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公司還能上市,能開到這麼大,還能開門在這裡繼續騙人?」11月的杭州陰雨連連,但凌高(化名)依然會時常與其他維權者一起趕往金誠大廈,要求拿回自己的本金。
此前金誠集團官網介紹,金誠財富的產品是以「5700億政府籤約PPP小鎮項目」及其他政信類產品(融資主體為國企、國資政府平臺、國企改制建設方等的私募產品)為標的的私募產品。
金誠財富方面對記者表示,其旗下有6家私募機構及1家基金銷售機構,共管理私募產品規模超過700億元,有超過300種產品可供選擇,「我們的產品,每一個都是有政府信用為依託,有穩健回報和靈活周期的高端理財產品。」
然而,凌高說,目前金誠所謂的「高端理財產品」全部陷入了無法兌付的狀況,「今年5月中旬,讓我們籤了展期協議(即產品兌付延期協議),現在展期的6個月時間到了,還是一個產品都沒有兌付。」
根據官方資料,金誠財富是金誠集團旗下的金融服務機構。金誠集團由韋傑創立於2008年,擁有港股上市平臺「金誠控股(01462.HK)」,其官方宣稱擁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政府項目籤約量超過5700億,集團總資產規模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如今,這個自稱為「全國特色小鎮範本」的「龐然大物」陷入了深深的謎團和旋渦。
展期始末
2018年5月開始,金誠財富陷入了首次兌付危機,大量投資者發現,金誠財富旗下產品無法實現大額贖回,凌高第一時間與幾位投資者趕到杭州。
初到杭州的情景與凌高想像的不太一樣,「他們在拱墅區挺好的一個地段有一座大廈,看上去很有大公司的樣子,我們說明來意,很快就有一個負責人出來接待我們,公司裡面人來人往,西裝筆挺,看起來很正式,第一反應覺得這個公司不會有太大問題。」
出於這樣的第一印象,凌高表示,其與金誠財富負責人的首次見面未發生口角、衝突,「我問他為什麼沒法贖回了,他笑呵呵地和我說沒有這回事,一定是系統出現了問題,公司的現金流很充裕,我們可以安心回家等消息,幾天之內一定可以贖回,還跟我說把車票留下,他們給報銷,當時我們特別高興地就回家了。」
然而,回家一周後,凌高發現產品依舊無法贖回,他通過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平臺得知,更多的金誠產品陷入了無法贖回、兌付的狀況。凌高再次來到金誠大廈,這一次,金誠的員工不再西裝革履、神色淡定,「人數比第一次來少了很多,還有幾個員工趴在那裡哭,辦公室裡到處都是吵架的聲音。」
凌高回憶,一位工作人員將他帶到一間沒有人的小辦公室,大概半小時後,一位神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帶著一份展期合同進入辦公室,「給了我三個方案,一是同意籤署展期兌付協議,延期六個月支付全部本息;二是同意兌付30%本金,而且是通過轉讓債權的方式,不保證實現兌付;三是把本金及利息換成金誠股票,行權價格3.5。」
凌高仔細查看協議發現,金誠提供的第二種方案中,要求投資者同意將債權轉移給金誠,由金誠再將債權轉手給其他人,協議中指明,金誠不保證債權能夠順利轉讓,也就是說,凌高籤署該份協議就意味著其將贖回的權利轉移給金誠,而即使金誠未如協議規定將30%本金兌付給凌高,金誠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至於第三種方案,凌高在簡單查看了金誠控股的股票走勢後也選擇了放棄,「股價才兩塊多,而且連著一年多都在跌,誰知道哪年能行權。」考量再三後,凌高與金誠籤訂了展期合同,同意產品延期六個月贖回。
7月9日,金誠集團官方宣布,旗下部分產品展期6-12個月,總規模不超過140億。金誠集團董事長韋傑8月發表公開信稱,「我們和信任我們的絕大多數投資人達成了展期協議,這一比例超過了80%。」但如今,首批展期產品仍無法兌付。
PPP小鎮千億謎團
在金誠控股的介紹中,「港股唯一特色小鎮概念股、全國特色小鎮範本」的介紹格外顯眼,其官網信息顯示,金誠的特色小鎮在浙江、江蘇等十省份均有布局,共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
然而,即使是在金誠的官網上,也無法找到完整的59個小鎮名單,記者通過金誠集團發布的籤約公告不完全統計,其公開籤約的特色小鎮項目不足20個。記者向金誠集團方面提出疑問,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予以回應。
據多位維權的金誠前員工透露,金誠的大部分特色小鎮項目實際上都只是做了個籤約,並沒有任何後續跟進的投資,真正落到實處的項目僅有「杭州古玩城」、「無錫太悅酒店」、「蘇州金誠之星」以及「盱眙龍蝦小鎮」,且這幾個項目目前均在尋求脫手。
11月26日,金誠組織來自嶽陽的投資者代表進行見面溝通會,金誠方面表示,正在積極處理金誠的重組,包括單個項目重組及金誠集團整體重組,「單個項目重組以人魚小鎮為範本,引入央企國企投入資金進行建設,最終完成基金的退出,集團重組已經進入關鍵時刻。」
一位金誠前員工對記者表示,在其維權過程中,金誠方面的高管曾帶著他們前往無錫、盱眙對幾個項目進行了考察,並承諾將儘快處理這些資產用於兌付,「目前沒有看到哪個項目已經售出的公告或者資料。」
迫於業績壓力在金誠產品中投入了數十萬的另一位金誠前員工對記者表示,籤約PPP特色小鎮被金誠當做提高可信度的噱頭,「對絕大部分投資者來說,與政府合作的項目就是穩妥的代名詞,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金誠發的私募產品除了以此做名頭之外,和政府沒有太多關係。」
他表示,金誠的模式是先與地方政府籤訂一個PPP項目的框架,隨後立刻上架該項目的私募產品開始銷售,同時,銷售的產品將項目從時間上拆分錯配,例如,金誠的盱眙龍蝦小鎮項目期限實際為29年,項目規模為60億元,而金誠財富發布的龍蝦小鎮產品期限則為12-24個月不等,產品規模2億元。
「簡單來說,在第一期產品快要到期前,金誠立馬就上架第二期產品,然後用第二期產品融到的錢去還第一期產品需要兌付的錢,也就是業內常說的新債還舊債。」這位前員工稱,隨著本息疊加、兌付壓力提高,金誠不得不提高新私募產品的規模。
2018年1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指出私募基金應當單獨管理,單獨建帳、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任何形式的「資金池」業務,不得存在短募長投、期限錯配、分離定價、滾動發行、集合運作等違規操作;涉及關聯交易的,應當在風險提示書中向投資者披露關聯關係情況。
這位前員工對記者表示,金誠所發行的私募產品,「在項目的架構中,融資方公司大多都是金誠的子公司、影子公司,融資方、監管方的實際控制人都是金誠,所以他們可以隨時發布產品。」
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對記者表示,目前並無法律明文規定私募產品不得自融,但在特定情況下有可能涉及到「非法集資罪」及「非法經營罪」等。
金誠的官方資料稱,其在2017年一年內,新增3900億元政府項目籤約量,然而,據政府PPP項目入庫數據統計,全國僅兩家民企中標PPP項目總額超過千億,分別為華夏幸福及東方園林,並無金誠集團。
2018年5月,浙江證監局宣布,由於存在借用關聯方經營場地銷售私募基金產品、公開誇大宣傳等情形,金誠旗下基金銷售公司「金觀誠」被浙江證監局責令改正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2018年11月23日,浙江證監局宣布該項處罰措施不予解除。
目前,金誠財富的官網上已經沒有59個PPP小鎮項目及5700億政府項目籤約量的宣傳數據。記者多次致電併到金誠大廈現場與金誠方面負責人進行溝通,但金誠方面至今未予以正面回應,只表示「傳言不實,公司運營狀況正常,我們正在積極完成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