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365天,二十四個節氣,卻只有一天屬於夏至。不過,歲月輪轉,寒來暑往,每年都會迎來這一天。只是很多時候,等到這一天的時候,身邊的人和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難再追回來。
大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白居易與劉禹錫在洛陽分別擔任太子少傅和太子賓客,他們共同的朋友盧周仁也在洛陽太子賓客分司擔任職位。三人都在蘇州做過刺史,這年夏至的時候,他們遇「節」生情,一起想起了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的情景。
白居易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一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其中,夢得是劉禹錫的字,盧賓客則是指盧周仁。
白居易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第二年秋天由於久患眼疾去職,被召回京待命。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至大和八年(834年)來到蘇州擔任刺史一職。盧周仁則是在大和八年至大和九年(835年)做過蘇州刺史。
這樣在同一個地方做官的經歷,給了三人共同的話題,讓他們一起回到記憶中找尋當時節日的盛大場面。
前八句寫的是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看到的盛況: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詩歌開頭一句「憶在蘇州日」,就將思緒拉到回憶當中,寫自己在蘇州的時候,常常去參加夏至筵。筵席上的竹筒粽子香甜美味,烤鵝鮮脆可口。在南國的樓臺水榭中,一邊聽著悅耳的絲竹聲,一邊喝著酒看著船隻來往不絕。這樣的詩句寫盡了蘇州夏至節時繁華與熱鬧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對當時的生活無盡的懷念與留戀。
後八句寫的是三人晚年在洛陽懷念過往時的情景: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將思緒拉回現實,描寫自己先在蘇州做官,接著兩位朋友也去蘇州任職,結果三人又都離開了。先在自己與朋友都老了,只能一起面向東方遙望著蘇州,心中充滿了懷念之情。現在洛陽已到麥子成熟的季節,江南恐怕已是梅雨天。而發生在齊雲樓上的那些事兒,已經過去了十三年。表現出詩人對時移世易的變化的感慨之情,以及對過往的時光不可追的悵惘之情。
縱觀整首詩,詩人緊扣夏至這個主題,先寫以前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的情景,再寫自己和朋友在洛陽夏至節時懷念蘇州夏至節時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對蘇州夏至節的留戀與懷念之情。
寫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均已67歲,盧周仁也進入晚年。人的年齡越大,也就越喜歡想起以前的事情。所以,這首詩又表現出詩人和朋友在晚年追憶往事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不可追的感懷之情。
白居易和劉禹錫不僅是中唐詩壇上領袖群倫之人,還是一對志趣相投的摯友。他們的友情始於寶曆二年(826年),當時白居易從蘇州回洛陽,走到揚州的時候,遇到了從安徽和州刺史任上回洛陽的劉禹錫。
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劉禹錫在河南鄭州滎陽出生。兩人皆是河南人,且都出生於大曆七年(772年),既是河南同鄉,又年紀相當。再加上兩人才華難分伯仲,雖然此前從未見過面,但神交已久。
在官場生涯中,兩人都歷盡宦海起伏,曾因被政敵迫害而遭到貶謫。雖然此時他們都已經55歲了,但由於諸多共同之處和相似的經歷,兩人一見如故,立即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勢。
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興致都很高,一起在揚州、楚州遊玩了半個月,互相酬唱作答,結成親密的詩友關係。回到洛陽後,兩人各奔東西,但後來經過幾番輾轉,晚年的時候,又都回到了洛陽。與此同時,盧周仁也歸老於洛陽,且三人關係都不錯。
白居易雕像
在洛陽的日子裡,由於三人一起在太子賓客分司任職,且都屬於養老的閒職,因此經常相約著一起喝酒寫詩,互相唱和,優哉遊哉。這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禹錫先寫了一首《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送給了盧周仁,白居易看見後又寫了這首和詩。劉禹錫的詩作已經遺失不可考,不過從白居易的這首詩可以窺探出他們晚年在洛陽相依相伴之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蘇州夏至節的盛況,也寫了三人都做過蘇州刺史的事情,還寫了三人一起在洛陽一起回憶蘇州「齊雲樓上事」。這些共同的回憶,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從而加深了他們的感情聯繫。
他們曾經各自奔走,也曾都有過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激情歲月,現在人生已到黃昏時,只能坐在一起回憶往事,相依著度過剩下不多的人生。在這個時候,他們之間的友情就成了彼此的安慰和心靈上的依靠。
劉禹錫雕像
因此,夏至節在這裡就成了一個扣子,既連結著他們現在與過去兩種不同的時光,也連結著他們之間的友情,給詩人以表達友情的落腳點。
結語
這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通過回憶蘇州的夏至節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對往昔歲月的留戀與感懷,以及晚年與朋友相依作伴的友情。雖然這段時光已經遠去,卻因為承載著詩人與朋友之間共同的回憶以及友情,顯得更加有光彩,從而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