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中有著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篳路藍縷的華夏族群開創者,也好為人師的萬世師表,有一統天下的君王,有血戰八方的將軍,也有普通的市井小民,正是他們一點點構築起文明的華夏文明。
如果不了解我們的以往,就不能明白我們的文明為何能長存至今。不了解我們的過往,我們不知道我們中華文明的內核到底是什麼。下面這十個人組成了我們的的中華文明,也是我認為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的最大功臣,
黃帝,是華夏始祖,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的中華民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皇帝兩人不僅僅是我們精神意義上的始祖,而根據現在基因技術根據Y染色體的研究,我們都大部分人都是黃帝和炎帝的生理後代,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基礎。
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根據傳說是黃帝時期左史官 ,倉頡根據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將各種形跡分類統計,加以識別。通過搜集、整理最終形成了我們最早的使用文字,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經過不斷的演化,才有現在簡化字。「有冊有典」,有了文字的記載才能將我們的文明傳承至今。
不是圖虛,傳說他就是四隻眼睛
炎帝一直與黃帝並稱炎黃,同為華夏始祖。「這草有毒」,這句講述神農嘗百草時的戲言,反應了中華文明篳路藍縷的艱辛,讓中華文明從原始社會進入農耕文明當中。告訴我們人活下去不是來自恩賜,是來自自己的奮鬥,要靠自己去尋找活下去的機會,才有可能活下去。他最大功績是在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我們所有從小聽到大的時候。面對滔天洪水的時候,西方人依靠上帝的諾亞方舟逃命,而中華民族不是。中華民族選擇迎難而上,要勝天半子,所有讓中華民族不能更好生活的困難,我都選擇直接面對。所以我們有了都江堰、有了紅旗渠、有了大慶油田、有了三峽大壩。
孔夫子就不多說了。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雖然從現代回頭看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帶有封建禮教的壓迫,但是無疑是他構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啟蒙了整個中華文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中很多話至今而是我們心中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從秦始皇開始,讓中華民族知道大一統。自秦之後2000年,所有人都在為祖國統一而努力。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留下的是中華民族不再分裂的萬世基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喊出了中華人民對血統論的鄙視。當遭受壓迫的時候,從陳勝留下的血脈就會爆發出頑強的力量,薪火相傳的反抗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重生的動力。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破胡侯陳湯給我們留下的是保家衛國,為人民不惜一戰的信念。兩千年來,一次次的雖遠必誅,最終將我們將於從黃河流域變成了現在的大公雞。特別是1840年來,我們英勇的抗戰,才能重新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造紙術的發明,讓我們的文明有了廉價比便捷的記錄方式,讓泱泱華夏的文明養成了隨手在書上記一筆的習慣,否則我們現在哪裡有那麼多的"自古以來」,哪裡還能知道3000年前的事情。這一切就是靠書籍記載才流傳擴散開來的。
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