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個人融合在一起,就是五千年泱泱中華文明

2020-10-03 司馬j

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中有著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篳路藍縷的華夏族群開創者,也好為人師的萬世師表,有一統天下的君王,有血戰八方的將軍,也有普通的市井小民,正是他們一點點構築起文明的華夏文明。

如果不了解我們的以往,就不能明白我們的文明為何能長存至今。不了解我們的過往,我們不知道我們中華文明的內核到底是什麼。下面這十個人組成了我們的的中華文明,也是我認為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的最大功臣,

01軒轅黃帝:華夏文明之祖

黃帝,是華夏始祖,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的中華民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皇帝兩人不僅僅是我們精神意義上的始祖,而根據現在基因技術根據Y染色體的研究,我們都大部分人都是黃帝和炎帝的生理後代,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基礎。

02倉頡:有冊有典,方有文明

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根據傳說是黃帝時期左史官 ,倉頡根據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將各種形跡分類統計,加以識別。通過搜集、整理最終形成了我們最早的使用文字,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經過不斷的演化,才有現在簡化字。「有冊有典」,有了文字的記載才能將我們的文明傳承至今。

不是圖虛,傳說他就是四隻眼睛

03炎帝(神農):民以食為天

炎帝一直與黃帝並稱炎黃,同為華夏始祖。「這草有毒」,這句講述神農嘗百草時的戲言,反應了中華文明篳路藍縷的艱辛,讓中華文明從原始社會進入農耕文明當中。告訴我們人活下去不是來自恩賜,是來自自己的奮鬥,要靠自己去尋找活下去的機會,才有可能活下去。他最大功績是在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

04大禹:人定勝天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我們所有從小聽到大的時候。面對滔天洪水的時候,西方人依靠上帝的諾亞方舟逃命,而中華民族不是。中華民族選擇迎難而上,要勝天半子,所有讓中華民族不能更好生活的困難,我都選擇直接面對。所以我們有了都江堰、有了紅旗渠、有了大慶油田、有了三峽大壩。

05孔子:大成至聖先師

孔夫子就不多說了。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雖然從現代回頭看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帶有封建禮教的壓迫,但是無疑是他構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啟蒙了整個中華文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中很多話至今而是我們心中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06嬴政 始皇帝一統天下

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從秦始皇開始,讓中華民族知道大一統。自秦之後2000年,所有人都在為祖國統一而努力。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留下的是中華民族不再分裂的萬世基業。

07陳勝(陳涉):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喊出了中華人民對血統論的鄙視。當遭受壓迫的時候,從陳勝留下的血脈就會爆發出頑強的力量,薪火相傳的反抗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重生的動力。

08陳湯:保家衛國的情懷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破胡侯陳湯給我們留下的是保家衛國,為人民不惜一戰的信念。兩千年來,一次次的雖遠必誅,最終將我們將於從黃河流域變成了現在的大公雞。特別是1840年來,我們英勇的抗戰,才能重新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09蔡倫:讓文明得以傳播

造紙術的發明,讓我們的文明有了廉價比便捷的記錄方式,讓泱泱華夏的文明養成了隨手在書上記一筆的習慣,否則我們現在哪裡有那麼多的"自古以來」,哪裡還能知道3000年前的事情。這一切就是靠書籍記載才流傳擴散開來的。

10人民,只有人民

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就是這十個人,組成了我們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
    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中有著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篳路藍縷的華夏族群開創者,也好為人師的萬世師表,有一統天下的君王,有血戰八方的將軍,也有普通的市井小民,正是他們一點點構築起文明的華夏文明。如果不了解我們的以往,就不能明白我們的文明為何能長存至今。不了解我們的過往,我們不知道我們中華文明的內核到底是什麼。
  • 《中華文明之美》:泱泱禮儀大國,溯回五千年!弘揚傳統文化!
    請各位觀眾老爺點下關注,先關注再閱讀,您的關注就是小編最大的動力。愛你們呀!《中華文明之美》:泱泱禮儀大國,溯回五千年!弘揚傳統文化!《中華文明之美》是湖南衛視播出的一個公益節目。是為了宣傳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它是由一個個小課堂的形式,通過老師和學生上課以及發生的小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個中華的優良傳統。在現在各大綜藝、電影滿天飛的時代,大家對科技對未來都充滿了好奇,很感興趣。但是對於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我們又能接觸到多少呢?
  • 「中華文明」豈止五千年
    此類人士的相關文章和視頻我看了不少,他們之中竟有不少人的理論觀點是――中華文明沒有五千年,只有三千年左右。很多此類的大學老師和「學者」們為了證明和支持自已的這一理論和觀點還搬出了西方某些國家,某些人的觀點。當然了,他們給自己所找的理由理論和闡述的觀點都是言辭鑿鑿的,而所找的西方某些國某些人的觀點的這些人也大多數是一些名人。他們認為如此便可否定我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綿綿五千年中華文明之發展。
  •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嗎?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陸揚(微博ID:@雲中上師)在網絡討論中作了簡要回答:「中華五千年這個概念最早既非科學研究的結果也不是中國人自己提出,而是耶穌會士在17世紀首先提出來的,尤其是衛匡國,他編撰的中華史從伏羲開始,將伏羲時代的起始年定為元前 2952年,這一看法基本為稍後耶穌會士撰寫中國史採納,從而奠定中華大約有5千年歷史的框架。」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史觀說法。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個說法是吹牛,是意淫。那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老謝來聊聊。 我們可以分為時間和性質兩部分來展開探討——時間上,真的有五千年嗎?性質上,是文化還是文明? 我們先來聊第一點,時間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發展?
  • 解讀「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
    然而必須指出,雖然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時代與西亞兩河流域、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形成時代相比要晚一些,但是中國古代文明有著「五千年不斷裂」的發展歷史,這在「四大文明古國」乃至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而西亞兩河流域、北非古埃及和南亞次大陸古代文明在公元6世紀前後,均被伊斯蘭文明所取代。在場的外國學者沒有提出不同學術看法,也有學者明確表態認同這種說法。
  • 中華五千年文明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為何西方文明更容易令人接受?
    全球化走到今天,不同社會地理隔絕基本消失,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交融越來越深入,中西文明也不再是孤獨前行。西方有人打起了「文明衝突」的大旗,中國人多數貌似踐行著「文明融合」。中華文明可以說是吸取了西方文明的精華而重生,西方是否能放棄傲慢與偏見借鑑中華或者其他文明而涅槃?文明是衝突還是融合?這是世紀之拷問。
  • 中華文明為什麼可以五千年綿延不斷?
    中華文明能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決定性因素,中華文明有兩條在世界上排名前三的東西走向河流——黃河、長江。第一為亞馬遜河。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提到的東西走向最長河亞馬遜沒文明的原因。但炎黃原來就是死對頭,黃帝打敗炎帝後,打敗後,黃帝直接接過了炎帝(神農氏)的農業文明。對,源頭上,中華文明就是一個熔爐。
  •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展覽主題「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聚焦學界關心的中國文明起源重大課題,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挖掘彩陶文化內涵,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仰韶時代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展覽主題「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聚焦學界關心的中國文明起源重大課題,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挖掘彩陶文化內涵,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仰韶時代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 從這裡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
    良渚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更在於它是中華兒女回望歷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依託。△莫角山宮殿區是良渚文化最顯赫的權力中心,就好比明清時期的紫禁城。走近良渚,我們先從瑤山遺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人類喜歡「尋根」,因為那樣才能看清來路,就像這次《中國報導》記者此行去探訪良渚,先從瑤山遺址開始;認清中華文明的起源,繞不開良渚文明。
  • 為何外國人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今天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華上下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經歷多少朝代。前面提到過很多外國人學習中國的歷史,有些人對中華歷史了解的不夠全面,他們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為什麼號稱五千年呢?在外國人的眼中,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城池,並擁有自己的文字才算是文明的出現, "甲骨文"是被公認的"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所以很多外國人,認為中國的歷史的只有三千多年。這說明他們對於我泱泱華夏的歷史一知半解。在他們心中,夏朝都不能算中國的古代歷史。 龍山遺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上有明顯的文字特徵,龍山時代也早於夏朝。
  •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頭之音震撼人心
    若問上下五千年的起點在哪裡,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遺址群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而昨晚,在烏鎮大劇院上演的《良渚》,則通過交響樂、人聲無歌詞吟唱、多媒體3D影像等多種手段,展現遠古文明的曙色和意境,讓前來觀賞的嘉賓們深切感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源。
  • 考古學家百年耕耘,回擊他國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質疑
    良渚古城航拍圖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中華五千年文明,開端在哪2019年良渚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讓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全世界公認。良渚申遺成功後,中國代表團與各國代表團熱烈鼓掌走,跟我去良渚,一起穿越五千年
  • 泱泱華夏,什麼才是中華文明所依託的載體?
    而在每一個人心中,都一個答案,有人說,追求和諧幸福安詳的民族大團結,一直是中華文明自始至終不變的繁衍主題。也有人說,中華文明最根本的信仰就是「天」,最普遍的信仰基礎是「自然」,中華的這種思想將來會是全人類的共同普世價值。
  • 【「周原」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黃金分割點和崛起密碼】
    這或許就是我們「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我們的「人文初祖」黃帝是乘龍升天,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真正原因吧。這就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神奇密碼,在此不得不感嘆文化的神奇之美。
  •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⑤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國外學術界多認為始於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70年來的中國田野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中華文明形成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中華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即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中的特點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斷裂」,這也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重大科研項目「探源工程」成果發布——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 良渚申遺成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錘在這裡
    編者按//////////在中國,有一句婦孺皆知,能令所有人自豪無比的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5000年,5000年,似乎總能勾起延續著這支燦爛文明的我們心底深處的澎湃,與此同時堅信與質疑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到底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還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一支史前文明的發現,一切都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