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桃夭》: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詩,千古詠美人詩之祖

2020-12-15 經典誦讀人

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用桃花喻美人的當屬《詩經》了。在《國風·周南·桃夭》中,鮮嫩的桃花嬌豔美麗,待嫁的新娘面如桃花,嬌美動人。

桃花盛開與新人成婚都是一件令人歡欣的美好事情,是熱鬧盛大的場面。詩中這樣寫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於是,這首詩就成了民間婚禮歌,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婚禮進行曲,行嫁娶之禮必唱《桃夭》三章。

你聽,迎親的鑼鼓喧天,嗩吶激揚,你看,新娘面若桃花,嬌羞亮麗,光彩照人。大家誠摯祝福,飽含著濃濃的愛意,為新娘唱這樣一首讚歌,洋溢著喜氣洋洋的婚禮氣氛。

這是多麼幸福美好啊!

全詩短短的,我們多讀幾遍就會發現,看上去好像只變換了幾個字,第一章寫「花」,第二章寫「實」,第三章寫「葉」,其他詩句都是重複的,實際上這正是詩歌巧妙的寫法。

《詩經》中的詩都是和樂而歌的,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樂曲演奏一遍為一章,就像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我們稱它為重章疊句。

這樣的章法,使《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帶有很強的節奏感。如這首《桃夭》,全詩三章都用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復沓迴環,一唱三嘆,朗朗上口。

為什麼詩名取作「桃夭」呢?

原來,詩歌是沒有名字的,編成集子時便取了首句「桃之夭夭」 中的兩個字做詩名。

「夭」字的含義之一就是指初生的草木,這裡是說桃樹開花、結果、長葉的過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講

「桃性旱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

告訴我們桃樹的特點:

第一,桃樹耐旱,易於繁殖,果實眾多而且氣味香甜。新婚的姑娘到了婆家,環境變化,家人們希望她像桃樹一樣易植,早早適應新角色、新環境。

中國自古以來就將多子多福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家人們希望新婚的姑娘像桃樹一樣易繁,綿延子嗣,傳承血脈,果實纍纍。

第二,桃花豔麗,很多詩人將美人比作桃花。比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大詩人崔護就將所遇的心儀女子絳娘比作了桃花。

而且桃果甜蜜,我們最喜歡的美猴王不就快把玉皇大帝的蟠桃園吃光了嗎?

第三,桃木闢邪。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賜予紂王一把桃木劍,用來闢邪狐狸精妲己的妖氣。

今天,我們常說「一個人走了『桃花運』」,就是說他遇到了美好的愛情。這都是從《桃夭》這首詩而來的。

你看,「桃」這個字寄託著古代先民們生命強健、生活幸福的願望,是多麼美好啊!

《桃夭》是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個比喻對後世影響很大。

自此以後,世代文人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

阮籍的「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陳師道的「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柳如是的「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都受到了《桃夭》這首詩的影響。

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到「面若桃花」、「豔如桃李」等詞句,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經典意境。

最典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黛玉人美如桃花,詩豔如桃花,卻命運飄零亦如桃花,這點與柳如是極為相似。

讓桃花流芳千古的還有的一個人,那就是陶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呈現了一個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

那裡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直到今天,「世外桃源」仍是人們心中最美好、安寧的境界。

這首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詩,你喜歡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於文華詩經MV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國風·周南·桃夭》「桃花色最豔,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  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
  • 詩經中的這首詩,寫盡少女之美,是千古賦詠美人之祖
    《詩經》中的《桃夭》,是描寫美女最早的詩篇,詩中以桃樹桃花喻新嫁少女的青春豔麗,開後世以自然景物喻美女的先聲,清人姚際恆《詩經通論》中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毛詩序》中說:「《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
  • 《詩經》中的這首詩,為什麼被稱為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這首詩的確寫得好,以至於"傾國傾城"成為絕色美人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這首詩好就好在用了以虛寫實的手法,沒有直接描寫五官身材服飾等等,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無名氏作的一首四言小詩,被譽為詠美人之祖,詩仙詩王爭相模仿!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一首無名氏作的四言小詩,就被譽為「詠美人之祖」,一直被人學習,詩仙詩王也爭相模仿,但經典從未被超越過。這首詩就是《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了漢代,《詩經》成為了儒家經典之首,被文人大儒重新解讀,也賦予了「桃夭」一些新的光環。
  • 這首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詩美人美,誦讀千遍而不厭
    公元前3000年前的一個春天,周代的採詩官搖著木鐸來到鄉間,很快採集到了當時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第一批好詩,這其中就包括了《桃夭》《關雎》《葛覃》《卷耳》《螽斯》等流傳千古的名篇。此後每年春天,採詩官都要深入民間採詩,陸陸續續便採集到了幾千首詩。當時有人負責對它們進行甄別刪減,去劣存優,編輯成冊。
  • 一首無名氏寫的小詩四言被譽為美女之祖,詩仙競相模仿
    例如,無名氏寫的詩四言被稱為「詠美人之祖」,人們一直在研究他,詩人們也試圖模仿他,但古典文學從未被超越。這首詩是《桃夭》。我相信即使那些沒讀過《詩經》的人也能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樣的句子。原因是《桃夭 》易懂,生動,易於記憶和演唱。
  • 詩經在讀: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姚際恆《詩經通論》:「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自《桃夭》以後,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美人便有了顏色。如阮籍「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陳師道「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 周南 桃夭》賞讀
    【原文】桃夭 《詩經周南》桃之夭夭[1],灼灼其華[2]。之子于歸[3],宜其室家[4]。【文選簡析】《桃夭》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周禮》云:「仲春,令會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全詩三章,首章以桃之盛美比喻新娘子年輕貌美;以豔麗的青春畫面激蕩起讀者的審美情思,喚起人們對美和幸福的嚮往。
  • 一首充滿歡樂氣氛的先秦小詩,被評為「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詩經》三百篇中的第六篇《桃夭》就是這樣的作品,不但讚美了姑娘的美麗,渲染了歡樂的氣氛,而且向人們傳達了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闡釋了什麼是美。是一首真正流傳千古的好詩作。桃夭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一首讚美新娘的詩《詩經·桃夭》賞析
    這是一首詩經中稱讚新娘的詩,一般新人結婚,我們稱讚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稱讚男方家世顯赫,稱讚女方陪嫁豐盛。這首詩呢境界就不一樣了,不僅誇讚新娘漂亮,而且再三的強調「宜其家人」來表現新娘的品德高尚,這一點就比較高明了。
  • 給孩子們的大美古詩詞1|《桃夭》(詩經節選)
    《桃夭》(節選)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點評:這首詩以桃花喻美人,「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與桃花相連的文化意象代代流傳。晉人陶淵明有《桃花源記》傳奇。漢代司馬遷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名句。唐朝崔護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題壁詩。宋朝陸遊有「桃花落,閒池閣」的惆悵。明朝唐伯虎有「桃花仙人種桃樹」詩。清人孔尚任有《桃花扇》名劇。大俠金庸有「桃花島主」的名段。
  • 詩經·周南·桃夭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原文桃之夭夭[1],灼灼[2]其華[3]。之子[4]於歸[5],宜[6]其室家[7]。桃之夭夭,有蕡[8]其實。桃花鮮妍又繁盛,生發的枝葉茂密成蔭。這個女子就要出嫁,讓家人之間幸福康寧。桃夭賞析《桃夭》也是《詩經》中流傳最為廣泛的經典詩歌之一,清代學者姚際恆在《詩經通論》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 詩經之桃夭:人面桃花兩相映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我讀桃夭】繁密的桃樹滿枝都是含苞欲放、鮮豔欲滴。桃花朵朵怒放,鮮明耀眼。待要出嫁的少女啊,你要把美麗帶到夫家,和和睦睦美好生活。
  • 寫美女的詩,史上最早的原來是這一首,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猜錯了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這是曹植的詩,很直接粗暴地以桃花李花形容美人,卻成了名句。或者像杜牧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借桃花來映襯女子的美貌,比曹植所作精巧許多,因此也有名得多。歷史上像這樣以桃花擬美人的詩,很多,追根溯源,都來源於《詩經·桃夭》。
  • 靜聽原典:《詩經》006 桃夭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
  • 詩詞中最美的兩首桃花詩,一個燦爛歡喜,一個遺憾失落
    桃花一直以來是文人墨客喜愛吟詠的對象。在詩詞中,有關桃花的詩詞數不勝數。 可最有名的桃花詩當屬《詩經·桃夭》和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了。 這兩首詩雖都講桃花,卻一個燦爛歡喜,一個遺憾失落。
  • 《詩經 . 桃夭》:一朵桃花窺盡女子的一生使命
    桃花盛開,女子出嫁得時古人對婚姻家庭很重視,《詩經》中類似《關雎》《碩人》這樣的婚戀題材詩還有很多。《桃夭》便又是一首有關婚姻家庭的詩。我以前沒認真細讀《詩經》的時候,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早已耳聞,現在讀到《桃夭》才知道這妙筆生花的一句出自這首詩。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詩經》是我國偉大的一部先秦時代的詩集,它的內容歌頌著當時的風土人情,歌詠著當時人們辛勤的勞作,歌頌當時民風的和諧,淳樸,其中一首詩《桃夭》,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了千古名詩,它優美的內涵,辭藻,以及描繪的情景,給了人們美的享受。
  • 《詩經·桃夭》面若桃花的女孩一定是幸福的!
    這句詩是出自《詩經》,它代表的意思是祝賀年輕姑娘出嫁。  國風·周南·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重讀經典,詩經桃夭簡要賞析,不愧為詩三百中的名篇
    《毛詩序》在解釋此詩時,也與《關雎》一樣,把它附會到什麼「后妃」之事上去。朱熹雖承認這是一首寫民間男女婚姻的詩,但又為它蒙上了一層禮教色彩,說什麼「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詩集傳》),皆不得原詩本意。清代學者方玉潤在他的《詩經原始》一書中,做了比較通達的說明:「蓋此亦詠新婚詩,與《關雎》同為房中樂,如後世催妝、坐筵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