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茶館文化--以茶館為例

2021-01-17 迷ni小讀者

淺析我國茶館文化--以茶館為例

作者:葉爾克江·葉爾森

【摘要】伴隨著社會民俗娛樂文化的發展,茶館作為當代優秀民俗文化的一種,自然而然尤為重要,它的主要特徵展現為擁有獨特的民俗趣味、同時真切的反映了成都當地民俗生活,對應著每個階段不同階級人民的真真切切的生活特點。「社會的發展及其變化與茶館文化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從與眾不同的視角去感受社會生活的變化,為研究當代生活奠定一種全新的方式和視角。」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劇,生活節奏的提高,以及居民流動量逐步加大和當下社會政治環境的優越發展,人民的生活也在隨之不斷的變化著,從而導致茶館文化及其自身的特點都在潛移默化的轉變著。

 

【關鍵詞】茶館;茶館文化;民俗

1 近代茶館概況

在我國以往的文化中,茶館有很多別稱,例如「茶樓」、「茶亭」、「茶坊」、「茶肆」、「茶棚」、「茶座」等等。顧名思義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豐富民眾的業餘生活,為其提供的一種娛樂或者說休閒場所,但是每個地方均有著不同的當地文化,因此細細追究起來其名稱不同具體建築和室內擺設也是各不相同的。就「茶樓」而言,其主要特徵表現為大型多層建築,看上起比較的大氣上檔次,其選址通常也是燈紅酒綠的繁華街道,因此其投入的成本也相較與其他比較多,一般來到這裡的茶客除了追求美妙的飲食,也是對精神境界的一種追求,以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相比較而言「茶亭」就遠離喧囂的鬧市,而置身於悠閒靜謐的園林之中;「茶棚」一般是為了給過路之人提供一個暫歇的地方,因此其選址一般的位於依山傍水或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之地;在晚清時期,很多文人墨客將茶館稱作「茗寮」或是「茶肆」;發展到民國的時候,當時的民眾有稱之為「茶座」、「茶室」。除了上述的一些比較常見的稱號,還有一種叫做「茶棧」的地方,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各種店鋪提供茶葉,不做茶飲提供之處。成都茶館的分布和當地風俗及生活的變化都迎合著現階段人民大眾的各種需求。而成都茶館文化也在大浪淘沙中潛移默化的變化著,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獨具匠心的近代民俗文化生活的畫面。

2 近代茶館的民俗特色

在以前,茶館是亂世中的偏安一隅,相對來說比較安定,所以這裡一般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逃難之人,尤其是成都茶館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著非常特別的民俗文化特色。王笛曾在她的著名書籍中提到:「成都的茶館很多都是當地人當老闆的,因為外地口音很容易丟失大量的客戶,也沒法吸引當地的遊客,沒辦法為他們提供當地風俗特有的文化氛圍」。由於當地文化的多元化,各種風格的茶館是並立於世的,每一種風格都可以吸引各方的茶客,而茶客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風格。最為全國各地喜好的茶館當屬廣式茶館,而本地的、蘇式的茶館也非常的受人們喜愛。一般在茶館中隨處可見各種茶色以及各種輔佐小吃,當然也會有蘊含著滿滿祝福的「元寶茶」,這都從各個方面展現出非常多樣的民俗文化;同樣的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也都匯聚於茶館之中以供茶客們進行觀賞,體現出的是一種娛樂精神;當然,茶館為了便於內部管理,也設置了一些行話慢慢的步向商業文化,與此同時茶館因其受歡迎程度的提升,茶客也特別的多,也因此衍生出很多陋習。

2.1風味薈萃的茶館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茶館中,為客戶提供的茶飲不僅僅是眼花繚亂,飲食也不盡相同,充斥著成都當地獨有的文化魅力。

2.2精彩紛呈的茶館娛樂

娛樂民俗的主要宗旨就是放鬆身心,達到一種休閒的效果,其主要形式也別具一格,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特為人們滿足生活的基礎之上對其精神境界進行渲染與提升,衍生出一種文化的氛圍。能夠讓不同層次的人民都能夠享受到其對應的精神交流。近現代成都茶館中所進行的各種表演和遊戲等都是當代民間藝術的一種折射。

2.3茶館內的行話與俗規

對於一個茶館來講,它的行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員業內人員。很多茶館的俗規是經營者與客戶之間一種心有靈犀的交流方式,為其雙方提供便利。

2.4茶館內的陋習

由於茶館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會多多少少受到一些歪風邪氣的幹擾,產生一些惡俗茶館,也有一些就從以前就遺留下來的陋習。

3 近代茶館的民俗文化功能

茶館主要是提供茶飲的地方,不過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其文化功能也逐步多元化。在這裡,人們可以滿足社交需求,也可以滿足交流需求以相互了解趣味性的消息;此外這裡也可以滿足很多商客進行生意的交接和賣賣;此外這裡也可以對社會上的一些矛盾進行調和;在閒暇之餘也可以到這裡來欣賞一下民間藝術,環節工作上的疲勞,減輕身體上的壓力,舒緩心情,因此茶館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功能。

3.1溝通交際與糾紛調停

 「生活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同樣的民俗文化也是,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網和關係連接,映射到民俗之中去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習俗」。然而茶館正是形成這些習俗的一種交際場所,在這裡可以會見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因此「上茶館」慢慢的形成了一種風俗。

「禮拜茶」是一種定期的進行茶館交流的約定,其茶客涵蓋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是近現代比較受大眾喜好的一種交流方式。時人橋煙記載說:「在茶館裡歡聚一堂能夠在身體上和心靈上都得到一種洗禮,在這裡的不期而遇是人生中的可遇而不可求。約定一次,下一次可能就異地而約了,這樣就可以走遍當地所有茶室。以前的物價還沒有這麼高,每次只需要幾毛錢,後來相聚的茶友陸續回了老家,這個茶會慢慢的就散了。後來我又步入了成都人的茶會,在這裡也能找到以往熟悉的感覺。」

3.2休憩消閒與調節身心

 「休閒就是放鬆身體和心靈的壓力,使得工作的疲憊得到化解,使得自己可以追求到自己喜歡的境界,有時間去休息,有時間去培養自己的愛好,有時間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業餘活動,這便是休閒」。成都茶館一般情況下充斥著一種歡快愉悅的氛圍,能夠讓到達這裡的茶客很快的放鬆身體的疲憊,得到心靈的放鬆,也可以為其提供一些生活之外的樂趣。有很多同時擁有金錢和時間的「閒人」,每天都會非常準時的到成都茶館來,在這裡度過一個美好愉悅的一天。在這裡他們不需要拘束,完全就像在自己的家裡一般,困了就在茶館裡小憩起來,很多人都願意在這種悠閒的氛圍中休息片刻來打發閒暇時光,因此成都茶館深受人們的喜愛。

3.3商貿交易與洽談合作

隨著近現代商業的發展,茶館慢慢的演變成了生意交流的場所,很多形形色色的生意人齊聚於此進行商業交流,使之成為了一種交易所。由於茶館來客眾多,而且茶客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所以這裡便有很多人想在這裡打廣告、做宣傳。據《魔鬼吞下了炸彈》中所描述,「茶館的內部都貼著很多的海軍報導的新聞話題,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招工的信息,比如招車床匠啊,工資幾錢啊,安家費幾何啊等等」諸如此類的一些廣告語如此一來很多人都能夠在這裡發布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根據前文所述可知,在商業發展的潮流中,茶館也無法置身事外,慢慢的變成一種商業交流之地,由於這裡匯聚著各種商人、小販,因此茶館裡也都充斥著滿滿的商業氣息。

結語

隨著近代社會的變遷,茶館文化又一次的湧起了浪潮,隨之而來的發展使其受到大眾的廣泛重視。成都老街的具有古典建築風格的茶館也慢慢的繼續發揮著原來的多元化功能;另外一些像紅茶坊之類的西式風格茶館慢慢的向高端風格轉變,為社會精英提供服務;很多公園也慢慢興起了茶館服務,為每日前來休閒娛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總之不同風格的茶館都有著其獨自的定位,服務於不同的人群,雖然沒有了當年的喧囂繁華,但依舊為不同階層的人提供樂趣和休閒,其特有的娛樂氛圍依舊存在與那些老人的生活中,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這種習慣依舊植根於內心深處。


參考文獻

[1]民國時期昆明茶館與社會生活[J].尹建國.雲南檔案.2015(06)

[2]近代日本人眼中的晚清中國茶館[J].張磊.農業考古.2014(02)

[3]老茶館[J].王福平.就業與保障.2017(24)

[4]合肥茶館對社會和諧的貢獻評析[J].黃鳳興,王飛,章傳政.蠶桑茶葉通訊.2008(06)

[5]區域文化中的茶館述論[J].劉清榮.農業考古 2006(05)


相關焦點

  • 大茶館,小社會——淺析影片《茶館》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電影講述老北京的一個茶館裡發生的故事,折射老北京幾十年的盛衰和變遷。第一幕,背景:戊戌變法。熱鬧茶館裡匯聚著各種人,唱著"數來寶"的衣著整齊的大傻楊,唱詞和茶客們的言談舉止相得益彰。
  • 【茶館世界】(原創)茶館文化三要素
    今天(11月8日)下午,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2020中國(京津冀)茗星茶館交流論壇會上,中國經濟年鑑編輯部原副主任、經濟管理雜誌社原社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 中國的茶館文化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茶館這個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地區稱茶館為「茶樓」,而京津地區又稱為「茶亭」。茶館是供人品茶、喝茶的公共場所。中國茶館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和風俗,有北京茶館、四川茶館、天津茶社、杭州茶室、廣州茶樓等等,形成了中國的茶館文化。
  • 茶館文化之書茶館,評書和市民文學與書茶館是如此的親密無間
    在我國文學史上,明清的文學藝術以小說最為繁榮。中國的古代小說與西方的古典小說不同。中國優秀的古代小說,尤其是長篇名著,大多數是由民間藝人的「話本」向大眾傳播,從城市的茶肆、飯館,經說唱藝人的口頭傳唱開來。
  • 解析現代茶館與過去盛極一時茶館的區別
    由宋代至清末、民初,茶館文化一直是市民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茶館文化大有振興之勢,但較之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仍相去甚遠,究其原因,一是種類比較單調,二是門檻太高,不適於中低階層和大眾消費。從類型來說,以北京為例,歷史上的茶館有生意人交往的清茶館,有與曲藝結合適合不同人群的大茶館,有與說評書結合的書茶館,有與郊遊結合的野茶館,有與飲食結合的二渾鋪,還有下層勞動者稍作休閒的大碗茶攤等。而目前,一般是與賣茶葉、茶具相輔的茶室,這種消費方式一般是以小時計費,消費較高。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2008年11月06日 17:0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發表評論 1941年夏,我剛讀完大二,就響應號召,「投筆從戎」,去給即將來我國支持抗日戰爭的美國空軍志願大隊擔任英語譯員。我在西南聯大學習的時間前後不到兩年。   這個期間,日本飛機經常來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全校師生員工跑警報,上課的時間就更少了,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實在不算太多。但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卻是難以忘懷的。
  • 民國時期茶館的取名與南京的茶館
    中新網8月29日電 臺灣《歷史月刊》今年八月號刊出趙映林的文章,介紹了解放之前我國茶館的取名逸事和南京茶館的狀況。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種類之多,冠蓋全球;茶館名堂之多,絕無僅有;茶館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今就民國時期的茶館取名與南京的茶館概況,稍作敘述。
  • 中國茶館,英國酒吧
    中餐館是中華文化的使者,同時傳播中國的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和漢文字。其中又以茶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唐朝茶文化東渡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引進中國茶,與同樣來自中國的禪宗結合,遂有馳譽世界的「日本茶道」。1610年,荷蘭人把茶這一「神奇的樹葉」帶到歐羅巴,中國茶隨即風靡歐洲。歐洲諸國中,英國人最講究喝茶。    我國廣東人晨飲「早茶」,午吃「午茶」。
  • 四川茶館|茶館|演出_鳳凰讀書
    蘇州的茶館呢,裡邊差不多全是手提鳥籠,頭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中,就曾經出現過這種人物。總之,他們差不多全是有閒階級,以茶館為消閒遣日的所在。四川則不然。在茶館裡可以找到社會上各色的人物。警察與挑夫同座,而隔壁則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學生借這裡做自修室,生意人借這兒做交易所,真是,其為用也,不亦大乎?」
  • 明代的茶館
    相對於元代茶館,明代茶館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在茶館數量上更多,飲茶方式上散茶成為主流, 高雅茶館更加精美雅致,市俗茶館更加大眾化、平民化,同時,雅俗茶館還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這種融合普遍提升了茶館的品位。而茶館的稱謂也自明代末年開始。明代茶館發展很快,數量更多。
  • 獨步天下的成都茶館文化
    成都茶館的正式歷史到今天也有200多年了吧,很多特點仍是成都所獨有,成都茶館文化獨步天下,外地人來成都,真有意了解成都文化,茶館是個最便捷的切入口。成都茶館的特點大致有以下幾點:1、剛解放之際,全市人口60萬,茶館600家,現在茶館將近一萬家,其密度仍居全國之冠。
  • 《么妹茶館》,一部反映成都茶館文化的喜劇電影即將來襲
    因此積澱了豐富而獨具濃厚成都特色的茶館文化,把它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就是一部寫盡人間世態的暢銷書,一幀描繪世俗生活的風俗畫。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近期將拍攝一部以成都茶館文化為背景的喜劇電影《么妹茶館》,由著名作家李祖星、遠山聯合編劇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么妹茶館》已報送國家廣電總局審查通過,並頒發了電影拍攝許可證(影劇備字【2019】第1336號)。該片將以傳奇般色彩的生動故事和栩栩如生的劇中人物,牽引出影片中所涉及到的茶館文化旅遊勝景。
  • 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 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隆重...
    來源:華夏時報12月15日,為進一步弘揚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北京市大碗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天奉久文化有限公司聯袂打造的「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正式在京啟動。據了解,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課程涵蓋中國茶文化、文化空間運營、企業管理、網際網路與新媒體平臺的選擇與應用、商業茶事活動的策劃與文案、品牌意識與商業價值等,以「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為宗旨,以「引領中國茶館發展、倡導國學文化生活」為價值觀,共同推進中國式美好生活的事業。
  • 未見舊時茶館的90後,茶館文化在消亡還是已重生
    在這個有著幾千年茶文化的國度裡,現代人對茶的喜愛依然不減,這其中不僅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還和我們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對於中國的飲茶有著很長的歷史記錄,但已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這一點讓人毋庸置疑。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可以達到哪種程度呢?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挑夫販夫,無不以茶為好。
  • 【茶館文化】唐代「茗鋪」的源起
    到宋代,茶館逐漸興盛起來,茶館已具備多種功能,如休閒娛樂、商務交易、會友、信息傳播等。明清市井文化的發展,使茶館文化更加大眾化。近代茶館的發展則頗為坎坷,由於社會動蕩,原本清靜的茶館也變得複雜喧囂起來。 時至改革開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館、茶樓又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茶客日益增多,這再次說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茶葉的消費,原來一般是自購自飲。
  • 中國茶館文化的千年曆程
    小茶館大世界,茶館的環境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消減疲勞,放鬆身心,也與各個階層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為各行各業的人士所利用和服務。茶館是一個五方雜處、信息靈通、文化氣息濃鬱、民俗風情匯聚的地方。近百年來,茶館在豐富社會生活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茶館有著消閒去煩悶,調節生活的功能。
  • 宋代的茶館
    宋代茶館的興盛首先表現在數量與規模上,尤其是大都市中,茶館可以說得上遍及都市的各個角落,相關情況反映在宋代文獻中,以對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臨安城中茶館的描述為例。宋代汴京的茶館中,有早市茶館,早上五更就開門做生意,以為早市上從事商品買賣的人們服務,還有像北山子茶坊一樣,可以專門為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南宋時期,朝庭偏安一隅,定都臨安,也就是現今的杭州。杭州本就產茶葉,加之統治者的享樂、安逸,杭州的茶館業較之北宋更加興旺了,據《夢粱錄》記載,南宋時杭州「處處各有茶坊」。宋代茶館不只在都市數量多,都市外的鄉村集鎮同樣也很興盛。
  • 如何開一家茶館
    以成都為例,散布於街頭巷尾的茶館已超過3000家。一項抽樣調查表明,成都居民2.9%的人每天坐茶館,10.3%的人每周坐一次,13.5%的人每周兩次,每月兩次以上的則有8.5%。再加上流動人口,成都每天有20萬人次泡在茶館裡;在上海,茶館、茶坊更呈雨後春筍之勢,星羅棋布在上海灘上的各式茶館、茶坊已達近4000家。茶客也與口俱增,而且尤以年輕人為多。
  • 《茶館》資料庫
    《茶館》資料庫  1956年12月2日,老舍先生來到北京人藝,在「205」會議室親自給大家朗讀新創作完成的三幕話劇《茶館》。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隱、夏淳導演的《茶館》在北京的首都劇場公演,反響強烈。身為北京人藝院長的戲劇家曹禺在看了戲之後,興奮地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1963年5月,本劇復排上演。當時由於受來自「左」的幹擾,在重壓之下,劇中被硬加進了所謂的「紅線」。  「文革」初,《茶館》被打成黑樣板、大毒草。
  • 茶館稱謂漫談
    特別要說明的是,也有規模很大的茶館偏偏要取名為「茶室」的,如中外聞名的香港的「陸羽茶室」即為一例。此茶室位於香港中環士丹街,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茶室至今依舊保持著舊時香港茶樓的風格,茶室共分三層,一樓為散客區,二、三樓為團體預訂接待區。此外,還有單間供客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