」,其他詩句都是重複的,實際上這正是詩歌巧妙的寫法。
《詩經》中的詩都是和樂而歌的,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樂曲演奏一遍為一章,就像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我們稱它為重章疊句。
這樣的章法,使《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帶有很強的節奏感。如這首《桃夭》,全詩三章都用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復沓迴環,一唱三嘆,朗朗上口。
為什麼詩名取作「桃夭」呢?
原來,詩歌是沒有名字的,編成集子時便取了首句「桃之夭夭」 中的兩個字做詩名。
「夭」字的含義之一就是指初生的草木,這裡是說桃樹開花、結果、長葉的過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講
「桃性旱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
告訴我們桃樹的特點:
第一,桃樹耐旱,易於繁殖,果實眾多而且氣味香甜。新婚的姑娘到了婆家,環境變化,家人們希望她像桃樹一樣易植,早早適應新角色、新環境。
中國自古以來就將多子多福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家人們希望新婚的姑娘像桃樹一樣易繁,綿延子嗣,傳承血脈,果實纍纍。
第二,桃花豔麗,很多詩人將美人比作桃花。比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大詩人崔護就將所遇的心儀女子絳娘比作了桃花。
而且桃果甜蜜,我們最喜歡的美猴王不就快把玉皇大帝的蟠桃園吃光了嗎?
第三,桃木闢邪。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賜予紂王一把桃木劍,用來闢邪狐狸精妲己的妖氣。
今天,我們常說「一個人走了『桃花運』」,就是說他遇到了美好的愛情。這都是從《桃夭》這首詩而來的。
你看,「桃」這個字寄託著古代先民們生命強健、生活幸福的願望,是多麼美好啊!
《桃夭》是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個比喻對後世影響很大。
自此以後,世代文人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
阮籍的「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陳師道的「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柳如是的「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都受到了《桃夭》這首詩的影響。
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到「面若桃花」、「豔如桃李」等詞句,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經典意境。
最典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黛玉人美如桃花,詩豔如桃花,卻命運飄零亦如桃花,這點與柳如是極為相似。
讓桃花流芳千古的還有的一個人,那就是陶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呈現了一個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
那裡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直到今天,「世外桃源」仍是人們心中最美好、安寧的境界。
這首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詩,你喜歡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