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影視製作"限薪"更須"限心"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影視製作「限薪」 更須「限心」

針對當前頗遭詬病的明星片酬虛高問題,9月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強調優化片酬分配機制,明確提出「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的要求。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又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更是明確規定,各會員單位及影視製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這被認為是長期以來針對演員高片酬問題,有關部門首次明確提出具體的「紅線」。

明星片酬虛高,近年來的確發展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去年8月,央視在新聞節目中提及「天價片酬」問題,點名《如懿傳》的主演霍建華和周迅共拿走上億元片酬,還提及電影《致青春2》和電視劇《幻城》也片酬過高。編劇汪海林早前曾多次就演員天價片酬發聲,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超一線明星和其他主創的片酬差距可以說是達到歷史最高,一些影視劇的主演會拿到上億元的片酬,是同級別導演或編劇5到10倍的價格,「雖然說全世界的明星都是高片酬,但中國一些演員的片酬是虛高,非常不正常」。

通常情況下,一部影視劇的製作費用有限,明星片酬虛高,自然會迫使製作方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壓縮成本,如此結果,往往削足適履,導致影視劇整體顯得粗製濫造。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電視劇市場的規模不斷發展擴大,然而從總產量來看,這一市場一直處於整體供大於求的局面,2013年至2014年,每年約有20%的電視劇在攝製完成後就因質量、題材等原因無電視臺採購而被市場淘汰,另有約30%的電視劇只能在收視率較低的播出時段播出且銷售價格較低。各大衛視迫於「劇荒」局面,只能採用重播經典電視劇的方法來應對。如此結果,帶來的無疑是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的雙重浪費。

儘管,為限制明星不合理片酬,以往相關部門也曾三令五申,然而從具體落實情況來看,相關製作、參與方經過短暫觀望之後,依然是暗度陳倉,甚或變本加厲。比如,有報導稱,面對限薪,很多有實力的製作公司通過合股開公司及將片酬轉化為投資、股權、紅利等,以這種新型分紅方式緊密鎖定跟明星的關係,而一些明星則搖身一變成了出品人、製作人,不但可以躲開「片酬過高」這個人人喊打的靶子,而且,實際收入的空間更大。

有鑑於此,目前,「限薪」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還在於「限心」。只有使影視劇製作、參與方從內心深處切實認識到片酬虛高的危害,繼而以其實際行動自覺投入到抵制虛高片酬的行列,「限薪令」的最終落實才更有保障。

依託「限心」達到「限薪」目標,引導影視劇製作方將更多資金運用到刀刃上,需要新聞出版廣電、審計、稅務等多個部門下決心共同制定量化標準、實施細則,以此提高影視劇製作方對於落實「限薪令」的認識;需要督促各級影視劇播出機構在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不得以明星大腕作為論價標準,在電視劇宣傳工作中不得對明星進行過度炒作。

除此之外,還需一「改」一「加」:一「改」,不妨改變片酬、購播費的支付方式,將製作方、購播方事先向明星、劇組支付片酬、購播費,改為按一定比例根據影視劇播出後的反響等來依約支付,以此完善激勵機制,平衡付酬與影視劇製作質量之間的關係;一「加」,不妨針對那些演員片酬虛高而製作質量低劣的影視劇,將此前民間創設的「金掃帚獎」增加進官方獎項設置序列,藉助於負面獎項起到警示作用,促使製作方、參與方增強危機意識,主動「限薪」,努力「提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慶祝建軍90周年 細數那些軍隊媒體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到來之際,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梳理那些軍隊媒體,看看除了大家熟知的《解放軍報》外,軍隊媒體還有哪些?【詳細】

一圖看懂2017上半年中國影市  2017上半年的電影市場延續了去年以來高位穩定、低速增長的總體態勢,票房表現總體低於預期,進口片成票房主力。上半年電影市場表現雖然增長乏力,但真正的觀影需求開始浮出水面。【詳細】

相關焦點

  • 影視行業再次限薪,前演員將成為歷史
    中國電視劇製作行業協會和首都廣電生產協會向各會員單位下發提案。建議中建議網絡劇製作成本控制在每集400萬元以內,攝影師報酬也降低30%,進一步調整主創、主演工資過高的現象,避免收入失衡,一部電視劇要求導演、編劇和一號男一女的報酬分別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10%,所有演員報酬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
  • 「限薪令」?廣電總局令限制外國國籍的明星,「限籍令」的到來
    國家一直在加強對娛樂圈的管理與約束,從2018年11月9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起的幾次「重拳出擊」就已經向大眾發出了國家對娛樂圈整頓約束的決心,這個通知文件就是所謂「限薪令」的由來。
  • 「限薪令」讓「千價片酬」成為黃粱一夢
    近日廣電總局終於出手了,堪稱史上最嚴的「限薪令」和「限集令」雙令齊發,讓動輒上億的片酬成為歷史。「限薪令」明確規定,演員片酬不超製作成本40%,主演片酬不超總片酬70%,明確要求「演員片酬合同複印件」要報備,這就對「限薪令」的執行有了保障,實控性無疑增強。
  • 直呼吳亦凡「老吳」,30歲的鹿晗,會敗給「限薪令」嗎?
    曾在影視圈掀起「流量熱潮」的大IP鹿晗,無需過硬的表演功底,只需在鏡頭前露臉秀顏值,就能拿走上億元的片酬,如今受「限薪令」的影響,在拍攝完《上海堡壘》之後,逐漸淡出影視圈及大眾的視野。近日,剛剛官宣《創造營2020》導師的鹿晗,又以明星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薇婭的直播間。
  • 中國足協官宣腰斬式限薪,多管齊下,不破不立!
    11月25日上午,中國足協在蘇州舉行中超聯賽工作會議。會上,中國足協向各中超俱樂部代表公布了中超俱樂部中、外球員「加碼限薪」的具體細則。2021賽季,中超每家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其中用以支付本土球員及外籍球員薪酬最高不得超過7500萬元人民幣、1000萬歐元。
  • 忽略「限薪令」
    事實上,2017年就有文件明確指出,要降低演員薪酬,控制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文件的主要內容是,演員的報酬總額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總額的40%,主要演員的報酬總額不得超過報酬總額的70%,其他演員的報酬總額不得低於報酬總額的30%。這是2017年著名的「限薪令」。
  • 限薪等於閉門造車?來中國的外援必須是溢價!
    據《足球報》報導,即將在新賽季推行的新一輪限薪政策,已經得到了絕大部分俱樂部的認可。《足球報》透露,雖然外界對於新一輪的限薪有較大爭議,但絕大部分俱樂部都認可這一政策,因為這相當於足協為俱樂部減負減壓。
  • 中超限薪令的組合拳講武德嗎?
    相較限薪1.0,新版降幅高達50%,可謂是腰斬。限薪令能有效減輕俱樂部運營壓力,幫助它們可持續健康發展,這的確能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但也只能解決部分球隊的生存問題。事實上,俱樂部資金鍊斷裂,除了球員薪資,還可能存在贊助商斷供、投資人跑路等情形,中國足協道阻且長。 2.
  • 本土球員高薪低能,足協限薪限資利在千秋,擠掉金元足球泡沫
    新一輪限薪浪潮在昨日(14日)正式下來,這也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限薪令」!這個限薪政策一出來,在社交媒體上是引發熱議,其中球迷吐槽聲音最大,部分媒體稍微比較看好,球迷普遍的看法認為足協這是瞎折騰、影響聯賽觀賞度。
  • 中國足協的限薪令存在一個大漏洞,限薪令極有可能形同虛設
    近日,在中國足協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了下年度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投資帽和工資帽計劃,簡稱653計劃。也就是俱樂部年投資額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本土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援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
  • 粗淺分析,中超限薪令的利與弊,中國足球的危與機
    大家好,我是條條,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中超賽場和中國足球的資訊,請關注我吧。 限薪令地事情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關於這次中超的限薪令,我也想粗淺的分析幾句。
  • 汪大昭:這輪限薪令還要看效果
    25日,中國足協將又一輪職業足球降薪方案推出。降薪又不是比賽,怎麼也是一輪一輪的?二十多年前,中國足球頂級聯賽實行職業化沒幾年,球員腰包急速鼓脹,國字號球隊戰績總不如人意,越來越大的落差引起社會普遍不滿,中國足協首次決定限薪。
  • 澎湃:限薪令實施後,中超球員收入將回到中超元年
    直播吧12月15日訊 昨天,中國足協召開了職業聯賽專項理事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嚴格的限薪政策。《澎湃新聞》撰文表示,限薪令出臺之後,中超球員收入將一舉回到中超元年。
  • 「限薪令」成為緊箍咒,大腕罷演抵制,楊紫、肖戰還能火多久?
    筆趣城「限薪令」成為緊箍咒,大腕罷演抵制,楊紫、肖戰還能火多久?在肺炎疫情下陸毅、蔡徐坤等明星紛紛出國避難,而在國外疫情嚴重的時候,又紛紛回國,這樣的做法在網上受到網友的議論,其實早在此之前,國家便對娛樂圈進行了一次大洗牌,相繼推出「限制令」、「限薪令」。對於廣電局這樣的做法,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吧!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足協一邊限薪限投資,一邊又開特例
    最近的足協可以說是忙得不亦樂乎,能夠看出來陳戌源是真想在自己的任期,為中國足球做點什麼?只是最終的結果是好,還是壞,也只有用時間去驗證了,比如說這兩天的限薪和限投資。只是有點讓我想不通的是,足協的有些操作讓人看不懂。比如一邊對俱樂部限薪限投資,自己卻又一邊開特例,給人一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思。
  • 廣電開始「限娃」 詩詞節目走俏
    深圳晚報記者 蔣雙超 這一年,電視圈真是不太平,不僅《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出現了總導演離職潮,廣電也發大招嚴控親子節目和「星二代」,而《中國好聲音》更是一開年就遭遇版權糾紛,真是紛紛擾擾不罷休啊。那麼這一年我們還能看些什麼?也許是時候來點新花樣兒了,比如,看看電視讀讀詩也不錯呢。 廣電限娃?
  • 中超每隊賽季虧4.4億,限薪勢在必行
    中超每隊賽季虧4.4億,限薪勢在必行 中超最嚴「限薪令」出臺後,各界聲音褒貶不一。根據央視記者報導,中超俱樂部一個賽季每隊平均虧損4.4億,限薪勢在必行。
  • 限薪令終於開始了……足協要求各俱樂部暫緩籤署球員合同 意欲減輕...
    這也傳遞出一種信號——喊了一年多的限薪令終於要開始落到實處了。國足低迷神助攻限薪政策早在2018年,中國足協就出臺了「工資帽」規定,要求在籤訂新合同時,國內球員年薪不能超過1000萬元,國腳不能超過1200萬元。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令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令第 13 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廢止、修改和宣布失效部分規章、規範性文件的決定》已經2017年12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措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有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進行了清理。
  • 廣電總局「限集令」,真能擠幹注水劇「水分」?
    9月6日,有媒體報導,針對目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視劇集數的政策,劇集不能超過40集。同時,兩位影視行業高管也向媒體證實,廣電總局確實正在向行業徵求意見,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40集。這一規定目前仍在徵求意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