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明朝那些事兒》:十幾年後,依舊是最佳的明史入門讀物

2020-09-05 李子寒泉

如果有人想對明史有一定了解,我一定會首先推薦他去讀《明朝那些事兒》。因為不止是我,包括現在在點校《明實錄》的朱武鎬大佬,當初對於明史的興趣應該也來源於這本書。

歷史,是很枯燥的。歷史不是王侯將相的天下英雄出我輩、不是才子佳人的紅袖添香夜讀書,而是青燈殘夜、故紙堆中的爬梳。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些人一看到有人問「明史如何入門」等問題的時候,開口必是:你去讀《明實錄》。這種人,不是蠢到在推薦別人去讀之前壓根對《明實錄》的體量沒有任何概念,就是壞到明知道這是對於外行一項壓根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以此自高,畢竟,誰都不是「明實錄曾數閱過」的康熙帝(笑)。

《明實錄》的體量多大,下圖只是《明實錄》的一部分:

中國史語所《明實錄》的一部分

注意,這只是朱元璋到明世宗的實錄,世宗以後的實錄包括《崇禎長編》等統統沒照進來,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你上來就給別人整整一柜子沒有任何注釋的原典,只能說無知了。

即使被網友們鄙視到不行的清修《明史》,體量是這樣的:

作者所藏《明史》

翻開是這樣的:

《明史》一隅

絕大多數人別說通讀了,一上來那如流水帳一般的帝王本紀就直接能實力勸退大多數人。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本類似「接引菩提」的書出現。就像《法華經》譬喻品中的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一樣:

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1]

你得首先勾起讀者對於明史的興趣,他才有進一步研究下去的欲望,剛開始進門,有一些不清不楚或者被誤導的地方,問題真的不大,只要你有興趣一直讀下去,總能有深厚的積累和自己一番見解。《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中有一句話十分值得我們這些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品味: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道。

明代唐卡

再說說《明朝那些事兒》中所存在的所謂「歷史硬傷」。的確,這本書如果你想挑錯,那麼真的能寫出一本比原書更長的校正,別的不多說,一開頭,就錯了:

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2]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叫朱重八,並不是當年明月所說的「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因為朱元璋出生於農曆九月十八,那他應該叫朱十八;而他出生時他父親四十八歲,母親四十三歲,兩者相加為九十一,因此,他也可以叫朱九一。但是,無論如何都叫不到朱重八上去。

重八這個名字就是按照行輩的次序而取的。他屬於「重」字輩,有四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個胞兄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紀最小,就叫重八。[3]

明太祖朱元璋像

這類問題,很多很多,如果想寫,即使只是講朱元璋的那部分,我都能藉助《明史考證》、《紀事錄箋證》、《太祖實錄辨證》等書籍,寫到明天早上。只不過,這樣沒有什麼意義。畢竟給一本通俗讀物挑錯並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也沒什麼技術含量。

當年明月說:

要說明的是,這部書是描寫正史的,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雖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學的描寫手法和表現方式,但文中絕大部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對話都是有史料來源的,為了文章的流暢,出處就不一一列出了。[4]

我相信當年明月所說的話,也就是他力圖做到「無一言無出處」。但是,對於歷史研究來說,「無一言無出處」並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一本好的學術著作必然是「無一言無出處」的,但是「無一言無出處」的著作並不一定是好的學術著作。特別是對於正處於印刷業井噴狀態、文人雅士懟天懟地對空氣的明朝歷史研究更是如此,就如梁任公所言:

治明史者常厭野史之多,治清史者常厭野史之少。

對於明朝各種紛繁複雜、錯亂相綜的史料,如何去辨別,是比搜集史料更重要的一點。很明顯,當年明月沒有這份功力。雖然他欲遮還羞的將《明實錄》和《明通鑑》放在前兩位,《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放在後兩位,當時就我的比勘,他參考最多的應該是《明史》和《明史記事本末》,還有很多說的好聽點叫文人筆記,說得不好聽一點叫稗官野史的東西。因為,正史永遠不可能有野史好看。

但是,對於明史史料的辨別,特別是這種明朝斷代史中無數史料的辨別,別說當年明月這種業餘愛好者,我相信沒有任何明史學者敢說自己史料的絕對正確性,也就是說,任何著作其實都是不嚴謹的,只不過程度大小的問題。說到著作「嚴謹性」的問題。坦白來講,我一直認為:通俗和嚴謹是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為了一個,就必須犧牲另一個,只不過程度多少的問題。

簡單舉幾個例子,從網絡屆到學術屆。目前紅的發紫的馬親王,也是公認下筆很講究的作者,曾經花了2018年整整一年寫了《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本書,這也是馬親王實現自我超越的一本書,的確寫的趣味盎然並且考據講究。但是稍微對明朝財政史了解一些的人就可以發現,他對於明朝黃冊的敘述雖然參考了欒成顯的《明代黃冊研究》,但是在關鍵的、也是本書中欒成顯最為看重的考證之一,明代甲首戶的敘述上面,依舊延用的梁方仲《明代糧章制度》的不嚴謹的說法;

《顯微鏡下的大明》

再例如,明史屆的絕對大佬王天有、高壽仙先生合著的中信出版社「新編中國史系列」之《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不嚴謹之處亦不少。例如涉及到項忠驅散流民的數量時,即直接採用《明實錄》的說法,認為達到了一百五十萬,但是據《明史考證》,應該為九十餘萬。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

作為通俗讀物,這些「不嚴謹」之處其實並沒什麼,都是比較瑣碎的東西。「甲首戶」和項忠驅散流民數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無足輕重。通俗讀物最大的作用是勾起人的興趣,並且用足夠端正的態度去解讀歷史(例如當年明月試圖做到的「無一言無出處」和馬親王的「要搞清楚這些問題,確保細節無誤,你別無選擇,只能去閱讀大量的資源和論文[5]」),但是對於他們考證不到位的地方,也就是不夠嚴謹的地方,我覺得你可以講出來,但是大可不必嘲諷。

學術著作和通俗讀物承擔的東西本來就不一樣,太過於「嚴謹」的讀物是沒人願意讀的。學術界和大眾是有天然的距離的,就像一說明史,你肯定想得到當年明月,但是肯定想不到梁方仲、何炳棣等等學者;一說蒙元史,你可能甚至都能想得到關毛,但是絕對想不到我國國內的神級人物、內蒙古大學教授亦鄰真。這不是什麼值得批判的事情,正常之事本來如此。學問本來就是神聖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馬克思·韋伯在其最著名的演講《以學術為業》中所說的那樣:選擇這條道路,就必須將其當作自己的天職,堅信我只為我的天職而活著。

馬克思·韋伯

就像現在最出名的明史作品不是由明史專家、而是由業餘人士當年明月寫成的《明朝那些事兒》一樣,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蒙元史著作也不是由蒙元史專家寫成,而是由暢銷書作者、人類學家Jack Weatherford寫成的《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而在寫這本書五年之前,他還對蒙元史一無所知,並且,這部作品也有非常多、非常多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就像專業的蒙元史大家沈衛榮對於這本書的評價一樣:

Weatherford先生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寫出了一部世界級的暢銷書,建構起了他對夢圓歷史的一種新的敘事,作為專業的蒙元史家,我們或也可以從他這裡多少獲得一些積極的啟發。…………因為歷史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揭露歷史的真相,而且還要詮釋歷史的意義。[6]

「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這一句宣言,我認為抵得過無數考證。


參考

  1. ^《法華經·譬喻品》
  2.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冊第二章:童年
  3.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陳梧桐
  4. ^《明朝那些事兒》引子
  5. ^《顯微鏡下的大明》
  6. ^《大元史和新清史:以元代和清代西藏和藏傳佛教研究為中心》,沈衛榮

相關焦點

  • 「文末有福利」堪稱全民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如何創造三千萬冊銷量奇蹟?
    蕭秋水按:關於《明朝那些事兒》,真不需要多介紹,我酷愛王陽明的那捲,全部讀完後專門買了那捲收藏,不過現在那捲可以放棄了,因為有更好的版本出現,值得全部收藏。更有網友編了一個段子描述明朝:我大明三百年不割地、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看到這裡,你會不會pick明朝作為你的No.1感興趣朝代呢?如果上面的介紹勾起了你對明朝的興趣,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明朝的前塵往事,那我就要隆重推薦給你一套堪稱全民歷史讀物巨作——《明朝那些事兒》。
  • 《明朝那些事兒》3年斬獲4100萬,領導曾評價石悅:能力很一般
    當年明月堪稱一代青年楷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突破千萬冊,一舉登頂中國歷史類圖書銷量榜首,當年明月本人用三年多時間,斬獲版稅4100萬元,轟動文壇。 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原本只是一名體制內基層小職員。
  • 《明朝那些事兒》真的只有那些事兒嗎?明朝歷史科普文,真的上頭
    這套明朝歷史科普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在十餘年間狂銷3000萬冊,深得大眾喜愛。有據數據統計,三十年來,《明朝那些事兒》是最暢銷的史學讀本,並多次獲得了新浪圖書風雲榜、當當網、亞馬遜等多家網站的暢銷書大獎,並已被翻譯為日、英、韓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 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再無作品,當年明月是「江郎才盡」了嗎?
    沒錯,他就是著名歷史類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其實在《明朝那些事兒》風靡全網之前,當年明月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專心自己事業的「網友」,一朝成名以後,當年明月的一躍成為著名作家。不過,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似乎再也沒有什麼作品進入大眾視野了,人們可惜這樣一位優秀作者銷聲匿跡的同時也不禁有些疑惑,為何當年明月在成名以後不乘勝追擊,借《明朝那些事兒》的熱度繼續創作之路呢?是因為江郎才盡了嗎?家庭環境開明,五歲結緣歷史當年明月原名叫石悅,1979年出生於湖北宜昌,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孩童時期的石悅家中並不算富裕。
  • 圖文精印版: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圖文精印版 當年明月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作者簡介:當年明月,以《明朝那些事兒》起於網絡江湖,受到讀者的熱捧。本名石悅,男,順德海關公務員,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千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等榮譽,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 「讀書」明史大眾讀物推薦
    近年來,明史深受讀者喜愛,更有不少「明粉」宣稱,「讀懂明史,就明白了官場文化、帝王權謀」。「古來亡國之慘,未有過於明末者」。今天推薦幾部「明史大眾讀物」,以供大家閱讀品鑑。比如《「靖難之變」中的江西人》文末,作者由「靖難之變」後明代士人的群體失聲來反思官場「怪狀」:我們稍稍揭示一下江西人在「靖難之變」血雨腥風一幕中的種種情狀,也是為了探討一個問題,即在充滿危機和陷阱的官場中,那些一路逢兇化吉以至攀上光輝頂峰的「名臣」、「名流」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 《明朝那些事兒》後再無作品,當年明月真江郎才盡了?現況如何?
    「那十幾年,我一直沒什麼朋友,可是我覺得,我很強大,我經常掃視周圍的人,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我懂得的東西,超越了很多同齡人」。這樣一個屌絲青年,只因為異鄉孤身,無聊寂寞冷,逛到了神奇的「天涯論壇」,在聞名在外的「煮酒論史」版塊,隨意取了個題目「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以有關朱元璋檔案為首篇,開貼開拉明史。不想,一時間,名聲鵲起,擁躉如雲,盛況空前。
  • 明朝那些事兒(第6部) 日暮西山|電子書
    簡介:《明朝那些事兒》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榮獲「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多次斬獲「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暢銷500萬冊的最有閱讀價值讀物。
  • 《明朝那些事兒》漫畫版發布 開心看歷史(圖)
    《明朝那些事兒》問世十年,如今漫畫版也終於推出了。本書是漫畫版系列第二季,講訴明成祖朱棣的雄霸偉業。《明朝那些事兒:漫畫版》充滿了萌點、槽點、趣點,而又尊重史實,是一部難得的可以全家一起讀、人人都開心的超好看歷史漫畫。
  • 《明朝那些事兒》比不上《萬曆十五年》?誰更勝一籌?
    《明朝那些事兒》比不上《萬曆十五年》?誰更勝一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毫無疑問是關於明朝歷史的書籍中,銷量第一的存在,也是講解明史的書籍中,受眾最多、名氣最大的。1.兩本書的作者都選擇了從政,從體量上看,《明朝那些事兒》更寬廣更宏大,字數也更多,但是《萬曆十五年》卻又做到了以小見大。當年明月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不論是生活上的閱歷,還是關於明史海量資料上的閱歷,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他寫的很多地方明顯深度不夠。這點當年明月自己也承認,他說,他和真正的歷史大家錢穆先生相差太遠。
  • 好書推薦之《明朝那些事兒》
    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命官朝廷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 《明朝那些事兒》:3000萬人因為這本書愛上了明朝,愛上了歷史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寫明史,偏偏當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兒》大火了呢?在大明王朝大勢已去後,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非常憂慮恐慌。如果是正經歷史教科書可能會寫: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等等。但在《明朝那些事兒》第20章,當年明月是這樣寫的:個人認為,崇禎同志過於憂慮了,因為毀不毀,這事不由他。
  • 《明朝那些事兒》究竟好在哪兒?
    慢慢的就把「唐宋元明清」串聯起來,此時才算對中華大地近1500年歷史有了個連皮毛都算不上的「認識」(除了發生在春秋時期的《越女劍》,金庸江湖最早只能追溯到北宋的《天龍八部》)。《明朝那些事兒》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個局面,甚至可以說,《明朝那些事兒》改變並帶動了中國整個歷史類圖書市場的走向也不為過。
  •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3年賺4100萬後無新作,採訪時他說出原因
    這個生於1979年的湖北小夥,在20多歲的時候,只寫了一部小說,就一戰成名,賺的盆滿缽溢不說,仕途也平步青雲。有人說,流行的東西或者搶手的物品,一般都是容易破滅,甚至轉瞬即逝的。然而當年明月寫的那本《明朝那些事兒》,自2006年面世至今卻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依然炙手可熱。
  •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三年賺了4000萬,卻沒有新作品?
    在如此濃鬱的明代文化氛圍中,時月也開始寫作,最早在天涯論壇發帖,後轉至新浪博客,並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更新。2006年9月,第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出版,獲得當年噹噹圖書排行榜冠軍。明朝熱到了最高潮!對於明朝,我們或多或少有很多誤解,宦官當權是最受詬病的,東廠西廠還是一個有趣的梗。
  • 靠《明朝那些事兒》走紅的當年明月,為何再無新作?大眾不懂他!
    如果說歷史故事受到人們的追捧,那麼這個故事集一定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因為它給太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至今還會時常翻閱。2006年3月,當年明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因為現在網絡小說的系統這麼發達,寫小說也是很多人趨之若鶩的事情,因為這個行業有著巨大的利潤。
  • 盤點豆瓣高分的明朝通史讀物,這四本書每一本都有不得不讀的理由
    而要想從明史讀物中讀到這些史事,最好的選擇就是去讀明朝的通史類讀物,通常只有讀這樣的書才更能領略一代王朝的真正底色。下面為大家盤點幾本豆瓣上高評分的明朝通史讀物,看看最受讀者喜歡、最令讀者受益的明朝通史作品都有哪些。
  • 《明朝那些事兒》爆紅,作者大賺4000萬,卻始終只願當小科員
    這種性格以至於在《明朝那些事兒》成功席捲網絡各大論壇時,他賺的滿堂彩後依舊低調行事,如果不深挖,根本無法知道這位看似普通的內向患者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哪位成功人士,我們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特性:從小對某種事物有著濃厚興趣,從而長大後在這領域有不一樣的成就,石悅也是如此。
  • 以10年親身經歷,說說《明朝那些事兒》怎麼辨別盜版?
    作者 | 南聯聯合發展部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書海史話# 為響應本網反擊盜版的號召,本人以10年的親身經歷,結合具體事例,對今天發行量最大的白話歷史讀物系列《明朝那些事兒2006年,對《明史》深入研究的石悅先生(即:當年明月),發表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分(即:朱元璋卷),此篇文章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從那之後到2009年,其後的2、3、4、5、6和第7部(大結局)陸續出版,其中前5部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後兩部由中國海關出版社出版。
  • 當年,他寫下《明朝那些事兒》;如今,他給省長寫稿子
    《明朝那些事兒》的一炮而紅並沒有改變他的意志,多年來,他始終安然做著一名人民公僕,2018年被委任為山東省辦公廳綜合處處長後,已經成了一名給省長寫稿子的「中書舍人」。,2000年畢業後按部就班過日子,進入體制內做了一名公務員,與大多數人一樣寂寂走過青少年時期,這種尋常直到2006年他在天涯和新浪發布《明朝那些事兒》,激起史學圈浪潮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