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1908年10月7日(清光緒34年9月13日)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父親何子元靠寫字生活,幼年隨父學習書法。1924年投師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同時兼學裝裱、鑑賞等技藝。1926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曾任評議員、研究員。1927年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畫聯展,其作品廣得好評。故被破格提升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員。1935年投師大風堂畫派,成為張大千入室弟子。這是何海霞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
上世紀80年代後,他的山水畫風格和表現形式開始有了顯著變化,畫面上呈現出筆墨與色彩交融、氣勢與意境交映生輝,講究用筆用墨。到了90年代,何海霞的作品比之前更加自由揮灑,無論是輝煌的金碧山水還是逸氣灑脫的潑墨潑彩,都能看到他已跳出「長安畫派」的界格,走向更富時代氣息的新的「自然」。此時的何海霞,已熔古今、東西於一爐,得百家之長而達到了「畫自己」的自由表達境界——成功完成了衰年變法。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墨彩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