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為峰——趙恆書法淺析

2020-12-18 人民網河北

書法之道,「書」是常例,由「法」煥然。一個「法」字,道不盡千辛萬苦,嘔心瀝血,積年累月,推陳出新。而書法家所致力的,全在「法」的臻於妙境。有鑑於趙恆善於思辨,這使他對書法規律的認識多了哲學的光芒,同時也促進了個人風格的形成和表達。以下,由六個切角入手,對趙恆的書法加以研析。

為情與為意。了解趙恆書法的企圖,可知他是以理做基礎,而偏重於性情抒發的。歷史上,書家屢有情意之辨。重情者,「任情恣性」(蔡邕《筆論》),鼓蕩生風;重意者,「沉密神彩」(同上),饒有韻味。二者在書寫中的分別,如同孫過庭《書譜》對王羲之與王獻之所做區隔:小王「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大王「志氣和平,不激不厲」。比之繪畫,則寫意畫,追求變形,生「氣」勃然;寫實畫,契合對象,以「工」為主。趙恆5歲傾心書法,秉承家傳,轉益多師,練就童子功。數十年積累比較,形成了他的個人見解,其認為:唐楷最規範、最成熟,但成熟也意味著成長到了頭,加之唐楷大家林立,彼此於法度上水火不容,要學成,只好守於一家,亦步亦趨。換句話說,就是書法的基本功不是楷書,但楷書是書法發展的最後結果,是當今最為實用性的字體。在書法欣賞與創作上,惟駕馭筆法、墨法、章法,才是書法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前提條件。而被目為「戍卒、徒隸,出之天籟」的秦漢竹木簡,做為藝術朦朧時期人們在摸索中留下的一切形式要素,猶如「原始湯」,足以成為後來者從事創新的發展支點。榷之秦漢簡,以隸書為規矩,而「隸變之後無象形」,遂穩定了其後漢字字體,自此開啟楷書、行書、草書。趙恆立足秦漢簡,不惟高古,比之碑刻的以刀法代筆法,更直接地告示了古人筆意,這順理成章地成就了趙恆書法「心手達情」(王僧虔《筆意贊》)的爛漫。

為己與為人。趙恆書法,首先是要自己喜歡,他以為自己喜歡了別人才有可能喜歡,換句話說,就是說服了自己才能說服別人,先為自己後為別人,最終才能服務社會。中國文化原生於自然經濟時代,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一部《論語》,說的就是怎樣從自我出發來認識和融入社會,孔子明言「學問是為己之道」,不像現在的人們,通過為別人做學問來落實「稻梁謀」;文人四藝之「琴棋書畫」亦然,皆著眼於君子消遣自娛、自我修養,而不會表演炫耀。但說到底,孔子還是要「推己及人」以成「仁」的。趙恆書法推己及人,為己更為人,明確規避「為藝術而藝術」,因為「為藝術而藝術」的結果只能是陷入狹隘,淪落為「為藝術家自己而藝術」。好的藝術,需要讓人感覺既「好看」又「有用」——「好看」是因為美,能使人產生愉悅;「有用」有兩個著眼點,一是讓人能看懂,沒人能懂再好的東西也白搭;二是有意義,賦予藝術作品以認識意義。

為技與為藝。趙恆於書法,傾注了持久的大力氣。他以為離開功力與技法,藝術無從談起。藝術所追求的目的是美,然而藝術實現美的手段卻是技術性活動。需要指出的是:技術是一種不斷積累的過程,所注重的是形的質;而美卻排斥積累性,所注重的是形的新。新不一定等於美,但是美必須新。即便是古舊藝術作品,若沒有時間變化的印跡,不能切入時人的需要,也難以言美。新是不可重複的,作為藝術的書法,必然要求一書有一書的個性和情趣。真正的藝術並不源於必然性,而是源於偶然性,就像天才、靈感一般,都是由不可預測的契機作用的結果。由必然性生成的產品,只能像機器製造一樣雷同。蔡邕在《九勢》中曰「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書法以毛筆作書寫工具,可以說為書法藝術的形成製造了不容忽視的偶然性契機。細細領略趙恆書法作品,其筆鋒的走勢常有出人意料處。由書法的線性結構所決定,書法藝術的形式因素分為筆法、墨法、章法三部分。其中筆法是關鍵,而筆鋒的運動形式是關鍵中的關鍵——平動、絞轉、提按,形成了筆鋒運動的樞機。

為舊與為新。核之趙恆的藝術觀點和書法作品,他對新與舊的關係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舊與新,可以理解為傳統與創新。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以漢字為符號的書卷汗牛充棟。從文化角度看,瀏覽經史子集每每令人發生浩嘆:古人幾乎把我們所有能想的事、要說的話,都想到說過了。而從甲骨文開始,下迄「真草隸篆行」無數碑帖,更是把書法所有的點、線、面都表現淨盡了。那麼,當代痴迷於書法藝術的人們還能做些什麼?鑑賞趙恆書法,可以得出一種新的認識,即:創新不是無中生有,創新是對原有資源的重新排列組合。在前人做出充分的發現和開拓之後,今人創新,可以是提高自己選擇和運用過往積累豐富經驗的能力,更可以在意向的提升與強化上尋求突破。自古而今,仁人志士都願為歷史做出貢獻,趙恆也憋足勁欲進入歷史。歷史,可不單指過去,也包括現在和將來。

為法與為道。趙恆書法,饒有道心。中國書法,在日本稱書道。同一事物而有兩種不同的名稱,將之對比能給人一些啟發。蓋在日本人的理解中,「道為理之母,理為法之母」,書道,便凌空居於「形而上」。而中國人對道的理解格外尊崇,書法位列文藝範疇,乃一小技,尊卑不分為有教養的人不取。然而,書法又絕非「器」類(《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否則便「君子不器」。說到底中國人是「以法致道」,法從於心依於理,必進乎道。此外,趙恆還善於追尋書法本源,他認為,唐楷源於晉書、晉書源於漢隸、漢隸源於大篆,反過來說,你臨摹《蘭亭序》而不懂漢隸,等於不知「骨」而只知「皮」,肯定不得要領。趙恆推重流傳有400年之久的章草,喜愛藝術性極高的王鐸草書,承上啟下,邏輯清晰,仿如樹有深根冠必繁茂。這就觸及「道」的境界了。

為形與為神。漢字的字體是規範的,早自秦始皇「書同文」即加規定,由此可以說字體是固定的,是刻板的。但是,書體不同於字體,字體被要求不能變,書體卻要求隨意靈活。而書法生命力,最根本的一條是「法」必須活而不能死。趙恆書法契合石濤《畫語錄》所言:「我自用我法。」他從法入,還從法出;將從法入作為藝術表現的手段,將從法出做為藝術表現的目的。以趙恆臨帖為例,他認為同一個帖,為臨的像,比較低級;要這一次臨跟下一次必須不一樣,因為重點不一樣。在趙恆筆下,體現了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無限組合、無限塑造的可能性,使書法作品在視覺效果上具備了一種目的、一種價值、一種藝術生命。概而言之,趙恆在處理形與神的關係上,有明顯的傾向自然趨勢。這是一種藝術的自覺,近於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要做到很難,不僅難在入乎規則、出乎規則,還要注意自然而不流於天真。

有句廣告詞說得好:「山高人為峰」。但是,要站到前人的肩膀上很難,而只有當後人做出自己時代的貢獻後才能切實的更「高」。為此,讓我們對趙恆書法藝術的創造性充滿期待。

研析一位藝術家,首先離不開作品,因為藝術說到底要用作品說話;卻又不能止步於作品,因為真要了解一件作品,尚需了解它的背景,不明所以就搞不清「它是誰」「它從哪裡來」「它到哪裡去」?老實說,筆者對書法家趙恆還所知不多,而做學問離不開知人論世。(邢樹坤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

相關焦點

  • 徒步登山與「山高人為峰」的新認知
    「山高人為峰」,岀自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友人所贈送的對聯"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每當讀罷這首對聯,感覺對聯的意境是的麼深邃高遠,富含哲理。的確,一個人只要肯攀登,就能達到"山高人為峰"的新境界。如同與每次戶外徒登山到頂的自豪感一樣。
  • 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
    站在山頂,人比山高;行在路上,心比路寬。要想比山高,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山頂,要想心寬,請把名利與得失看淡且能容忍他人的缺點。山高人為峰,心寬路才長。「唐朝杜甫在《望嶽》中寫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 邵文成:山高人為峰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豐田和奔馳,「車到山前必有路」「山高人為峰」。我崇尚這兩句話,是因攀爬中所經受的挫折考驗與正能量積累。這表現了男人對事業忠誠的剛性。記者卻抓住他內心的最軟之處——書柜上發現一組12生肖剪紙,其中龍與鼠緊緊依偎在一起,那是邵夫人和孩子的屬性。  邵是大連人,渾身上下充滿了海蠣子味。
  • 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
    一圖回顧我國珠峰測繪歷程↓↓↓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中國人再次成功登頂珠峰,祝賀!致敬攀登者!
  • 山高人為峰,海納百川歸
    山高人為峰,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高度;海納百川歸,這是一種思想的深度。周末天氣大好,陽光明媚,進行完晨練後但覺無聊,遂開車閒逛,沒有目的地,沒有方向,當然也沒有開導航,看到旁邊的小路就拐彎,道路顛簸難走,盤山小道蜿蜒曲折。
  • 鈞瓷窯變意境:山高人為峰
    登山者身軀強健是必須的,這絕妙的意境理順了我的思維,並讓我想起了張大千的友人贈他的兩句詩:「海到盡頭天是岸,山至高處人為峰。」這詩讓我心境開闊,含義無窮。我理解為「山比人高高無比,人矮非峰能成峰。」讓我們自己高喊出:海闊心無界,山高人為峰!
  • 《攀登者》山高人為峰,情深心作虹
    但是,我覺得「山高人為峰,情深心作虹」更符合《攀登者》這部片子的主題。只是,作為70周年獻禮,且現今的形勢下,「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更切合吧。《攀登者》是根據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其實,單單講這兩段歷史故事就已經足夠燃了。但是,編劇畫蛇添足地加了兩段所謂的「愛情」,又加了兩個推波助瀾的女角反而讓這電影變得不倫不類。
  • 山高人為峰!珠峰測量隊成功登上世界之巔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經歷一路艱險,他們完成了登頂珠峰的壯舉!山高人為峰,此次登頂珠峰的過程歷盡艱險,在全國人民的歡呼祝福聲中,他們做到了全員成功登頂。不過也有很多人疑惑:現代的科技已經很成熟,為什麼還要人力去攀登珠峰呢?測量珠峰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測量珠峰的意義是什麼?
  • 評論:關山萬千重 山高人為峰
    關山萬千重 山高人為峰湖南日報評論員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在通往民族復興偉業的徵途上,「攻堅」「克難」將是我們常態化的戰鬥姿態。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攻頂隊員成功登頂,既是重新標記珠峰高度,也是奮力標註中華民族勇攀高峰的精神高度。鼓足「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以底線思維謀進取之事,馳而不息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衝刺,美好藍圖必定一氣呵成。
  • 評說宋真宗——趙恆
    大宋「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之三子,初名為趙德昌,後改名為趙元休、趙元侃,995年(27歲)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恆,997年(29歲)即皇帝位,1022年駕崩,在位二十五年,享年五十有五。
  • 張坤山: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
    張坤山: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張坤山文藝報 「道技並重」方顯書藝精魂——汪碧剛書法藝術淺析  書學玄奧,存在簡易之理。   汪碧剛的書法從「二王」一路走來,曾得書法家李鐸悉心指教,能楷善行,從晉唐入手,取法乎上,有峻險風骨之體勢,而輕鬆散淡亦氣韻貫通。
  • 趙恆歷史上算是好皇帝嗎 趙恆有哪些貢獻
    宋真宗作為是宋太宗的第三位兒子,繼承了父親的皇位後,不斷的改造當時的水利機電,使得當時的宋朝出現了經濟的繁榮,與此同時,宋真宗其實還是一個明君,鼓勵人們學習,他覺得要用文化知識武裝頭腦,那麼,小編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裡看看宋真宗趙恆個人介紹吧!歷史上的宋真宗趙恆是一個怎樣的人?
  • 學習夜評丨關山萬千重 山高人為峰
    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攻頂隊員成功登頂,既是重新標記珠峰高度,也是奮力標註中華民族勇攀高峰的精神高度。鼓足「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以底線思維謀進取之事,馳而不息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衝刺,美好藍圖必定一氣呵成。
  • 「名人百科」守成之主,粉飾太平——宋真宗趙恆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佔示家人》詩:「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憤爭削職 出處:《宋史·真宗本紀》。釋義:典喻不講團結,只顧爭權奪利,針尖鬥麥芒,結果是兩敗俱傷。賞析:宋真宗時大臣丁謂、李迪二人因相互忌恨爭吵而被降職之事。
  • 姚俊甫淺析禪意書法與茶文化
    禪意書法的發展與佛教的興起有著密切聯繫。禪意書法中的禪與佛教中的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存在著抄錄佛經的情況,而禪意書法的由來就是從抄經演變而來的,在抄經中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的寫作文體,為抒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宋真宗趙恆的皇后是誰?宋真宗的兒子介紹
    宋真宗趙恆,何許人也?他是宋朝的第幾任皇帝,他的一生有什麼顯著的功過,他又給後世留下了什麼印象?讓我們走進歷史,拋開成見,甩走雜念,重新認識宋真宗趙恆。宋真宗趙恆,乃是北宋時期的第三任皇帝,也是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終其一生活到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
  • 山高人為峰
    或許,電影《攀登者》中的這幾句臺詞正是答案:「我們國家自己的山,我們中國人要自己登上去。」「我們為什麼要登山,就是為了登上去讓全世界看見我們,看見中國;我們要測量準確的高度,中國的高度。」為什麼要重測珠峰?
  • 西安市雁塔區新超書畫傳播中心,書法定製國畫收藏——誠信贏天下
    西安市雁塔區新超書畫傳播中心,書法定製國畫收藏。惠州朋友定製的十幅作品,第二部分。四尺系列五幅——1.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2.觀山觀水觀天下!品酒品茶品人生。3.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4.山高人為峰。5.誠信贏天下。
  • 真宗趙恆和章獻明肅皇后、章惠皇后、章懿皇后的合葬陵墓,永定陵
    有一天,當時任開封尹(首都市長)的趙恆讓龔美到府中去打制首飾,一見到劉氏,他十分鐘情,就娶為姬侍,趙恆當了皇帝(真宗)後,劉被封為"美人",後立為皇后。劉才略過人,精通書史,記憶力特強,朝中、宮中之事,一經她知道,即能詳述始末,歷久不忘。趙恆批閱奏章有時到深夜,劉氏則始終相陪,間或提些建議,也往往中肯,多被採納,因而"寵幸專房"。
  • 趙元佐是嫡長子,趙元僖是準太子,為何趙光義傳位三子趙恆
    公元995年,趙光義立趙恆為太子,兩年之後,趙光義駕崩,趙恆繼位稱帝,成為宋朝第三位皇帝,史稱「宋真宗」。歷史上,趙光義一共有九子,即趙元佐、趙元僖、趙恆、趙元份、趙元傑、趙元偓、趙元偁、趙元儼、趙元億。其中,趙元佐是嫡長子,趙元僖是嫡次子,趙恆排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