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地區,很多人對六祖惠能故裡的國恩寺、南華寺等耳熟能詳。可是,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鬱南縣建城鎮文昌古橋附近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廟。這座古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的靈性享譽省港澳等地,它就是鬱南縣建城鎮天后(媽祖)廟。
(鬱南建城天后廟?不好意思,是香港的天后廟!).
(這才是鬱南建城天后廟)
鬱南建城天后廟建在建城鎮舊西寧八景之一的文昌蘿月(文昌橋)的附近。
(文昌橋)
建城「天后誕」啟動儀式
歷史悠久的建造史
建城「天后廟」始建於元朝初年(公元1273),那時為簡易木屋。明朝初期(公元1561)改建磚、瓦、木結構平房。清朝康熙初年(公元1669)重修。嘉慶21年(公元1816)再次重修。民國30年(公元1941)被西江大水淹沒損壞,由縣政府出面主導按原貌重建。之前,祭祀人數每天絡繹不絕。上世紀50代後,停止使用。直到90年代,在熱心人士主導下,才將「天后廟」收拾乾淨,恢復原貌,讓人們前來祭祀。
該廟明、清朝時期,分為前座、後座和兩廊,深度10.3米,寬度15.4米,分明間、次間,穿鬥式木結構,有8條磚柱。前面臨空,後面有一座放菩薩的神臺……天后娘娘金身立在後座的神臺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眾多群眾不顧路途遙遠前來祭祀,平時亦有人專程來祭拜。
在建城鎮周邊方圓兩百餘裡都沒有「天后廟」,為何建城鎮卻有呢?這就要從遠古歷史說起。今建城鎮,是具有1500多年悠久歷史的老縣城所在地、名副其實的古鎮。南朝南齊年間(479———502年),從端溪縣(今肇慶)分置威城縣(縣治今建城鎮),屬晉康郡。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威城縣併入都城縣(今都城鎮)。明朝萬曆3年,設立西寧縣(縣治今建城鎮),直到民國3年(1914)1月,因西寧縣與青海西寧相同,不能在本國同時出現兩個西寧,故撤銷西寧縣設立鬱南縣(縣治今都城鎮)。
民國3年之前,今建城鎮由於設立縣治所在地歷史悠久,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首先是水路運輸,客、貨船舶從西江、南江而上,到羅旁分岔進入建城河;那時候,建城河呈現一派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其次是陸路,從今肇慶市的德慶縣連接南江口,直上羅旁入建城;由於建城設縣治的時間很長,羅旁至建城陸路段全部鋪設花崗巖石板,便於官員騎馬,此路稱之為「官道」。「天后廟」就建在「官道」與水路的必經之地處。因此,無論官員、商人乃至平民百姓,經過這裡時必定停步上香,以大禮禱天后娘娘庇佑。傳說,民國之前歷任縣官上任或離任,都必先到「天后廟」祭拜天后娘娘。
經過了730多年的風風雨雨,建城「天后廟」如今依然昂首挺立在建城河口邊,高貴慈祥的天后娘娘也一如既往地綻放著她最美麗的微笑,見證著建城古鎮日新月異的變遷,訴說著建城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天后娘娘的感人傳說
天后娘娘又稱天妃,沿海漁民信奉她為護海女神,尊稱她為「媽祖」,將恭奉她的廟宇稱之為「媽祖廟」。
據有關資料顯示,「媽祖廟」最早興建於福建湄洲島,是中國沿海和諸島普遍崇奉的濟難安航海神。相傳,「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所以又叫林默娘。她幼時就十分聰穎,八歲上私塾上學,過目不忘。長大後,她積德行善,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深得眾人好評。
因她生於海濱、長於海濱,還通曉天文氣象,會預測天氣變化,提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許多漁舟、商船都得到過她的幫助。不幸的是,她28歲那年,為了救人溺水身亡。之後,航海人中便有了傳說,說經常能看見她身穿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從此,海船上的人們不但親暱地稱她為「媽祖」,而且逐漸地供奉「媽祖」神像,並在湄洲島上建起首座「媽祖廟」,以祈求航海平安順利。
至於建城「天后廟」,也有兩個傳說。傳說一:天后的化身是一隻五彩斑斕的成人巴掌大小的大蝴蝶,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後誕之前幾天就會飛來這座廟中,停在天后的神臺上,一直要等到誕期過完之後才會飛走,曾有很多村民都見過這隻大蝴蝶。傳說二:有一個老伯,從別的鎮來到建城收債,當時回去的路上會有很多山賊,於是他去了「天后廟」祈求平安。這位老伯留有一把長髯,可是燒香的時候卻不小心把鬍子燒著了,於是他只好去理髮店把鬍子剃掉。在回去的路上,就有人過來問他有沒有見過一個長鬍子的人,老伯立刻明白是山賊們打探到了他的消息。於是他就說那位長鬍子的還沒有這麼快來,讓他們等等,然後快步離開,就這樣就逃過了一劫。
明清時期知名度很大
「天后廟」建成後,規模不斷完善,知名度越來越大,前來拜祭的人越來越多。到明清時期,已成為建城方圓300多裡最大的「天后廟」了。據說,在鼎盛時期,該廟有前、後兩座、10多處建築,10餘間房屋,殿宇巍峨恢弘, 廟貌氣象萬千。這在江河畔上一般的天后廟中是絕無僅有的。有相關專家稱:建城「天后廟」是海洋文化+江河文化+陸地文化的綜合結晶。也就是說,該廟源於海洋的「媽祖廟」,在建城建廟時結合江河、陸上民俗風情實際加以創新,集聚了海洋、江河、陸地廟宇的建築精華。
該廟曾經的紅極一時,從人們前來祭拜的盛況便可見一斑。
據民間相傳及相關資料顯示,自該廟建城之日起,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廟會,熱鬧非凡。是日,不僅方圓幾百裡的信徒蜂擁而至,甚至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信徒也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拜祭(相傳,過去的人認為拜「天后廟」要拜水的源頭廟最靈,建城「天后廟」是下海的源頭廟)。當地做生意的人提前在廟前至圩鎮附近兩邊搭滿商鋪,銷售各種產品。廟會期間,在廟前碼頭停泊的各種船隻就有數十艘之多,人數逾萬。廟裡的各種人工作人員也不少,可見當時之繁盛。
為什麼該廟能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從當地歷史資料分析,主要是因為該廟恰處在建城河口與通往西江羅旁「官道」口的交匯處,上至廣西梧州,下至肇慶、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上船便可直達。建城至下的人大多數生長在江河邊,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江河上作業有一定的危險性,船上作業過程中,「天后廟」常是他們的必經之地。因此,他們每次開船前都要到這裡來祭拜天后娘娘,祈求平安。久而久之,該廟的影響力便越來越大,甚至一直得以延續……
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觀賞「天后廟」,儼然觀賞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該廟整體色調是黃藍色,仿若陽光照射海洋一般。在前座「天后廟」大門正門的門柱上,刻著格外醒目的「水陸萌天威,惠澤千秋護盛世;山川盈後德,莊儀萬載留西寧」24個大字;後座大殿柱上,刻著:「聖神顯靈光,廣賜恩波,萌富貴至遐邇;龍鳳獻寶珠,寵施德澤,滋神祿於古今」30個大字。
該廟前座為頭門廳,後座為神堂,堂前兩側有通廊,中間有一口小天井,四合院式廟宇。建國前,後座原有一座放菩薩的神臺,臺上排列著眾多菩薩,還有石香爐、大鐘等物件。「文革」期間,這些物件被洗劫一空,僅存建築物。沒多久,廟宇作集體糧食加工廠用。直到九十年代初,當地有群眾牽頭集資重修。如今,有明間、次間,穿鬥木結構,前面臨空,後面有一座擺放菩薩的神臺,臺上擺放著眾菩薩。此外,還有石香爐、大鐘等;天后娘娘金身,奉在後座的神臺上,並恢復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日(全國統一)。
(信息來自:雲浮日報、網絡和圖書資料,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