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60年潛心研究,千錘百鍊,山水到達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

2020-12-17 西安德風堂畫廊

何海霞1908年10月7日(清光緒34年9月13日)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父親何子元靠寫字生活,幼年隨父學習書法。1924年投師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同時兼學裝裱、鑑賞等技藝。1926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曾任評議員、研究員。1927年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畫聯展,其作品廣得好評。故被破格提升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員。1935年投師大風堂畫派,成為張大千入室弟子。這是何海霞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

上世紀80年代後,他的山水畫風格和表現形式開始有了顯著變化,畫面上呈現出筆墨與色彩交融、氣勢與意境交映生輝,講究用筆用墨。到了90年代,何海霞的作品比之前更加自由揮灑,無論是輝煌的金碧山水還是逸氣灑脫的潑墨潑彩,都能看到他已跳出「長安畫派」的界格,走向更富時代氣息的新的「自然」。此時的何海霞,已熔古今、東西於一爐,得百家之長而達到了「畫自己」的自由表達境界——成功完成了衰年變法。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墨彩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相關焦點

  • 「金碧輝煌」——長安畫派何海霞先生的山水作品賞析
    何海霞(1908~1998),原中國畫研究院(國家畫院前身)的專業畫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
  • 「金碧輝煌」——長安畫派何海霞先生的山水作品賞析(圖)
    何海霞(1908~1998),原中國畫研究院(國家畫院前身)的專業畫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
  • 「福田花雨」何海霞:萬物適我總清新
    長安畫派中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三足鼎立,是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1935年春,何海霞拜師張大千,時年張大千36歲,何海霞27歲,成為大風堂中得意門生。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 德風堂丨何海霞作品價格 何海霞作品市場行情
    ,閱盡百年中國畫壇滄桑,對於唐宋院體畫、元明清文人水墨畫以及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才能兼具的國手。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何海霞的作品中,大小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的畫法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
  • 德風堂丨何海霞:20世紀中國青綠山水畫第一人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何海霞藝術生涯的三個階段,畫風雖然不一,但旗艦有著緊密的傳承性,如果沒有早年的臨摹,仿古階段就不可能打下堅實的傳統理論激發基礎,如果沒有漸變期,就不能融入非理性的藝術性精神因素,如果沒有創新期,就不可能創造出重彩寫意山水心法。
  • 德風堂丨何海霞:20世紀中國青綠山水畫第一人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何海霞藝術生涯的三個階段,畫風雖然不一,但旗艦有著緊密的傳承性,如果沒有早年的臨摹,仿古階段就不可能打下堅實的傳統理論激發基礎,如果沒有漸變期,就不能融入非理性的藝術性精神因素,如果沒有創新期,就不可能創造出重彩寫意山水心法。
  • 「津門網」何海霞的藝術特色及精品山水畫欣賞
    數日後大千以一百元銀洋回贈,從此何海霞成為了大風堂弟子。從遊14年,深受器愛。其間飽覽古代真跡,遍遊名山大川。他採取多看多悟的方式,將名畫和名山消化於胸,藝術技藝進展迅猛。可以說投師張大千是何海霞人生藝術道路中的轉折點。跟隨張大千使何海霞在文人畫方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並開始在詩詞鈐章和題跋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還多次和其它書畫名家舉辦聯展。
  • 何海霞山水丨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何海霞(1908年—1998年8月5日),名瀛,字海霞,以字行。1908年9月生於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
  • 「德風堂」何海霞山水丨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1908年—1998年8月5日),名瀛,字海霞,以字行。1908年9月生於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
  • 何海霞丨當代青綠山水畫壇的成功典範
    何海霞(左二)與張大千(左一)等合影1953年,27歲的何海霞在北京琉璃廠拜張大千為師,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他採取多看多悟的方式,將名畫和名山消化於胸,藝術技藝進展迅猛。可以說投師張大千是何海霞人生藝術道路中重要的轉折點。
  • 山水畫大師何海霞突破藩籬、完成自我的繪畫心路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等。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1956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畫家,1983年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後調北京,任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
  • 何海霞丨為中國美術乃至世界美術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經歷了多個歷史朝代的發展和延續,從最初的以記事為主要表徵,發展到工筆、寫意共存,直到寫意畫的「文人畫」藝術層面為主要形式與內容的獨立畫種。近、現代,中國畫藝術呈現出南北競輝的形態,「嶺南畫派」和「長安畫派」是這種表述的代表性畫派組織。其中,「長安畫派」代表性人物、「長安三傑」之一的何海霞先生,其主要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山水畫創作方面。
  • 長安生活使何海霞山水作品完成了師造化的實踐探索,走向成熟
    >縱觀20世紀中國山水畫壇,何海霞先生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銳勁之筆,濃焦之墨,金碧之彩,目擊萬裡之景營造出的宛若天馬行空,至剛至大的西北山水真境贏得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何海霞以「長安畫派」奮進開拓與勇於實踐的精神,在「外師造化」的過程中,陶冶靈性,領悟畫道,消化傳統,由心造像,尋求新法,逐漸解決了傳統繪畫技巧描繪新時代、新生活面貌時遇到的難題,突破了傳統的筆墨程式與寫生寫實結合的難關,把自己的學養、情思外化於一木一石,逐步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取向,為以後的「衰年變法」做了充分的準備。
  • 德風堂丨何海霞的青綠金碧山水走進了藝術內在生命的自由王國
    何海霞(1908年—1998年8月5日),名瀛,字海霞,以字行。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
  • 中國當代最著名國畫大師,何海霞山水畫作品欣賞!
    這是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1992年5月讀何海霞畫冊所感。那時,何海霞已經去了北京,賈先生感嘆,自古長安難留客,他們終究在一個完整的城牆圈裡失之交臂而過。:無論對於唐宋院體畫,元明清文人水墨畫;對於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都是才能兼具的國手;其學生史論研究者李德仁則認為:他所創造的中國重彩寫意山水,超越了歷代流行的工筆重彩山水、水墨與寫意山水、水墨淡彩山水,完成了重彩與寫意的結合,把中國畫傳統的發展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進展,在美術史上具有開創性地位。
  • 何海霞:20世紀「中國傳統山水畫集大成」的代表人物
    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代表作有《西嶽崢嶸何壯哉》《陝北清秋》《看山還看祖國山》等。
  • 「長安畫派」時期何海霞的山水畫藝術
    [2]何海霞自幼受家庭環境薰陶開始隨父親習字,1924年隨韓公典為師,此間系統地摹習了「明四家」的山水作品及袁江、袁耀的樓臺界畫。1935年,何海霞入大風堂拜張大千先生為師,此間他得以飽覽大千先生珍藏的宋元名跡,大千先生豁達的胸襟、宏偉的抱負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著他,在老師的指導下,何海霞的畫風逐漸由謹嚴整飭向清麗瀟灑轉變。這是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階段即「畫古人、畫老師」的階段。
  • 何海霞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山水畫大師
    歷任陝西美協山水畫家,西安美院國畫教師,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等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雨後山嵐》《潑色寫青山》《泰山雄姿》等。何海霞1926年入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1934年師從張大千。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
  • 何海霞丨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現當代山水畫大師
    何海霞(1908年—1998年8月5日),名瀛,字海霞,以字行。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
  • 當代青綠山水畫壇的成功典範
    他採取多看多悟的方式,將名畫和名山消化於胸,藝術技藝進展迅猛。可以說投師張大千是何海霞人生藝術道路中重要的轉折點。20世紀50年代末,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