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視製作「限薪」 更須「限心」
針對當前頗遭詬病的明星片酬虛高問題,9月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強調優化片酬分配機制,明確提出「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的要求。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又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更是明確規定,各會員單位及影視製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這被認為是長期以來針對演員高片酬問題,有關部門首次明確提出具體的「紅線」。
明星片酬虛高,近年來的確發展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去年8月,央視在新聞節目中提及「天價片酬」問題,點名《如懿傳》的主演霍建華和周迅共拿走上億元片酬,還提及電影《致青春2》和電視劇《幻城》也片酬過高。編劇汪海林早前曾多次就演員天價片酬發聲,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超一線明星和其他主創的片酬差距可以說是達到歷史最高,一些影視劇的主演會拿到上億元的片酬,是同級別導演或編劇5到10倍的價格,「雖然說全世界的明星都是高片酬,但中國一些演員的片酬是虛高,非常不正常」。
通常情況下,一部影視劇的製作費用有限,明星片酬虛高,自然會迫使製作方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壓縮成本,如此結果,往往削足適履,導致影視劇整體顯得粗製濫造。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電視劇市場的規模不斷發展擴大,然而從總產量來看,這一市場一直處於整體供大於求的局面,2013年至2014年,每年約有20%的電視劇在攝製完成後就因質量、題材等原因無電視臺採購而被市場淘汰,另有約30%的電視劇只能在收視率較低的播出時段播出且銷售價格較低。各大衛視迫於「劇荒」局面,只能採用重播經典電視劇的方法來應對。如此結果,帶來的無疑是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的雙重浪費。
儘管,為限制明星不合理片酬,以往相關部門也曾三令五申,然而從具體落實情況來看,相關製作、參與方經過短暫觀望之後,依然是暗度陳倉,甚或變本加厲。比如,有報導稱,面對限薪,很多有實力的製作公司通過合股開公司及將片酬轉化為投資、股權、紅利等,以這種新型分紅方式緊密鎖定跟明星的關係,而一些明星則搖身一變成了出品人、製作人,不但可以躲開「片酬過高」這個人人喊打的靶子,而且,實際收入的空間更大。
有鑑於此,目前,「限薪」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還在於「限心」。只有使影視劇製作、參與方從內心深處切實認識到片酬虛高的危害,繼而以其實際行動自覺投入到抵制虛高片酬的行列,「限薪令」的最終落實才更有保障。
依託「限心」達到「限薪」目標,引導影視劇製作方將更多資金運用到刀刃上,需要新聞出版廣電、審計、稅務等多個部門下決心共同制定量化標準、實施細則,以此提高影視劇製作方對於落實「限薪令」的認識;需要督促各級影視劇播出機構在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不得以明星大腕作為論價標準,在電視劇宣傳工作中不得對明星進行過度炒作。
除此之外,還需一「改」一「加」:一「改」,不妨改變片酬、購播費的支付方式,將製作方、購播方事先向明星、劇組支付片酬、購播費,改為按一定比例根據影視劇播出後的反響等來依約支付,以此完善激勵機制,平衡付酬與影視劇製作質量之間的關係;一「加」,不妨針對那些演員片酬虛高而製作質量低劣的影視劇,將此前民間創設的「金掃帚獎」增加進官方獎項設置序列,藉助於負面獎項起到警示作用,促使製作方、參與方增強危機意識,主動「限薪」,努力「提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慶祝建軍90周年 細數那些軍隊媒體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到來之際,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梳理那些軍隊媒體,看看除了大家熟知的《解放軍報》外,軍隊媒體還有哪些?【詳細】
一圖看懂2017上半年中國影市 2017上半年的電影市場延續了去年以來高位穩定、低速增長的總體態勢,票房表現總體低於預期,進口片成票房主力。上半年電影市場表現雖然增長乏力,但真正的觀影需求開始浮出水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