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日報客戶端:快來看!琿春老人跳起優美的朝鮮族舞蹈

2021-01-10 澎湃新聞
【聚焦】人民日報客戶端:快來看!琿春老人跳起優美的朝鮮族舞蹈

2020-08-31 15: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老人們在一起玩花牌。

「社區經常組織娛樂活動,老人們聚在一起做遊戲、唱歌跳舞,特別開心!」今年58歲的朝鮮族老人金仁子說。

朝鮮族擲柶遊戲。

長安社區成立了雙語娛樂中心,鼓勵老人們參與社區活動。

老人們在學習剪紙。

長安社區有較多廉租房、公租房,居住人群中有許多老年人、殘疾人、重病家庭,服務需求較多。琿春市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推進長安社區全國雙語和諧(鄉村)社區示範點建設,設立朝漢雙語播音室,積極開展「雙語演講比賽」「老年人趣味運動會」「老年文化節」「花糕製作」「彩妝課」等獨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引導社區居民團結互助,形成了團結一家親、多民族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雙語教學直播課堂。

今年8月5日,全國雙語學習特色村鎮(實踐基地)在琿春市長安社區正式揭牌落地,成為延邊州唯一的雙語學習特色社區,並被國家民委列入全國雙語學習特色村鎮(實踐基地)。

(人民日報客戶端)

推薦閱讀

○ 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來我州視察檢察工作

○ 吉林日報:敦化入選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 公示!我州這些公司擬獲省裡扶持!

○ 防範非法集資,這13句話一定要記牢!

○ 非法安裝使用衛星廣播電視地面接收設施有獎監督舉報電話

原標題:《【聚焦】人民日報客戶端:快來看!琿春老人跳起優美的朝鮮族舞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金順福跳起非遺朝鮮族舞 關注少數民族個人舞蹈
    晨報訊 昨晚,朝鮮族舞蹈家金順福在世紀劇院舉辦了舞蹈專場晚會,這也是最近20年來中國朝鮮族舞蹈家首場個人專場晚會。金順福為北京觀眾特地跳起了朝鮮族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讓觀眾見識到了原汁原味的朝鮮族舞蹈。
  • 朝鮮族的獨特舞蹈,搖頭晃腦的象帽舞,是怎麼形成的
    朝鮮族的獨特舞蹈,搖頭晃腦的象帽舞,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經常說少數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確實我國的五十五歌少數民族其中不少都保留著自己的特色舞蹈,這些舞蹈不但非常有特色,在表演的時候難度也很高,如新疆舞中的賽乃姆舞的「移頸」動作,以及佤族的甩髮舞頻繁地甩動頭部
  • 朝鮮族舞蹈的風格與舞蹈創作
    探索朝鮮族舞蹈呼吸的藝術運用規律和方法,對於我們的舞蹈創作和教學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朝鮮族在歷史上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切且在深受中國樂舞文化的影響過程中,形成了宮廷舞蹈、民間舞蹈、伎房舞蹈、宗教儀式舞蹈等存在空間有異、社會功能有別的傳統舞蹈形態。當朝鮮族從半島遷入中國時,只帶來了其中的一部分。
  • 淺談: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和朝鮮族舞蹈的融合發展
    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是以中國朝鮮族服飾的日常樣式為基礎設計完善的,也必然具有著中國朝鮮族服飾的特點功能,所以其服飾具有頭飾及配飾笨重、紋樣複雜、款式寬大等等特點。朝鮮族舞蹈的特點是動作幅度大,表演者感情與舞蹈動作和諧一致,主要表現瀟灑而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而且節奏多變。舞蹈與音樂緊密結合,韻律感極強。動作上有甩、神、彈、推等,身體則是以含、垂、穩、柔為主要的動律特點。
  • 朝鮮族
    朝鮮族從來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為老人過花甲既隆重又至誠。一到花甲之日,子女們為老人擺壽席,設酒宴,廣邀親朋好友和鄰居歡聚一堂,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在花甲儀式中,「獻壽」為主要內容,即晚輩們依次向花甲老人敬酒跪拜的祝壽之禮。獻壽禮按子女長幼之序、親戚遠近之別,及至賓客依次敬酒獻壽。獻壽禮又是別具風格的慶典活動,人們或者獻花敬酒,或者賦詩祝壽。
  • 鞍山市首屆朝鮮族民俗文化節開幕(組圖)
    鞍山市首屆朝鮮族民俗文化節開幕(組圖)     27日,鞍山市首屆朝鮮族民俗文化節開幕。三五成群的朝鮮族同胞身著盛裝,早早來到人民公園廣場,伴著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載歌載舞。中韓(國際)聯合公演作為這次文化節的重頭戲,在《踏歌起舞》的舞蹈中開始。
  • 談朝鮮族舞蹈的藝術特徵,建議大家都看一看!
    一、朝鮮族舞蹈的審美特徵 朝鮮族舞蹈有著獨特的個性與審美特徵,朝鮮族歷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其特殊的氣息、優雅的動作、個性的韻律、細膩的內在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獨有的審美色彩。
  • 人民日報聚焦昆明:富不忘本,先想到的是讓老人頤養天年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雜誌等13家央級媒體和雲南省、昆明市主流媒體的50餘名記者組成報導團,用新聞記者獨到的眼光聚焦「昆明人的小康生活」。8月25日,人民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昆明專稿,見證昆明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敦化市群眾文化館朝鮮族舞蹈《喜悅》再次應邀參加湖南吉首鼓文化節
    他們所表演的長鼓舞蹈《喜悅》取材於勤勞善良的朝鮮族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場景,其明快的鼓點,優美的舞姿無不體現了朝鮮族民俗舞蹈的外柔內剛之舉。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將現場一次次推向高潮,為鼓文化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充分展示了朝鮮族特色長鼓舞無窮的魅力。敦化文化館演員們表示他們將更加努力提高專業知識,爭取將家鄉的鼓文化與民族文化傳遞到全國各地的舞臺之上。
  • 媒體看西安:光明日報 央視網 人民日報客戶端多角度聚焦西安
    媒體看西安,《光明日報》多角度聚焦西安,央視網關注中歐班列長安號,人民日報客戶端點讚西安創意文化指數。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以《西安:絲路文化高地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氣象》為題,多角度聚焦西安,報導中說,多年來,西安立足文化資源稟賦,用最貼近時代的表達方式,演繹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歷史文化故事的同時,還以現代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讓城市不斷煥發迷人魅力。
  • 「花前月下」琿春美食篇
    琿春人愛吃會吃,不弄點花樣特色,怎會對得起這「美食之鄉」的稱號,朝鮮族美食文化源遠清長,美食名店比比皆是。一盤盤美味佳餚色彩繽紛,令人垂涎欲滴,嘆為觀止,各方賓朋大飽口福、眼福。比如石鍋飯、烤串、烤肉、日本料理、韓式料理、糕餅、米腸、泡菜醬湯、頭道溫面、水豆腐、小魚湯、海鮮燒烤、美味大串,應有盡有。到琿春吃點啥?一日三餐,不重樣,吃不完!
  • 「媒體看琿春」琿春敬信鎮:鄉村旅遊敲開「幸福門」
    民宿裡,朝鮮族特有的火炕、24小時循環的熱水器和WIFI一應俱全。一些外出多年的村民也陸續返鄉創業,李志遠就是其中一個。現在,他除了經營民宿,他還在界江捕魚,搞起了蜜蜂養殖。1963年,時任延邊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琿春社教團敬信分團黨委書記趙南起同志考慮到,防川村土地肥沃,但沒人居住、土地荒蕪。他以戰略的眼光,從敬信挑選了16戶朝鮮族黨員遷入,開荒建設,發展至今。
  •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孟憲勵:如何定義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9月16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主辦的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上線儀式暨第四屆國之名醫盛典線上舉行。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由人民日報健康時報負責建設和運營,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上線儀式上,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總編輯孟憲勵,分享了他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的理解。
  • 獨具一格的演唱形式——朝鮮族伽倻琴彈唱下篇
    既然是伽倻琴彈唱,那麼伽倻琴的音色固然是整個伴奏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會加上朝鮮族傳統的打擊樂器長鼓與之配合。隨著文藝團體的壯大與發展,器樂演奏的專業性和豐富性得以顯著提高,伽倻琴彈唱不再是只有長鼓與之配合,而是與各類朝鮮族傳統樂器以及西洋管弦樂隊進行協作演出。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朝鮮族農樂舞
    朝鮮族農樂舞是遼寧省鐵嶺市的傳統舞蹈。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達到23434人。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向您展示忠於愛情有多榮耀
    一樓舞樂風情 「農樂舞」:我國唯一舞蹈類世界非遺項目一樓以「舞樂風情」為主題,包括朝鮮族民間舞蹈、朝鮮族傳統樂器製作技藝和朝鮮族傳統音樂等多個展區。米黃色的波浪狀吊頂顯示出高雅的宮廷格調,展廳牆體為一道曲線,設計靈感來自朝鮮族象帽舞。
  • 樂享詩意秋天——「金秋採風行」琿春見聞
    天高雲淡,琿春的秋天,總是格外富有詩意:大片成熟的稻穀鋪陳連綿,在山腳路旁躍動出豐收的色彩;陽光下,黛瓦灰牆的朝鮮族民居潔淨佇立,似油畫般點染出靜謐優雅;遠處,蜿蜒徐流的圖們江水面上,不時掠過幾隻海鷗,飛翔間,便將這座內陸小城與眾不同的氣質播散開來……
  • 試論: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脈絡
    朝鮮半島的移居民將朝鮮民族的舞蹈形式帶入到東北地區,在一個多世紀漫長的過程中,經過無數先人的智慧創造以及艱辛努力,使得樸素單純的民間舞蹈,已發展成為得到世人矚目的藝術舞蹈。下面就朝鮮族舞蹈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和發展脈絡進行回顧,旨在探索朝鮮族舞蹈的未來發展方向。
  • 獨具一格的演唱形式——朝鮮族伽倻琴彈唱下篇
    隨著伽倻琴的普及和改良,伽倻琴彈唱這種表演形式也逐漸成為了中國朝鮮族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從一人彈唱,發展為多人彈唱,又從齊唱,發展為領唱與伴唱,在彈唱的表演中還增加了符合劇情的身段和動作,這些具有新意的改動使得傳統的彈唱具有了層次感和趣味性。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民謠,拓寬為民謠風的新創作歌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