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一周時間之內,我基本上看到了福州開發商用盡了所有解數想買房,可惜都事與願違。
01備案價打折出售
本周開發商各種打折,最厲害的就是三叉街白湖亭某SOHO項目,原先備案價39800元/㎡放出來的時候嚇倒了一堆業內人士,要按照這個價格來賣,幾乎是福州SOHO最高的價格,就憑藉地鐵上蓋加萬達,這點自信恐怕還是支撐不了這個價格。
果不其然,原來備案價都是掛出來哄人的,真正開盤開發商竟然打了74折,不到3萬塊錢一平。然而就算是這個價格,也賣得不太好。
想想現在的開發商給逼得,不把自己腿打折都賣不了房子。這要是擱在兩年前,都恨不得把備案價翻個倍來賣。
02更名後再打折
有直接打折的,也有怕打折太丟人,就先做更名再來打折。比如之前我瘋狂diss的某個坐落於飛機場邊上的樓盤。好好的名字因為被某自媒體嘲笑就換了一個。我原來以為這個項目換個名字不過是想換換風水,沒想到啊沒想到,它竟然是要打折!
這樓盤原來均價在28000元/㎡(含裝修),這種價格打死都賣不出去,所以去化率才7%。現在更名之後,就開始打特價房了,19999元/㎡的價格一套一樓的房源。看這架勢,更名就是臉不要了,準備搞價格戰了。你這樣的方式,讓隔壁的幾個樓盤怎麼辦?跟你一起打價格戰吧,還要不要賺錢了?不打價格戰吧,這一帶客戶本來就少,還要被你洗走。雖然說同行是世仇,但是大家好歹也是鄰居,能不能和諧一點?
03另闢蹊徑來賣房
還有開發商更是厲害,創造了全新的廣告術語,就是按體積來賣房。
這種算法真的是活久見,你一個房子按照體積來算均價,難道賣得是房間裡面的空氣?還是說你賣得不是空氣,而是純氧?或者是賣原油要按體積算?我覺得可能是開發商的策劃被項目經理逼得頭已經禿了,實在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把單價算出花來,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當時的場景可能是這樣的:
項目經理:我們的廣告一定要做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深沉有內涵。策劃:您說的這個要求好像是矛盾的。項目經理:做不到?那我提個簡單的,能不能在價格上能讓人有一種砰然心動的感覺?策劃:怦然心動不如真降價吧,現在這個價格24440元/㎡確實有點不吉利。項目經理已經有點忍無可忍。策劃突然茅塞頓開:不如我們按體積來算吧,把均價除以層高,等於4888元/m,這個價格一定亮瞎他們的狗眼。
可是,策劃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SOHO都是5米層高,你這樣搞別人也可以這樣搞。另外,陽臺露臺樓梯電梯公攤這個怎麼按照體積來算呢?
有的時候在地產界呆久了,感覺他們真的是可以創造很多「奇蹟」的人。
04為什麼房子賣不出去了?
無論你是要買房,還是要賣房,從2019年開始都會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房子越來越難賣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最簡單的答案是福州的住宅庫存已經達到了7萬套!也就是說不吃不喝,啊不,不新增新住宅的條件下,至少要賣2年半才能賣完。可是,問題來了,有7萬多人來買房子麼?福州一年才新增多少人口?怎麼支撐得了如此龐大的賣房大業?
上面這幅圖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不是我畫的。畫很簡單,熱門區域都用紅圈畫出來了。福州完美的躲過了這些區域。這不奇怪啊,福州這十年來人口增長平穩得不像話,年均都是8萬左右,不高也不低。然而,這樣的增長率在十年前是可以支撐起樓市的庫存量的。但是到了2020年的今天,這個數字就太少了點。隔壁的廈門近5年的年均增長是11萬,而去年更是破天荒的增長到了18萬。
人口紅利才是真紅利,大家好才是真得好。
不過,本周對於福州也有一些好消息,比如說地鐵二號線馬尾延伸段終於被正式批准,這也意味著馬尾終於成為六區以及閩侯中最後一個通地鐵的區域。通地鐵雖然不會提升馬尾現在已經相對較低的房價,但是卻可以極大地提高馬尾群眾的出行和通勤效率。無論對民生還是對片區經濟都是件好事。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胡謅樓市我們下周再見。
福州某項目賣不動,既改名又打折,南二環成開發商最害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