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其實就"倆字」

2020-09-17 愙齋書法

有一點讓我非常吃驚,網絡上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關心的竟不是如何學習提高書法水平,相比之下,他們更關心:書法是什麼?

尤其在書法教育普及不足,書壇怪相叢生的當代。滿街充斥著「醜書」「江湖體」「老乾體」「雜耍式」「表演派」等諸多書法流派時,好像弄清「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

書法的真諦究竟是什麼?為何這個問題比怎樣提高書法水平更令人關注?我還著實認真想了一下。思考的過程中,我回到了自己初學練字的時候,好像對於書法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也佔了大多數精力,相反練字和理論的時間偏少。

或許當下書法愛好者也是如此,他們更在乎書法的本質與方向。如果沒有一個有準確的本質,有價值的方向,那方法和努力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畢竟根不穩,枝葉也會長偏。

那些年苦心思索了好久,幾乎翻遍歷代名家書論著述,遍觀兩千年來千家法帖,其中努力雖稱不上披星戴月,起碼可達到日日看,日日思。我之方向為:在古人的學書歷程中找到規律,在古人的法帖中找到他們的共同追求。

這個過程從開始到稍有些成果,能解自己疑惑,大概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麼是書法,練字為了什麼。

其中的思想,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王國維所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或如畫家常理論中常說的三個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三個階段雖然表述不同,但是境界相通。

放在書法上,則就有另一種解釋:

第一個階段,入。

所謂「入」,是學習書法時先找一家學習,待筆法基礎穩定後,思想上可了解到此家的「法」的特點,以及能達到背帖創作的結果,此為「入」。

所謂「先精而後博」,是書法的基本要求。見過學書的多數人都耐不住追求「精」的寂寞,想要一步登天,過早的就去想那二三十年之後才有的「融合出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我亦難免,在追求書法「真諦」的過程中,看過名家書論,雖未必能懂,也能看到其中矛盾。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實在是「自殺」舉動,因為初學者往往思想「狹隘」,並不「通透」,所以對那些矛盾不能正確理解,故而會打亂自己對書法的認知。

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起心底想不通,何為對,何為錯。換句話說,王羲之告訴你先邁左腳,顏真卿告訴你先邁右腳,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並不矛盾,可水平限制之下就會產生矛盾思想,在矛盾之餘,就已經「邯鄲學步」,忘記如何走路了。這在我所見過的大多數初學者身上,非常常見,我自身曾是嚴重患者。

不過這個「雜」的階段為我帶來了一些好處,我了解了幾乎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書風作品,對我後來總結「法度」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這一些都建立在已經忘記邯鄲學步,知道如何走路的基礎上。依舊避免不了的求「精」的寂寞過程。


第二個階段,博。

這個階段需要在「精」的基礎上進行,了解一家之筆法,才能窺透諸家之筆法的變化、異同、規律。

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們看到的名家書法,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階段,只識字形,而是在筆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規律變化,是在山水物象之上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學一個人的字,再也不用去摹字形,只要弄清筆法,就可學個模樣。

這種能力就是能在眾多的「形」中,找到「形而上」的規律,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個階段,融。

便也不用多說,融百家為一爐,出新而已。看似說的簡單,實則非常困難。如何融百家?如何取捨?這其實並不是人能教的,而是靠自己去「悟」,這種悟建立在人的學識修養和性格上。

所謂字如其人,乃如其才,如其學,如其志,總之如其人。

能融百家出新的人,無論是一些江湖大師,還是真正的書法高手,都避免不了一個問題,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處理結字的規律。只不過江湖大師的規律是自造的自由體,散漫無度。而高手是集古成家,傳承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其高低,必然不要爭論。有識者能察,歷史也會自作淘汰。

藝術不是戰爭,而是深入靈魂的溝通,所以需要能觸及到靈魂層面的交流者,並非一人一言「我從小就學漢字,誰還看不懂寫字?」能解釋的了的。


上述總結了這麼多,算不算書法的真諦呢?說實話,還真不算。即便思想到了第三個階段,成為了「書法家」,也沒有能觸碰到書法的真諦。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大多數人到第二階段成熟後,就能體會到何為「書法的真諦」。

能到第三階段,只能算書法家。當然在古代來說,這還算不上書法家,只能算「善書者」,只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學字的人少了,標準低了,自然就漲行情了。

書法之最後一階段「天人合一」。

如第三階段算「字如其人」,那麼第四階段,也就是一流名家的階段,就已經到了「天人合一」。把「如人」一般的字,再結合與自然,最後呈現出來的,才是最高階段。所謂「通匯之際,人書俱老」。

很多人不懂,為何學幾年就能寫的不錯的字,非要到將老死時才能算「通匯」呢?

話是沒辦法解釋的,因為因與人的追求不同,標準也高低有分。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不分三六九等,卻也分三六九等。

物質與思想,著實是兩個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在書法中則可表示為「囊括萬殊,裁成一相」,語出唐張懷瓘書論。

所謂「萬殊」,指的就是世間萬物,諸多矛盾。而裁成「一相」(去聲),指的就是用一種物象表達出來,也就是筆墨,換句話說就是「點」「線」「面」的高度概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書法技法創造出想像中廣闊自由的天地。

這話就相對專業了,且不說書法愛好者難懂,即便書法接觸不錯的一些人也很難理解到這個層面,因為理解到這個層面,書法就已經不會走歪路了,也不會是愛好者的水平,而是「專業」。所謂專業並不是一個硬性規定,而是在書法這個領域裡,確實有一個分水嶺,思想和眼界跨過去了,字就不可能不專業。如思想和眼界夠不到,不要說學三五十年,即便學上百年,依舊是門外漢。

這是一個相當殘酷的事實,也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別人評價「不行」的原因。都以為自己很懂,實則差得遠;其實等到自己真的懂的時候,才是開始認為自己啥都不會的時候。

「指責他人,與在乎它人指責,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天人合一,最後看到自然,那期初也要師法自然。如懷素「夜聞嘉江水而草書益進」,又如「觀夏雲多奇峰,常師之」。又如黃庭堅「坐見江山,作草書似得江山之助」。所以清人翁方綱所云「世間無物非草書」,沒有一個東西是草書借鑑不了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王羲之。

能把天人合一做到最好的,就是王羲之。王羲之隨衛夫人學書,衛夫人帶王羲之遊覽名山大川,廣見天地物象,最後才有的王羲之天人合一。

最早用物象描述書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李斯小篆的「鷹望鵬逝」,這種師法自然的書法學習道路,王羲之絕不是第一個走的,在他之前有很多大家都到了這個地步。

後世之所以把王羲之稱為書聖,是因為他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人,而非第一個走這條路的人。王羲之對書法的貢獻,是拓展了書法的疆域,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書法家還在追求不得的境界,給又拔高了一度。

用現代話來說,王羲之以一己之力拔高了這個行業的整體水平。


王羲之能悟到書法的真諦,也經歷了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經歷。


什麼是書法的真諦,首先是學自然,最後就是表現自然。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就是因為其變化如龍,不見首尾,沒有規律,卻極其自然。絕對不是今人去千百遍的套一個作品能體會到的水平。

這種水平,首先是要精熟法度,其次一定要有心胸。如果心裡不豁達,那筆下的變化自然也就「畏畏縮縮」。

這種心態上的豁達,恰好就是王羲之具備的。

「坦腹東床」,說的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尉郗鑑為女兒選女婿,於是來到了但是的大家族王氏。聽說王氏子弟各個才貌雙全,於是帶著管家來到王氏家族。王世子弟聽說太尉來選親,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迎見,最後數來數去,少了一人沒來。

這個人就是王羲之,他還在東牆床上露著肚臍眼而臥,對太尉選親一事,一點也不上心。這事兒傳到太尉耳朵裡,太尉深以為奇,於是就想見見這位與眾不同的小夥兒。

事後也都知道了,太尉很欣賞自然豁達不做作的王羲之,把貌美如花的小閨女兒嫁給了他。

再有後來的蘭亭集序,晚年辭官,無一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這種不畏世俗所動的人,才能體會到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

這種自然的狀態,就是其手上千變萬化變化的心法,把沒有規矩而不打破規矩,這就是「心無界,行無疆」。

這種自然心態需要追求自由的人才能體會。只有心中追求自由,得到自由,人才能過的自然,活的自然。

人一自然,筆下就自然,筆下自然,就能與萬物這種自然的狀態融合,便生出萬物之形狀。

這就是書法的「真諦」

繞了一圈,書法的真諦又回到了人身上。但是這個「人」已經不是第三階段的人,而是天人合一的人。

天道運行本就自由,是人自己拘束自己,自己累自己,所以才不自由。

但魏晉時一個好時期,聖賢眾多,皆嚮往自由,所以魏晉時期的詩文、書畫,都到了一定高度。即便是普通的氏族階層的人的書畫水平,都有一股風流之氣,這是時代原因。

而後代對書法的真諦的追求,可以一個個數,只要是一流大家,無一不是這樣。他們有規矩,但是在規矩能達到自然之狀態,之所以自然,全是在追求自由之境界。

只要歷史上排的上號的歷代大家,無一不如此。有些人的字看似拘謹,但是他筆下靈活自由。所以看字,不要看形就判斷一個人自由與否,這是非常淺顯的。

王羲之有如此高的創造力,每篇書法風格都少有差異,全是因為其心態無拘無束,深處在自由的時代。

自由是自在的前提,如何運筆自在?先得心自由啊。

其實說到最後,書法的真諦還是要歸結到人「性」上。能融百家,只能說明有性格,但不能說有性情。真正的性情,才是書法的根本。無論是悲憤,高興,陰鬱,只要是真的在心中無所顧忌的表現出來的,能無拘無束的表現在心中的,才是自由的。

所謂的自由,並不是豬撒歡一樣哪都亂跑。而是在心態上達到一種「嘭」的一種爆發的狀態,不用收斂,不用壓抑,不為世俗所動,這才是自由。

大概如「走自己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一點,好像跟很多書法愛好者一上來就寫狂草的心態差不多。很多人一上來就想寫狂草,連一個正經的楷書字都寫不好,就要耍草書,美其名曰真性情。


相關焦點

  • 「愙齋書法」田蘊章書法講座是不是誤人子弟?
    田先生教學多年,他自己在視頻裡也提到,書法明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因此他對於怎樣教學,其實是有下功夫研究的。除了第一集講永字八法,後面的「每日一題」專業術語都很少,一集聽下來不會感到吃力,就算你是書法小白,你也知道他在說什麼。這點如果你只聽田蘊章,感覺不太明顯,但是對比黃簡講座,以及央視主辦的一些書法講座,你就能感受到差別,後者很容易讓人昏昏欲睡。
  • 「愙齋書法」王厚祥: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
    王厚祥: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 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字要寫得合乎審美共性才美。書法合符審美共性,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美。各類好的藝術品都離不開精美。精美就是精確、精準、精緻,粗糙不行,書法線條要精、要乾淨,古人的書法,線條的乾淨是來源於筆法的精準,它的調鋒動作、行筆、轉折的調整,都是清清楚楚的。現代人的線條痕跡是碰出來的,隨意地拐彎。筆鋒要裹束,筆鋒不能散,筆鋒散了就像茅草。字的造型要準確。
  • 「愙齋書法」中國書法,斷裂了五次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有著它特有的發展規律,書法更重筆法的傳承和藝術形式的借鑑。而社會的動蕩與戰亂,則是書法斷裂以至不連續的直接原因。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字,,則是以損害其他書法——特別是王獻之書法——的自由發展為代價的。
  • 「愙齋書法」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
    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學習柳體字不少人以為柳體偏瘦骨感才是柳體的美但如果在瀏覽器搜索「柳體」書法給的解釋八個字特別顯眼筆畫遒勁,結構緊湊柳公權結合眾多書法家之長並且融匯自己的書法風格其實是非常合適的書法追求心境柳體筆法要求嚴格學習這種書法真的會讓人心無旁騖
  • 「愙齋書法」書法欣賞 | 宋拓《松桂堂帖》
    米芾認為,謝安的書法水平在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之上,而他的《八月五日帖》又是其中的精品;而王羲之的草書除《王略帖》外,其它都是偽品;《十二月帖》則是王獻之的重要書帖,傳世「中秋帖」就是從《十二月帖》失去前六字「十二月割至不」之後,從「中秋」二字開始而得名的。
  • 「愙齋書法」中國書協會員是什麼層次的「書法家」?
    能寫一手好字,一直被視為讀書人的「門面」。寫得好的雖點畫之間饒有古意,然終究感覺缺少點什麼,不能勾起人們耐久玩索、反覆把玩的興趣。具體來說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大眾書法素養不高。書法的特點是門檻極低,會寫字就行,追求把字形寫好看,這就是&34;。同時,書法專業性很強,有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的技術性要求,再往上還有性情、風格、氣韻、學養的更高級要求,是謂&34;。書法愛好者與書協專業書家完全是兩個層次、兩個系統、兩個追求,當然互不認可。特別是書法愛好者缺少技術訓練的正確方法,永遠達不到專業水準,入不了書協,就更牴觸書協書法。
  • 「愙齋書法」隸書「三要」
    一、要理解隸書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隸書以及與其他書法四體的區別什麼時期的隸書成就最大書法歷史上有過哪些典型風格的隸書又是如何評價當下流行的隸書你腦子裡把這些問題整清楚基本上知道自己學的啥也就是所謂學習找到入門的「門」在哪裡才不至於糊塗練字
  • 「愙齋書法」白砥:為什麼不寫「漂亮」的字
    但把任政的字與《蘭亭序》比,雖然他的字外觀漂亮,《蘭亭序》卻難寫得多。模糊、虛無、無限的哲學觀更使其審美偏離外在的「美」而熱衷於對「內美」的追求,什麼「天人合一」、「對立統一」……什麼古拙、意趣、韻味、風骨……什麼「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至虛極、守靜篤」……什麼「心齋」、「坐忘」,「得意妄言」,「淡然無極」……,老外哪懂!而那些明暗、透視、比例、光色的精確與科學,全然不顧。
  • 「愙齋書法」這樣寫鋼筆字,進步最神速
    因此,欣賞一幅字是硬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藝術,要看它是否有藝術性,美不美。當然,有時候也難以分清。硬筆書法與硬筆書法藝術也無明顯界限,它要靠欣賞者的水平來判斷,這就上升到欣賞的範疇。對於初學者而言,學習硬筆書法,其實更加需要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更加強調書寫者要得到書寫方法上的指導。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進行訓練的話,盲目臨帖,通常收效甚微。君不見,諸多終日提筆的朋友,寫出來的字依然是章法凌亂不成體統的。
  • 「愙齋書法」學習書法,這3個壞習慣不改,就不要再浪費紙了
    important}很多老師教書法喜歡強調「天賦論」,認為學習書法需要有好的「悟性」,也就是天賦,不二齋並不這麼認為,誠然,對於書法的學習,天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不想成為大師級書法家,僅僅想希望通過書法謀生,或者作為一個興趣愛好,不二齋覺得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在書法尚取得一定的成績的。
  • 「愙齋書法」書法用印的講究
    姓名、字號鈐蓋在款字下面,有時因章法之需,鈐於款字的左側;引首印一般鈐於正文起首處的第一、二字之間位置。要視書法作品尺幅大小選用印章,切記落款處的印章大約與落款字大小相仿,否則,不但會給人以沉重下墜感,有時還會影響畫面的整體格調。上款上端不可蓋閒章,壓在人名頭上,大多忌諱。一來失禮,二來破壞了畫面。
  • 「愙齋書法」硬筆書法作品章法直式寫法
    直式章法直式是傳統的毛筆字的寫法,實用硬筆字基本不用直式書寫。而藝 術型硬筆書法則可採用直式書寫,這樣可以更加廣泛地吸取毛筆書法的精華,豐富硬筆書法作品的創作格式,使之更具有欣賞性、藝術性。直式書寫字序是由上而下,行序由右而左,章法講究一氣貫通,猶如高山瀑布,一瀉千裡,取的是縱勢。硬筆書法的直式書寫,寫的大都是詩、詞,因此,一般不分段,首行不空兩格,規律詩句間可不加標點,整篇文字,一氣呵成。詞或散文加標點為好,便於讀者認讀。硬筆書法直式書寫章法也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豎成行橫有列、豎成行橫無列。
  • 「愙齋書法」僅僅85字,滿紙閒情逸緻,書法氣吞山河
    僅僅85字,滿紙閒情逸緻,書法氣吞山河!《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僅85個字,經過柳體書法集字的襯託,更加增加藝術性。
  • 「愙齋書法」你沒見過的葉劍英父子書法
    書法上用筆較為纖細、簡練,但並不影響整體的氣勢。很多的字形處理得非常險峻,比如「科」、「過」、「關」等字,但險峻之中又能找到平衡點,可見葉帥深厚的書法功底。但每個字看上去都是那麼有分量。細細品來,無論是剛勁有力的書法,還是洶湧澎湃的書寫內容,都給人一種莫大的鼓舞與激勵。
  • 「愙齋書法」歷代最值得推薦的小楷書法名家名作
    書法各體兼備,完成了古隸向楷書的轉變,創立了楷書這一新的書體,在書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體現其小楷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帖章法縱緊橫疏,氣勢開闊,每行字的大小、輕重、正欹、寬窄,錯落有致,極儘自然之趣,體現出一種雄渾厚樸、沉著高古的藝術風格。
  • 「愙齋書法」寫不出神採,再工整的字都不算書法
    他們在各自的學術研究領域卓有建樹,同時他們又鍾情於書法,成為一位書法名家的願望往往比成為一個學術權威的欲望還要強烈。學識給予學者書法以極大的幫助,為其書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免除了書法的粗野陋俗之氣。如果這位學者又是自幼習書,或得名師指點,精研八法,功力深厚,那麼他的書法便很優秀,有著非同尋常的書卷氣。
  • 「愙齋書法」高清!柳體書法264字,涵蓋所有中國朝代歷史
    柳體書法264字,說盡古今興衰事!本文為柳體書法集字《三字經》的歷史部分。短短的264字,不管是從書法的結構上,還是柳體的剛正挺俊上,都是書法不可多得的作品。讀這一部分,不僅對於學習柳體書法、把握柳體特色有大幫助,而對於了解從夏朝至明朝的歷史興衰,可以說一覽無餘、詳說道盡!供各位柳體書法同道參考。
  • 「愙齋書法」米芾是如何學王獻之的
    歷史上往往以「二王」並稱,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使王獻之一直遮蓋在父親的光環之下,其實王獻之書藝自有其獨立價值。米芾對於王獻之的書法繼承,絕不是照本臨摹,他的臨書作品很少亦步亦趨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捨,朝著自己的審美方向去努力,通過臨摹「寄興」、「取其意氣」,表現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詣尤高,淋漓痛快,雋雅奇變,得王獻之筆意最多。
  • 「愙齋書法」書法美育亟須美學原理和常識的啟蒙
    不但社會公眾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也需要美育。專業書法工作者只有先具備了書法美的基本常識,才可能對全體國民進行書法美育的普及。但是目前,專業書法工作者由於缺乏專門的美學訓練,對書法美尤其是藝術美學原理還缺乏根本性認知,導致各說各話,各執一端,非此即彼,乃至互成隔膜,至為可憾。其實,美育未必需要多麼高深龐雜的知識譜系,而是需要美學原理和美學常識的啟蒙。
  • 「藝惠藏」範曾和啟功先生是可以載入書法史的書法大師嗎?
    二,有人說啟功的字是功夫字和聰明字的很好結合,其實是對他的書法的恰當的總結。功夫字,是說他的書法繼承了傳統的技法,也是他本人對我國傳統的書法理論的認可。有別於目前的江湖體和醜書,這點應該是很重要的。聰明體,表明通過他的書法,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閃光的東西。如:自然、端莊、秀潤、挺拔、勁健、舒展。書法未必全師古,文章貴在能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