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詩人。出生於河南鞏縣。兩次應進士舉試落第,曾漫遊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安史之亂爆發並陷長安,逃奔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因疏救房綰貶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尹嚴武幕下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離開成都經渝州、夔州等地出川,漂泊於荊、湘一帶,最後貧病交困逝於耒陽舟中。由於親歷安史之亂,詩作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它給國家社會帶來的災難,被譽為「詩史」、「詩聖」。世稱「杜拾遺」或「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傳世。《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傳。
戲為六絕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戲為六絕句》寫於上元二年(761),此時杜甫年近五十,正是創作思想成熟的時期。由於杜甫沒有專門論詩的文章流傳下來,他的詩論思想散見於為數不少論詩詩之中。這六首絕句便是重要的論詩組詩。它們是針對當時文壇的「輕薄為文」之徒而發。詩中一.再稱之為「爾曹」「汝」,諄諄教導之態可見。「題之曰『戲』,亦見其通懷商榷,不欲自以為是」。
唐代詩壇長期存在兩種傾向:一是齊梁的浮豔綺麗的文風仍有相當影響,一些人離開內容片面追求辭藻聲律之美,喜好停留在對事物的形似上刻畫,其結果自然是「喪於雅正」,走向邪路,違背了風雅的傳統。另一是從陳子昂到白居易,為了糾正齊梁文風的消極影響,提出了復古即恢復風雅傳統的主張,由此明確了詩歌的發展方向,然而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極端,粗暴地否定六朝文學的價值。總之,「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兩種傾向都存在。
本組詩論正是針對上述兩種傾向而發的,中心論題是如何對待和繼承文學遺產。從詩歌的歷史發展來看,是源自風騷傳統。「輕薄為文」之徒的譏笑,無損於四傑的歷史地位,卻暴露出他們缺乏歷史的眼光,可謂「有眼無珠」。要多方面學習,「轉益多師」,兼取眾長。在廣泛吸收前人創作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這裡,既要「裁偽體」,又要「親風雅」,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偽體是反,風雅是正,不裁偽體,便談不上親風雅。而要親風雅,必須裁去偽體,始能上攀屈宋,找到詩歌發展的正路。再者,親風雅、攀屈宋與轉益多師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親風雅」、「攀屈、宋」,「轉益多師」便失去意義,可見前者是後者的方向和目的。而沒有「轉益多師」,"親風雅」、「攀屈、宋」也就難以達到,可見後者是前者的手段和途徑。杜甫強調繼承風雅傳統,轉益多師,為的是創新,把詩歌創作推動向前發展。審視當時詩壇,杜甫認為:大抵都是清新巧麗之作,意境未達有如掣鯨魚於碧海般的雄奇壯麗。這既是對詩壇的期望,也是詩人的抱負。
縱觀唐代詩壇,具有杜甫的上述歷史與藝術的眼光的人,是為數不多的。而不但在理論上有這樣的認識,而且在創作實踐上能夠付諸實現,取得了詩歌發展上的集大成就的,唯杜甫一人而已!
《戲為六絕句》比較系統地表現了杜甫的上述認識,同時也是杜甫詩歌創作實踐的理論總結,因而有重大價值和意義。《戲為六絕句》又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論詩絕句。它文意完整連貫,見解深刻,開創了以詩論詩的風氣,給予後世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