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白堤火紛和黃永玉

2020-12-19 新民晚報數字報
  鄒 廣

  上個月,九十高齡的畫家黃永玉在上海辦了一個作品回顧展,美不勝收。其中包括他的散文集。有幾本,光從書名上看就不一般,例如《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說說幾位比我還要老的老頭》。

  塞納河在巴黎,畫家去過,可以理解。什麼是「翡冷翠」?

  那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1897-1931)早年去歐洲時,給佛羅倫斯(Florence)起的一個中文地名。因為義大利文對佛羅倫斯的稱謂是Firenze,發音斐倫澤,徐志摩稱其為「翡冷翠」是不錯的,音同,還可以給人一種冰清玉潔的感覺。

  但這個譯名很值得商榷。

  用翡翠和冰晶映襯愛情詩的意境,那是無可挑剔的,但對佛羅倫斯卻並不相稱。如果該地區是一個盛產翡翠的地方也就算了,但事實不然。這意味著,把Florence/Firenze譯為翡冷翠,雖詩意盎然,卻增添了原文中沒有的含義。我們稱之為:歧義翻譯。

  歧義翻譯還真不少。愛滋病一詞的中譯是個典型例子。愛滋(AIDS),來自四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可以有兩種翻譯,一是意譯,把四個單詞的含義連起來: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如覺得太長,可音譯其縮略語,即現用的「愛滋」。但早期曾將AIDS譯為「愛滋」,一字之差,出現了誤導。等於說這個疾病是因愛(愛情、性愛)而滋生的,而原文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屬歧義翻譯。還好,後來得到了改正。

  相同的情況見於另一個常用名詞:雷射。它由五個英文單詞組成,取其第一個字母,成為LASER。和AIDS一樣,那只是一個縮略語,意思是:通過輻射受激發射的光放大,簡稱雷射。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譯,已被廣泛接受。當然,也可以對LASER作音譯:萊塞。可以呀,直接模仿縮略語的發音。糟糕的是,港臺對LASER做了一個歧義翻譯,叫「鐳射」。

  鐳(radium),那是一種很強的放射性元素,1898年由波蘭籍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發現,並獲諾貝爾獎。其中同位素鐳226不間斷地發出阿爾法和伽瑪兩種射線,半衰期長達1622年,對人體會有很大的損傷。同位素持續發出的射線,與受激發而短暫發送的雷射,不是一回事。LASER這個字的原義中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嗎?沒有,自作多情地把原先並沒有的「鐳射」強加上去,這就是歧義翻譯。據說,現時港臺還在那兒不停地「鐳射」,真是誤人子弟。

  再有一個例子是貝多芬(Beethoven)。譯名已約定俗成。但據考證,五四時代,這位音樂家的名字曾翻譯成「貝踢荷芬」或 「白堤火紛」。因為按當時的Chinglish(中國式英語),輔音「t」須單獨發音,念作踢皮球的 「踢」,或是提貨的 「提」,於是貝多芬譯名中「多」字的英語(tho),就分解成為「t」和「ho」,中文翻譯也堂而皇之地成了「踢-荷」或「提-火」,貝多芬不得不成為 「白堤火紛」。硬把那位德國作曲家與杭州西湖扯在一起了。

  那為什麼老畫家如此鍾情於翡冷翠,並堂而皇之地將其置於散文集的封面?

  「我崇拜徐志摩!」他在書中說。

  不錯。大家都是藝術家。一位能寫抒情詩《翡冷翠之一夜》;另一位善作彩色素描《阿爾諾河上的美麗項鍊》。他們的認知感受、情趣審視和對美學的追求是相通的。難道一定要用科學名詞的嚴謹和修辭學的苛刻,去是非藝術家嗎?

  還有,如果稍加注意,敢於「堂而皇之」的後面,其實還有一句潛臺詞:

  「我是黃永玉,我怕誰?」 

  就這氣勢,可以斷定這位曾經比「老老頭」要年輕而現在正成為真正「老老頭」的老頭,對翡冷翠的偏愛,還有其緣由。

  注意他的名字:永玉。

  「玉」者,翡-翠-也!

  「永玉」者,一直有緣去翡冷翠作畫也!

  弄清楚這一點,誰還能就畫家瞄上翡冷翠,說三道四?還是讓我們一起祝願普天下的老藝術家們:永遠年輕,永遠翡翠!

相關焦點

  • 【鏡鑑】跟著黃永玉去翡冷翠
    原標題:跟著黃永玉去翡冷翠 跟著黃永玉去翡冷翠 2015-02-08李輝鏡鑑 鏡鑑 微信號jingjianpd 功能介紹清醒自信,砥礪前行 鏡鑑的話 黃永玉先生在有意思的是,這一次走進義大利,黃永玉卻不敢輕易言老,因為有比他更老的兩位義大利老頭,分別在佛羅倫斯和羅馬等著他,與他一起出席讀者見面會。
  • 從《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看黃永玉的散文特點與生活態度
    1991年夏秋冬,67歲的黃永玉在塞納河畔、翡冷翠街頭,支起畫架專心作畫。很少見到這麼一個有趣的老頭兒,耳順之年還背著畫架在歐洲進行藝術的朝聖。在《翡冷翠情懷》一輯中,黃永玉介紹達文西的故居,他用了非常簡短的一段話,最後說:「完了。」「怎麼就完了呢?是完了!什麼也沒有了!」
  • 黃永玉《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意文版出版 宋祖英獻唱
    「黃永玉走進義大利——《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義大利文版推介會」在這裡舉行。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中國畫家黃永玉在67歲的時候根據短期旅居國外寫生作畫的經歷、見聞而創作的藝術遊記散文集,記述了作者在巴黎及義大利各地親歷偉大藝術遺存的感悟、惶惑以及堅守勤拙的自勵。作者敏銳、細緻、富於幽默感,將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與旅居地人們的有趣交往,描述得活潑生動、引人入勝。
  • 木刻是黃永玉藝術的根
    齊白石與黃永玉(右)合影北京畫院為黃永玉先生舉辦的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展覽中,最後一幅作品,黃永玉先生選了《黃大1991於翡冷翠》這幅畫,於是我找來了《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的有聲書,每天早上邊鍛鍊邊聽,竟然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中最幸福的事兒。
  • 吳洪亮:木刻是黃永玉先生藝術的根
    8月26日,展覽「入木——黃永玉 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這一黃永玉的首個版畫展覽以「入木」為題,以黃永玉親題手記為線索展開,精選其從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畫作品近兩百件,力圖全面、完整的勾勒出這位藝術大家的版畫發展敘事與創作面貌。此文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為展覽所撰後記。
  • 91歲藝術家黃永玉藝術遊記散文集推出義大利文版
    2015年2月16日下午五點,九十二歲的國寶級藝術家黃永玉先生精神矍鑠地走進了北京三裡屯義大利駐華大使館,參加為他的藝術遊記散文集《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舉辦的義大利文版推介會,他表情輕鬆愉快,「這個地方我很熟,來過多次」。
  • 黃永玉法國、義大利採風寫生彩墨畫藝術作品
    黃永玉,湖南鳳凰人,土家族,16歲開始藝術學習和創作,以彩墨畫、版畫見長。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1953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顧問。
  • 沈從文見證黃永玉父母的愛情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黃永玉先生1991年67歲時遊歷巴黎和義大利諸城後寫下的見聞、隨感,配上他當時創作的大量寫生和油畫作品編輯而成的一本「美」書。關於黃玉書的這一感情進展,沈從文說得頗為生動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學美術的同道,平時性情灑脫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這一來,當然不久就成了一團火,找到了他熱情的寄託處。」更有意思的是,沈從文說他開始替表兄寫情書。每天回到客棧,表兄就朝沈從文不停作揖,懇請他為自己向楊姑娘代筆寫信。沈從文在湘西從軍期間,曾是長官的文書,代為起草文件,偶爾還為人書寫碑文。
  • 黃永玉第一次版畫展開幕
    」——黃永玉手記親述「木刻是個累活,累上癮改不回來了,就這麼刻了我半輩子。這兩個體系內的版畫家,大多受到西方版畫的影響,形成了以素描明暗關係為基調的黑白面貌,而黃永玉的版畫則基於他過人的藝術天資與特殊的成長經歷,在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以及現當代漫畫和插畫諸多的藝術形式之後,他還巧妙地借鑑了西畫中的元素,納為己用,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面貌和多元的創作格局。
  • 黃永玉的木刻往事:千山萬水入木 百轉千回歸心
    他正在寫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這部自傳體小說,其中第二部《八年》的上卷和中卷在2016年已陸續發行,這兩本共60多萬字篇幅的自傳主要講述他少年時期在泉州的生活經歷。迄今,黃永玉依舊能說幾句極為標準的閩南語。當他得知我老家為泉州,立刻親切打招呼:「呷飯沒?」
  • 94歲黃永玉在中國美術館辦紫砂壺藝術展(圖)
    黃永玉在18日晚的導賞會上,94歲的他看起來精神矍鑠 杜洋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黃永玉的紫砂壺」19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的181件作品皆為94歲黃永玉近年來創作於江蘇宜興的新作
  • 展演 | 黃永玉版畫藝術展還剩一周!近兩百件人間佳作亮相
    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黃永玉除了繪畫外,還精於篆刻,刀法瀟灑出塵,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平生從不為人篆刻,只為朋友制過兩枚印章。1956年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
  • 入木八十年:黃永玉的版畫 這裡有人生歲月,世界大千
    黃老的版畫基於他過人的藝術天資與特殊的成長經歷,在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且並蓄現當代漫畫和插畫諸多的藝術形式之後,還巧妙地吸收並借鑑西畫中的元素納為己用,從而形成的獨特的風格面貌和多元的創作格局。」其構思立意新穎綺麗,有感而發且想落天外,畫面充滿童趣與幽默,形成了清新明朗的意趣和情調。黃老以其過人的天賦才情,自出機杼、獨成一家,他為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版畫史中佔有特殊地位。」
  • 黃永玉笑談養生秘訣:愛抽菸 不吃水果不愛鍛鍊
    黃永玉笑談養生秘訣:愛抽菸 不吃水果不愛鍛鍊 而這次,在7月28日舉行的《黃永玉全集》首發儀式上,面對記者他依舊可愛幽默,不同的是這次他沒抽菸鬥。  首發式上,黃永玉說:「我沒有什麼可講的,就因為我是湖南畫家中還活著的最老的一個,所以就給我出了這樣珍貴的一本書,我很感謝!」如此簡短的發言讓所有的人覺得率真而親切。  黃永玉少小離家,四方奔走。八十多年的人生,漂泊、動蕩、坎坷,同時,豐富、刺激、充實。
  • 黃永玉:真摯比技巧重要
    黃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鳳凰縣城沱江鎮,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享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
  • 美術研究|96歲黃永玉首次舉辦版畫展——平生才華始於「入木」!
    黃永玉和沈從文展廳一層主要圍繞黃永玉上世紀40年代早期的創作展開,展廳正中展出了《鵝城》《我在海上一輩子》《苗舞》《風車和我的瞌睡》四件黃永玉最為重要的作品。其中《風車和我的瞌睡》是黃永玉發表於1947年的一首詩,同時他也創作了同名木刻作品。
  • 96歲黃永玉手書訃告,98歲夫人張梅溪去世,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嗎?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公布的消息:「黃永玉先生的夫人張梅溪女士,5月8日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在公布的這段文字下方,還附有一張黃永玉毛筆手書的訃告:「梅溪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
  • 90歲黃永玉自傳體小說出版 自稱文第一畫第四
    多年後,此類記敘人物散文的合集《比我老的老頭》,以及遊記《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讓更多的讀者開始領略一位畫家的文學風採。  進入新千年,年逾八旬的黃永玉,將一度中斷寫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重新拾起,一邊創作,一邊在《收穫》雜誌連載。目前已連載五年,達六十餘萬字。
  • 「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於8月26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展
    懷著對家鄉鳳凰的深愛,黃永玉寫下了無限的浪漫情調與盎然詩意,並從為文學作品和報紙雜誌做插圖這條道路開始,創作了大量版畫作品。這種根植於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使其往後創作中刻下的每一刀、每一划皆迸發著鮮活而綿延的力量。
  • 獨家專訪黃永玉——還是從前那個木刻少年
    看周老與黃老敘舊,讓人倍感欣慰和溫暖。黃永玉曾說:「我們這個時代好像一個眼口很大的篩子,篩篩篩,好多人都被篩下去了,剩下幾個粗的,沒有掉下去,我們是幸運的。」無論是一個小女孩提著糟桶去餵幾隻大肥豬;無論是一個男孩抱著大魚等等,它的畫面上儘是鄉村的純樸和兒童的天真。而他的為人也是懷有一顆赤子之心,面對人世的劫波,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堅韌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