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脈絡

2020-12-15 綜合快報娜娜

朝鮮半島的移居民將朝鮮民族的舞蹈形式帶入到東北地區,在一個多世紀漫長的過程中,經過無數先人的智慧創造以及艱辛努力,使得樸素單純的民間舞蹈,已發展成為得到世人矚目的藝術舞蹈。下面就朝鮮族舞蹈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和發展脈絡進行回顧,旨在探索朝鮮族舞蹈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藝術舞蹈的形成  自古以來,朝鮮民族就被稱為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同地區都流傳各種風格特徵的舞蹈文化遺產。這樣的舞蹈遺產從19世紀末開始,由朝鮮半島的移居民傳入到中國境內,至20世紀初,在大規模的民族遷移中,由才藝出眾的一些民間藝人進行廣泛傳授。

當時移居到中國的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的各地區而來,因此傳入到中國的舞蹈,種類多樣,具有大眾性和自娛自樂性,並且大部分蘊含宗教色彩和迷信等消極要素,同時也具有幽默、諷刺、嘲笑等積極要素。在移居民開拓新家園的初期,舞蹈屬於民俗遊戲的一種,以農民勞作或節日活動為主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舞蹈除了民族意識、主體意識、鄉土意識等之外,還具有了煽動性和表現性,這為後期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是民俗舞蹈「農樂舞」。當時的農樂就是安圖縣長興鄉的「新村農樂」。據記載,新村農樂在舞臺上演出後,大受歡迎,引起眾人的驚嘆。由此可以推斷這一舞蹈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也證明了當時中國朝鮮族民間舞蹈已經發展到表演性的藝術境地。除農樂舞外還有假面舞、刀舞、扇子舞、鶴舞、獅子舞等。無論是哪個系列的舞蹈,都是由半職業性的民間表演團體在舞臺上表演,因此這已不是單純的自我娛樂性的行為,是具有一定規模和形式的為觀眾而表演的舞蹈。  九一八事變後,當時的革命武裝隊伍是革命文藝人員的搖籃,所以舞蹈表演具有煽動力和教育作用。這時期演出較多的是「鋤頭舞」、「插秧舞」、「法鼓舞」、「道拉吉」、「江江水月來」等。當時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傳統技法和動作為基礎,從社會現實的特殊性出發,結合現實生活,採用誇張或模仿的技法,強調動作的形象性,更加通俗、具體、生活化,使得舞蹈脫離自娛性,進入表演性的藝術舞蹈的範疇。

二、藝術舞蹈的成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的朝鮮族也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行使自主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中國朝鮮族文化的中心,逐漸聚集了藝術人才,構成相應的組織機構,舞蹈藝術創作及演出活動也繁榮起來。  建國後,擺在朝鮮族藝術家面前的工作是,配合「恢復國民經濟」、「抗美援朝運動」等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鼓舞人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朝鮮族舞蹈家對此做出積極響應,圍繞新生活的喜悅、生產恢復、新政權的保衛、前線支援等主題進行作品創作。代表作有「農樂舞」、「劍舞」以及舞劇「為了永遠的和平與幸福」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朝鮮族舞蹈立足於寫實主義創作策略,以傳統的民間民俗舞蹈為基礎,結合人們的思想感情及審美特點,逐漸創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藝術舞蹈。例如「長鼓舞」、「扇子舞」、「頂罐舞」等,都是利用傳統舞蹈,表現思想感情和審美特點的創作嘗試。經過對傳統民間民俗舞蹈的挖掘及再創作,朝鮮族舞蹈在形式上得到了嶄新的發展。舞蹈動作不僅僅停留在表現人體律動固有的美的層面上,而是以比較具體生動的舞蹈方式,鮮明集中地表現每個舞蹈動作的特點。當時的舞蹈動作有力、活潑,舞蹈方式抒情律動,展現出具體的生活美和生活意識,顯著提高了朝鮮族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磨礪中的藝術舞蹈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朝鮮族舞蹈經歷了一場劫難。當時受到社會政治氛圍的限制,作品創作只強調思想性和教育性,敘述性成為舞蹈動作的主體,仿佛是以舞蹈動作在講故事。這制約了舞蹈動作的律動性,阻礙了以律動性為本質特徵的朝鮮族舞蹈的發展。具體事例可以從當時非常流行的「養豬姑娘」、「歌唱紅梅花」等作品中窺見一斑。由於歷史局限性,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能夠很好地展現民族特色,大部分舞蹈動作不能接近生活的內在本質,只是停留在傳達表面現象的層面上。在舞蹈的結構方式上,則是利用造型的對稱、反覆、靜止等策略,作品始終充滿著昂揚的氣氛,使得朝鮮族舞蹈特有的韻律強弱關係表現得不明顯。  在十年動亂中,其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風格的表現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因此,形態的概念化、律動的格式化、節奏的單一化代替了自身的發展。但是沒有失去民族良知的一些舞蹈家在政治威壓下,仍然嘗試著追求舞蹈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不停地研究舞蹈訓練的樣式和技法,使得朝鮮族舞蹈在逆境中仍然能夠延續自身的脈絡,醞釀著新的發展和飛躍。  四、藝術舞蹈的復興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嶄新的時期。朝鮮族舞蹈家們迎來了民族藝術自由創作的春天。他們深深紮根於傳統民族舞蹈,充分吸收傳統藝術的養分,挖掘出舞蹈藝術的新特徵。另一方面,舞蹈創作的主題範圍不斷擴大,素材、風格、策略等逐漸走向多樣化。舞蹈家進一步解放思想,以自身的藝術追求和感悟表現現實生活,並抓住生活的本質特徵將其形象化。代表作品有「桔梗花」、「雪花」等。

進入80年代,朝鮮族舞蹈家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探索民族舞蹈發展的新道路。經過多年的艱苦收集整理工作,挖掘出大量即將消失的傳統舞蹈,為朝鮮族舞蹈尋根工作打下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舞蹈理論工作和評論活動也重新復甦。當時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有「楊柳」、「春香和李夢龍導讀:朝鮮族藝術舞蹈的發展脈絡這一時期的朝鮮族舞蹈擁有了新的意識和價值觀,深層次地揭開人類的內心世界並將其形象化,舞蹈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升華到嶄新的階段。具體作品可以舉出大型舞劇「春香傳」和大型舞蹈抒情詩「長白情」。「長白情」是將中國朝鮮族百年歷史以舞蹈詩形式展示的成功作品。編導以舞蹈化的形式敘述朝鮮族的移民歷史,民族性和時代性得到完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和朝鮮族舞蹈的融合發展
    朝鮮族舞蹈中貫穿於全身的是呼吸,由呼吸帶動身體,但最重要的是要用內心的情感帶動舞蹈動作。朝鮮族舞蹈是手足同時運動。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承載了朝鮮族舞蹈發展的歷史,同樣也符合上述特點。 1朝鮮族舞蹈與舞蹈服飾的歷史相融 朝鮮族舞蹈與朝鮮族舞蹈服飾的發展進程是相通的,它們有著相同的藝術起源。
  • 朝鮮族舞蹈的風格與舞蹈創作
    正是受這些歷史文化的影響,朝鮮族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特色,諸多形態與巫俗水乳交融。其舞蹈特點是上肢動作較之下肢動作更加豐富多彩,舞姿多曲線,舞動多繞、劃、抻、提燈,動作既柔和又有韌勁,呈柔中有剛,剛柔相濟,舞動、呼吸、節奏相互配合朝鮮族舞蹈的呼吸遵循人類情緒變化導致呼吸變化的規律,而後加以藝術誇張,創造出不同的呼吸方法,大大增強了舞蹈的表現力
  • 舞劇《阿里郎花》:中國朝鮮族舞蹈藝術光榮綻放
    春天的長白山腳下,金達萊花香四溢,美麗活潑的朝鮮族少女順姬被歡快的「農樂舞」吸引,從此走上了舞蹈藝術之路……代表吉林省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舞劇《阿里郎花》,把觀眾帶入了一幅中國朝鮮族舞蹈藝術的畫卷。  吉林省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有朝鮮族人口104萬人,約佔全國朝鮮族人口總數的56.8%。
  • 談朝鮮族舞蹈的藝術特徵,建議大家都看一看!
    一、朝鮮族舞蹈的審美特徵 朝鮮族舞蹈有著獨特的個性與審美特徵,朝鮮族歷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其特殊的氣息、優雅的動作、個性的韻律、細膩的內在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獨有的審美色彩。
  • 朝鮮族農樂舞:我國唯一舞蹈類世界非遺項目
    原標題:朝鮮族農樂舞:我國唯一舞蹈類世界非遺項目   2006年6月,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作名錄》,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舞蹈類世界非遺項目。
  • 延邊群眾藝術館舉辦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培訓班
    11月17日,延邊群眾藝術館舉辦2020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培訓班開班。來自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延邊八縣市文化館的50名學員參加培訓。此次培訓由延邊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主辦,延邊群眾藝術館、延邊舞蹈家協會承辦,旨在使參差不齊的學員在短時間內學會、學好、學精,培養後備人才,以便進行階梯式培訓的推廣與普及,傳承和弘揚中國朝鮮族民族藝術,促進「三省一區」乃至全國各地民族文化融合發展。
  • 朝鮮族舞蹈家金順福:舞蹈,我停不下來
    金順福自幼學習舞蹈,1992年考入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教育專業,後又赴韓國世宗大學留學,碩士畢業後分配到東方歌舞團任領舞演員,現在主要負責教育培養東方歌舞團的年輕演員。在2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她多次獲得國內外舞蹈比賽的大獎。至今,她仍保持著朝鮮族舞蹈家中獲獎次數最多的記錄。  這一夜,金順福與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專業的54名學生一起演繹了9個各具特色的朝鮮民族舞蹈。
  • 試論: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幾個特徵
    作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國家,中國舞蹈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舞蹈的起源以人類社會之初的原始社會為濫觴,其生成和發展經歷了從圖騰舞蹈文化到巫術舞蹈文化、百戲舞蹈文化,再到獨立的舞蹈藝術文化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 朝鮮族的獨特舞蹈,搖頭晃腦的象帽舞,是怎麼形成的
    朝鮮族的獨特舞蹈,搖頭晃腦的象帽舞,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經常說少數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確實我國的五十五歌少數民族其中不少都保留著自己的特色舞蹈,這些舞蹈不但非常有特色,在表演的時候難度也很高,如新疆舞中的賽乃姆舞的「移頸」動作,以及佤族的甩髮舞頻繁地甩動頭部
  • 朝鮮族說唱藝術,富有民族特色的唱劇,有什麼樣的藝術魅力?
    唱劇在朝鮮族說唱藝術盤索裡基礎上發展而成,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盤索裡說唱藝人將一人多角、長篇獨演的形式,逐漸演變為多人多角演唱。但因各角色分唱不多,仍以旁唱者導唱為主,故仍未完全擺脫說唱形式的局限。
  • 金順福跳起非遺朝鮮族舞 關注少數民族個人舞蹈
    晨報訊 昨晚,朝鮮族舞蹈家金順福在世紀劇院舉辦了舞蹈專場晚會,這也是最近20年來中國朝鮮族舞蹈家首場個人專場晚會。金順福為北京觀眾特地跳起了朝鮮族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讓觀眾見識到了原汁原味的朝鮮族舞蹈。
  • 探尋新時代嶺南舞蹈藝術發展之路
    晚會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復排、再現了11段廣東舞蹈精品,揭示廣東舞蹈人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展示廣東優秀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晚會分三個篇章,以時間為軸,如展開一幅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舞蹈發展脈絡的歷史畫卷。
  • [吉林]朝鮮族歌舞的魅力
    編導:劉偉民 攝像:楊柯令  吉林市的朝鮮族人都有這樣的習慣,每逢大小慶祝場合,人們總要翩翩起舞。朝鮮人獨特而含蓄的舞姿形態,結合不同的節拍、速度、節奏和音高,產生出了美妙的舞蹈效果。  朝鮮族能歌善舞,而且其舞蹈源遠流長。根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關於朝鮮族舞蹈的記錄。
  • 敦化市群眾文化館朝鮮族舞蹈《喜悅》再次應邀參加湖南吉首鼓文化節
    延邊敦化鼓隊以其抖擻的精神風貌,青春靚麗的外貌形象深受各界藝術人士的喜愛與歡迎。他們所表演的長鼓舞蹈《喜悅》取材於勤勞善良的朝鮮族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場景,其明快的鼓點,優美的舞姿無不體現了朝鮮族民俗舞蹈的外柔內剛之舉。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將現場一次次推向高潮,為鼓文化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充分展示了朝鮮族特色長鼓舞無窮的魅力。
  • 吉林水南村:植根傳統 打造朝鮮族村落鄉風文明
    十餘年來,水南村在建設「硬核」鄉風文明的過程中,秉承民族傳統和紅色傳統,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加入新的時代內涵,形成鄉風文明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新態勢。地處邊陲心卻不遠——水南全村254戶、672名村民凝心聚力,共謀朝鮮族村落鄉風文明新發展。
  • 朝鮮族象帽舞舞盛世
    農樂舞是表現朝鮮族農民喜慶豐收的傳統舞蹈 ,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是當時農民根據勞動內容、場合的不同而創作的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象帽舞的表演形式不斷變化,形成了比較獨立完整的表演體系,並成為了最受朝鮮族人民喜愛的舞蹈之一
  • 天津金菲舞蹈藝術培訓
    天津金菲舞蹈藝術培訓,從公司成立至今期間培訓出了大量優秀的資深導師。舞蹈《中國古典舞技巧》 表演: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2016級舞蹈表演班;舞蹈《朝鮮族小鼓舞表演性組合》 表演: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2016級舞蹈表演班;舞蹈《草原夜色》 表演:王暢;舞蹈《明日之後》 表演:彭凡睿;舞蹈《太陽總在左邊》 表演:旦珍昂秀 尕藏多傑;舞蹈《勇士的歌舞》 表演: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2016級舞蹈表演班。
  • 琿春老人跳起優美的朝鮮族舞蹈
    琿春老人跳起優美的朝鮮族舞蹈 2020-08-31 15: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精彩回顧|「天邊雲邊·走進延邊」朝鮮族舞蹈研學——學在延邊
    經過幾天的學習,老師們不僅學習了最傳統、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朝鮮族舞蹈,更是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有助於我們從中找到豐厚給養,獲取靈感。這次來參加延邊朝鮮族舞蹈研學採風活動的老師,給了我們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動:因為你們會為了一個動作不斷練習;會因為聽到一支鼓曲而熱淚盈眶;在高強度的課程安排中,即使又累又餓卻依然不停下腳步……因為你們會在每一節課結束時對授課專家致以最大的敬意;會對表演長鼓舞的業餘阿姨們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會對每一場民族舞蹈的學習和交流報以最真摯的情懷……
  • 《這就是街舞》改編朝鮮族舞蹈,在韓網遭熱議,言論很是可笑
    但是最近這一次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在四位導師的身上,而是出現在選手編排的舞蹈上。在近日播出的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張藝興戰隊的成員黃瀟和喬治以朝鮮族的民歌《阿里郎》作為創作靈感進行街舞的改編,並起名為《阿里郎隨想》。在舞臺上,黃瀟、喬治以及助演嘉賓駱文博,身穿改良的朝鮮服裝進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