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的碰撞火花

2020-12-12 哲觀世界

《驚魂記》

劇目介紹

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

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入選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

徽劇,

中國國粹京劇的四大源頭之一,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徽劇表演時,

善用色彩濃烈的舞臺布景、濃妝重彩的臉譜,

以誇張、變形的表演來突顯人物的內心,

與《麥克白》大量的心理描寫相契合,

碰撞出非比尋常的火花。

《驚魂記》,

遵循傳統精神,但不拘泥於傳統規程,

音樂唱腔以「皮簧」為主,夾雜著「徽撥」,

用青陽腔點綴,擷取話劇、舞劇、雕塑等藝術手法補充。

融合時尚、唯美、絢麗的當代審美情懷

與浪漫、誇張、深刻的古樸徽劇藝術風格。

多種藝術手段的融合運用,

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原著中麥克白等人物的性格和靈魂。

劇情簡介

故事背景「移植」到我國春秋時期,趙國前來侵犯,衛國江山不保;子胤將軍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得勝歸來的途中遇到三位神仙,他們告訴了子胤將軍三個預言。第三個預言是自己將成為衛國的君王。

子胤當時全然不信,可是隨著前兩個預言成為現實,他猶豫了,彷徨了,最後在他夫人的再三慫恿下,子胤將軍殺死國王,自己稱王。當國王的日子並不快樂,他每天都沉浸在欲望與道義的痛苦掙扎之中。幾年後,被他趕走的前朝忠臣良將興師復仇,子胤大王也在戰敗身亡的結局中得到了解脫!

《驚魂記》

主演介紹

主演: 汪育殊 飾演 子胤

汪育殊,中共黨員,安徽省徽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專工徽劇文武小生,1987年畢業於安徽省藝術學校,1999年至2002年進修於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擅演劇目有《驚魂記》《徽班進京》《臨江會》《小宴》《羅成叫關》《趙奢收賦》等。

在大型原創徽劇《徽班進京》、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徽劇《驚魂記》等劇目中擔任男主角,兩部劇目均入選安徽省在北京舉辦的「安徽新創精品劇目展演」活動。2014年12月,應邀參加國家文化部主辦的「新年戲曲晚會」。先後榮獲全省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首屆中國戲曲演唱大賽最高獎項「紅梅大獎」、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建國60周年全國產業系統戲曲演唱大賽金獎、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螢屏獎、第五屆中國戲劇節「優秀配角獎」、首屆「安徽省戲劇表演——主角獎」、省小戲折子戲調演「表演一等獎」、省第六屆藝術節「表演一等獎」,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被授予省直十大傑出青年光榮稱號。2017年被授予安徽省「六個一批」優秀青年拔尖人才稱號,同年5月獲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驚魂記》

劇照欣賞

相關焦點

  • 5G版中國戲曲文化周亮相園博園 看古今碰撞奇妙火花
    (原標題:5G版中國戲曲文化周首秀亮相園博園,看古今碰撞出哪些奇妙火花) 10月23日至29日,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動將亮相北京園博園,本屆戲曲周全程進行5G直播在科技加持下,今年的戲曲周將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經典國粹+尖端科技」碰撞出哪些奇妙火花↓↓↓來源:新京報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有哪些不同?
    西方戲劇是離不開表現的再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意,大寫實」;中國戲曲是離不開再現的表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實,大寫意」。,而西方戲劇則具有團塊組合的分幕性。
  • 靜看戲劇泰鬥如何研究,近代戲曲文化
    三大戲劇學家的產生不是孤立的,這就是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和「五四」前後關於中國戲劇形式的論爭。緊接著,梁啓超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把戲曲、小說的地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戲劇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良運動。從表面上看,這場改良運動的特點是極其重視戲劇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以往人們津津樂道的,也僅止此而已。
  • 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跨界」合作,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與國家博物館之間的「跨界」合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對中華優秀戲曲文化的傳承將產生怎樣的影響?10月1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互惠雙贏的原則,在舉辦展覽、藏品徵集、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 中國當代戲劇對於西方戲劇模式的參考
    文學和藝術共同組成了社會政治經濟改革與文化翻新的母體。中國的戲劇界在這個母體中誕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碰撞中上演了一段代表時代的故事。恢復了之前的創傷,戲劇《楓葉紅了的時候》、《丹心譜》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然而此時,在戲劇作家思如泉湧的創作面前,社會上的文藝理論家以及實踐家卻行如蝸牛。這樣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於心靈與身體背負著沉重的擔子而躡手躡腳。
  • 從《內心風景》見證傳統川劇與西方交響樂的火花
    從《內心風景》見證傳統川劇與西方交響樂的火花 2020-10-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和9位戲劇大咖一起,碰撞思想的火花 | 2020稜鏡MINI戲劇節大師課
    話劇、音樂劇、即興戲劇、肢體劇、面具默劇等異彩紛呈體裁的原創劇目;別具一格的街頭戲劇、脫口秀、行為藝術、戲曲曲藝等,帶您全面感受戲劇藝術的紛繁精彩與深刻的快樂。➢9位戲劇大咖,碰撞思想的火花第一屆稜鏡MINI戲劇節上
  • 柳韻傳奇:古老戲曲與現代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
    據說當年毛主席看過後古老戲曲本身的醇香,足以迷倒眾生,當它與現代元素碰撞出火花時,不啻夜空中獨一無二的絢爛煙火……
  • 從戲劇到戲曲——中國戲曲是怎麼發展的
    「戲劇」和「戲曲」的概念區分是首先需要辨析清楚的。「戲劇」一詞最早見於晚唐杜牧《西江懷古》和杜光庭傳奇小說集《仙傳拾遺》,「戲曲」則始見於元人劉壎《水雲村稿》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等,是宋元戲曲形成後的稱謂,就概念的出現而言,「戲曲」晚於「戲劇」三四百年。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重繪20世紀中國戲劇圖譜
    讓史料成為思想的利器,而不是僅僅讓思想如空中樓閣,這是戲曲理論家傅謹多年治學的一個總體目標。繼2010年《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和《續編》、2016年《梅蘭芳全集》(八卷本)相繼出版後,《20世紀中國戲劇史》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在藝術學學科整體風起雲湧的當下,京劇學的建立和發展是必然的,然而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的、全面的,是與藝術學、戲劇學的整體發展緊密相關的。建立京劇學,要從藝術學,尤其是戲劇(戲曲)學談起。戲劇、戲曲與京劇在現有的學科劃分中,藝術學下面的「戲劇戲曲學」,有點不倫不類,它反映了戲曲研究的複雜性和現狀的尷尬。
  • 粵劇電影《睿王與莊妃》殺青 倪惠英歐凱明笑談「火花」碰撞
    倪惠英與歐凱明由著名戲曲電影導演馬崇傑執導,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歐凱明主演的電影這是兩位粵劇大咖第一次正式合作,接受媒體採訪時,倪惠英笑稱合作過程中與歐凱明「發生過激烈爭論」,但其實雙方都是從戲出發,「這是擦出火花,讓整部戲有了更好的效果」。歐凱明同樣表示,雙方的「碰撞」很有成效,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
  • 歌仔戲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和展現本土喪葬習俗的《父後七日》一樣,《龍飛鳳舞》有著由各式通俗戲劇、影像元素拼貼出的歌仔戲獨特風貌,所講述的故事也草根性、幽默性十足。歌仔戲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中國臺灣的戲曲劇種。但卻又由於50年代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被要求戲劇改良,禁絕許多劇目。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的打壓與限制,在表演形式與空間不斷扭曲受限的情況下,經過歷代歌仔戲藝人不懈努力的傳承,歌仔戲最終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也成為了兩岸共同傳統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遺產。
  • 央華戲劇《雷雨·後》片段首次公開 法國導演與中國劇作家的火花碰撞
    △連臺戲《雷雨》《雷雨·後》排練片段 何賽飛(飾侍萍) 監製王可然:萬方的哲思與現代性 與導演的國際化視野碰撞出嶄新的藝術火花
  • 「戲曲體驗室」火爆 《中國戲曲大會》驚喜連連
    原標題:「戲曲體驗室」火爆 《中國戲曲大會》驚喜連連   由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國戲曲大會》目前正在CCTV11頻道熱播。作為一檔全民參與的傳統文化節目,此次中央電視臺採用「線上線下全方位」互動模式,觀眾不僅可以通過手機與現場選手一起作答,還可以參加「戲曲大會」線下的體驗活動。昨日,《中國戲曲大會》於三裡屯SOHO下沉廣場設立「戲曲體驗室」,讓人們有機會近距離欣賞珍貴的戲曲道具,並親身體驗戲曲演員「勒頭」、「畫臉」的日常。平時無法近距離接觸的戲曲走近了大眾,與廣場上的滑板少年產生了鮮明的文化碰撞,卻也毫不違和。
  • 興起於元雜劇的中國古典戲劇,和西方戲劇有著怎樣的差別?
    在眾多的藝術表演形式中,戲劇因為其對於演員的綜合性要求,以及宏大的敘事體系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戲劇主要有以話劇,歌劇為代表的西方戲劇和中國中國傳統戲劇。元雜劇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源,從其表演形式中我們就能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獨特之處,下面筆者就將以此為例介紹其與西方戲劇之間的本質差別。
  • 戲劇與真正戲曲的定義與區別
    關於戲劇的定義,不列顛百科全書「戲劇(Theatre」條:「戲劇藝術領域裡一種幾乎完全與舞臺演出有關的藝術,旨在創造一種緊湊的有意義的戲劇意識,是世界各文化領域中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中國大百科全書》說:「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又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諸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等。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戲劇原文作「Theatre",足見西方社會對戲劇舞臺性、劇場性的關注。
  • 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
    戲曲概念和定義的本質一扮演故事戲曲的概念似乎很簡單。有一個很流行的提法: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或者說戲曲就是中國民族戲劇。但嚴格說這實際上只是指出了戲曲概念涵蓋的界限,即解決了外延問題,但這遠遠不夠。科學的概念更需要把握的是內涵。而戲曲的特有屬性是什麼呢?對此最早進行探討的是近代戲曲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王國維。
  • 高子文:《文明的逆子們——美國現代戲劇的中國敘事》
    >第二節 張家平:文化碰撞與身份認同第三節 朱宜:一種新的可能結語參考文獻結 語總體上看,美國戲劇的現代化過程與美國現代戲劇對中國文化的接受過程之間,存在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應關係在美國小劇場運動剛開始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奧尼爾的《泉》和《馬克百萬》,斯蒂文斯的《三個中國人看日出》,都鮮明地體現出利用中國敘事,抨擊西方文明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