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繪畫」?誰定義了「中國繪畫」?

2020-12-12 新京報

作者丨(英國)柯律格

對從小熟知「文人四藝,琴棋書畫」的我們而言,「中國畫」似乎是個不言自明的概念。但中國畫的具體定義、起於何地、止於何時,卻並不容易回答。如果齊白石的《墨蝦》屬於中國畫,韓美林設計的吉祥物「猴賽雷」是否屬於中國畫呢?如果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繪畫屬於中國畫,那龜背上的甲骨文又是否屬於中國畫呢?

在《誰在看中國畫》一書中,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的作者柯律格提出,正是中國及其他國家的觀看者塑造了「中國繪畫」這一概念,而中國境內的觀看者更是影響了「中國繪畫」內容與形式的演變。「中國畫」這一藝術類別,是由作為創作者的藝術家本人和作為觀看者的士紳、帝王、商賈等人共同定義的。而「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中,比「作畫」更確切的可能是「賞畫」,「觀看」這一行為獲得了比「創作」更高的價值。

這不僅是一部中國畫的演變史,更是一部講述藝術如何成為藝術的歷史。

以下為《誰在看中國畫》一書的部分內容。文章經出版方授權發布。

《誰在看中國畫》, (英) 柯律格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由觀者塑造的中國畫

中國繪畫開始於何時?它是否已經結束了?如果它確已結束,那又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王伯敏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中提及,「中國繪畫」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約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在他看來,「中國繪畫」一直存在。儘管如此,我們仍需注意一個平淡無奇但顯而易見的事實:無論是四世紀的顧愷之,還是十一世紀的郭熙(1000—約 1090),或是十六世紀的文徵明 (1470—1559),沒有一個當代人稱他們的作品是「中國(Chinese)繪畫」。從《雨餘春樹圖》誕生的那個世紀起,沒有人稱這幅畫是「中國繪畫」,就像沒有人把文徵明稱為「中國大師」。在明代為人所知的豐富歷史記載與畫論中,一位畫家可以通過地區標籤或其活躍的朝代被辨認區分,但他們當中沒有人是「中國畫家」,自然也沒有作品或某一類型的作品是「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這一類別是如何形成的?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以外的觀眾,因為只有在中國以外的世界裡,「中國繪畫」這一分類才有幾分意義可言,而對中國內部的觀眾來說,他們面對的只是「畫」。文以誠(Richard Vinograd)指出,「……中國繪畫總是與它的史學結構緊密相連……『中國繪畫』作為一種知識類別(intellectual category),確實是最完整、最有意義的(或許是唯一的?) 存在」。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中國繪畫」這個概念在中國內部已經有了最強大和喧鬧的支持者。因此我們才從十六世紀,即「中國繪畫」在帖木兒帝國被首次 認出的那一刻拾起敘事,直至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如果分類的關鍵取決於這些觀看圖像的觀眾,那麼本書將會進一步探討,中國以及中國以外的觀眾,他們觀看繪畫的方式本身對「中國繪畫」這個類別是如何進行創造、維持和擴展的,以致如今到了不可爭辯的地步。

應當堅持的是,藝術史絕不能僅僅關心藝術家在做什麼,觀眾看見了什麼同樣重要。在貢布裡希關於「觀看者的本分」的論述中,他認為:許多觀看就發生在觀看者的腦中,而這一過程必然會將我們的討論引向關係的美學(經常以貢布裡希並不認同並憑藉其威望竭力遏制的方式),觀者似乎就扮演著與「藝術家」同等的核心角色,而「情景和遭遇」代替了原來「對象」的位置。因此,在貢布裡希看來,將「中國繪畫」視為「觀看者的本分」這一核心理念的實例化似乎是極其恰當的,而相應的,在過去十五年,這一傑出人物在某種意義上似乎也應該將中國繪畫的觀眾置於藝術史學科研究的核心地帶,哪怕是以一種不被承認的方式。

杜堇《十八學士圖》之《畫》(局部),上海博物館

接下來的敘述將集中討論現在所稱「中國畫」或「中國繪畫」(王伯敏的那本教科書在標題中使用的稱謂)的觀看方式是如何成為我們理解這一研究對象之核心的。倘若「中國繪畫」是一個在中國外部被創造出的概念,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只應該關注外國觀眾如何看待中國畫家的作品。

從十六世紀開始,中國內部與外部的觀眾通過不同的觀看方式互相作用,使「中國繪畫」的研究領域逐漸發展為如今我們參與其中時的樣貌。這樣的互動在二十世紀時範圍更廣、方式更加深刻,然而起初卻格外謹慎細緻,並且只維持在很小的規模。十六世紀是互動的起點,因為從這一時期我們能夠得到最為清晰的證據。本書旨在試圖理解和解釋從十六世紀至今繪畫的觀看方式在中國內部的改變和發展。過去五百年來,「畫」在漢語中有著貫徹始終的意義,直 到今天依然如此,即使這一名詞特定的指示物已經在時間長河之中經歷了種種改變、爭論和抵制。

如果說「中國繪畫」是由繪畫的觀眾(本書情景中的外國觀眾)所界定的,那麼「畫」這一中國術語,也是由觀眾界定的。或者至少從十六世紀,當「中國繪畫」成為關注的焦點開始,這一術語日益取決於看「畫」的觀眾。畫作本身就是這一過程的主要證據。

「賞畫」而非「繪畫」

接下來的敘述將從十五世紀開始,直至我們的時代,止於我們活著的記憶中。而之所以從十五世紀開始,原因在於一種特殊的繪畫種類,「元繪畫」(meta-painting)此時走向了創作繁榮。這種在繪畫中展現人們欣賞繪畫的圖像形式將為我的敘事提供框架,讓我的研究能夠從明朝一直梳理至毛澤東(1893—1976)辭世,乃至以後。大約從1450年至1650年,中國出現了這類表現觀賞行為的繪畫作品的高潮,儘管這些作品描繪的觀賞行為總是一成不變地以掛軸(立軸式)為中心。這種中國書畫裝裱式樣能夠讓圖像盡收眼底,與其相對的手卷(橫軸式)則往往需要調動「影片式」的觀賞。在所有的這些圖像中,被人觀賞的繪畫作品總是由一名僕從負責撐持,但也常常被那些高貴的觀賞者拿在手中把玩。手執行為意味著觀眾與繪畫的互動(幾乎沒有被掛在牆上欣賞的繪畫),而正是這種互動、這種觀賞的歷史形態構成了本書的核心。

在關於以「琴棋書畫」為主題的組畫的整體背景之下,值得引起我們真正重視的是,中國明代中期在關於「畫」的繪畫中所表現的並不是「創作繪畫」的場景,而是人們觀賞繪畫的場景。「琴」「棋」「書」——這些雅好全都是一位士紳會做的事,但到了「畫」的情景下,他們消遣的內容變成了觀看、欣賞,而這一行為代表了「四藝」中「畫」的類別,並且貫穿了表現「畫」這一主題的大量作品的始終。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約 1540 年,絹本設墨設色,30.6 cm×574.1 cm,臺北故宮博物院

也有潛在的反對意見指出,確實存在一些表現畫家創作的明代作品,對此我們也能夠提供反駁的解釋。在這些作品中,作畫的人物要麼是專業的肖像畫家,要麼是扇面畫家,因此,這些作品描繪的對象實際上社會地位較低,或者畫作只為表現特定的歷史場景。明畫中從未見過的主題,是明代士紳身著符合其身份的服飾,手持毛筆作畫的場景。在此,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這種現象與一個事實相悖 :明代在任何一本教科書中都被推崇為「文人藝術家」發展的高峰,當時,像沈周和文徵明這樣的藝術實踐者享有區域性,乃至整個帝國範圍內的聲譽。這些學士出於無欲無私的自我表達而作畫,並專注於創作在文化意義上更加重要的山水風景——至少在我們所了解的「文人理想」」(literati myth)中,他們的形象是這樣的。

與文人畫家形成對比的是杜堇之流,專業畫家的身份讓他們能獲取酬勞,其創作重心在於人物畫,與山水畫相比缺少來自精英的敬重。中國繪畫的這種「兩極模式」(bipolar model,畢嘉珍[Maggie Bickford]語)在過去數十年裡經歷了相當強烈的解構,學者們已經證明,這些業餘的「文人」精英畫家其實展現了更為複雜的社會能動性,而經驗事實也表明,風格與社會地位並不似理想模式所暗示的那樣關係緊密。

佚名《貨郎圖》,十五世紀早期,明,冊頁,絹本設墨設色,27.9 cm× 27.9 cm,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Purchase,1057:1920

至少基於圖像證據,我們可以停下來反思,明代士紳的四項雅好其實應該分別是 :撫琴、下棋、習字和「賞」畫。情況極有可能是這樣的:所有類型的繪畫在明代都與手工藝維持著更危險的聯繫——後者無疑處在士紳業餘理想的全然對立面上,甚至比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更甚— 在這種狀況下,展示作畫的內容可能會被人曲解,因此儘管所有士紳都擅於書法,他們也絕不 是人人都可以作畫。現代證據顯示,並不是人人都認為繪畫是一項不言而喻的「純粹」(pure)活動,即便是現在看來無可挑剔的「文人藝術家」文徵明,據說也曾被某些勢利的學者斥責為「畫匠」。更趨近我們觀點的是「觀看」而非「創作」,這意味著從某種意義上理解,繪畫本身在概念上講是一種由觀者創造和維持的活動,是觀看成就了「畫」。

因此,正如我們論述過的,「中國繪畫」的確是由其觀者創造的對象,而此處我們能夠更進一步論證,在明代,純粹而簡單的、完全的「畫」是由其中國的觀者和藏家創造而出的,他們和畫家一道,成為了「繪畫」這一文化議題的締造者。

作者丨柯律格

摘編丨肖舒妍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何燕

相關焦點

  • 《誰在看中國畫》|如何重新定義中國繪畫?
    你可以這麼理解,整本書是順著觀看者這個線索,梳理出了一部視角獨特的中國繪畫史。核心內容第一,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中國繪畫」?第二,怎麼重新定義「中國繪畫」。柯律格寫這本書,就是跳出既有的範式,回到真實的歷史,重新理解中國繪畫。這可不容易。這本書出版之後,業內對它的評價很高,說它打破了西方研究中國繪畫的各種預設,重新定義了什麼是中國繪畫,為全球藝術史定了新標杆。今天的解讀,我就從兩個問題出發,為你講講書中的主要觀點:第一,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中國繪畫」?第二,怎麼重新定義「中國繪畫」。
  • 什麼是數字繪畫?如何定義數字繪畫?
    首屆數字繪畫實驗藝術徵集展新聞發布會現場2019年6月27日下午3點,「首屆數字繪畫實驗藝術徵集展」新聞發布會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舉行。本次新聞發布會圍繞「如何定義數字繪畫」、「繪畫如何在數字時代被激活」、「如何看待數字繪畫在當下的發展」等主題展開討論。
  •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畫種產生於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中西方繪畫上的諸多差異,包括繪畫理念、繪畫工具材料、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繪畫的形式表現、繪畫的題材選擇等等。
  • 繪畫基礎:藝術中顏色的定義是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繪畫的元素是繪畫的基本組成部分或構建塊然而,在二維中,形式被丟棄,所以我們確實有六個基本的繪畫元素。我們還可以將四個附加元素:構圖,方向,大小和時間(或運動)帶到繪畫中,以便在甚至10個繪畫元素上進行四捨五入。
  • 中國繪畫之美
    我們在《中國繪畫史》後面附了陳師曾這一時期在《繪學雜誌》上發表的幾篇文章,全部是針對當時中國繪畫衰敗的思潮而寫的。他堅持中國繪畫的進步性,中國繪畫是進步的,從來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吸收新鮮的東西,並融到自己的傳統裡,按照自己的脈絡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
  • 中國繪畫史——南北朝時期的繪畫歷史
    由於當時古中國的割裂紛爭不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再有甚至連銘文,也因為地勢的割裂而產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別,在書畫方面也是一樣的。北方的風格一般都是雄俊,壯闊,而南方卻是以柔美著稱,這都是依託自然地勢的結果。南方的大畫家像南方的繪畫大家陸探微,張僧繇等,那北方的就是曹仲達為世人所著稱了。
  • 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寫是什麼?
    在中國繪畫中「寫」指的是什麼?中國歷代繪畫理論體系中有「傳神論」,「氣韻論」,「寫意論」,「逸品論」,「筆墨論」。「寫」字的本義是房屋中的鳥雀,由本義引申出移植,仿效,描摹,宣洩,傾吐等義。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寫」就開始介入書畫領域,由此而完善美學體系。六朝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其後又出現了「寫真」,「寫生」等構成了「寫」性審美。
  • 潘公凱|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是什麼?
    ▲《二祖調心圖》 宋 石恪 紙本水墨 35.5cm×129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但是,很多畫家覺得再這樣畫下去沒有什麼意義,應該找到更新的發展方向。於是,在北宋到南宋的過渡時期,中國繪畫史上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那就是文人畫的出現。
  • 曾大軍:中國的超現實主義繪畫
    □範業韜(法國)  藝術家簡介:曾大軍,中國當代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現居桂林,系國內多個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等機構會員。自幼愛好美術,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從事專業包裝裝潢設計,此後長期從事平面美術設計工作。一九九九年,創辦自的工作室至今。
  • 印象派繪畫在中國
    經過一番爭論之後,黑田清輝以傾向於印象派的藝術觀念改造了東京美術學校的西畫教學,並創立了印象派畫風佔主導地位的繪畫團體「白馬會」。  1905年,中國天津的李叔同(1880—1942)去日本留學,次年入東京美術學校,成為黑田清輝教授的追隨者,他的作品從1909年開始,連續兩次參加白馬會展覽。李叔同就這樣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藝術觀念和繪畫風格的畫家。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楊淋欽我國的書法與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書法、繪畫二者自成個體,欣賞中國繪畫作品時,書法題字與繪畫部分可分為局部去觀賞研習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 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什麼?
    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什麼?作者:待核中「素描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中國傳統繪畫不畫素描有沒有基礎」,現在有關這些觀點討論熱烈,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速寫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解剖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色彩是不是一切繪畫的基礎?
  •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探索——王利宏
    一、了解中國繪畫中國繪畫畫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和傳統的優良中華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神韻,其鮮明的特色風格在世界畫壇中具有別具一格的體系。中國畫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中國畫區別於「西洋畫」,中西文化,根本不同。
  •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有哪些不同?
    中國繪畫最初來自工藝美術,來自器物的裝飾形式,早期的中國繪畫即屬於手工業的門類之一。中國繪畫的淵源可以上溯到距今約五六千年原始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繪畫與更多地接受古埃及、古希臘的建築、雕刻影響的西方傳統繪畫風格不同。西方傳統繪畫極力追求立體感和真實感,在一幅幻現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繪出圓雕式的物體。
  • 中國繪畫史,帶你了解兩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
    文/記載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中國繪畫史,帶你了解兩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 小編上期和大家講述了關於三代時期的輝煌的繪畫藝術歷史,以及漢代的繪畫藝術歷史,繼而講述了六朝時期的輝煌歷史,通過一定的繪畫歷史,可以折射一定的社會現實狀況,以及人們內心的狀態。
  • 誰將海派先寫入《中國繪畫史》
    類如我們刻下收看央視的綜藝節目,外國人秀中國流行歌曲一樣,歪打正著還頗有味!這一部非主流的藝術史,曰史話更合適。例如蘇氏評論陳師曾和潘天壽——陳師曾,「他不僅是畫家,還是詩人、篆刻家以及好幾部中國繪畫史專著的作者。」準確地說,陳師曾關於中國繪畫史的書,名氣雖然很大,本來面目卻只是日本人當年著述的編譯和轉述。蘇立文自然搞不清中國畫名家排序與變動的規矩和潛規則。
  • 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繪畫的差異
    傳統繪畫是由道教文化起始,後又受佛教和儒家文化的浸透和影響,畫風的演變由「以形媚道」加入禪境的玄虛,後又受儒學的影響產生了「文人畫」,但始終都沒有超出「以形媚道」的圈子。應該說,道、釋、儒三家的: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繪畫,也是中國畫精神的內涵所在。
  • 巖彩繪畫:中國本土繪畫當代轉型的生長點
    近日,在上海美術學院南院舉行的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成立儀式暨開學典禮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這樣說。  巖彩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之一,其歷史文脈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綿延相傳。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巖彩畫」這一流傳於古代歐亞大陸經濟文化動脈中的經典繪畫門類獲得新生。
  • 簡單聊聊中國繪畫史——隋唐繪畫
    隋唐時期的繪畫,唐代的藝術成就較為空前。隋代的繪畫相對而言,由於隋的統一時間不長,便成了魏晉南北朝過渡到唐代的一個橋梁。隋代重要的畫家代表有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田僧亮等。如果可以穿越,唐代算是我最嚮往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