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高清!柳體書法264字,涵蓋所有中國朝代歷史

2020-08-10 愙齋書法

柳體書法264字,說盡古今興衰事!本文為柳體書法集字《三字經》的歷史部分。短短的264字,不管是從書法的結構上,還是柳體的剛正挺俊上,都是書法不可多得的作品。


讀這一部分,不僅對於學習柳體書法、把握柳體特色有大幫助,而對於了解從夏朝至明朝的歷史興衰,可以說一覽無餘、詳說道盡!供各位柳體書法同道參考。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此處稍作解釋:宋朝同時存在的有北方的遼國與金國,其各自首領也都號稱皇帝。等到金國消滅遼國時,宋朝仍然存在。



至元興,金緒歇。有宋世,一同滅。

並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



明太祖,久親師。傳建文,方四祀。

遷北京,永樂嗣。迨崇禎,煤山逝。



正如原文中所說: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一邊欣賞學習書法,一邊讀史知興衰,妙極了!

相關焦點

  • 「愙齋書法」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
    柳體書法,瘦了未必是美!學習柳體字不少人以為柳體偏瘦骨感才是柳體的美但如果在瀏覽器搜索「柳體」書法給的解釋八個字特別顯眼筆畫遒勁,結構緊湊一位柳體書法朋友坦言即便玄秘塔碑雖相比神策軍碑略顯清瘦但依然筆筆飽滿學習柳體書法
  • 「愙齋書法」書法心得:柳體楷書中幾個很難寫的字,寫好不容易
    內容提示:本文為書法網友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在學書法臨貼過程,總有幾個字讓你難忘,要麼臨得極好,要麼差之千裡。根據本人習《玄秘塔碑》帖的經驗,及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易失誤的幾個字,來作下討論。6、賜主要是太多撇了,要作到不雷同,的確有些難,也真難為柳公權,除最後一撇稍有彎外所有的撇不宜彎,長短需兼顧
  • 「愙齋書法」柳體的這些珍貴老書,你見過嗎?書法開眼界
    柳體的這些珍貴老書,你見過嗎?書法開眼界!學習書法的人,對書法字帖格外珍愛。其中,有不少優秀版本,都已經失傳已久,或者是孤本,或者不再印刷,所以非常罕見。1、上圖為近似顏體、柳體2、上圖為中學生字帖,柳體
  • 「愙齋書法」僅僅85字,滿紙閒情逸緻,書法氣吞山河
    僅僅85字,滿紙閒情逸緻,書法氣吞山河!《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僅85個字,經過柳體書法集字的襯託,更加增加藝術性。
  • 「愙齋書法」你的書法,有趙孟頫底子
    書法,只要一出手,就能看出曾經的學習路。很多書體,都在摸索中前進,但是都會融入以前的學習風格。書友蒙進來稿,他表示,自己學習書法斷斷續續好幾年,最近開始學習柳體。但由書法可以看出,書法結構不錯,但缺少柳體筆意。
  • 中國書法-柳體,書法家王炯智對它的理解
    柳體是指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 778-865 )的書法作品字的總稱。 柳體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 「愙齋書法」中國書法,斷裂了五次
    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字,▲ 明 · 王鐸 《題野鶴陸舫齋》首先,支撐書法藝術的創作工具和載體遭到了滅頂之災。其次,當代書法藝術所依據的傳統文化的土壤貧瘠不堪。在二十世紀初期,許多人都將中國落後的原因追溯到傳統文化的 「落後」,由對政治文化的逆反波及到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 「愙齋書法」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其實就"倆字」
    不過這個「雜」的階段為我帶來了一些好處,我了解了幾乎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書風作品我們看到的名家書法,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階段,只識字形,而是在筆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規律變化,是在山水物象之上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學一個人的字,再也不用去摹字形,只要弄清筆法,就可學個模樣。
  • 「愙齋書法」田蘊章書法講座是不是誤人子弟?
    田先生教學多年,他自己在視頻裡也提到,書法明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因此他對於怎樣教學,其實是有下功夫研究的。除了第一集講永字八法,後面的「每日一題」專業術語都很少,一集聽下來不會感到吃力,就算你是書法小白,你也知道他在說什麼。這點如果你只聽田蘊章,感覺不太明顯,但是對比黃簡講座,以及央視主辦的一些書法講座,你就能感受到差別,後者很容易讓人昏昏欲睡。
  • 「愙齋書法」蘇東坡、黃山谷為什麼提倡書法」書卷氣「?
    ,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書法史、書法美學史所無法迴避的重要理論課題,可惜古人述而不論,今人的研究也未能深入,且時有誤解。《宣和書譜》評杜牧書法「與其文章相表裡」,評薛道衡書法認為「文章、字、畫同出一道,特源同派異耳」,都是從整體思維方式出發,在「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同一認識層面上進行論說,最終歸結於「道」,很能體現傳統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鄧椿《畫繼·論遠》認為「畫者,文之極也」,與此如出一轍,為一時風氣所致。
  • 柳體書法的藝術魅力
    柳公權的書法被稱為「柳體」,形態瘦硬,給人一種挺立之感,有骨有肉,肉與骨骼的比例協調,猶如少女般亭亭玉立。正如米芾所言:「字要骨骼,肉須裹筋骨,筋須藏肉」,講的就是骨肉均勻為書法藝術的最佳效果。《皇帝內經》曰:「筋為剛,骨為幹」,強調了書法中的筋與骨是字的主體。而書法中的筋之美則是在運筆中自然形成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枯筆。
  • 「愙齋書法」隸書「三要」
    一、要理解隸書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隸書以及與其他書法四體的區別什麼時期的隸書成就最大書法歷史上有過哪些典型風格的隸書又是如何評價當下流行的隸書你腦子裡把這些問題整清楚基本上知道自己學的啥也就是所謂學習找到入門的「門」在哪裡才不至於糊塗練字
  • 「愙齋書法」書法欣賞 | 宋拓《松桂堂帖》
    米芾認為,謝安的書法水平在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之上,而他的《八月五日帖》又是其中的精品;而王羲之的草書除《王略帖》外,其它都是偽品;《十二月帖》則是王獻之的重要書帖,傳世「中秋帖」就是從《十二月帖》失去前六字「十二月割至不」之後,從「中秋」二字開始而得名的。
  • 這部書法集字,大神級別,柳體極品!
    平時學習書法,我非常喜歡瀏覽集字。相對於書法家原作品,集字作品對所選單字的要求更精確,選取的往往是書法原作中最優秀的字體,略去其中的敗筆字。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在書法領域也得到了運用,因此書法上也有受益。
  • 「愙齋書法」王羲之的寫字習慣
    學書法也相當,從筆法到結構很多好習慣養成了,寫好書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站在技法層面而言,寫好字就是養成好習慣。今天我們來看看「書聖」王羲之有哪些寫字習慣吧!,而是立足當代縱觀整個書法史就所有楷書和其它書體相比較而言,楷書的用筆特點:一是注意線條的起筆和收筆,起筆和收筆的動作做得精緻、豐富而到位;二是運筆形成線條中段的動作以提按為主,很少有絞轉筆法;三是橫折的地方幾乎都是轉折,有明顯的折筆動作
  • 「愙齋書法」王厚祥: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
    王厚祥: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 寫怎樣的字才算好書法?字要寫得合乎審美共性才美。書法合符審美共性,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一、精美。各類好的藝術品都離不開精美。精美就是精確、精準、精緻,粗糙不行,書法線條要精、要乾淨,古人的書法,線條的乾淨是來源於筆法的精準,它的調鋒動作、行筆、轉折的調整,都是清清楚楚的。現代人的線條痕跡是碰出來的,隨意地拐彎。筆鋒要裹束,筆鋒不能散,筆鋒散了就像茅草。字的造型要準確。
  • 「愙齋書法」中國書協會員是什麼層次的「書法家」?
    能寫一手好字,一直被視為讀書人的「門面」。據《辭海》「書法」條目稱:「書法,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依己之見,書法就是漢語言符號(漢字)的書寫法則與表現形式。
  • 「愙齋書法」15位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蘭亭獎是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它是授予在書法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書法教育、編輯出版等領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貢獻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和書法工作者的最高獎項和最高榮譽。
  • 「愙齋書法」書法用印的講究
    姓名、字號鈐蓋在款字下面,有時因章法之需,鈐於款字的左側;引首印一般鈐於正文起首處的第一、二字之間位置。要視書法作品尺幅大小選用印章,切記落款處的印章大約與落款字大小相仿,否則,不但會給人以沉重下墜感,有時還會影響畫面的整體格調。上款上端不可蓋閒章,壓在人名頭上,大多忌諱。一來失禮,二來破壞了畫面。
  • 「愙齋書法」你沒見過的葉劍英父子書法
    書法上用筆較為纖細、簡練,但並不影響整體的氣勢。很多的字形處理得非常險峻,比如「科」、「過」、「關」等字,但險峻之中又能找到平衡點,可見葉帥深厚的書法功底。但每個字看上去都是那麼有分量。細細品來,無論是剛勁有力的書法,還是洶湧澎湃的書寫內容,都給人一種莫大的鼓舞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