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南建城天后廟:享譽省港澳的古廟

2021-01-18 鬱南微新聞


在嶺南地區,很多人對六祖惠能故裡的國恩寺、南華寺等耳熟能詳。可是,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鬱南縣建城鎮文昌古橋附近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廟。這座古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的靈性享譽省港澳等地,它就是鬱南縣建城鎮天后(媽祖)廟。

(鬱南建城天后廟?不好意思,是香港的天后廟!).

(這才是鬱南建城天后廟)


鬱南建城天后廟建在建城鎮舊西寧八景之一的文昌蘿月(文昌橋)的附近。

(文昌橋)

建城「天后誕」啟動儀式

歷史悠久的建造史
建城「天后廟」始建於元朝初年(公元1273),那時為簡易木屋。明朝初期(公元1561)改建磚、瓦、木結構平房。清朝康熙初年(公元1669)重修。嘉慶21年(公元1816)再次重修。民國30年(公元1941)被西江大水淹沒損壞,由縣政府出面主導按原貌重建。之前,祭祀人數每天絡繹不絕。上世紀50代後,停止使用。直到90年代,在熱心人士主導下,才將「天后廟」收拾乾淨,恢復原貌,讓人們前來祭祀。
該廟明、清朝時期,分為前座、後座和兩廊,深度10.3米,寬度15.4米,分明間、次間,穿鬥式木結構,有8條磚柱。前面臨空,後面有一座放菩薩的神臺……天后娘娘金身立在後座的神臺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眾多群眾不顧路途遙遠前來祭祀,平時亦有人專程來祭拜。


在建城鎮周邊方圓兩百餘裡都沒有「天后廟」,為何建城鎮卻有呢?這就要從遠古歷史說起。今建城鎮,是具有1500多年悠久歷史的老縣城所在地、名副其實的古鎮。南朝南齊年間(479———502年),從端溪縣(今肇慶)分置威城縣(縣治今建城鎮),屬晉康郡。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威城縣併入都城縣(今都城鎮)。明朝萬曆3年,設立西寧縣(縣治今建城鎮),直到民國3年(1914)1月,因西寧縣與青海西寧相同,不能在本國同時出現兩個西寧,故撤銷西寧縣設立鬱南縣(縣治今都城鎮)。
民國3年之前,今建城鎮由於設立縣治所在地歷史悠久,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首先是水路運輸,客、貨船舶從西江、南江而上,到羅旁分岔進入建城河;那時候,建城河呈現一派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其次是陸路,從今肇慶市的德慶縣連接南江口,直上羅旁入建城;由於建城設縣治的時間很長,羅旁至建城陸路段全部鋪設花崗巖石板,便於官員騎馬,此路稱之為「官道」。「天后廟」就建在「官道」與水路的必經之地處。因此,無論官員、商人乃至平民百姓,經過這裡時必定停步上香,以大禮禱天后娘娘庇佑。傳說,民國之前歷任縣官上任或離任,都必先到「天后廟」祭拜天后娘娘。
經過了730多年的風風雨雨,建城「天后廟」如今依然昂首挺立在建城河口邊,高貴慈祥的天后娘娘也一如既往地綻放著她最美麗的微笑,見證著建城古鎮日新月異的變遷,訴說著建城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天后娘娘的感人傳說
天后娘娘又稱天妃,沿海漁民信奉她為護海女神,尊稱她為「媽祖」,將恭奉她的廟宇稱之為「媽祖廟」。
據有關資料顯示,「媽祖廟」最早興建於福建湄洲島,是中國沿海和諸島普遍崇奉的濟難安航海神。相傳,「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所以又叫林默娘。她幼時就十分聰穎,八歲上私塾上學,過目不忘。長大後,她積德行善,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深得眾人好評。
因她生於海濱、長於海濱,還通曉天文氣象,會預測天氣變化,提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許多漁舟、商船都得到過她的幫助。不幸的是,她28歲那年,為了救人溺水身亡。之後,航海人中便有了傳說,說經常能看見她身穿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從此,海船上的人們不但親暱地稱她為「媽祖」,而且逐漸地供奉「媽祖」神像,並在湄洲島上建起首座「媽祖廟」,以祈求航海平安順利。
至於建城「天后廟」,也有兩個傳說。傳說一:天后的化身是一隻五彩斑斕的成人巴掌大小的大蝴蝶,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後誕之前幾天就會飛來這座廟中,停在天后的神臺上,一直要等到誕期過完之後才會飛走,曾有很多村民都見過這隻大蝴蝶。傳說二:有一個老伯,從別的鎮來到建城收債,當時回去的路上會有很多山賊,於是他去了「天后廟」祈求平安。這位老伯留有一把長髯,可是燒香的時候卻不小心把鬍子燒著了,於是他只好去理髮店把鬍子剃掉。在回去的路上,就有人過來問他有沒有見過一個長鬍子的人,老伯立刻明白是山賊們打探到了他的消息。於是他就說那位長鬍子的還沒有這麼快來,讓他們等等,然後快步離開,就這樣就逃過了一劫。
明清時期知名度很大
「天后廟」建成後,規模不斷完善,知名度越來越大,前來拜祭的人越來越多。到明清時期,已成為建城方圓300多裡最大的「天后廟」了。據說,在鼎盛時期,該廟有前、後兩座、10多處建築,10餘間房屋,殿宇巍峨恢弘, 廟貌氣象萬千。這在江河畔上一般的天后廟中是絕無僅有的。有相關專家稱:建城「天后廟」是海洋文化+江河文化+陸地文化的綜合結晶。也就是說,該廟源於海洋的「媽祖廟」,在建城建廟時結合江河、陸上民俗風情實際加以創新,集聚了海洋、江河、陸地廟宇的建築精華。


該廟曾經的紅極一時,從人們前來祭拜的盛況便可見一斑。
據民間相傳及相關資料顯示,自該廟建城之日起,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廟會,熱鬧非凡。是日,不僅方圓幾百裡的信徒蜂擁而至,甚至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信徒也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拜祭(相傳,過去的人認為拜「天后廟」要拜水的源頭廟最靈,建城「天后廟」是下海的源頭廟)。當地做生意的人提前在廟前至圩鎮附近兩邊搭滿商鋪,銷售各種產品。廟會期間,在廟前碼頭停泊的各種船隻就有數十艘之多,人數逾萬。廟裡的各種人工作人員也不少,可見當時之繁盛。
為什麼該廟能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從當地歷史資料分析,主要是因為該廟恰處在建城河口與通往西江羅旁「官道」口的交匯處,上至廣西梧州,下至肇慶、廣州、香港、澳門等地上船便可直達。建城至下的人大多數生長在江河邊,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江河上作業有一定的危險性,船上作業過程中,「天后廟」常是他們的必經之地。因此,他們每次開船前都要到這裡來祭拜天后娘娘,祈求平安。久而久之,該廟的影響力便越來越大,甚至一直得以延續……
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觀賞「天后廟」,儼然觀賞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該廟整體色調是黃藍色,仿若陽光照射海洋一般。在前座「天后廟」大門正門的門柱上,刻著格外醒目的「水陸萌天威,惠澤千秋護盛世;山川盈後德,莊儀萬載留西寧」24個大字;後座大殿柱上,刻著:「聖神顯靈光,廣賜恩波,萌富貴至遐邇;龍鳳獻寶珠,寵施德澤,滋神祿於古今」30個大字。
該廟前座為頭門廳,後座為神堂,堂前兩側有通廊,中間有一口小天井,四合院式廟宇。建國前,後座原有一座放菩薩的神臺,臺上排列著眾多菩薩,還有石香爐、大鐘等物件。「文革」期間,這些物件被洗劫一空,僅存建築物。沒多久,廟宇作集體糧食加工廠用。直到九十年代初,當地有群眾牽頭集資重修。如今,有明間、次間,穿鬥木結構,前面臨空,後面有一座擺放菩薩的神臺,臺上擺放著眾菩薩。此外,還有石香爐、大鐘等;天后娘娘金身,奉在後座的神臺上,並恢復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日(全國統一)。

(信息來自:雲浮日報、網絡和圖書資料,版權屬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蓮峰廟,又名蓮峰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
    蓮峰廟(又名蓮峰寺),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提督大馬路的道觀,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在廟前空地則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和澳門林則徐紀念館,廟內亦設有澳門目前唯一的廟學—普濟蓮峰學校,蓮峰廟初建於明朝。古名為天妃廟,主要供奉天后娘娘。整座廟宇橫連三間,前後兩進。
  • 臺灣媽祖宮廟代表參加下宮天后古廟媽祖廣場落成慶典
    中國臺灣網6月3日潮陽區訊 不久前,汕頭市潮陽和平下宮天后古廟,隆重舉行媽祖廣場落成慶典。參加慶典儀式除來自泰國、香港、湄洲祖廟及本地信眾二千多人之外,還有來自臺灣媽祖宮廟代表張景琪先生等一行十餘人。  和平下宮天后古廟始建於南宋,是明朝隆慶《潮陽縣誌》有記載的兩座媽祖廟之一。
  • 銅鑼灣天后古廟:「香港」地名的緣起
    其中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與銅鑼灣天后古廟有關。傳說,從前有一個紅香爐被水衝到現今的銅鑼灣,當地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於是在該處修建了一座天后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因此該廟所在地改稱為「紅香爐山」,衝來香爐的港口改稱為「紅香爐港」。此後「紅香爐港」泛指現今的香港島一帶,後簡化為「香港」,這便是「香港」地名的來歷。
  • 西貢最靈驗地標建築天后廟,距今數百年,免門票的熱門觀光景點
    天后廟西貢天后廟就在海鮮街附近, 是一間超過百年的古廟。是供奉天后林默娘的廟,原本是當地漁民的信仰中心,現在有很多外來民眾過來參拜、現在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是西貢有名的地標。一排房子並排連著2個廟宇——門額為「天后古廟」和「協天大帝」,裡面分別供奉著天后元君與聖帝君(關公)。西貢天后廟的屋脊也有陶瓷雕塑,人物逼真,造型生動活潑。廟宇雖小,活動卻很盛大。每年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舉行,香港西貢有個特色的節日天后誕。是漁民最擁戴的日子,這一傳統流傳至今,如今漁民的人數漸少,但是海上守護神天后仍然廣受擁戴。
  • 它是元軍古廟,天下第一天後宮,東南亞最大媽祖廟!
    天后宮,位於廣州市南沙區,前身是明代南沙鹿頸村天妃廟,經重修定名為「元君古廟」,後被日夷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國家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后宮。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聖像(高達 14.5 米),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明代,南沙鹿頸村曾建有天妃廟一座,為南沙天后宮的前身。
  • 旅遊:它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又叫做媽祖廟,祭拜的是天后林默,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主要由天后宮廣場和宮殿建築群兩個部份組成,集北京故宮的風格與南京中山陵的樓閣氣勢於一體。天后宮廣場中央高聳著14.5米的天后石雕像,由365塊細心雕琢的花崗石構成,象徵天后一年365天的庇佑。
  • 一個異鄉客為感恩,回家鄉潮州建一座雙宮古廟
    ,往往會建廟建祠。,從這個鄉裡這座神廟正面的兩側大理石石雕碑文上,可見其建此廟緣由。從碑文中,我們可以理解到,建廟的人,是因為在外事業有成,而感恩歸家建廟。從古廟的字眼中,可以知道,這廟由來已久,當然從肉眼可觀,這是一座新修繕的廟。一般潮州人神廟內所供的神明大都是大同小異,有的廟是專供一位神明,比如金石果鄉的關帝廟就僅供關帝爺。而大部分鄉裡的神廟是供多位神明。
  • 潮州青龍古廟
    青龍古廟在潮州韓江大橋西端南堤上,廟門東向,先前稱安濟聖王廟。據宋代沈存中《彭蠡小龍》記載,青龍古廟建於北宋,安濟靈王是北宋神宗趙頊(1068年即位)封的。
  • 香港的這處景點——銅鑼灣天后廟,你去過嗎
    銅鑼灣天后廟銅鑼灣天后廟原本建於海邊的高臺之上,背靠炮臺山,面向維多利亞港,雖歷經多次重修,先在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持著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規模宏大重修時的面貌。廟門橫額《天后古廟》四個大字,廟門外部石樑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兩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有"興邑刁爵"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年)的銅聚寶爐和香爐,並保有生動逼真的屋脊人物陶塑和精緻的壁畫。門屋正脊分3層,上層為"二龍爭珠",中層是以中國戲曲人物陶塑裝飾的石灣花脊,而下層則為彩繪,但大部分已經脫落,兩端飾以上有鰲魚的博古。
  • 汕頭市第五屆媽祖文化節在臚崗天后古廟隆重舉辦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趙麗容 林少麗 蔡偉斌記者羅勉 4月12日,以「弘揚媽祖文化精神,同心共創文明汕頭」為主題的汕頭市第五屆媽祖文化節在汕頭市潮南區臚崗天后古廟舉辦。廣東省民族宗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楊正根,汕頭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麗文,以及潮汕三市的統戰、民宗部門領導,海內外嘉賓、社會各界人士和信眾等上千人出席了開幕式。
  • 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天后宮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據考,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佔領媽祖宮。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
  • 遍布香港大街小巷的天后廟
    香港有個很奇特的想像,無論走到哪兒,人們總能在附近看到一間天后廟。天后究竟是怎樣的神明呢?香港為什麼會建起那麼多天後廟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遍布大街小巷的天后廟,一起去了解天后的故事。在去年10月9日的節目中,我們提到過位於銅鑼灣的天后廟。這座天后廟建於1747年,距今已經有270年的歷史了。
  • 千年古廟——杞縣葛崗鎮張莊村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兩株松柏點綴於孟姜女廟門前,分左右傍立,綠鬱蔥蔥,煞是茂盛,廟圍兩側樹木森森,林蔭蔽宇,花絮紛飛,四季飄香,顯得廟宇幽靜秀雅。門前雙獅守衛,雙獅雖小,精神十足,雄獅張口瞪目,環首而視,雄風儼然,雌獅神情親和,笑口常開,喜迎過往遊人。廟門螭首門環,扇扉均系木製,顯得簡易古樸;門楣上方嵌有匾額,上書「孟姜女廟」四個大字,廟內兩側碑石疊嶂,均記載著主神孟姜女的英烈事跡和千年古廟的興衰歷程。
  • 鬱南張公廟會的由來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期間,鬱南連灘張公廟都會舉辦一系列廟會活動,以紀念張公誕辰,尤以正誕之日活動最為熱鬧,廟會活動精彩紛呈,轟動全城,喜慶氣氛直壓春節,屆時來自各地達十萬人計的觀眾亦會前往參觀。現在,張公廟會已經揚名嶺海,但是很多人卻並不清楚該廟會的歷史淵源。
  • 母親節期間去香港天后誕 感受舊香港的味道
    >>> 香港美食推薦 香港30家熱門餐廳大搜索 >>> 香港自由行美食攻略-10大懷舊港式鐵板王   時間:5月10日至14日  每年香港天后誕,香港各區70多座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其中元朗大型花炮會景巡遊,有隆重的抽花炮儀式,西貢的天后古廟則有漁船巡遊,場面壯觀.
  • 潮陽這支英歌隊跟隨龍井赤產古廟赴湄洲媽祖祖廟壯闕香火!
    隨後,進香團一行抵達祖廟天后宮前,英歌隊鑼鼓喧天,熱鬧哄哄的將分靈媽祖迎進天后宮內,並安座於祖廟金身媽祖膝前。湄洲媽祖祖廟秘書長李少霞陪同赤產古廟進香團一行向媽祖行莊嚴的謁祖進香三獻禮。去年五月初十,潮陽龍井隆津赤產古廟赴湄洲媽祖祖廟壯闕香火,龍井忠精英歌隊護送媽祖前行的畫面還歷歷在目,圈哥給大家回放一下,當時英歌英姿颯爽的現場!圈哥提示:視頻大小已優化,沒WiFi照樣看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
  • 南沙天后宮遊記——廣州(作者:劉建)
    南沙天后宮遊記劉建「五一」,氣溫驟升、陽光燦爛,帶著一家老少四口前往天后宮。天后宮,位於廣州市南沙區,前身是明代南沙鹿頸村天妃廟,經重修定名為「元君古廟」,後被日寇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香港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聖像(高達 14.5 米),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
  • 重習俗砍樹建廟 觸刑律終被起訴
    · 冒充客服售假藥 非法牟利全落網 · 重習俗砍樹建廟
  • 「方志於都」於都固院城隍古廟重修頌
    於都固院城隍古廟重修頌固院古邑、於城東方、民心所向,信士溫景春、善舉首倡,帶頭募資、重塑神像,張益民、周漢壽、繼續發揚,復雕牛頭馬面、再建積善堂,古廟初復、百姓歡暢,紛紛進廟祭拜、城隍香火又旺;,確認廟乃文化古蹟、必須申報維護保障,全面修廟、號角吹響、成立理事會、李普元任會長、理事不辭勞苦、善信慷慨解囊、募集巨資、規劃周祥,聘請專業人士、張文鈞、彭碧蓮、管永義、李德陽,發揮所長、指導有方;
  • 廣州這座媽祖廟,殿宇輝煌集故宮和中山陵氣勢於一體,求姻緣靈驗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殿宇輝煌,樓閣雄偉,集北京故宮的風格與南京中山陵的樓閣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