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劉禹錫的共同回憶,是曾經在蘇州度過的夏至日

2020-08-20 曉飛畫文學

一年有365天,二十四個節氣,卻只有一天屬於夏至。不過,歲月輪轉,寒來暑往,每年都會迎來這一天。只是很多時候,等到這一天的時候,身邊的人和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難再追回來。

大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白居易與劉禹錫在洛陽分別擔任太子少傅和太子賓客,他們共同的朋友盧周仁也在洛陽太子賓客分司擔任職位。三人都在蘇州做過刺史,這年夏至的時候,他們遇「節」生情,一起想起了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的情景。

白居易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一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其中,夢得是劉禹錫的字,盧賓客則是指盧周仁。

憶在蘇州日,懷戀美好舊時光

白居易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第二年秋天由於久患眼疾去職,被召回京待命。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至大和八年(834年)來到蘇州擔任刺史一職。盧周仁則是在大和八年至大和九年(835年)做過蘇州刺史。

這樣在同一個地方做官的經歷,給了三人共同的話題,讓他們一起回到記憶中找尋當時節日的盛大場面。

前八句寫的是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看到的盛況: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詩歌開頭一句「憶在蘇州日」,就將思緒拉到回憶當中,寫自己在蘇州的時候,常常去參加夏至筵。筵席上的竹筒粽子香甜美味,烤鵝鮮脆可口。在南國的樓臺水榭中,一邊聽著悅耳的絲竹聲,一邊喝著酒看著船隻來往不絕。這樣的詩句寫盡了蘇州夏至節時繁華與熱鬧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對當時的生活無盡的懷念與留戀。

後八句寫的是三人晚年在洛陽懷念過往時的情景: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將思緒拉回現實,描寫自己先在蘇州做官,接著兩位朋友也去蘇州任職,結果三人又都離開了。先在自己與朋友都老了,只能一起面向東方遙望著蘇州,心中充滿了懷念之情。現在洛陽已到麥子成熟的季節,江南恐怕已是梅雨天。而發生在齊雲樓上的那些事兒,已經過去了十三年。表現出詩人對時移世易的變化的感慨之情,以及對過往的時光不可追的悵惘之情。

縱觀整首詩,詩人緊扣夏至這個主題,先寫以前在蘇州度過夏至節時的情景,再寫自己和朋友在洛陽夏至節時懷念蘇州夏至節時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對蘇州夏至節的留戀與懷念之情。

寫這首詩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均已67歲,盧周仁也進入晚年。人的年齡越大,也就越喜歡想起以前的事情。所以,這首詩又表現出詩人和朋友在晚年追憶往事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不可追的感懷之情。

東望共依然,相依相伴更有情

白居易和劉禹錫不僅是中唐詩壇上領袖群倫之人,還是一對志趣相投的摯友。他們的友情始於寶曆二年(826年),當時白居易從蘇州回洛陽,走到揚州的時候,遇到了從安徽和州刺史任上回洛陽的劉禹錫。

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劉禹錫在河南鄭州滎陽出生。兩人皆是河南人,且都出生於大曆七年(772年),既是河南同鄉,又年紀相當。再加上兩人才華難分伯仲,雖然此前從未見過面,但神交已久。

在官場生涯中,兩人都歷盡宦海起伏,曾因被政敵迫害而遭到貶謫。雖然此時他們都已經55歲了,但由於諸多共同之處和相似的經歷,兩人一見如故,立即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勢。

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興致都很高,一起在揚州、楚州遊玩了半個月,互相酬唱作答,結成親密的詩友關係。回到洛陽後,兩人各奔東西,但後來經過幾番輾轉,晚年的時候,又都回到了洛陽。與此同時,盧周仁也歸老於洛陽,且三人關係都不錯。

白居易雕像

在洛陽的日子裡,由於三人一起在太子賓客分司任職,且都屬於養老的閒職,因此經常相約著一起喝酒寫詩,互相唱和,優哉遊哉。這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禹錫先寫了一首《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送給了盧周仁,白居易看見後又寫了這首和詩。劉禹錫的詩作已經遺失不可考,不過從白居易的這首詩可以窺探出他們晚年在洛陽相依相伴之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蘇州夏至節的盛況,也寫了三人都做過蘇州刺史的事情,還寫了三人一起在洛陽一起回憶蘇州「齊雲樓上事」。這些共同的回憶,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從而加深了他們的感情聯繫。

他們曾經各自奔走,也曾都有過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激情歲月,現在人生已到黃昏時,只能坐在一起回憶往事,相依著度過剩下不多的人生。在這個時候,他們之間的友情就成了彼此的安慰和心靈上的依靠。

劉禹錫雕像

因此,夏至節在這裡就成了一個扣子,既連結著他們現在與過去兩種不同的時光,也連結著他們之間的友情,給詩人以表達友情的落腳點。

結語

這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通過回憶蘇州的夏至節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對往昔歲月的留戀與感懷,以及晚年與朋友相依作伴的友情。雖然這段時光已經遠去,卻因為承載著詩人與朋友之間共同的回憶以及友情,顯得更加有光彩,從而流傳千古。


相關焦點

  • 通過幾首古詩詞,看看夏至日古人都在做什麼
    權德輿是中唐一位歷卿相,名重一時的人物,詩文也很有名聲,劉禹錫、柳宗元也曾經投文他的門下,求他指點。不過說實話,他的這首詩實在算不上是好詩,詩味太寡淡了。璿樞,也作「琁樞」,星名,北鬥第一星叫樞,第二星叫璇,所以「璿樞」也就是代指北鬥七星而已。
  • 白居易與劉禹錫互相贈答,詠萱草花,樂而忘憂
    只有到了晚年,他們才在洛陽相聚,兩個古稀老人詩歌唱和,相濡以沫,度過了最後那段金色的時光。 現在保存下來的他們互相贈答的詩集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其中有一首詩是詠萱草花的,叫做《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就是白居易回贈劉禹錫的。
  • 白居易與劉禹錫鬥詩,白居易寫出千古名作,劉禹錫以此詩成功翻盤
    尤其是擁有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等等頂級文人,更讓這個時代熠熠生輝,不遜盛唐。然而,白居易和元稹是同年及第的好友,劉禹錫和柳宗元也是同年及第的好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兩對好友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這倒不是文人相輕,也不是政治上的分歧,而是環海沉浮的命運使然。
  • 白居易和劉禹錫互相贈答,詠萱草花,共度晚年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唐代很有名氣的大詩人,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作品。更為有趣的是,他們兩個還是同年,都是出生於772年。而且兩個人的仕途之路和人生際遇也基本相同。他們在朝廷任職的時間都比較短,大多時間都是在外地做司馬和刺史。只有到了晚年,他們才在洛陽相聚,兩個古稀老人詩歌唱和,相濡以沫,度過了最後那段金色的時光。
  • 白居易、劉禹錫在汴州及其詩歌創作
    白居易此時在汴州沒有親朋,自己又僅僅是一介清貧書生,所以除了路過,他在汴州客居、遊賞的可能性不大。他在後來的詩作中對路過汴州有回憶和感慨,詳見下文。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已經53歲的白居易離任杭州刺史,奉召自杭州回洛陽,在這裡,有一個太子左庶子的職位等著他。回來的路上,他經過汴州,留有詩作《汴河路有感》。至於與友人有沒有詩歌唱和,歷史也沒有記載。
  • 白居易詩詞裡的蘇州與夏至
    早晚復相逢」,這是白居易寫給蘇州的深情告白。白居易與蘇州的緣分,始於公元825年被任為蘇州刺史的那個初夏。蘇州的美酒佳餚,山水麗人,都給白居易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如此繁華而綺麗的夢幻生活,讓多情的白居易一直魂牽夢繞。在離開蘇州長達十三年後的夏至之日,白居易還對蘇州念念不忘,寫下了《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的回憶之詩。
  • 白居易關於蘇州的詞,以回憶寫人文景觀,令人浮想聯翩,堪稱經典
    詩中大家,詞中高手,讀了不由得嚮往江南,一起走進白居易《憶江南》其三。昨天才讀完《憶江南》的第二首是回憶杭州的美景,我們仿佛覺得,江南的美麗風流已經被杭州佔盡。那第三首的蘇州還能靠什麼吸引讀者呢?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景致怎可能會差呢?《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在白居易對於江南的回憶當中,蘇州的地位僅次於杭州,所以才是「其次憶吳宮」。
  • 「劉白」初次見面的宴席之上,劉禹錫回贈了白居易一首經典名篇!
    詩豪劉禹錫和詩魔白居易兩人並稱「劉白」,是同一年出身的中唐詩人,同樣的才氣、相同的年紀、共同的話題,兩人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知己好友,畢竟唐朝的官場就那麼大,兩人的相遇早已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比如在晚年時,白居易年老多病,感嘆生活時,就寫給了劉禹錫一首《詠老贈夢得》,由於行動不便,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劉禹錫讀過白居易的詩後,就回了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更是成為經典名句,倒是將劉禹錫的豪氣、樂觀與白居易的悲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很真誠的勸慰,兩人的人生態度雖不同,但卻能在這不同之處互補,彼此了解,不得不說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 文韻蘇州 | 蘇州文學名家系列:劉禹錫
    劉禹錫被白居易稱為「詩豪」(《劉白唱和集》),著有《劉夢得文集》。白居易也稱讚他「海內姑蘇太守賢」(《喜劉蘇州恩賜金紫遙想賀宴以詩慶之》)。祝枝山草書《陋室銘》劉白唱和劉禹錫和白居易二人為至交好友二人唱和詩極多,白居易後來把它編成《劉白唱和集》。白居易曾寄詩:「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卻蘇州更是誰!」(《寄劉蘇州》)劉禹錫酬答:「得老終須卜一丘。」自註:「投老之日,願樂天為鄰。」(《酬樂天見寄》)這些唱和詩,為後人留下了一段知己真情的動人故事。
  • 劉禹錫白居易相互贈詩,劉禹錫的選入高中課本,白居易的同樣經典
    詩題中的「樂天」,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給劉禹錫,劉禹錫寫這首詩以酬答。那麼,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詩怎麼樣呢?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 唐詩夜看:滄海桑田,白居易和劉禹錫知己之情不變
    不久以後,劉禹錫調回了洛陽,白居易為他接風。首先白居易引酒為歌,說劉禹錫「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來安慰和激勵這位老朋友,說你是因為才氣太高,所以命運坎坷被丟在四野八荒二十三年。劉禹錫感慨之餘,寫下了著名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此間作為先到京城的白居易為劉禹錫的回京一定做過努力,只是我們不知道那些細節。
  • 冬月暖詩:共對蕭條雨雪天,品讀白居易與劉禹錫的老友深情
    唐朝白居易《雪夜小飲贈夢得》初衣解詩:白居易和劉禹錫的故事,說起來真真傳奇而話長。他們並非是相知相識在人生的少年,最不可思議的,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中年。他們在揚州的小酒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都已經55歲了。
  • 中唐詩王白居易,與劉禹錫絕世之交,卻滿是別離
    中唐詩王白居易,與劉禹錫絕世之交,卻滿是別離歷經風雨動蕩後早已衰敗不堪的大唐,記錄著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短暫相遇。可能因為兩人都愛好作詩,又可能是因為同有一腔熱血無處施展而屢遭貶謫的緣故吧,兩人一拍即合,竟成了知心好友。
  • 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一首詩,全是大白話卻感人至深,字字是真情
    而白居易自然不用說,早年與元稹並稱元白,亦是情誼深厚,白居易還曾經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樣的詩句,來紀念已經逝世8年的元稹。這兩對都是中唐裡非常著名的「詩人組合」,戴建業教授也分別講過劉柳,元白的友誼。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劉禹錫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是寫給與他初次見面,同在席間對飲的劉禹錫的。首聯「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詩酒酬酢在大詩人白居易溫情細膩的淺吟低唱中徐徐拉開帷幕。這一年,劉禹錫自「永貞革新」失敗被貶以來,已經貶謫飄零二十多年了,而此時的白居易,同樣處於政治失意的狀態。
  • 白居易和劉禹錫有多鐵?我來告訴你
    我想,千年前的中唐,當劉禹錫與白居易邂逅在揚州時,也是如此吧。時值公元826年春。腦補畫面:劉禹錫:白兄,您是哪裡人?白居易:我是鄭州的劉禹錫:俺的娘啊,我也是鄭州的。白居易激動地上前握緊劉的手,用力搖著,熱淚盈眶,「咱是老鄉呀,恁咋不早說」一句老鄉,讓倆人瞬間放下了所有客套。
  • 白居易和劉禹錫在揚州相遇,把酒言歡,留下兩首千古流傳的好詩
    白居易和劉禹錫在揚州相遇,把酒言歡,留下兩首千古流傳的好詩他們對於唐朝應該不陌生了吧,唐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非常繁華的一個朝代,當時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文化方面,唐朝都可以說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因此在這個朝代也誕生出了無數優秀的詩人。
  • 同朝為官20多年,白居易和劉禹錫才第一次見面,卻催生了這首傑作
    直到唐敬宗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劉禹錫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白居易從蘇州刺史改任秘書監也返回洛陽。在路途之中,他們於揚州進行了第一次會面。此時,兩人同為54歲了。白居易年輕時與同年進士元稹關係好得能穿一條褲子,劉禹錫也與他的同年進士柳宗元是患難與共的好兄弟。但是,他們之間同樣是惺惺相惜,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彼此之間早已傾慕對方的大名。
  • 白居易懷念江南舊遊,一首七律造語凝練,意境稱佳
    他在異鄉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也結交了很多新朋友,本以為會終老他鄉,沒想到有一天又被皇帝想起,再次回到帝京,可是詩人卻多日輾轉難眠。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懷念江南舊遊,一首七律造語凝練,意境稱佳。寄殷協律唐代:白居易五歲優遊同過日,一朝消散似浮雲。
  • 「詩豪」劉禹錫,一首回贈白居易的詩,教我們如何笑看風雲
    由於他對當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曾參與了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貶,因此,劉禹錫的一生,很多時候「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若按照貶謫時間來算,大唐第一刺頭兒劉禹錫絕對可以上榜。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被貶了二十三之久的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