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願你我隨遇而安

2020-12-03 百家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願你我隨遇而安

文|維堅以南

習慣了匆忙,習慣了繁瑣,習慣了抱怨,習慣了惆悵,習慣了傷感,習慣了一切與這個年齡階段有關的習慣。似乎,生活就是剛開始滿懷憧憬,然後慢慢被現實磨去本該有的稜角和光鮮。習慣了所有不該習慣的習慣,慢慢的在生活中墮落沉淪,最終成為一個被現實淘汰的人。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感覺太灑脫了。不受約束,隨心而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慢慢的明白,沒有人可以做到這樣。至少我做不到,能做到的那是聖人。而我,只是一個很普通,還有些懦弱的人。

情感

有時感覺,隨遇而安,甚至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很多人所謂的隨遇而安,只不過是在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面前對自己那種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而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試著去改變。只是自怨自艾而已。這樣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每一天的時間,對誰都是公平的。既然怎麼過都是一天,那何必不讓自己心放開點。讓這一天在歡樂中結束? 記得我爸曾經給我說過:「人一輩子,不管你怎麼過,都是那樣。也不一定比人家多幾年少幾年。一輩子過得是幸福滿足,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即使是家財萬貫的百萬富翁,也不見得有一個街頭乞丐過得幸福。」其實,感覺挺有道理的。快樂和幸福,和物質沒什麼必然的聯繫,關鍵取決於你的心態。

心態

很多時候,當我們無奈時,當我們在現實中碰壁時,當生活與理想衝突時,我們的態度是習慣了就好。可以很直白地說,這就是在逃避現實。但是,你逃得掉嗎?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現實,就是那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如何去逃?逃不了,那就對了。為何要逃避?為什麼不去試著改變?很多東西,只要你用心努力去做,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即使改變不了,那也要去面對。逃不掉,也不可逃,更不可以給自己的懦弱尋找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

放縱的生活,慢慢的會忘記了自己是誰。不過還好,只要思想還在。儘管懶惰沉淪,但至少懶得還有些追求,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還願意花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儘管想不出什麼門道,但偶爾也還會去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連思考都不會了,那就等同於一條鹹魚了。為了不讓現在的我們對不起過去的自己,也為了能讓未來的我們感謝現在的自己。不管發生了什麼事,至少從現在開始,應該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吧。本不是憂傷抱怨的人,為何要用積極的心態過著悲傷痛苦的生活?

安靜的享受一下一個人的世界,突然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放下了忙碌但卻一點都不重要的生活,都沉浸在這靜謐溫柔的夜色裡,盡情的去享受。對比之下,生活好單調,單調到沒有色彩,沒有活力。或許應該順著路,順著心情,借著夜色,慢慢走出陰影的輪廓,走向那光明的地方。心在其中,所有的風景一個人也可以深深的體會。有些人,就算一直都不聯繫,也不會變得陌生。這些人都早已經永遠的住在心底。對於這些人,時間是不能衝淡我們之間的關係的。像一壇佳釀,時間越久,越是香醇。

愛情

安靜的氛圍中,聽著遠方的訴說和安慰,看著頭頂的星空。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心中大部分的負面情緒,也消失在這靜謐的夜色中。以前,在書上看到某某某描寫夜色是多麼優美,去享受這些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每當看到這些總會嗤之以鼻。感覺那些作者都有些做作,把自己寫出來那種很高尚的情操。總是想,夜不都還一樣,無非就是白天變成黑夜。什麼都看不到,那些花鳥蟲魚,山川草木,有什麼可欣賞的。那時太年輕,也不懂得什麼是欣賞和品味。也沒有什麼經歷和感悟,單純的有些傻。不過沒關係,至少還在成長,已經慢慢懂得了,懂得去珍惜,去珍惜自己生命中看起來平凡,不起眼的東西。懂得了用心去發現,去享受所擁有的一切。像一朵永恆綻放的煙花,定格在開放的那一刻。天雖涼,心已暖。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範仲淹被貶鄧州,雖未消沉,但內心頗有幾多人生感慨,而當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範仲淹很是牽掛,惟恐滕子京再惹禍。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租房裡的熱水器又壞了,從搬進來這都記不清是第幾次了,不由得讓我有些心煩氣躁。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想洗個熱水澡,要先從離家比較遠的井裡挑回來兩桶水,再倒進鍋裡,燒上半小時的柴火。長大後進城工作,也沒住上多好的宿舍,熱水依然要從樓下一桶一桶的提。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如若世間涼薄,願你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中,物質並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鬆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細來說,「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權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說白了,就是你的財富所顯耀的人生價值。房子、車子、職位、權利,你畢業所取得的成就,你認為值得的物質財富。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志,發現有和上述兩種不同的感情,這是為什麼呢?他們不為外界境遇的順利而高興,也不為個人遭際的坎坷而悲傷。他們自己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卻為萬民百姓憂慮;在山野中隱居遠離都市,卻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廷進身為官也憂患,退處山野也憂患。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吧!啊!沒有這種品德高尚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 如有來生,願做花草,不悲不喜,安之若素
    文|凌小麥花開花落,不悲不喜如有來生,願做花草,不悲不喜,安之若素。輕捻滑落指尖的光陰,安心依戀美好的時光,與世無爭。不以物喜,即使你現在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不要為一時的順境蒙蔽了雙眼。不以己悲,即使你現在一敗塗地,也不要放棄自己。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樣樣如意。如果不想你的人生充滿悲情,那麼好與不好,都不要再去執著。人生苦短,只有看開了,才能隨緣,隨性,隨心而為,不急不躁,不悲不喜,隨遇而安。
  • 最深的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不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就像天上的雲彩,再別出心裁,也無法織就一件稱心如意的錦衣。對物,仿佛天生有著特別的執念,這執念儼然生了根,也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人的承繼更迭,一時無法理清,惰性和痴心上了頭,欲罷不能。
  •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上學時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只知道這可能是一道考題,而如今再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1、什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模仿,總是模仿不來,想修煉,又不知從哪入手。慢慢的,我才發現,這種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覺,說白了,就是根本做不到。2、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是人,會思考,有情感。看到事物做出一定的情感反應是進化出來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保護。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好像生命有了可以估量的價值,才是應該被倡導的。說白了,意義是我們強加給生命的一個實體,奧卡姆剃刀原理中的實體,是應該剔除掉的。
  • 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你經常引用,都用對了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能做到嗎?
    時光荏苒,你會經歷很多事情,也會忘記很多事情。然而,在你心底中總會有一些難以磨滅的記憶,尤其這個事情發生在學生時代的話。《嶽陽樓記》你還記得嗎?這是範仲淹有名的一篇文章。也許你不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完整的背誦出原文,但我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應該記得吧。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來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學時讀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方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出處,但那時多是把它看做一首憂國憂民的詩了,愛國之情陡增。0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一門生活的藝術,一種處世之智慧。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但是你不覺得,這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巨大的衝突嗎?小時候,年輕的父母常常給孩子們購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多種多樣的零食,以刺激、加大孩子的歡喜,讓他們更加努力。小孩子得到新玩具,就會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是否是在教育孩子們「因物而喜」。
  •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再加上還有幾天就要開學離家,還沒到告別的時候可一想到又有五個月見不到爸媽就覺得難受,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上火了,牙齦腫痛吃不下飯。爸爸知道我上火的原因竟然笑了,他說:「你呀你還是年齡小,你說這些能算什麼大事?反正都考完了咱們就盡人事,聽天命,就算不過還能咋的?
  • 《中年失業大叔的幸福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能達到嗎
    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行為真的很搞笑,範仲淹這句名言自己到現在都沒完全搞清楚真正的意思,還好意思貼在牆壁上當座右銘,至於要達到這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對我自己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一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打工人」,其實我每一天每一年的所有努力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能達到溫飽已經很不容易了,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已經滲透到潛意識之中,還何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掙到高工資,獲得物質回報,就很開心,有一丁點的損失就寢食難安,這就是「不以物喜」的反面,叫做「以物喜」!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
    事實上,只有看開、放下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些理想狀態,只有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才能讓自己真正活得逍遙自在,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得以圓滿。不以物喜,得失看淡。物質上再富足,也買不來真正的幸福。所謂的身外之物,也只不過是永遠居於身外而已,得與失都別看得太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顆平常心對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