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 車 崔 陽
「現在不是工作最忙的時候,你們要是昨天下午來,剛有一批貨做好了要出,那場面才是一個熱鬧。現在工人們正在為短袖冚下擺,為下一批活做準備。」5月13日,當記者走進雙井鴻興服飾車間時,管理員告訴記者。
近年來,溮河區雙井街道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多種產業齊發展,拓寬百姓致富路。目前,其產業帶貧覆蓋率100%,產業疊加度292%。
「前兩年我也外出打工,但都不能長久,一來是離家遠,回來一次不方便;再者是請假太繁瑣,家裡有個什麼事也不能馬上回來。」曾是貧困戶的董亞蘭說。
董亞蘭是雙井街道五紀村的村民,其大兒子患有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常年吃藥,特別是癲癇發作時,身邊更少不了人看護;上面有年邁的老人,還有兩個兒子在上學,之前全靠丈夫一人打工掙錢。
工作和家裡不能兼顧,是她出門務工的主要煩惱。當得知村附近要建帶貧企業,她可是樂開了花。「我可算是車間裡的『老人了』,車間一建好,我就來了。這裡離家近,條件好,請假也方便,說一下就行了,家裡忙完再過來。」董亞蘭高興地說。
在這裡務工的貧困群眾大多是家裡的經濟支柱,需要照顧家庭是他們不能在異地務工的主要原因,現工廠開到了家門口對他們來說真是福音。
「這都是手工活,有專門的技師教,上手快,工資是計件收費,我年紀大速度算慢的,一個月也能做六七千件,拿個兩三千元還是沒問題的。」旁邊正在做工的張保秀說。
張保秀44歲,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其丈夫不能做體力活,常年在家,還得供兩個女兒上學。她來這兒剛3個月,工資已夠家裡基本開銷。她笑著說:「這裡一天還提供兩頓飯,要是手快的,一個月能拿三四千塊呢。」
鴻興服飾是招商引資產業,衣服均出口到歐美等地區。為確保真扶貧、真脫貧,雙井街道辦事處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根據每個村特點,引進企業,貧困戶可根據自家條件選擇工種。
「我以前是貧困戶,但不能去鴻興服飾呀,那裡都是女工,精細活我可幹不了,所以我選擇在長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這裡務工,現在已經脫貧了。」五紀村村民汪德君說。
長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距市區12公裡,成立於2017年,利用當地交通便利、陽光充足、空氣通透、水資源豐富等特點,建成40餘畝水塘養殖鱸魚。
「以前家裡生活十分艱苦,一年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元,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維持,更別說照顧家裡。自從來到合作社,我每年的收入都有2萬多元,年底還有分紅,生活寬裕多了。真是小小鱸魚水中遊,我的心裡暖融融呀!」汪德君說。
合作社負責人汪長勝本身也是五紀村的村民,以前一直在外地打拼:「之前回到家鄉看到本村村民很多生活都很辛苦,就想著帶動他們脫貧致富。有了這個想法,又得到政府扶持,才一步步把合作社做大做強。」
合作社鱸魚產量每畝可達5000斤,現已成立物流公司和海鮮供應中心,對整體貨源進行集體調運配送,把養殖成熟的鱸魚,配送到信陽市以及全國各地。合作社以崗位務工,以現金分紅和土地流轉的形式帶動貧困戶進行脫貧致富,目前帶動貧困戶32戶,扶貧71人。
「下一步我們還要不斷挖掘內部潛力,繼續擴建200畝進行水產養殖,70畝進行大棚種植,希望能夠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切切實實為老百姓做點實事。」汪長勝說。
「為了能夠使貧困戶穩定脫貧,降低返貧的風險,我們將加大對帶貧企業的扶持。雙井街道辦事處已聯繫企業捐贈20萬元,成立產業扶貧基金,對全村的貧困戶進行全覆蓋。」雙井街道黨工委書記塗延海介紹。
記者在走訪時獲悉,目前雙井街道共有信陽龍熙谷休閒農業觀光產業項目、信陽市溮河區四季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信陽信海茶葉生物科技園有限公司等12個不同種類帶貧企業;還將以「多彩田園」項目為載體,以茶產業為抓手,以辦事處扶貧基金為依託,逐步形成「政府+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