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書畫同源,古代畫家都是書法家嗎?

2020-12-10 阿豪說

書法和繪畫有一定的相通性,兩者之間的關係貫穿了整個書畫史。

一、書畫起源上的相通性

先有畫,再有書。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其實是畫了一幅簡單的畫來傳遞信息,為了快速傳遞信息,於是就把圖畫簡化成符號,為了信息準確,就把符號規範統一,進而形成文字。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製造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可見張彥遠認為書畫本質是一樣的,沒有分開,書即是畫,畫亦是書,表意的為畫,表形的為書。

二、書畫工具上的相通性

毛筆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可以書寫,可以畫畫,正所謂」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志,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毛筆柔韌富有彈性,表現力豐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技巧,形成了獨立的行筆藝術。正是因為毛筆線條表現力很強,所以成為書法和繪畫共用的工具。

三、書畫行筆上的相通性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出「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王獻之「一筆書」和陸探微「一筆畫」都講究筆意、氣勢,所以張彥遠認為,書法和畫畫採用相同的用筆方法。實際上,把書法和畫畫用筆相同說得更明白的,是元代趙孟。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於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方知書畫本來同。

詩中說,畫石頭要採用書法中「飛白」的筆法,畫樹林要採用籀篆的筆法,畫竹子和「永字八法」的道理相通,也就是採用楷書的筆法。趙孟認為畫畫則完全貫通了書法的筆法,他的意思應該是,書法好,畫畫應該不差。

四、書畫布局上的相通性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生焉。」 蔡邕認為,書法要有陰陽之變,有了陰陽,就有主次,所以書法最終是在經營整張紙的黑白關係。

畫畫也是這樣,只不過畫畫不一定是黑白的,所以畫畫講究的是相互之間的對比關係。濃與淡,深與淺,剛與柔,虛與實,明與暗,相對來說關係更為複雜。

五、書畫審美上的相通性

書法和畫畫都是內在靈性的展現,都是情緒的表達。畫為心聲,書亦為心聲,書法和繪畫外在的形式都是次要的,都是以形而傳其神。

書法和畫畫關係密切,所以人們往往會產生種種疑問。有人這樣說:「善書者必能畫,善畫者必能書」。這個觀點主旨在說明書畫之間的相互聯繫,不必當真,你要知道,不可能每個字寫得好的人都是畫家,而畫畫好的人,也不一定寫字就比別人強。

為什麼說書法好畫卻不一定畫的好?畫畫好的,字的個性不會太差?關於這一點要分成兩部分來說。

唐朝以前

關於這一點很好求證,唐宋以前的很多書法家,他們並沒有畫作留存於世。唐代《歷代名畫記》記載:「王羲之風格爽舉,不顧常流。書為古今冠冕,丹青亦妙。」可見王羲之是會畫畫的,畫得還不錯,估計只是當成閒時娛樂,沒怎麼發力,他主要的藝術成就還是書法。

唐代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應該不擅長畫畫,即使會畫,史書也不會記載,因為唐代的畫家全是超一流的職業畫家。擅長人物畫的有閻立本,「擅長工藝,富於巧思,工篆隸書。」可見書法也很好。畫聖吳道子,「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書法也不錯。張萱、周昉皆「好文,能書,「 韓滉「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 李思訓,「善丹青,書畫稱一時之絕。」 王維就更不用多說了,文人畫的鼻祖,王維不僅詩寫得好,而且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是個全才,是文人士大夫理想的化身。

由此可見,唐朝以前,書法好畫卻不一定畫的好,畫畫好的,字都不差。

唐朝以後

到了宋朝,宋徽宗是書畫雙絕的大Boss,所以當時的書法家幾乎繪畫都有一定的造詣。蘇東坡現今有三幅畫留傳於世,《雨竹圖》、《瀟湘竹石圖》和《木石圖》,所以特別珍稀,價值連城,他的畫匠心獨運,富有張力。黃庭堅沒有畫作傳世,但史書說他善鑑畫,著有畫論《山水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繪畫應該也是精通的。米芾以書入畫,曾任書畫博士,自創「米氏雲山」,是開宗立派的大畫家。蔡京曾畫有《愛莫助之圖》獻給宋徽宗,繪畫功力應該也不差。

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可見元代趙孟在繪畫史上的地位。趙孟提出書畫同源的口號,提倡以書入畫,他在山水、花鳥、人物,都有成就,畫技高超,且有所創新。趙孟不偏科,是一個真正書畫全都達到頂峰的大宗師。

元代以後,文人畫趨於成熟,成為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一幅畫體現的是作者的綜合修養,書法和繪畫更加緊密的結合,書法和繪畫同等重要,書法中的點線,布白,濃淡,和畫相映成趣,成為繪畫中的元素之一,起到了畫龍點睛、破解畫意的作用。

綜上所述,書法和國畫都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瑰寶。繪畫是具象的藝術,書法是抽象的藝術,書法家可以將筆畫融入畫中,畫家也可以在畫中展現書法的意念和境界。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書法好畫卻不一定畫的好?畫畫的好字的個性不會太差?只能說,在書法和繪畫早期,各自發展尚未成熟,書法家和畫家各有側重點,書法好的,畫卻不一定畫的好。到了後期,書法和繪畫已經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成為完整、全面的綜合性藝術,這時的畫家都是書畫雙修,書法家會畫,畫家擅書,書法和繪畫的水平都很高。

相關焦點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沒錯,畫壇巨擘周昉、唐寅、石濤、八大、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等都是書法高手。以書顯世的王僧虔、蘇軾、米芾、黃山谷、趙孟頫、董其昌、蒲華、趙之謙等同樣是繪畫大家。如此看來書畫同源是對的。但後面應加一句,同源而不同流。   打開歷史畫卷,縱觀我國古代前賢書畫大家,幾乎詩書畫印個個全能。
  • 書畫同源而異流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 在當代,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甲骨文書畫同源,在古代,似乎好理解,文人墨客作畫,寫字,相得益彰。尤其是遠古,文字是象形文字,傳倉頡造字,鳥獸足跡,似畫似文。。後來,書體演變,尤其到現代乃至當代,由於草書高度地抽象,楷書過度地程式化有的人開始不認「書畫同源」了。說實話,筆者為什麼不太喜歡日本的書法?儘管在日本書法史上,有著著名的「三筆三跡」,就是因為日本的書法,基本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國畫而成了完全的抽象書寫,缺乏美感,不是中國的「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無形的舞」。
  •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書畫同源」寧波畫家書法展舉行
    > 書法《天淨沙·秋思》董根友 由市文聯主辦的「書畫同源」寧波畫家書法展日前在寧波美術館開幕。
  •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書畫同源這個概念自古有之,歷代書家都在對其討論不休,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因為書法和繪畫都是以毛筆、墨汁在宣紙上進行表達創作的,故而歷來都有這幾個爭論的方面:一是書法與繪畫毫無關係,二是書法與繪畫「同源」,三是書法與繪畫起源相同內容與本質不同。
  • 《書法問集》610、古代都是什麼人做畫家和書法家呢?
    古代和我們現在區別非常的大,和我們現代生活的職業不同。古代畫家地位不高,我們現在畫家地位還挺高的。【我們現在書法家和畫家都是職業,現在還有「職稱」和評級,古代有職業畫家但是沒有職業書法家。我們當代想做書法家和畫家的門檻比古代低,尤其是古代書法家沒有平頭百姓。】
  • 「書畫同源」新解
    《枝頭春意鬧》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文/李叢關於「書畫同源」的說法古已有之,這幾乎是國畫界和書法界公認的常識問題,似乎在此無需累贅。《碩果》 國畫 68cm X 46cm (2015年作)筆者認為,「書畫同源」絕對不是說書法好畫就一定好,而是指對書法與繪畫之間的調配能力,因為單純對書法而言,可能線條的質量和運用在審美上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但繪畫就不一樣了,繪畫的組成條件和形式比書法相對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因此可能評判標準也就多得多
  •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大有來頭
    不過,這些文人畫家必須是能詩善詞的文人,任性率真的畫家,也是重品德、積學問、知情達理的書法家。中國文人畫在表現的功能上是詩情畫意的,簡潔淡雅的,清新飄逸的;在色彩上,是重水墨輕豔麗的;在線條上,是灑脫不拘的;在題材上,是自然野趣的;在觀點上,是寫意的;在表現的性質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而不以寫實為專務。
  • 書畫同源丨李墨熙:書畫不難學,貴在堅持
    自先秦諸子「河圖洛書」以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其含義不僅指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也指兩者的筆墨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6月20日,清美漢墨主辦的全國書畫詩印零基礎教師培訓第三天,書畫詩印教育傳承人李墨熙帶領參加師訓老師每人創作一副「書畫詩印四合一」立軸作品,以書畫詩印作品詮釋對「書畫同源」的理解。
  •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2020-08-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當今繪畫領域,畫家們(包括著名的畫家)幾乎不再用自己的畫來說話,而是用「話」「大話」「廢話」來說自己的畫了。這,抑或是當下最為盛行的畫家行為準則——筆下功夫欠缺,嘴上功夫了得,結果只能是「畫不夠,話來湊」。 在我看來,對「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畫法全是書法」等說法的無休止的研討,就好比是在討論做菜。
  • 眾所周知,書畫同源,那麼什麼時候書畫開始分道揚鑣的?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
  • 用徐復觀「書畫非同源」的觀點,以嶄新的視角觀察書與畫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在論及中國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時,「書畫同源」是從古至今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源自於古人的一些表述。唐代畫家王維在《為畫人謝賜表》中曾說過:「卦由於畫,畫始生書」。這是目前為止有關「書畫同源,書出於畫」最早的說法。
  • ...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新華講壇》——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2020-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象形字:「書畫同體」演繹為「書畫同源」
    張彥遠所謂「書畫同體」的那個「體」,指六書中有「畫之意」的象形字。明初文學家宋濂則說:「六書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繪事之權與。」(《畫原》)明中期學者何良俊卻把象形字看作畫:「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而且把張彥遠「書畫同體」的表述變為「書畫本同出一源」(《四友齋叢說》卷二十八)。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也將象形字看作「書畫同源」之「源」,他說:「畫者,六書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種鼎隸篆往往如畫,而畫家寫水、寫蘭、寫竹、寫梅、寫葡萄多兼書法,正是禪家一合相也。」
  •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沒有職業化的書法家?
    按理說,古代的那些書法名家,比方說歐陽詢、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他們,難道不是書法家嗎?所以說,他們書法好,那是必須的,必備的。因此古代那些書法寫的好的人,都是一種必備的技能在裡面。甚至古代廣為流傳的「書畫同源」論也有這樣的影子。在這樣的綜合的大背景下,書法逐漸成為一種人人都需要的一項基本素養,他有點更像我們今天教育中的外語那個角色,每個年級都學,每個人都可以說兩句只不過有些人學得好,有些人學的一般,就這樣。
  • 【書法】坤山墨語 | 書畫雖然同源,但是書畫同舉並修
    【坤山墨語】1683文:張坤山編:昕虹書畫雖然同源,但是書畫同舉並修,還是宋代以後的事前人中有些書家不擅畫,但沒有畫家不擅書。書家雖不擅畫,但多精通詩文,心中裝著丘壑、有畫境;畫家不擅書,就談不上真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家。.畫家中謹持傳統一路者,如趙子昂、文徴明、董其昌,都是左右一個時代的書法大師,其美術天才,潛移默化在地為其書法成就起到支撐。更多的畫家走的是天真爛漫一路,較為寬鬆自由。
  • 書畫同源、源遠流長
    眾多畫家都在探索以書法入畫的各種可能。為此從「書畫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畫與書法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及書畫的當代性何以創新、發展。中書協李成連老師書法作品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千百年來,說者甚多,但大都語焉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