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語言資源庫 四類方言瀕危

2020-12-15 騰訊網

粵語等方言的傳承,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關注。近期,教育部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工程同步建設的中國語言資源庫和採錄展示平臺,匯聚了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數據超過1000萬條,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通過該工程,專家提出四類瀕危方言,包括澳門土生粵語等特殊人群方言、漢民混合語、方言島和未分區方言。

針對「關於深入推進漢語方言傳承工作的建議」,教育部透露,2015年已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為核心的各項工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5年來,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社會反響良好,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截至2019年底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比總體規劃1500點超出14.3%,超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程同步建設的中國語言資源庫和採錄展示平臺,匯聚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數據超過1000萬條,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在此基礎上,語保工程積極推進調查成果開發應用,出版《中國語言文化典藏》《中國瀕危語言志》系列叢書等標誌性成果。

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專家提出四類瀕危方言:一是特殊人群方言,如澳門土生粵語、黑龍江站話等。二是漢族使用的以漢語方言為基礎的漢民混合語。三是方言島,如在眾多地區散狀分布的客家話、畲話等。四是未分區方言,如湘粵桂交界地區的土話、平話等方言。通過語保工程建設,共完成103個漢語方言瀕危調查點的調查任務,為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打下了良好基礎。

另外一份「關於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粵語保護中心的建議」,涉及推行粵語課、建設粵語有聲資料庫、統一規範粵語書寫等具體內容。對此,教育部表示,廣東語言資源十分豐富,在語保工程整體規劃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全省設立調查點數處於全國第二位,其中粵語作為廣東省主要使用的方言之一,共設立42個調查點,另外還在香港和澳門設立了2個粵語調查點。

粵語屬漢語方言,其書寫使用應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在一些非正式、私人交流場合,部分群眾有使用粵語方言字的習慣和傳統,一些方言字屬於自造字、新造字,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規範,部分方言字為生僻字,來源於古語詞。對此,學術界主要從記錄、保存、研究方言的角度對方言字規範使用進行研究。目前,針對粵語方言字,在學術層面已有一些規範,如《廣州音字典》《廣州話正音字典》等。

此外,國家語委設立了「粵方言-普通話神經機器翻譯」「粵方言資源採集與應用研究」等研究課題,近期依託廣州大學設立「國家語言服務與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研究中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語言資源庫,四類方言瀕危
    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10日消息,粵語等方言的傳承,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關注。近期,教育部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工程同步建設的中國語言資源庫和採錄展示平臺,匯聚了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數據超過1000萬條,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通過該工程,專家提出四類瀕危方言,包括澳門土生粵語等特殊人群方言、漢民混合語、方言島和未分區方言。
  • 客家話或被列為瀕危方言!
    北京日報客戶端10月10日消息,粵語等方言的傳承,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關注。近期,教育部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工程同步建設的中國語言資源庫和採錄展示平臺,匯聚了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數據超過1000萬條,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通過該工程,專家提出四類瀕危方言,包括澳門土生粵語等特殊人群方言、漢民混合語、方言島和未分區方言。
  • 中國建設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保護瀕危語言
    事實上,在一線城市,普通話已經逐漸取代方言,成了人們使用的主要語言。與此同時,年青一代的城市居民也開始逐漸遺忘了屬於他們的方言土語。為了保護這些正在消失的語言,教育部正在組織推動建設「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近日,中國日報記者專訪了主管該項目的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司長張浩明。
  • 我國瀕危語言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我國語言資源的現狀     我國是語言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境內共有120多種語言,分屬多個語系,具有特定的使用區域和人群,具有不同的發音、詞彙與語法體系。但經濟、文化佔優勢地位的語言的「黑洞效應」,使語言多樣性面臨威脅,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語言瀕危,甚至瀕臨滅絕。據研究統計,當前我國處於瀕危狀態的語言已達20餘種,其中,使用人數在千人以下的語言有15種。預計在未來的20年到50年之間,將會有20%的語言不復存在。
  • 客家話被國家列為瀕危方言!
    10月10日消息,粵語等方言的傳承,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關注。近期,教育部在答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共完成1712個調查點,工程同步建設的中國語言資源庫和採錄展示平臺,匯聚了123種語言和全國各地方言數據超過1000萬條,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其發展歷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2年至2003年,是瀕危語言研究的啟蒙和探索期;第二階段從2004年至2014年,是繁榮和轉向期;第三階段從2015年至今,由國家政府為主導,實施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後語保時代應充分認識我國語言瀕危的現實,切實轉向保存和保護的實踐,以知識—交際模式記錄和保存語料資源;以語言傳承和傳播為保護目標,開展有效的語言服務。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記者劉佳)臨近「十三五」收官,今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等相關情況。「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開展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嶽麓宣言》助力拯救瀕危語言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楊雨奇)21日,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消失"的老北京方言被保存在這裡!
    在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持下,市文化、文物、地方志部門及各區語委、文委大力支持,形成國內第一份完整系統的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的10餘位專家和數十名研究生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開發。信息系統和資料庫軟體由北京語言大學荀恩東教授團隊設計開發。
  • 客家話瀕危歇後語四則
    客家話瀕危歇後語四則(作者:朱詩向) 1、婦人家坐沙壩——膣夾沙(解釋:形容七嘴八舌、話太多)——提供者:陳世獻2、屎朏頭(屁股)生毛——堵膦(解釋:令人堵心、不爽)——提供者:陳世獻3、褲頭下點燈——賞膣光(解釋:)——提供者:陳世獻4、褲頭下掛鐮刀——湊膣多(解釋:畫蛇添足)——提供者:張敬華2020年10月10日,北京日報客戶端又傳來「客家話列入瀕危語言」的文章:文章指出,專家提出四類瀕危方言:一是特殊人群方言,
  • 專家熱議語言多樣性:大多漢語方言將瀕危或消亡
    將產生大量新「方言」不論是廣州「粵普之爭」還是「上海話」風波,面對外來文化和強勢語言的「入侵」,當地居民都表現出焦慮和擔憂:千百年傳襲下來的「說話」方式,會成為「絕唱」嗎?事實上,隨著全球一體化,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到嚴重破壞,全球每年平均消亡的語言有數十種。據預測,在21世紀末,全世界約90%的語言可能被強勢語言取代。
  •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3日訊(記者佘穎)從教育部獲悉:隨著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
  • 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開通 保護原味方言
    語言與文化資源庫昨正式上線了。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http://jsyy.jsjyt.edu.cn/)昨日正式開通。經過我省專家5年的努力,這個庫收錄了時長超過320小時、數據容量超過830GB的方言及地方普通話有聲數據。有趣的是,專家們用數據為南京人「正名」:N、L分不清的區域分布很廣,北到連雲港南到無錫,江蘇二三十個縣市都存在這種現象呢!
  • 「視頻」記住鄉音 留住鄉愁,鼓樓區建成南京方言檔案庫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薛玲建立南京方言檔案庫說起南京話,很多人會立即想到「萊斯」「啊要辣油」,實際上這已經是現代版的南京話了,很多老南京話都是有音無字,只能口口相傳。也正因為如此,用聲音留下老南京話顯得迫在眉睫。2018年,鼓樓區檔案館找到了江蘇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發音人陳宗霞,提出給老南京方言建檔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
  • 「回眸「十三五」」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網絡
    「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固定和移動通信網絡,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8%,5G正式商用,數字經濟迅速發展。這位正在用手機跟女兒視頻通話的村民叫降巴,是四川甘孜州新都橋鎮居裡村村民。降巴告訴記者,居裡村地處高海拔偏遠山區,以前連電話都打不通,更別提上網了。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優質課程線上線下...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開展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十三五」期間,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在信息化、現代化進程下,我國高等教育線上線下同頻「開花」。
  • 懷化通道固守唐宋古音至今 當地口音已成瀕危方言
    這是2015年國家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南有80個規劃調查點的部分原因。 這是2015年國家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語保工程」),湖南有80個規劃調查點的部分原因(湖南是參與調查的34個省市地區中,方言調查點最多的地方)。   此外「湖南有一支調查語言的湘軍」,熟稔湘西鄉話、湘南土話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教授胡萍自豪地說。上述兩種方言是皆已瀕危,亦是此次語保工程重要的調查收錄對象。
  • 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本周在長召開 為保護語言文化發聲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京 實習生 陳景涵 【現狀】全球每兩周就消失一種語言當地球變成一個「村」,語種已不再受地域或者是國家的限定,但語言資源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首席專家曹志耘透露,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約有6700種語言,但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斷加速、各民族之間聯繫的加強,其中40%的世界語言面臨消亡或正處於消亡的邊緣。而更加冷酷的現實是,全球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標誌性成果《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
    12月15日,「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標誌性成果《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卷)新書發布會在商務印書館舉行。會議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商務印書館、北京語言大學承辦。  2015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了《教育部、國家語委關於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計劃在2015—2019年期間,在全國開展1500個地點的語言方言調查(其中漢語方言1080點,少數民族語言420點),除了田野調查以外,工程還將利用網上在線採錄、已有資源匯聚等方式持續收集、整合語言資源數據。
  • 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今日動工!建成後將成全球最大的會展場館之一
    12月18日,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啟動動員會在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工地舉行。記者了解到,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總建築面積約51.5萬平方米,為廣交會展館史上規模最大的改擴建工程。項目建成後,廣交會展館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會展場館之一。琶洲地區有望成為全球場館規模最大、功能和配套設施完善、各類會展活動最活躍的會展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