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潔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8日12版)
6月19日,浙江長興紫筍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鄭福年手把手傳授孩子們制茶工藝。譚雲俸攝/光明圖片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如果說「咖啡」「檸檬」「摩託車」「芭蕾舞」等外來詞的「進口」豐富了漢語的表達,為漢語帶來一抹異域色彩;那麼英語中由來已久的「litchi(荔枝)」「typhoon(颱風)」「ginseng(人參)」「yinyang(陰陽)」則見證了漢語走向國際的進程。《牛津英語詞典》甚至還收錄了「addoil(加油)」「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等具有明顯漢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中式英語。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報告數據,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是時代場景變遷的映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見證,為世界了解中國開啟一扇窗戶,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蘊蓄深沉而堅定的力量。
見證中外交流的歷史
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象,在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逾千年。然而,由於地理位置相距遙遠、交通不便等限制,分屬東西半球的中英兩國在17世紀以前缺少直接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漢英語言之間的相互借用也受到影響。
在早期進入英語的漢語詞彙音形演化中能夠看到這段歷史。15世紀,以盛產瓷器、絲綢和茶聞名於世的中國成為歐洲商人的嚮往之地。1555年,china被借入英語,小寫為瓷器,大寫為中國。有學者考證該詞可能源自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秦」。古漢語「秦」的音傳出時接近cin,在古印度梵語中變為Cin,進入阿拉伯語讀作Sin,經羅馬語、希臘語、拉丁語、法語的轉化後借入英語。既有詞語形式China,又作為一個構詞成分Sino。現在,Sino常與其他國家、地區名一起構成新詞,如:Sino-American(中美)、Sino-French(中法)。
1637年英國商船來華運茶是有歷史記載的中英民間交往的開始,官方層面的交流始於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然而,漢語對英語的「出口」卻有多種途徑:絲綢之路、漢學家、傳道士、旅行者、貿易戰爭、僑居移民等,這都使得漢英雙語之間的語言接觸和相互影響成為必然,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不斷增加。據統計,16至20世紀《牛津英語詞典》共收錄漢語借詞245個,像Confucian(儒家)、longan(龍眼)、kungfu(功夫)等早已為人所熟知,而未進入詞典的漢語借詞更達千餘個,內容涵蓋衣食住行、思想哲學、文化藝術等多方面。這些借詞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外交流的歷史見證。
語言學家奧託·葉斯柏森曾說:「整個英語語言史可以說是一個借詞組成的鏈條。」從中英交往的歷史上看,漢語借詞就是英語語言史「鏈條」中熠熠生輝的一環。
傳遞中國特色的文化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涉及範圍廣泛,絕大部分「進口」詞彙的意義都與中國有關——既有反映東方古國的「奇珍異物」,也有現代文明的新近出品;既有關於民俗生活、價值觀念的詞語,也有記錄政治制度、社會熱點的詞語。
客觀存在的物質文化是最易被直接感知的,那些記錄衣食住行中頗具中國特色的詞語就有不少借入英語。以「茶」為例,作為中國著名的「土特產」,「茶」流傳到英國後大受歡迎。英國人不僅關心制茶的工藝,還關注茶的品類和來源,於是,英語中直接以音譯方式借入的「茶」就多達十餘個,如:Pu-erh(普洱茶)、Bohea(武夷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oolong(烏龍茶)、pekoe(白毫茶)、souchong(小種茶)、Twankay(屯溪茶)等,這反映出古代中國先進的種茶技術、制茶工藝以及繁榮的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再如,「紅包」是一個極具文化色彩的詞,就其外形英語翻譯為redenvelop。其實英語中早已有一個漢源詞laisee/laisze,是粵語「利是」的音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盛,中國在春節、婚慶等場合給紅包的習俗為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所熟悉,源自普通話的hongbao也逐漸出現在英語文章中,也出現在中英民間交往的語言生活中。
一些表現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中式英語」也在不斷被借入,成為英語中的特殊表達。nogo(不行)、nocando(不可能)、addoil(加油)等都收錄於英語詞典中,這些洋涇浜英語的結構完全是漢語「源模」的翻版,蘊含著漢語的思維習慣,被西方語言學家認為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也在對世界發揮影響」。
折射世界眼中的中國
詞彙是反映現實生活最靈活、最便捷、最直接的語言要素。英語中源源不斷的漢語借詞不僅表現了外國人眼中著意的中國現象、心中留存的中國認識,更是他們觀中華之世俗、察華夏之民情、感中國之發展的津梁。
據牛津詞典記載,silk(絲綢)是最早見於英語的漢語借詞,它於公元888年通過絲綢之路由拉丁語和希臘語輾轉而進入英語。除此之外,瓷器、茶葉等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外貿物資也是早期進入英語的漢語詞彙。從16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不少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象徵性的漢語詞彙源源不斷進入英語。如思想類:Taoism(道教)、IChing(易經)、feng-shui(風水);禮俗類:kow-tow(磕頭)、chinchin(請請)、ganbei(乾杯);醫藥類:qinghaosu(青蒿素)、tuina(推拿)、tu-mo(督脈:穴位);體藝類:T』aiChi(太極拳)、ti-tzu(笛子)、lishu(隸書);飲食類:chowmein(炒麵)、dimsum(點心)、tofu(豆腐);娛樂類:mah-jong(麻將)、paigow(牌九)等,它們無一不是一張「中國名片」,向世界展現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古意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全世界關注。像renminbi(人民幣)、taikonaut(太空人)、gaotie(高鐵)、putonghua(普通話)等,成為中國時代變遷的見證,展示出一個經濟發展、科技崛起、文明有序的中國。像hukou(戶口)、gaokao(高考)、lianghui(兩會)等詞語,作為臨時借詞尚處於動態詞彙化的過程中,可能在外媒對這些中國社會熱點現象的持續關注下會被逐步接納、使用和吸收。與當代中國高速發展相適應的是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漢語世界的新詞新語,某些詞語如「土豪」「大媽」「給力」等,因其特殊的現實意義或文化內涵而受到關注,直接以音譯的形式借入英語。儘管tuhao、dama、geilivable的形與音讓中國人忍俊不禁,但無一不是書寫著一個真實的、進步的、多彩的現代中國。
無論是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還是作為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大國,中國都在為世界所矚目。英語中的漢源詞語,記載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也記錄著日新月異的現代中國。儘管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體系,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些展現中國特色、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詞語,一定會在中外語言與文化的交流中,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漢語「出口」,出口的是語言,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正名」通道。
(作者:尹潔,系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