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寫下一首七言絕句,驚豔了千年!

2020-12-11 慶餘說詩詞

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寫下一首七言絕句,驚豔了千年!七言絕句是我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它發展並流行於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大量的七絕詩人湧現,寫下了一首首精彩紛呈的七言絕句。其中李白和王昌齡二人代表了七絕的最高成就。由於篇幅短小,七言絕句的最大特點便是精煉含蓄,多弦外之音。小編今天便通過李白的一首經典詩作《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來和大家一起看看七言絕句中的弦外之音。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同史郎中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時,有感而發的一首七言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首詩便是一個範例。尤其是最後7個字,更是妙筆生花,令人拍案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首句「一為遷客去長沙」,用了西漢賈誼指責時政,而遭受權臣讒毀,貶官長沙的典故。這句詩的弦外之音,即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之事。所以李白這裡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是為了表達無辜受害的憤懣,和一種自我的辯白之意。

次句「西望長安不見家」,則緊承首句句意,抒寫了李白即便身為貶謫之人,也不忘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所以他不禁在貶謫的路上「西望長安」。而長安離被貶謫之地的距離十分遙遠,不用多想,即便李白望眼欲穿,也是看不見長安的。這便是這句詩的弦外之音。而李白不見長安,自然會感到惆悵,很容易觸景生情。便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最後兩句借笛聲來渲染愁情。

最後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即黃鶴樓上吹響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落下了梅花。「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落梅花」,即《梅花落》,是古代笛曲名。這兩句詩需要注意的地方,便在於最後7個字上,它不是實寫,江城五月是不可能落梅花的。那麼,李白為何要這麼寫呢?

這就不得不說李白的妙筆生花了。由於詩的前兩句,已經讓李白產生了惆悵的情緒。所以當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梅花落》的笛聲時,便倍感悽涼,心中生寒。於是便催生了梅花落在了五月的江城,弦外之音便是李白遭受冷落後的心情寫照。《唐詩直解》評論李白這首詩說「無限羈情笛裡吹來」,便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李白在黃鶴樓上聽人吹笛,然後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悽涼景象,借景抒情,含蓄的表露出被貶謫後內心悽寒的弦外之音。從七言絕句的藝術技巧上來看,這是一首驚豔了千年的傳世之作。其實音樂與人的情感本就是相通的,就像我們聽歌時,仿佛聽的是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詩寫作者遊黃鶴樓時聽笛的經歷,抒發了詩人滿腔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全詩四句,前兩句寫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緒,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兩句點題,寫在黃鶴樓上聽吹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 57歲李白髮配夜郎,途經黃鶴樓寫下一首唐詩,明明夏天卻看到梅花
    當李白和黃鶴樓兩個關鍵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崔顥的唐詩名作《黃鶴樓》。據說崔顥的這首古詩讓李白擱筆。傳說終歸是傳說,就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來講,崔顥和李白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雖然李白沒有在黃鶴樓寫過七言律詩,但是他曾經也寫出了多達十幾首有關黃鶴樓的作品。最經典的唐詩除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有一首就是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 李白初登黃鶴樓,不敢寫詩,57歲再登黃鶴樓,絕望地寫下千古絕唱
    要論吟風弄月的造詣,詩壇上下李白還沒怕過誰,但唯獨的一次卻是輸給了一位小詩人。天寶年間,遊浪天下的李白來到了著名打卡地點黃鶴樓,大量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墨寶,李白當然不遑多讓,於是便趁著酒興,登樓眺望,躍躍欲試。可誰知,李白大發的詩興竟被牆上的一首詩給壓了回去,人瞬間清醒了。
  • 李白登黃鶴樓,聽見有人在吹笛子,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千古名作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光明史冊,詩詞能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情懷,而書法能增進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感悟。在這裡有朗朗上口的詩詞和飽含氣韻的名碑名貼,趕快來看今天的文化鑑賞吧!文:百家原創首發,禁止抄襲李白是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精彩紛呈的幾十年裡,為我們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優秀動人作品。雖然詩仙的藝術人生是如此的精彩,但是回想起他在仕途上所遭受到的待遇,就不禁讓人為他感到可惜。
  • 李白從長安被貶長沙,途經黃鶴樓聞笛賞花,感慨之餘寫下千古名作
    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所謂的江湖也就是指這個社會,古往今來無論是哪個層次的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經歷一些挫折,被生活狠狠的來上一刀。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因此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 李白最委屈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如泣如訴,最後一句堪稱神來之筆
    在此期間他一改平日的灑脫的個性,寫下了大量哀哀怨怨的詩。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詩題中這位史郎中應該是指史欽,對於其生平沒有任何記載,他是李白的老朋友。在早前李白還專門送過首《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給他,詩中「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更是成為鼓勵考生的佳句。
  • 黃鶴樓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們上次介紹了崔顥的《黃鶴樓》,提高了這是一首連李白都佩服的好詩。其實李白寫的關於黃鶴樓的詩除了之前介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就是今天我們準備一起來讀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兩個詩人來到黃鶴樓,留下一首詩,黃鶴樓從此就火了!
    提到武漢,很多人會想到黃鶴樓。黃鶴樓在今天雖然成了國家5A級著名旅遊景點,冠有「江南三大名樓」、「天下江山第一樓」等這些稱號,但是這還遠遠不能表達出它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而黃鶴樓真正讓大眾所熟知的,還是和這兩位詩人有關,他們分別是唐代詩人崔顥和李白。有一天崔顥來到黃鶴樓之後,登樓遠眺,在黃鶴樓寫下一首七言律詩《登黃鶴樓》,頭兩句便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全詩不僅寫出了黃鶴樓由來的歷史典故,還有在黃鶴樓上眺望到的美麗江城美景。
  • 李白在黃鶴樓上「認慫」擱筆?錯了!李白在黃鶴樓上寫下千古名詩
    仗劍走天涯的李白論名氣:詩仙之名,天下誰人不知?還曾讓高力士為其拖鞋論武功:李白十五歲開始就喜歡上劍術,曾和數個古惑仔對峙,最後完勝。大概唯一的愛好就是折騰人,有時弄的你喜不自禁,有時弄的你欲哭無淚。總之,這一生都在它手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李白一生都是高傲的,但據說李白也曾「認慫」過。在如今湖北的黃鶴樓上,李白曾面對白雲悠悠,卻不敢提筆賦詩,感嘆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到底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
  • 《黃鶴樓》,李白的心結為何打不開?
    而崔顥的一首《黃鶴樓》,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而崔顥憑藉這首《黃鶴樓》揚名天下,卻成了李白的心結。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詩名,從此揚名天下,而這首詩也成了李白一生的心結,究盡一生,難以解開。這是為什麼呢?
  • 李白為何要「一拳捶碎黃鶴樓」?
    元朝《唐才子傳》載:李白登黃鶴樓,豪情滿懷,詩興勃發。正欲即興賦詩,卻見同代詩人崔顥已先於他,將《黃鶴樓》一詩置之於此:「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 李白在黃鶴樓寫的一首冷門詩,從開頭狂到結尾,囂張得令人嘆服
    崔顥留下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難以與李白、杜甫、王維這些超一流詩人相提並論,然而這首七律卻極為出彩,就連一向狂傲的李白也不得不嘆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聞當時李白登上黃鶴樓,逸興遄飛,正欲提筆賦詩,然而當他看到崔顥的題詩後,甚為驚嘆,便寫了這樣兩句充滿遺憾和讚美的詩句。
  • 黃鶴樓上哪首詩讓詩仙李白讚嘆不已
    中學語文課本裡有一篇唐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這首詩氣勢恢宏,對仗貼切,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遂成事實。一說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因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跨鶴的傳說,所以才有此說。
  • 李白最著名的七律,氣象萬千,第一句就驚豔了世界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說哪位詩人的粉絲最多,那肯定是李白。杜甫的詩歌,向來被唐朝之後的文人所推崇,但更令老百姓折服的,除李白之外,再無他人。在民間,李白如同神仙人物,即使是賀知章那樣的文壇老前輩,也驚呼他為「謫仙人」,與他平輩論交。然而就是這樣的絕頂才子,竟然也有自嘆不如的時候。
  • 從崔顥《黃鶴樓》,跟隨古人的足跡,品讀黃鶴樓
    在黃鶴樓悠久的歲月當中,其實真正讓它火起來的當屬於文人墨客在這裡吟詩作對,留下來膾炙人口的詩句,最著名的當屬於唐代詩人崔顥所寫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與詩仙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為什麼要拿這兩位詩人來說呢?
  • 李白真沒有再在黃鶴樓題詩嗎
    詩仙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曾登臨黃鶴樓,欲題詩其上,卻看到崔顥的《黃鶴樓》,感慨萬分,留下了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那麼李白真的再沒有題詩黃鶴樓嗎?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和李白同樣風流瀟灑的孟浩然。當時的兩顆明星的分別,自然要充滿浪漫色彩,而黃鶴樓作為傳說中的仙人飛升之地,自然滿足這個要求。於是,李白便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風流才子的離別怎能不作詩一首呢?李白當即在黃鶴樓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大話詩詞:《登鸛雀樓》or《登黃鶴樓》or《黃鶴樓》?很多人搞錯
    朗朗上口的一首詩,我兩歲的兒子都會背。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這是哪個寫的,也搞不清是哪一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賞析一下。>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有《黃鶴樓宋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6、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均有模仿《黃鶴樓》7、上面提到的詩都很牛
  • 崔顥一曲黃鶴樓,驚得詩仙無從下筆,但黃鶴樓終歸還是屬於李白
    ,怎能一首詩就夠了呢?而黃鶴樓似乎成為李白的送別專屬地,這不,李白還有一首黃鶴樓五絕送別詩歌: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何以贈遠遊。裴回相顧影,淚下漢江流。煙波江上使人愁。嚴滄浪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詩人崔顥其實在唐詩中的地位並不如李白,然而,這一次,他突然爆發了:這首詩毫無矯揉造作、一切道法自然,似乎是信手而成、一氣呵就。黃河口的景色泛起情緒,而情緒有映照在黃鶴樓上。從前人家寫黃鶴樓,寫的都是樓,而崔顥寫的是「黃鶴」,這種意境一出,仿佛思維就乘風而起,從過去遊蕩到現在,從故鄉遊走到京城。
  • 黃鶴樓的前世今生,詩人、詩詞與黃鶴樓相伴,譜寫黃鶴樓故事
    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節點一下子來到了唐朝,這時候崔顥來到了黃鶴樓,被黃鶴樓的美景,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黃鶴樓》。詩的內容如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說到武漢,就不能不提到黃鶴樓。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到唐代時已具規模,後來更屢遭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到如今更是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