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重陽節登高的由來和意義

2020-12-06 舜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首詩描寫的就是看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情景,詩中有一句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中提到了重陽節的兩個習俗,一個是登高,一個是插茱萸。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重陽節登高的由來和意義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

重陽節為什麼登高

其一:登高闢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穫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其二: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於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其三: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重陽之所以要登高,據魏文帝《與鍾繇書》說是:「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是以重陽含有長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會」的說法。

1、重陽日登高闢邪氣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這種稅法不免牽強附會,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2、桓景帶領鄉民登高避災

後漢時代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

桓景屆時果然照師傅所說,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們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桓景避災之說,雖為神話,然而後世之人卻代代相傳,並視九月九為登高避災、飲酒聚會之期,久之乃漸漸成為我國的特殊風俗。

3、古人有山嶽崇拜情結,登山為了祈福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4、登高「辭青」說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登高的意義

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

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優化和賦予,它形成了我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洩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幾千年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當然,在1989年被定為老人節後,增加了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山健體等。

重陽節還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時間:2020-10-25 21: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重陽節的起源有濃厚的道教色彩,在今天它更多的是民俗文化色彩.但也因源於道教,在重陽節的民俗中主題是祈福、闢邪、避疫、求康等內容,此處介紹重陽知識也重在此處.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古代重陽節「登高」背後的寓意
    但是對於登高有何寓意呢?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從「登高」意義上說,登高除賞秋,亦有惜時別離之意。九九乃秋之尾,此時登高,將謝幕前的風景盡收眼底,將天地之恩默誦於心,頗有依依不捨和立此存念的意思。重陽登高有什麼寓意呢?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重陽節的故事傳說
    重陽節自古便有登高的習俗,從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王維的「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中已可窺見重陽登高的風貌。那重陽節為什麼會有登高的傳統呢?相關的故事傳說還真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登高習俗三大由來
    核心提示: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重陽登高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一、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重陽登高,人們為驅邪避禍而於九月初九這天爬山登高以闢邪延壽,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有一種說法是登高闢邪,在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
    原標題:登高、佩茱萸、飲重陽酒……重陽節為什麼要做這些?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又是一年重陽節,你登高、佩茱萸、飲重陽酒了嗎?重陽節年年過,你知道這些習俗背後的原因嗎?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請他為大家解讀習俗背後的原因。
  • 【登高】重陽節你去登高麼?
    我記不清自已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登高不感興趣了,不過倒記得自已已經有二三年沒有在重陽節這個時候去登高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對登高沒有興趣的呢?是北海的山嶺太矮小了,讓自已覺得不過癮,而覺得登高沒有意思?還是重陽節這個時候人太多,太過於擁擠,而讓自已對登高感到厭煩了?
  • 重陽節的由來介紹。登高賞菊插茱萸,它們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編者按:重陽節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重陽節的由來和相關活動。重陽節的由來說明戰國時期重陽這天已具有特殊意義。秦代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說明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賞菊、佩茱萸?
    今日重陽節,經過了兩千多年的變遷,重陽節逐漸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但登高、賞菊、佩茱萸依舊是重陽節生生不息的習俗。為什麼要在重陽節這天同時做這三件事情?三國曹魏皇帝曹丕寫給鍾繇的《九日與鍾徭書》就提到:菊花在九月獨榮,如果不是內含乾坤之純和、芬芳之淑氣,又怎麼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 知識分享:重陽節登高習俗以及臘八節習俗的由來
    015■重陽節登高習俗的由來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漢族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為什麼把農曆九月初九叫"重陽"呢?《易經》載:"以陽爻為九。"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  重陽節這天為什麼要登高、飲酒、插茱萸呢?據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記載,東漢時,河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
  •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了解重陽節背後的故事,今晚登高更加有意義
    本期導讀:10月7日是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恰逢是重陽節。很多人的記憶中,重陽是一個登高望遠的日子。而關於登高,在很多地方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要在重陽前一天,也就是九月初八晚上開始上山,重陽當天早上九點下山。另一種說法是要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當天才開始登高。
  • 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與發展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等,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雜糅著多種民俗風情,主要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為什麼要登高呢!
  • 原本是為了避禍才有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提起重陽節相信大家不陌生,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稱之為老人節。那麼這個節日為什麼叫做重陽節呢?這是因為在我國的古代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是兩個奇(陽)數九的重疊,因此稱為重陽,也稱重九。由於重陽節是在每年的秋季,此時的戶外氣溫適宜,因此在我國民間重陽節這天登高爬山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重陽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然而這個習俗源於何時?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你知道嗎?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名叫吳均的人,他寫過一本名為《續齊諧記》的書。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其中有個關於恆景的神話傳說
    每到重陽節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想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面涵蓋了關於重陽節的兩個習俗:登高和插茱萸,那麼重陽節的時候為什麼要登高呢?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有三種說法。一是登高避災,二是古人的山嶽崇拜,三是登高「辭青」。
  • 重陽節 | 重陽不止於「登高憶兄弟」
    >說到重陽節,首先想到的就是登高、憶兄弟,現在重陽節的意義也基本就是陪伴相守。但是重陽在古代還有更多的意義,代表重陽美食的重陽糕也鮮少被人提起,甚至小編也是在此才知道重陽節還有一味美食名為「重陽糕」! 重陽的另一大著名活動「登高」則大概要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
  • 重陽節登高(江都習俗)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上九、登高節、陽數節等。古人以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逢九同屬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吉利的好日子。重陽節,插茱萸。
  • 重陽節是如何從「登高節」變成「敬老節」的?
    (《閒話重陽》)那麼,這重陽節的茱萸到底該怎麼插戴?古人的重陽節都怎麼過?重陽節被奉為「敬老節」又從何時開始的?且聽我一一道來。古時的「登高」:躲避疾病災禍的意義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古人也需要郊遊「團建」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古人也需要郊遊「團建」 重陽節登高活動由來已久,人們選擇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臨水,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圖景,登高並非重陽節所獨有,而是古人節日休閒的方式之一。之所以重陽節外出登高,其實質都跟春遊臨水活動一樣,在於氣候適宜,天高地闊,在外出遊玩之時能夠最大限度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因此登高成為重陽節比較重要的民俗活動。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
  • 冷知識科普: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是因為這個?
    對於重陽節,大家印象最深的便是開頭那一句中的「登高」、「插茱萸」。那麼,到底為什麼古人要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呢?背後有何內涵?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重陽節背後的冷知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重陽習俗要登高——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