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黃庭堅的唱和詩《魯直以詩饋贈雙井茶次韻為謝》品讀
吳斌
在元祐年間,黃庭堅與蘇東坡一起在朝廷中任職。黃庭堅的生活裡是離不開茶的,這不,家鄉又寄來了上好的雙井茶,黃庭堅首先想到的是要送一些給自己仰慕的老師蘇軾嘗嘗。正好有些「扯袖子」的話不好當面說,就用送茶時的贈詩來表達吧,因此就有了被後世普遍讚譽的著名茶詩《雙井茶送子瞻》。子瞻是蘇軾的字,詩的原文為: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註:本百家號有對黃庭堅此詩的品讀文章「為你品讀中華好詩詞—黃庭堅送給蘇東坡的茶詩《雙井茶送子瞻》」可供參考。)
蘇軾被貶黃州時,由於是處在人生的低谷,很容易產生退隱的念頭,當時曾寫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詩句。可是此時他應召還朝,成了朝廷實際掌權者高太后的紅人,因此就有點春風得意,所以說話就時常就比較率性了,而此時朝廷的政治鬥爭依然十分激烈。黃庭堅一方面為蘇軾命運的如日中天而高興,另一方面也深深為之擔憂,於是就借著送茶的機會,這麼委婉地說起蘇軾被貶黃州的舊事,提醒其注意與警惕。事實也證明,黃庭堅的憂慮,並非祀人憂天。到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哲宗親政時,變法派重新上臺,蘇軾再次遭到貶謫。
蘇軾收到黃庭堅送的茶與贈的詩很是感動。其實蘇軾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毛病,看著妒忌自己的人那麼多,故而也已經有了到地方上去任職的打算,還特意呈上了《乞郡札子》,就是請求到地方上去任職的報告。因此對黃庭堅的提醒,在答謝黃庭堅送茶、贈詩的和詩《魯直以詩饋贈雙井茶次韻為謝》中做了很輕鬆的回答。詩的原文為:
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陰六一誇新書。
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湯雪生璣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歸田錄》草茶以雙井為第一。畫舫宿太湖,顧渚貢茶故事。
蘇軾自己註解了「汝陰六一誇新書」,是指六一居士歐陽修晚年居汝州時,所著的新書《歸田錄》中,將雙井茶列為草茶第一。因醉翁歐陽修可以說是蘇軾的恩師了,估計此時《歸田錄》剛刊刻不久,故而稱其為「新書」,草茶是相比於貢茶而言,凡非貢茶者均可稱為「草茶」。「畫舫何妨宿太湖」,是指湖州顧渚貢茶故事。說的是唐朝時,皇帝詔命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規定「刺史應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意思是為了確保貢茶質量,湖、常兩州剌史每年立春後四十五日即要進山,直到穀雨,貢茶焙制完畢後才可離山。要安排如此眾多進山官員的吃住,因此顧渚山上立旗張幕,顧渚山下畫舫遍布(顧渚山下即是太湖邊上)。
詩中的「江夏無雙」指的是《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中提到的孝子黃香,也即「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的主角。黃香乃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人,與黃庭堅的家鄉江西修水相距不算太遠,又是同姓本家,因此黃庭堅在之前的一首茶詩中有「江夏無雙乃吾宗,同舍頗似王安豐」的句子。
蘇軾的答謝和詩,首句借用「江夏無雙」黃香的名頭,一者誇茶好,讚譽成是黃香種的;二者茶事實上是黃庭堅的,誇種茶者如黃香,就是誇黃庭堅如黃香般孝順;三者黃庭堅自己說過黃香是他的遠祖,這樣比喻亦不顯唐突,讓黃庭堅一看就明白。由此細微之處亦可看出蘇軾寫詩時,遣詞造句的「厲害」。全詩的大意為:
如黃香一般孝順的黃庭堅,他家鄉的雙井名茶,被晚年居住在汝州的「六一居士」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誇為草茶中的第一。將茶在茶碾中磨好後,捨不得交給童僕去煎煮,而是自己細心地守在茶鼎邊,察看著茶湯漸漸出現雪樣的浮沫,以及初沸時冒出的珍珠般靚麗的水泡。你誇我如神仙一般實在不敢當,首先神仙都是清瘦的,我卻比較肥胖,只有嗜好喝茶的習慣與司馬相如相同。你的好茶確實為我喚起了黃州之夢,我明年就將到東南邊的地方去任職,到時就可以效仿唐時的湖、常兩州太守,逍遙地畫舫宿太湖了。
果不其然,在元祐四年(1089),蘇軾即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知杭州,就是說做了杭州的一把手。著名的杭州西湖蘇堤就是蘇軾在這期間主持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