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大格局

2021-01-16 央廣網

司法部: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大格局

新華社深圳5月8日電(記者 丁小溪)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8日表示,要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大格局。

趙大程是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單位於深圳舉辦的中國法治論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專題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指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素和內生動力。要深入開展以案釋法,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案例庫建設,組織開展案例徵集發布工作,把熱點案事件依法處理的過程變成全民普法公開課。

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強調,推動執法、司法人員遵法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要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在憲法法律實施中滿足人們對於安全、正義和秩序的需要,提高行政和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發揮示範效應,樹立法律威信,使廣大人民群眾尊崇信賴法治。

「此次修改憲法通過增加憲法宣誓制度等方式,為建立憲法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奠定了制度基礎。要在實踐中不斷鞏固憲法文化建設的成果,以憲法文化建設為契機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序進行。」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莫紀宏說。

司法部研究室研究員洪英表示,要切實加強對憲法法律實施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合憲性審查工作體制機制,糾正違憲違法行為,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遵守和執行,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推動形成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法治文化。

據介紹,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各地正加快打造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長廊等陣地。截至目前,全國已有法治文化公園3500多個、廣場1.2萬多個、長廊3.4萬多個。

相關焦點

  • 法治日報|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系列報導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在法治建設跟進的每一步中,全民普法工作都在緊緊跟隨。
  • 「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座談會」述要
    中央政法委辦公室和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構建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與會者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內在聯繫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 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進
    「在14億人口的大國開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人民,讓人民信仰法治,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充分體現,也是『治未病』、重預防,推進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的重要舉措。」在國務院新聞辦12月4日舉行的全國「憲法宣傳周」活動安排及「七五」普法工作發布會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長、全國普法辦主任唐一軍表示,今年是「七五」普法(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全民普法即將走過35年曆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
  • 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各方面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要看到,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還存在不小差距。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為此,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是因為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所以,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 鍾奇江: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徵及構建路徑
    一方面,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以與之相適應的法治文化為基石;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法治中國的頂層設計為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構建提供了全新的視域和特定的語境,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內涵。因此,明確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內涵與特徵,探尋構建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原創」深圳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成效獲司法部普治局點讚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通訊員 深法宣 文/圖7月31日下午,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副局長劉漢銀、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法治文化處處長胡振毅、廣東省司法廳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吳小洪一行到深圳市調研法治文化建設情況,深圳市司法局黨委副書記
  •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來源:人民日報法治建設是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濃厚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生動力和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文化建設不斷推進,人民群眾法治意識不斷增強,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 ...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
    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並列專章作出戰略部署,突出了國家安全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美麗中國建設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美麗中國建設莊國泰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黨的十九大將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謀劃開展「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宣傳和動員工作,推動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構建全民參與行動體系,為美麗中國建設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匯聚更強大的奮進力量。
  •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緊密聯繫我國法治建設實際,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突出政法戰線的關鍵作用,多措並舉,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樹立法治信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 濟寧法治文化建設特色鮮明 遍地開花
    近年來,濟寧市持續加大法治文化建設力度,尤其是把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文化相結合,摸索出一條傳統文化構建當代價值,法德並舉創新社會治理的法治文化建設之路。融儒於法 法德相濟濟寧市充分發揮儒家思想發源地的獨特優勢,將「法治」與「德治」緊密糅合,以德促法,以儒弘法,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的濟寧區域法治文化特色。同時,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將其貫穿於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
  • 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土壤,反映著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當代中國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應當說,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逐步深入人心,人們法治觀念、法律素質得到提升,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 打造法治中國亮麗名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闊步前行。
  • 中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問題科學回答
    全會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的總的指導思想和總目標: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
  • 融入贛鄱文化法治元素 助推特色法治江西建設
    發布會現場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李志強報導:5月19日,江西省法建辦、省委宣傳部、省司法廳、省普法辦聯合召開「進一步加強全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全面深入推進法治江西建設會上,介紹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下簡為「意見」)的基本情況,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分別介紹本系統貫徹落實《意見》的打算和措施。  為了在全社會厚植法治文化土壤,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環境,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習慣和行為自覺,為法治江西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5月2日,《意見》出臺。
  • 【頭條】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與走向(中)
    據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即建立法律合憲性審查機制,不讓不合憲的法律規範進入實施過程,以確保頒布的法律能夠「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這將是我國建設實質法治的核心制度安排。(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 李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法治意蘊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魏禮群:法治社會建設的六大特徵
    法治建設是為了人民、保護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人民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多樣渠道廣泛參與社會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中的主體地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