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拍賣286萬、唐宮廷秘色瓷、國家地理標保護產品上林湖越窯青瓷

2020-12-06 邦加網絡傳媒

電影《不肯去觀音》海報:秘色瓷觀音像

由《不肯去觀音》的秘色瓷想到的越窯青瓷!

有部電影叫《不肯去觀音》是中國首部觀音題材的故事電影,源自佛教典籍中的經典故事,由張鑫執導,李純、中泉英雄、中野良子、斯琴高娃、聶遠 聯袂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間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請觀音的一段歷史傳說為線索,講述了普陀山如何成為觀音道場的故事。影片圍繞唐朝梅岑山秘色瓷藝人餘秀峰為體弱多病的光王李怡燒制護身觀音寶像展開的一系列情節!其中的觀音寶像就是被稱為秘色瓷的越窯青瓷!

地理標誌文化:上林湖越窯青瓷

一件宋代越窯秘色瓷拍出286萬元!

世界著名藝術品拍賣行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情:

一件直徑13.4cm的宋代越窯刻花粉盒,以158.7840萬元人民幣成交;

一件口徑16cm宋代越窯秘色刻童子紋碗,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三件(劃分高為25.3cm、22.2cm、30cm)一組三國越窯青瓷雜耍樂器俑,以154萬元人民幣成交。

關於上林湖越窯青瓷

上林湖越窯始燒於東漢,延至宋代,燒造歷史長達1000餘年,是中國青瓷的重要發源地和重要產區。東漢至三國時期,上林湖越窯產品較簡單,主要有罐、罍、壺、壇、碗、缽、盤、洗等。胎質堅硬,較粗糙。施青釉、青綠釉或醬色釉,釉層不勻。有羽毛紋、網格紋、麻布紋、席紋、窗欞紋、方格紋、水波紋等多種紋飾。兩晉至南朝時期,產品種類增多,常見有罐、盤口壺、碗、盤、缽、洗、尊、盞、唾盂、硯臺以及冥器等。製作工藝改進,造型趨向秀麗。施青灰釉或醬色釉,釉層均勻。晉代有鋪首,常見紋飾有弦紋、斜方格紋、聯珠紋和褐色點彩等。南朝盛行佛教,以蓮花瓣為主要紋飾。上林湖越窯青瓷現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上林湖越窯青瓷的歷史意義

以秘色瓷為代表的上林湖越窯青瓷文化是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價值不僅是陶瓷藝術自身的功能價值,更是一個整體的價值系統,其中包括:審美價值、工藝價值、文化見證價值等,是中國古代諸多文化生活方式的載體,為今天研究古代的官窯制度、宗教禮儀、飲食文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信息。

上林湖越窯青瓷歷史淵源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

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

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東漢至三國時期,上林湖越窯產品較簡單,主要有罐、罍、壺、壇、碗、缽、盤、洗等。胎質堅硬,較粗糙。施青釉、青綠釉或醬色釉,釉層不勻。有羽毛紋、網格紋、麻布紋、席紋、窗欞紋、方格紋、水波紋等多種紋飾。

兩晉至南朝時期,產品種類增多,常見有罐、盤口壺、碗、盤、缽、洗、尊、盞、唾盂、硯臺以及冥器等。製作工藝改進,造型趨向秀麗。施青灰釉或醬色釉,釉層均勻。

晉代有鋪首,常見紋飾有弦紋、斜方格紋、聯珠紋和褐色點彩等。南朝盛行佛教,以蓮花瓣為主要紋飾。

唐、五代時,上林湖瓷窯數量劇增,窯爐結構、裝燒技術和施釉方法均有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尤其在晚唐間,產品豐富多彩,有玉璧底碗、圈足碗、荷花碗、蓮口碗、荷葉紋盤、葵口盤、方盤、盤口壺、喇叭口壺、瓜稜壺、罐、粉盒、油盒、盞託、水注等。胎骨灰白細膩,質地堅實,釉色多為青和青中泛黃。因推廣匣缽罩燒新技術,使坯件避免疊壓和菸灰燻然,故產品色澤一致、釉面晶瑩,「如冰如玉」。器表更以刻、劃、鏤、雕、堆塑、釉下彩繪等方法,飾以荷花、龍鳳等,剔透玲瓏,栩栩如生。至此,上林湖青瓷質量已居全國各大名窯之首,朝廷遂在此設置「貢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即秘色瓷),一直延至宋代。

上林湖除生產秘色瓷和人民生活用瓷外,因其水路可直通明州港(寧波港),於唐中晚期開始大量燒造外銷瓷器,起產品原銷亞洲、非洲等20多人國家和地區。日本、朝鮮、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國家都有當時上林湖生產的青瓷發現。從明州經溫州、泉州、廣州,再繞馬來西亞半島,越印度洋,直抵波斯灣以至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這條古代的「陶瓷之路」,為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附:地理標誌上林湖越窯青瓷的小知識

上林湖越窯青瓷為浙江省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紹興、上虞一帶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這裡有「龍窯」數百座,燒出的產品有釉陶和印紋陶,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於漢,盛於唐,特別在唐朝的中後期,瓷器燒制的技藝已達到了純熟的程度。那時,由於創造了將肧體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從而使產品器形端正,胚胎減薄,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其中尤以「秘色窯瓷器」(青瓷)最為著稱。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讚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幹峰翠色來」,並讚美越瓷「類冰似玉」。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本文作者:王浩 為跨界創客、資深策劃人、中國地理標誌文化產業的發起人與倡導者、萬慧智庫研究院地理標誌委員會副主任、致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地理標誌:國家三部委地理標誌

概念連結: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又稱原產地標誌(或名稱),《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將其定義為:「其標誌出某商品來源於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於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我國2001年修訂後的《商標法》也增設了地理標誌方面的規定,其第16條第2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誌。」從TRIPS協議和我國《商標法》可以看出關於地理標誌的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地理標誌是表明某一種商品來源於一成員方地域內,或此地理內的一地區並且該產品的特定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誌。

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

相關焦點

  • 上林湖越窯博物館: 宋代的越窯青瓷
    越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系,從東漢初創一直延續到南宋初年,歷經千餘年,曾代表著中國青瓷燒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對我國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的窯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其產品越窯青瓷極具特色、極富影響,贏得了「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美譽。
  • 上林湖越窯遺址:世界上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館」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導採訪組來到上林湖,領略當年當地越窯青瓷的風採。 上林湖作為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朝廷曾先後在此設立「貢窯」和「置官監窯」,大量燒制「秘色瓷」,「秘色瓷」一度成為上林湖越窯精品的代名詞,代表了越窯青瓷生產工藝的最高成就。 上林湖越窯遺址的荷花芯唐代龍窯遺蹟,是當年越窯青瓷繁榮的歷史見證者。
  • 上林湖越窯青瓷亮相寧波文博會
    人民網寧波4月13日電  作為2018中國(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場飽含千年古韻的青瓷秀12日在慈谿上林湖越窯博物館亮相,許多觀眾親眼目睹到當地工匠燒制的精美新秘色瓷,中斷千年的秘色瓷古法燒制絕技又被接續。 從東漢時期一直到南宋初年,越窯燒制青瓷的歷史長達1100餘年。
  • 大唐青瓷:看越窯
    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備受青睞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數度進貢皇室的珍品,而且還遠銷亞洲、非洲的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越窯的生產工藝對我國南北方眾多窯場和朝鮮半島、日本的青瓷生產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 越窯「秘色瓷」揭開神秘面紗
    鄭建明 攝  2月25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慈谿上林湖,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谿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次公布了浙江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考古發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時期全國的窯業中心,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1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藝的最高成就。
  • 越窯青瓷:記憶與傳奇
    到了晚唐、五代,延至北宋初,上林湖越窯青瓷生產進入鼎盛時期,僅窯場就有150多處,就其燒造規模之大、產品質量之精、影響之廣而言,上林湖窯場均凌駕於各窯之上,成為全國六大青瓷名窯之首。貢窯、官窯的設立,使上林湖越窯青瓷地位空前提高,制瓷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 南方青瓷的驕傲,越窯青瓷和秘色瓷!
    >浙江作為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在經歷了東漢至商朝幾百年的發展,其技術日趨成熟,至唐代,終於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當時浙東寧紹平原為青瓷的主要產地,地屬越州,故越窯青瓷因其卓越的成就而被千古傳頌。初唐越窯還較多地保留著南朝和隋代的傳統,胎灰白而松,釉色青黃,長頸龍首柄雞頭壺和聯珠足闢雍硯是此時的典型產品,由於端石硯的流行和注子的出現,中唐以後瓷硯和雞頭壺基本上被取代。
  • 上林湖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的窯址。2015年10月至今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後司岙窯址及包括該窯址在內的上林湖水下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與勘探工作。
  • 盛世傳承——大唐青瓷:看越窯
    唐越窯青瓷劃荷葉紋海棠式杯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兩個世紀是越窯的鼎盛時期,其生產規模、工藝水平、產品質量在各大名窯中均居領先地位。越窯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備受青睞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數度進貢皇室的珍品,而且還遠銷亞洲、非洲的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
  • 千年之約——陳萬裡與上林湖越窯遺址
    文中上林湖蔥翠的山色使陳萬裡先生聯想到了「秘色越器」,而此處後來證實為越窯青瓷中「秘色瓷」的中心產地。陳萬裡先生多次來浙江採集大量標本,經過反覆的比對、考證認為上林湖的部分器物可能就是秘色瓷。解決了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產品種類、生產工藝、燒造地點等諸多問題。並確定這裡就是出產秘色瓷的主要窯場。
  • 上林湖越窯窯址或聯合龍泉、上虞申遺
    「唐代地層,出土的產品質量較高,胎質細膩,釉色青翠,釉面勻潤,少數盞、盤類器物內腹,都刻有四葉對稱的荷葉紋。而五代地層,包含大量瓷質匣缽及瓷器殘片,瓷器產品主要有玉環底碗、盤、執壺等,少量器物胎釉質量極佳,胎質極細膩,釉色天青,釉面瑩潤,屬於秘色瓷類型。」  相比之下,北宋時期出土的器物組合較為簡單,質量普遍較差,從地層清理來看,匣缽數量很少。
  • 慈谿越窯秘色瓷:再現千年中國絕技
    上林湖秘色瓷獨步天下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沈嶽明介紹,夏商之際,浙江北部出現了原始瓷的製作工藝,到了東漢時期,他們創造性地燒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其技藝已接近現代手工瓷器製作水平。在此背景下,位於慈谿上林湖的越窯青瓷開始興起,直到西晉時期都是一枝獨秀。東晉以後,北方開始燒制瓷器,到了晚唐時期,出現了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的「南青北白」局面。
  • 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成立
    今天上午,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舉行成立儀式。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楊勇為慈谿越窯秘色瓷文化促進會授牌授印,向著名文化學者、作家餘秋雨先生頒發促進會名譽會長聘書,並共同為促進會會徽揭彩。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海達主持,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紅軍致辭。寧波市政協原副主席、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傅丹,市領導樓雪聰、王益女出席。
  • 越窯青瓷文明範本
    7月21日,文明的碎片——「越窯青瓷標本展」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展品(完整器、殘器、殘件、殘片)共計700餘件,展出內容分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越窯釉色(秘色瓷)和越窯窯具5個部分,分作2次展出,首次展出的為古陶發展、越窯紋飾、越窯銘款。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
    傳承項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申報單位: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 命名時間:2009年6月 慈谿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由陶藝工藝美術師孫邁華先生於2001年創立,其宗旨是重建、恢復和創新始於東漢、停止於南宋、曾延續燒制了一千多年而中外聞名的越窯青瓷技藝,培養出新一代能熟練掌握已經中斷了千餘年的該項燒制技藝
  • 浙江工商職院留學生愛上越窯青瓷
    近日,由慈谿市委宣傳部、慈谿團市委、慈谿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主辦,慈谿市橋頭鎮人民政府、上林湖越窯遺址文物保護管理所、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越窯心,海絲情」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隆重舉行,一場貫穿古今的文化盛宴就此展開。
  • 慈谿越窯秘色瓷大熱 陶瓷藝人攻關秘色瓷技法
    浙江在線12月10日訊 越州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窯,名越窯。越窯始於東漢,盛於晚唐、五代、北宋早期,衰於北宋晚期,至南宋時停燒。  2003年,上林湖越窯遺址走上了申遺之路。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遺名單,位列第14位。今年11月17日,上林湖越窯遺址再度進入申遺名單,與龍泉窯遺址聯合作為青瓷窯遺址的代表再次位列其中,居第18位。
  • 秘色瓷頂級大展或將掀起越窯青瓷收藏熱
    5月23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展覽以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秘色瓷器為主要內容,展品共計187件(組),包括浙江省慈谿市上林湖後司岙窯址出土的秘色瓷器標本,還有法門寺地宮等佛教遺址、吳越國康陵、遼聖宗貴妃墓等皇家陵寢出土的秘色瓷珍品,展現了目前國內對秘色瓷認識、發掘、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最高水準。展覽將持續至7月2日。
  • 來慈谿領略秘色瓷之美 第五屆越窯青瓷文化節舉行
    央廣網寧波11月13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通訊員邵瀅 方穎)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發掘出土14件秘色瓷,首次揭開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紗;2017年,寧波慈谿市上林湖後司岙窯址考古發掘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懸而未決的秘色瓷產地問題有了全新的答案。
  • 秘色之源: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
    關於後司岙遺址的專家點評 「奪得千峰翠色來」,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讚譽越窯秘色瓷的著名詩句。越窯在長達數千年的生產時間裡,最引人矚目的是「秘色瓷」的生產,古代文獻中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和讚譽。同時,其含義和生產情況也始終是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後司岙遺址的發掘使我們對秘色瓷的生產有了詳細而直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