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移居民將朝鮮民族的舞蹈形式帶入到東北地區,在一個多世紀漫長的過程中,經過無數先人的智慧創造以及艱辛努力,使得樸素單純的民間舞蹈,已發展成為得到世人矚目的藝術舞蹈。下面就朝鮮族舞蹈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和發展脈絡進行回顧,旨在探索朝鮮族舞蹈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藝術舞蹈的形成 自古以來,朝鮮民族就被稱為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同地區都流傳各種風格特徵的舞蹈文化遺產。這樣的舞蹈遺產從19世紀末開始,由朝鮮半島的移居民傳入到中國境內,至20世紀初,在大規模的民族遷移中,由才藝出眾的一些民間藝人進行廣泛傳授。
當時移居到中國的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的各地區而來,因此傳入到中國的舞蹈,種類多樣,具有大眾性和自娛自樂性,並且大部分蘊含宗教色彩和迷信等消極要素,同時也具有幽默、諷刺、嘲笑等積極要素。在移居民開拓新家園的初期,舞蹈屬於民俗遊戲的一種,以農民勞作或節日活動為主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舞蹈除了民族意識、主體意識、鄉土意識等之外,還具有了煽動性和表現性,這為後期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是民俗舞蹈「農樂舞」。當時的農樂就是安圖縣長興鄉的「新村農樂」。據記載,新村農樂在舞臺上演出後,大受歡迎,引起眾人的驚嘆。由此可以推斷這一舞蹈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也證明了當時中國朝鮮族民間舞蹈已經發展到表演性的藝術境地。除農樂舞外還有假面舞、刀舞、扇子舞、鶴舞、獅子舞等。無論是哪個系列的舞蹈,都是由半職業性的民間表演團體在舞臺上表演,因此這已不是單純的自我娛樂性的行為,是具有一定規模和形式的為觀眾而表演的舞蹈。 九一八事變後,當時的革命武裝隊伍是革命文藝人員的搖籃,所以舞蹈表演具有煽動力和教育作用。這時期演出較多的是「鋤頭舞」、「插秧舞」、「法鼓舞」、「道拉吉」、「江江水月來」等。當時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傳統技法和動作為基礎,從社會現實的特殊性出發,結合現實生活,採用誇張或模仿的技法,強調動作的形象性,更加通俗、具體、生活化,使得舞蹈脫離自娛性,進入表演性的藝術舞蹈的範疇。
二、藝術舞蹈的成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的朝鮮族也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行使自主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中國朝鮮族文化的中心,逐漸聚集了藝術人才,構成相應的組織機構,舞蹈藝術創作及演出活動也繁榮起來。 建國後,擺在朝鮮族藝術家面前的工作是,配合「恢復國民經濟」、「抗美援朝運動」等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鼓舞人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朝鮮族舞蹈家對此做出積極響應,圍繞新生活的喜悅、生產恢復、新政權的保衛、前線支援等主題進行作品創作。代表作有「農樂舞」、「劍舞」以及舞劇「為了永遠的和平與幸福」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朝鮮族舞蹈立足於寫實主義創作策略,以傳統的民間民俗舞蹈為基礎,結合人們的思想感情及審美特點,逐漸創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藝術舞蹈。例如「長鼓舞」、「扇子舞」、「頂罐舞」等,都是利用傳統舞蹈,表現思想感情和審美特點的創作嘗試。經過對傳統民間民俗舞蹈的挖掘及再創作,朝鮮族舞蹈在形式上得到了嶄新的發展。舞蹈動作不僅僅停留在表現人體律動固有的美的層面上,而是以比較具體生動的舞蹈方式,鮮明集中地表現每個舞蹈動作的特點。當時的舞蹈動作有力、活潑,舞蹈方式抒情律動,展現出具體的生活美和生活意識,顯著提高了朝鮮族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磨礪中的藝術舞蹈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朝鮮族舞蹈經歷了一場劫難。當時受到社會政治氛圍的限制,作品創作只強調思想性和教育性,敘述性成為舞蹈動作的主體,仿佛是以舞蹈動作在講故事。這制約了舞蹈動作的律動性,阻礙了以律動性為本質特徵的朝鮮族舞蹈的發展。具體事例可以從當時非常流行的「養豬姑娘」、「歌唱紅梅花」等作品中窺見一斑。由於歷史局限性,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能夠很好地展現民族特色,大部分舞蹈動作不能接近生活的內在本質,只是停留在傳達表面現象的層面上。在舞蹈的結構方式上,則是利用造型的對稱、反覆、靜止等策略,作品始終充滿著昂揚的氣氛,使得朝鮮族舞蹈特有的韻律強弱關係表現得不明顯。 在十年動亂中,其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風格的表現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因此,形態的概念化、律動的格式化、節奏的單一化代替了自身的發展。但是沒有失去民族良知的一些舞蹈家在政治威壓下,仍然嘗試著追求舞蹈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不停地研究舞蹈訓練的樣式和技法,使得朝鮮族舞蹈在逆境中仍然能夠延續自身的脈絡,醞釀著新的發展和飛躍。 四、藝術舞蹈的復興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嶄新的時期。朝鮮族舞蹈家們迎來了民族藝術自由創作的春天。他們深深紮根於傳統民族舞蹈,充分吸收傳統藝術的養分,挖掘出舞蹈藝術的新特徵。另一方面,舞蹈創作的主題範圍不斷擴大,素材、風格、策略等逐漸走向多樣化。舞蹈家進一步解放思想,以自身的藝術追求和感悟表現現實生活,並抓住生活的本質特徵將其形象化。代表作品有「桔梗花」、「雪花」等。
進入80年代,朝鮮族舞蹈家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探索民族舞蹈發展的新道路。經過多年的艱苦收集整理工作,挖掘出大量即將消失的傳統舞蹈,為朝鮮族舞蹈尋根工作打下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舞蹈理論工作和評論活動也重新復甦。當時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有「楊柳」、「春香和李夢龍導讀: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脈絡這一時期的朝鮮族舞蹈擁有了新的意識和價值觀,深層次地揭開人類的內心世界並將其形象化,舞蹈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升華到嶄新的階段。具體作品可以舉出大型舞劇「春香傳」和大型舞蹈抒情詩「長白情」。「長白情」是將中國朝鮮族百年歷史以舞蹈詩形式展示的成功作品。編導以舞蹈化的形式敘述朝鮮族的移民歷史,民族性和時代性得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