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無意義,還是要活成自己

2020-12-13 宜修哥

春天尚未完全離去,夏天已經來臨,帶著轟隆隆的雷聲和清淺的風雨。坐於窗前,一眼風景,都是心裡流淌過的青春。至於中年,有太多不可訴說的執念,揮之不去,縈繞於心,往往在午夜夢回,惹了一身惆悵 。如此這般,教人不勝感嘆!

少年的日子,等待成人;成人的時間,追憶青春。大多數人都處在被時間遺忘的世界裡,前無通途,後無歸路,時空輪迴,百年孤獨,何以為依?縱使每個人都是天涯過客,也想做個歸人。惟願多年以後,歸來仍是少年,還可以有「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的青春情懷。

每天萬家燈火盼相聚,路上行人匆匆歸來,面對這般美好的風景,各人卻感知不同,有的人沉溺於此,有的人不甘於此,有的人不屑於此。於是,生出了許多的悲歡愁苦和激頹恩怨。如果人生沒有酸甜苦辣和愛恨情仇,生命也就沒了意義。

其實,生命本來也沒有什麼意義,人類總是在不自量力地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目的。終其一生,人們都在有限的生命裡浪費著生命。生命沒有原本的意義,但人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確定意義,我們要做的就是聽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人思特裡克蘭德,掙脫世俗的枷鎖勇敢去追尋自己喜歡的事情。人就怕被世俗的假像蒙蔽了自己,認不清自己,而我們在生命裡卻必須明白什麼是耽誤和浪費,什麼是積極和進取,人生該由自己做主。

波德萊爾說:「在一面鏡子前活著和死去。」 我們一生中真正活著的時候也不過數小時而已,

我們被訓練成向著他人而活,但我們卻只會為自已而死。羨慕那些可以掌控自己並掌握生命的人,他們為追求真我所做的一切增加了生命的長度和厚度。

人難得糊塗,也難得清醒。王小波說:「不願清醒,寧願一直沉迷放縱。不知歸路,寧願一世無悔追逐。」 有愛可尋,有夢可追。而木心說:「你問人問題,她若答非所問,便已是答了,毋需再問」 愛恨因緣,無需糾纏。

人最大的不幸不是沒有人愛,而是不會愛人。如果說愛一定會牽涉到愛戀,我們是不是就應該選擇自己的所愛,並堅持下去,不然還不如去死。

愛情的誕生,不應該是為繁衍,而應該是遇到有趣的靈魂,期待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看一眼,便似曾相識,偌大的世界,遇見彼此真不容易,還能聽到彼此的心跳,而且頻率相同,便是得見了生命的優雅,生命中因這份懂得也不再孤獨。

年少時,不懂愛和其他,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活得明白,儘量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開始學會照顧到自己的一顆心,不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這些都需要我們必須花上許多年的執著,才能免於分心,免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誘惑。

人到中年,終於可以聽從內心,選擇和讓自己開心的人在一起。這個世界上很大,有些人分開了,如果不是刻意想去見一面的話,這輩子都可能見不到了。想見的人一定在心裡盼了很多遍吧!對於世界而言,你我都是一個人;但對於彼此而言,是整個世界。當我們彼此從遠方趕來奔赴這一約,相見一瞬,內心充盈了山河。

清風朗月不用一分錢買,真愛也是無價。生活細碎,歲月中難以尋味,仍不乏仰望者;滿地皆六便士,有人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世界這麼大,卻有一人尋一人等,沒有更早,沒有更晚,一切的相逢,皆是生命中的註定。世間風雨,襲擊飄零,聚散不由人,緣來緣去,一任清風白雲。還好有我們的堅持,這個註定最好的註解是,我們都活成了自己。

可悲的人們,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在這個過程裡,很多人在迷惘,漸漸偏離了方向。有人渡己,有人渡他人,有人卻被淹沒沉淪,終不得渡。有些人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除卻生死之外的虛榮泛泛之物,生命歸終,帶不走的正是我們一生的追求的東西,而又能留下什麼呢?

不同的人,都在追尋自己的生命意義,平凡或者偉大,虛偽或者真誠。人生最後能抓住的只有自己內心的堅守,一切的積極尋找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幸好有人在尋求答案的路上,堅守內心,從沒有停下腳步,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時光飛逝而過,它不會為了誰緩慢的覺醒而放慢腳步。這是一個美麗又遺憾的世界,我們無法對生活進行預設,但我們仍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所有故事,都在等待一個開始,所有開始,切莫預測最後的結局。一生都在追尋生命意義的我們,也切莫困於情,愧於心,無論當前多麼艱辛,我們仍要微笑仍要充滿希望地面對未來。

生命本無意義,而我們要活成自己。前路漫漫,人生茫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順求內心,皆得驚喜。

相關焦點

  • 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意義
    夜深人靜,再次打開史鐵生先生這本《靈魂的事》,突然覺得有點生疏了。就像一位常常惦念卻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不常常找他交流,生疏隔閡是遲早的事。我一直覺得,閱讀就是和作者進行神交,有的書讀來淡而無味,說明你和作者不是一路人。有的書讀來興味盎然,說明你與作者志趣相投。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除了活著本身,還要活出意義
    不管是無知還是有意為之,終會受到懲罰。在他接下來的人生,除了在遭到億萬民眾的唾罵和制裁,生命還剩下什麼意義?這讓我想到了生命。人的生命,除了活著,更還有其意義。人活著,就應擔起生命的職責,不是為了彪炳史冊,而是為了活出意義。1.
  • 讓自己活成一束光,追尋生命的意義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當你活成一束光的話,誰要接近你,誰就是接近了光明,那也是對他者的負責和對他者的造福。——陳果每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難免會產生自我懷疑:思考自己來到世界的意義,思考個人的人生價值,想像著未來的生活。
  • 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本心理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談的正是這個問題。作者弗蘭克爾為著名心理學家,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猶太人,曾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度過三年煉獄般的生活。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家財萬貫?服務他人?還是得過且過?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經典《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我們不能選擇未來要面對的災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時候,該閱讀並思考生命的意義了。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並在加利福尼亞聖迭哥國際大學教授意義療法。弗蘭克爾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並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銷售超過千萬冊,獲選為」美國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 活出生命的意義
    人生在世,總需要給自己找尋一絲的快樂和幸福,無論在這個世上我們遭受到什麼,我們都需要懷著一顆堅強的心去對待。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知道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面對陌生人我們在也不喜歡談論我們的過去,無論這件事你有沒有經歷過同樣的情形。
  • 《活出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獨特的使命,消滅生活的空虛感
    但對於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弗蘭克爾而言,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理論上的追尋,而是無數個痛苦的夜裡,支撐他咬牙活下去的精神動力。因此,在迎來重生後,他才會創立意義療法,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下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復盤隨筆
    他的名字留給後人無上的榮耀,然而他墓碑上只有簡單的幾個字——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 突然覺得這個故事與《活出生命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困境中創造屬於自己人生,從而被後人尊敬、敬仰! 生命的意義究竟幾何?人對意義的追求,會讓人的內心產生一股精神動力。
  • 普通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小結
    你若發奮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就像我自己,已經是走向生命黃昏的年齡了。剛上班的時候,懵懂無知,覺得每個人都那麼友善,一切都那麼美好,可是在該升級調工資的時候,我們同一批,同一天上班的同事順利升級漲了工資,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同事是當地人、父親是某部門的領導。你能說人家升級漲工資不合理嗎?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任何時候都有意義,哪怕在最壞的環境下
    他一直活到92歲,對生活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活出生命的意義》並不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受難史,弗蘭克爾在書中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受到的苦難和摧殘,反倒是將更多的筆墨指向了讓人堅強活下來的原因。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這本書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點亮人們心中的光亮。
  • 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01簡介 —這本書講什麼?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維也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二戰時期,作為猶太人,他也沒能躲過納粹種族滅絕運動。
  • 深情擁抱2021,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說的是人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以及從苦難中如何借著意義地尋找,將自己超拔出來,去重新愛人。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作者弗蘭克爾超越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煉獄般的痛苦,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的意義療法,讓人們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正如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我的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他一生都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
  • 遇見最好的自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找到堅實踏在地上的理由,以及對生命永不放棄的熱情。因為生命只有一次,能夠值得我們自己敢愛敢恨、敢作敢為。過去是歷史,未來不可知,生命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把握和堅持現在。「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不恐懼未來,不後悔過去,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享受當下的每一次燦爛,體會當下的每一次痛苦。
  •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豆瓣8.6的傳奇書,疫情下推薦每人必看
    如果有,那麼我很推薦《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集中營倖存者的傳奇暢銷書。當外在的環境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堅持努力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並非一本心靈雞湯,相反,它是一本頗具心理學研究價值的書籍。
  • 《活出生命的意義》點亮人生中的光明
    "—蕭楚女(註:蕭楚女1891-1927,原名樹烈,字秋,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 兩天來認真地看了幾本關於人生意義的書,尤其曾經在人間煉獄"納粹集中營中九死一生,依然對生命的充滿熱愛的西方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著值得我們為之努力和奮鬥的光明和希望
  • 5本講述生命意義的書籍
    水流經管道的時候,它的形狀是管道的形狀;生命的泉水流經你的時候,它的形狀就是你思想的形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句流傳了千年的詩句深深地詮釋給我們生命的意義與偉大。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
  •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活出生命的意義今年以來,我看了一些書,有《易中天中華史》系列,錢佳楠的《有些未來我不想去》,《活出生命的意義》……甚至閱讀了關於經濟學方面的《貧窮的本質》,這只是粗淺的涉獵。其中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感觸頗深。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是在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六季裡,節目中作為導師李誕推薦了這本書。讀後我才知道這的確是一本佳作,值得每個人去閱讀,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通過論述自己在集中營裡的恐怖遭遇,在地獄般苦難與困境中,在幾乎毫無生還希望的絕境裡,依然堅信生命的意義,並保有活著的希望。
  • 蔣勳: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我是要跳回去做一個和稀泥的人,去掩飾跳牆、記過的事件,還是要做阮籍或嵇康?這就是我的選擇了。  家庭、倫理的束縛之巨大,遠超於我們的想像。包括我自己,儘管說得冠冕堂皇,只要在八十四歲的媽媽面前,我又變回了小孩子,哪敢談什麼自我?談什麼情慾孤獨?  她照樣站在門口和鄰居聊我小時候尿床的糗事,講得我無地自容,她只是若無其事地說,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 人不只為自己活,還要賦予生命更多意義
    但不論時代與國籍,人們普遍對死亡有一種敬畏感,它或許來自本能的恐懼,也可能來自審慎思考後的清醒,從根本上講,正是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才要更有價值地活著;正是由於人生總有終點,才更要努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對年輕人而言,死亡是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話題。告別逝去的生命,往往會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進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尊嚴。我依稀記得7年前參加四爺爺葬禮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