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市國情調研基地項目組,一行7人,赴中山市開展國情調研活動。項目組由副所長廖剛帶隊,成員有李細珠、程朝雲、邱志紅、許欣舸、盧樹鑫、潘建華。
近代史研究所於2019年11月在中山市建立國情調研基地,調研近代偉人孫中山故鄉的歷史和現狀,弘揚「中山」精神,用「中山」名片為中山市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並從學術上進一步推動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中山調研項目計劃為期五年,2019年已完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社會經濟發展」為主題的第一期調研,今年為第二期,調研主題是「中山市歷史遺蹟與歷史檔案」。
11月15日晚上,項目組抵達中山。16日上午,項目組在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舉辦「中山市歷史遺蹟與歷史檔案基本情況」座談會。會議由文化遺產科郭志強科長主持,項目組成員與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一級調研員胡頌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長黃健敏,中山市博物館館長吳春寧、副館長餘子龍等座談,從整體上對中山市歷史遺蹟與歷史檔案的基本狀況、保護與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交流和探討。
中山市歷史遺蹟與歷史檔案基本情況座談會現場
16日下午,項目組在林華煊副館長等人陪同下,參觀南朗鎮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對故居紀念館文物保護和陳列、文獻編研和收藏等情況進行考察。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林華煊副館長陪同調研
林華煊副館長介紹孫中山故居情況
17日上午,項目組前往抗戰時期活躍於珠三角地區的中共抗日武裝——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考察。司令部舊址位於五桂山腳下山村的古氏宗祠,是一座建於清代的族人祠堂,旁邊附設有部隊的衛生隊等機構。在前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情報站站長黃旭的哲嗣——黃躍進先生的陪同下,項目組對中山人民抗日武裝的誕生、根據地建設等情況進行了學習。隨後,項目組成員前往距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不遠的岐澳古道進行考察。岐澳古道系古時香山縣城石岐通往澳門的陸上通道,曾是繁榮一時的貿易通道和官道,為香山的「茶馬古道」。
黃躍進先生講述珠江縱隊事跡
珠江縱隊序列(1945.1—1946.6)
17日下午,項目組在中山市社科聯會議室舉行中山文史工作座談會。在中山市社科聯主席胡波的主持下,項目組與中山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劉秀蓮、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黃春華、孫中山研究會常務理事郭昉凌、中山市鄭觀應文化學會會長吳冉彬、中山市華僑理事學會副會長陳迪秋等進行座談。與會者結合自身的具體工作體驗,交流討論近年來中山市文史工作的進展和遇到的困難。
中山文史工作座談會現場(一)
中山文史工作座談會現場(二)
18日上午,項目組赴中山市南區街道方志館、馬應彪公園、劉廣生烈士故居等處考察,並在南區街道辦事處觀看中山市委宣傳部、南區街道辦事處等單位聯合攝製的人文歷史紀錄片《四大百貨》。南區方志館是《廣東省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後廣東首個鎮區級方志館。馬應彪(1864-1944),中山沙湧村人,有「中國百貨先驅」之譽,在經商的同時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發動港澳人士和海外華僑捐款支持革命政府。劉廣生(1901-1928),南區樹湧人,民主革命時期中山學運領導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山縣委第一任書記,年僅27歲即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項目組在南區街道方志館聆聽講解員介紹香山先賢事跡
項目組與馬應彪先生銅像合影留念
項目組在劉廣生烈士故居參觀學習
項目組在南區街道辦事處觀看紀錄片並座談
當天下午,項目組走訪了位於三鄉鎮的鄭觀應故居、雍陌村等地。通過實地考察,項目組對南區和三鄉鎮的歷史遺蹟、歷史人物以及相關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蹟的保護和開發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了解。
中山市鄭觀應文化學會會長吳冉彬介紹鄭觀應的家風
1984年鄧小平同志於羅三妹山發出「不走回頭路」強音
羅三妹山上俯瞰三鄉鎮
19日上午,項目組前往大湧鎮考察,實地走訪了解該鎮古村落——安堂村的村落結構和保護情況。安堂村,世居村民主要為林姓。安堂村於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017年入選創建中山「新農村市級示範村」,成為當年6個市級美麗城鄉精品村之一,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結束安堂村的走訪後,項目組前往大湧鎮的紅木文化博覽城考察。紅博城立足於打造中國最大的紅木「文商旅」綜合體,是該鎮紅木家具產業集群的升級力作,擬建設成一個集嶺南、江南、徽派、仿古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商業綜合體項目。
下午,項目組轉赴黃圃鎮的腊味文化館、飄色文化館、鰲山古村落和海蝕遺址等處走訪,對該鎮的腊味文化、產業發展、民間傳統的祈福祭祀活動、地理和人文景觀遺蹟等進行了考察。
腊味文化館館員講解腊味的製作
非遺傳承人介紹飄色的製作
20日,項目組啟程返京。此次國情調研活動,項目組得到中山市委宣傳部領導及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順利完成了調研任務。
(供稿:中山調研基地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