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遊館、華清池及其他

2021-01-18 考古匯

說起浴室,人們往往只知道古羅馬。實際上,古代波斯與羅馬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文明在浴室一事上存在著複雜的互相影響與傳承關係。伊朗的皇家浴室或民間浴室基本屬薩法維王朝 (1502-1736) 及其後諸朝,時代相對晚近,但每一座都保存完整,結構設計上十分科學,設施安排亦富有技術水平,裝修布置更是華貴精美。因此,與古羅馬的浴室廢墟不同,在這些傳統波斯浴室內部,當代訪客能夠獲得立體的、接近原態的體驗。

伊朗的皇家大浴場——

瓦基爾皇家浴場 Vakil Bathroom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西域文化影響明顯的時候,一些異常豪華、風貌奇異的浴室就會出現在文獻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稍加分析就不難明白,歷史上的此般豪華浴室實際均為直接引入中亞、西亞浴室樣式的結果。且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在漢語文獻中顯得那麼神奇,似乎神奇到不真實的著名浴室。


傳為晉人王嘉所著的《拾遺記》中,有一則關於所謂「裸遊館」的講述,看似荒誕,實際卻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線索。


這則記述說,東漢靈帝(168-189)曾經在皇家園林「西園」當中修築「裸遊館」, 作為夏日避暑之地。其內僅館閣就達一千多間,不過最大的特點在於,建築之間以水渠環繞,引進活水在渠間流淌。渠面相當之寬,可以由年輕美麗的宮女乘著船在渠中來去,荒淫的昏君竟喜歡故意讓船兒沉入水中,欣賞宮女們浸在水中的玉體。他還命令宮女們「共裸浴」,並且以「西域所獻茵墀香」投入水中,煮成芳香的浴湯,供宮女洗浴之用。浴後的剩水被洩流到排水渠內,因為仍然殘香隱隱,以致這條排水渠得美名為「流香渠」。


簡單來看,這則軼聞描述了一個昏君的極度荒淫行為。然而,實際上透露在此的可能是一處大型皇家浴池的信息:


所謂的「裸遊館」內,水池的面積不小,但是分隔成幾個區域,由此形成各自獨立的浴池。這些浴池分別配置相應的建築,池與池之間憑水道相通,因此被民間誤傳為「水渠」繞著館閣流淌。


整個水域由統一的入水系統供水。同時,每一座浴池中,也豎有蓮花形的大石盆,任淨水從盆中的出水口湧出,再流瀉入池。浴後的髒水會通過下水系統最終匯集到一條排水渠內,洩向宮外——這就是所謂「流香渠」。


至於把西域珍香煮成浴湯的說法,其實原本是利用特定設施——如下面設有火灶的蓄水池——對水進行加熱的環節,同時在加熱時投入香料等成分。


如果這樣解讀,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一處規模頗大、設施完整的露天浴池的形象了。據《後漢書》記載,漢靈帝喜歡各種異域事物,「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座、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東漢後期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外來文化全面湧入的重要時代。也許,在公元 2 世紀下半葉,漢朝的皇家園林內真的曾經興建過一座模仿西域風格而成的大型露天浴池。


據《鄴中記》、《拾遺記》、《十六國春秋》等書的記錄,十六國(304-439)時期,後趙國主石虎在其首都鄴城的皇宮內建有數所浴池,包括室內浴池與露天浴池兩種類型。

《鄴中記》書影:石虎豪華浴室


《鄴中記》談道,鄴宮中,金華殿後建有三所「皇后浴室」。這三所浴室的建築外觀富麗,滿布浮雕與彩繪的紋飾。另外,顯陽殿後也有一所「皇后浴池」,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全部以石材構築與裝修,石頭建成的屋宇將浴池覆蓋在內,池旁供休憩之用的床榻亦為石質。


值得注意的是,石虎的鄴城皇宮內修建有發達與完整的上下水系統。明渠與暗渠相結合,將活水自宮外引入,從最重要的太武殿前流過,然後流向金華殿後的皇后浴室。顯陽殿後的「皇后浴池」則是通過另外一條水渠,由不同的水源引水入宮。水渠在通向浴室的關節之處會設有三道過濾網,第一道為銅鑄的粗眼網,相隔六七步為一道葛布制的攔網,再相隔六七步則是紗做的攔網,宮外引來的天然河湖水經這三道網便被濾掉了雜質。隨後還有一處儲水池,是一個巨大的玉盤。浴池的下水口為一隻大銅龜,浴後的穢水進入龜口,然後經由特設的水溝洩至宮外。


《鄴中記》關於後趙鄴宮內皇后浴室的介紹雖然簡略,但卻勾勒出浴室設施的總體結構,因此非常珍貴。相比之下,《拾遺記》、《十六國春秋》關於石虎露天浴室「四時浴室」的描述更為詳細,不僅披露眾多細節,而且展示的場景既奢侈又豪放,予人目迷之感。


四時浴室同樣位於皇宮之內,因為四季適用而得名。這一浴室配置有發達、合理的上下水管道,進水管道與皇宮中的水渠相接,直接從宮外引進清澈潔淨的河流之水 ;下水管則與排水渠相通,不斷把穢水排出宮外。在夏天,上、下管道的活門會同時打開,這樣,隨時都有河流活水湧入池中,然後再從下水管流出,浴室裡便永遠是一池幽涼而乾淨的清水,人在其中泡浴,既能解暑,又能享受衛生的舒適。最美妙的是,池底會沉有上百隻的紗制香囊,囊中滿盛著多種香料的細末拌合而成的「百雜香」,悄悄溢入水裡,讓池面上始終有芬芳徘徊。


至於寒冷季節,則是在打開上水門,灌滿一池清水之後,便把水門關閉。與此同時,無數隻飛姿生動的銅質鑄龍——每隻都有幾十斤重——在炭火中被著意燒得通紅,然後抬到浴池邊,一一沉入水下,頓時,池底似有條條火龍在披焰而舞,不消片刻,便將一池清水燙得溫熱如春。如此富有特色的加熱方式,使得這種浴池得了個專名為「燋龍溫池」。非常明顯的是,「燋龍溫池」正是後世「土耳其浴」、「芬蘭浴」之類洗浴方式的前身,也是這類洗浴方式的超級豪華版本。


至於浴池的裝修風貌也有著相匹配的華麗,池岸全部用富有紋理的瑪瑙石砌貼表面,洗浴所需的各種用具如桶、長勺之類,也都用琥珀、硨磲一類貴重材料加以裝點。


另外,在池前生有兩棵四季長青的大樹,大約是冬青類植物,因為終歲不凋,而且年代久遠,所以被稱為「西王母長生樹」。這兩棵大古樹之間拉掛著條條長帶,一頂頂大帳就利用這些長帶懸張起來。到了夏天,一雙長生樹上開滿白花,樹下則是一架架輕紗的鬥帳,輕風絲絲,紗波微漾。冬天以及春、秋二季,不凋的樹葉讓樹冠如同青翠的華蓋,樹下所張撐的大帳改而以彩錦為外面,以白絹為襯裡,形成隔寒保溫的「復帳」。錦帳採用當時流行的「鬥帳」造型,其頂如一隻倒覆的鬥,而在中心立有一朵金蓮花的頂飾,四角則飾有鍍金龍頭,從龍口中垂下流蘇垂飾。

敦煌莫高窟302窟隋代壁畫中表現的露天浴池


至於復帳之內,在金蓮花之下,吊掛著一隻巨大的貼金箔的織成錦香囊,大到可以內裝足足三升沉香粉,同時帳的四沿還垂掛著十二隻同樣紋彩的小香囊。帳子之內的四個角落,則各安放著一隻純金或純銀鑄成的鏤花香爐,升起燃香縷縷,推想起來,爐中的炭火也有著提高帳內溫度的意義。因此,夾帳之內香溫氤氳,安逸適體。


無論冬夏,四時浴室都是露天的狀態,只在浴池周圍張設一道鳳紋彩錦的帷障。在四圍的錦障之內,石虎與他喜歡的妃嬪宮女們一起採取天體狀態,一邊洗澡,一邊飲酒作樂,能玩個通宵。據說,浴池內的剩水被排出宮外之時,仍然帶著熱氣和香氣,以至於那排洩剩洗澡水的宮渠得名「溫香渠」。


遊牧民族一向以天地為家,對於露天裸浴的粗獷作風,既很熟悉,也很適應,因此,中國建築史上才會出現「四時浴室」這樣的插曲。今天,當各種露天溫泉洗浴中心重新流行起來之時,回首歷史上的燋龍溫池,不僅讓人感慨於時光的輪迴。


華清池

唐代的「華清池」因唐玄宗、楊貴妃的情感傳奇而膾炙人口。「華清池」,意思是指華清宮內的溫泉浴池。《明皇雜錄》、唐人鄭嵎《津陽門詩》等作品中均有關於華清宮內浴池具體形制的描述。尤為重要的是,直到北宋的時候,華清宮昔日重要建築的殘基依然約略留存,相關記錄保留在宋人錢易《南部新書》中,這實在是珍貴異常的資料。如果沒有這部筆記的記載,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想像李、楊二人專用浴池的基本樣式 :白色的方池,四面分布著層層臺階。

華清宮


在華清宮的宮垣之內,共有八九處溫泉眼。唐玄宗與楊貴妃各自佔用一處泉眼,在其上築就為這二人獨享的專用浴殿。唐玄宗的專用浴殿稱為「御湯」,其內的浴池長寬均達數丈之廣。楊貴妃的浴殿稱為「妃子湯」或「蓮花湯」,位於御湯的西北側,在面積上比御湯稍小。這兩所至尊級別的浴殿在裝飾風格上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潔白」:


浴池的內外全部以瑩澈如玉的白石鋪砌,池的四周為一圈白石鋪成的平臺,每一邊都設有白石的臺階,一級級地逐漸降入池水,這樣,唐玄宗或楊貴妃入浴的時候,就可以帶著隨侍宮人順著臺階從容走到池內。

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蓮花湯」


浴池的內裡更是玉一般的白石壁,玉一般的白石底,但是鎸滿魚龍花鳥的浮雕紋飾,千變萬化,難以名狀,一旦池水漾動,滿池的魚紋花影也隨著水波輕輕動蕩起來,像是有了生命,正在水底潛遊。


另外,池面上還橫架有浮雕精美的白石樑,大約為放置物品而設。


御湯的池中部,立有兩根白石柱,每根柱的頂部託起一隻雕成蓮花形的白石盆,熱泉不斷從盆中心湧出,再由蓮瓣式的盆緣瀉下,為浴池提供著地溫熱水。


蓮花湯的出水方法與御湯不同,乃是設在浴池的一側,由四隻蓮花形石盆形成出水口,其中兩隻用白石做成,兩隻用紅石做成。這一紅一白相間的四隻蓮盆嵌入在白石的池底上,也就是說,石盆的邊緣與池的底面齊平。因此,在妃子湯,熱泉水是從池底不斷湧出,在水深處形成汩汩的暗流。


楊玉環與李隆基兩人的浴池居然走高潔路線,裡外一色鑲砌白石,雪一樣的不染纖塵,這可讓人有些意外。形成對照的是,華清宮內供臣下使用的浴池反而裝飾絢麗,極盡鏤金錯彩之能事。


除御湯以及妃子湯佔用的兩處泉眼之外,其餘幾處泉眼均流入石鑿的水管,這些石水管埋在地下,形成沿山勢而向下蜿蜒的暗渠,溫泉水就通過這一暗渠的系統由高向低迤邐奔流。順著這一輸水系統,分布著多達幾十間的大小浴池。這些浴池或恩賜給如安祿山這樣的寵臣單獨享用,或屬於供宮女以及各等隨行人員集體洗浴的大型公共浴池,稱「長湯池」或「長湯屋」。坐落在後宮之內、專供宮女們使用的長湯屋就有十六間,其餘的則分布在外廷的範圍。如此眾多的浴池分別對應著不同的使用對象,沿山勢次第分布,其位置規劃一定頗為複雜。

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尚食湯」


長湯屋內,浴池的表裡全部以帶有天然花紋的瑪瑙石砌面,池水中還立有裝飾假山。一種稱為「瑟瑟山」,是把仿照藍寶石而燒成的半透明天藍色玻璃塊按照山巒的形狀堆粘在一起,做成體積可觀的假山,放置在池水裡,讓玻璃的藍色與蕩動的明波互相折映。還有一種假山,則是用貴重的進口天然香料如沉香塊、檀香塊或者丁香粒堆粘而成,稱為「沉香山」、 「檀香山」或「丁香山」。這些以香料堆成的山子浸在蕩漾的清水中,向蒸騰的、溼熱的空氣中吐放著名貴的、天然的幽香。


將玻璃假山與香料假山放在池水之內,是帶有設計理念的,意在塑造傳說中的海上蓬萊、方丈等仙山的意境。假山周圍,水波輕漾的池面上,還佇立著一隻又一隻的小船,這些小船或通體髹漆,帶有銀紋的裝飾,或者以白香木製成,船上槳櫓等小配件也都一應俱全,並且用珠玉加以裝飾,本身就是精巧的工藝品。船底嵌有支杆,支杆插入池底,於是看去仿佛這些小船就漂浮在池面上一般。在裝飾的作用之外,這些小船還有一個實際的用處,就是於其上放置洗浴用品。熱霧蒸騰之間,藍瑩瑩的山影時而反射出潾潾明光,瀰漫著異域香氣的山影則若隱若現,還有條條船影分布遠近,確實讓人有身臨仙境的恍惚。即使好萊塢大片的布景師們,也想像不出天下曾有這樣的奢侈啊!


長湯池中,同樣立有石柱,柱頭上承舉蓮花形石盆,溫泉熱水正是從蓮花中央噴湧而出,將池子灌滿。如此的出水方式真是華麗而又精巧,推想來看,應該是由於泉眼位於山勢較高之處,藉助水壓的作用,各個湯池裡才能形成溫泉由石蓮花中不斷噴湧的奇觀。最妙的是,這些石蓮花的高度也是刻意計算好的,當池水灌滿的時候,水面就會恰好與蓮花的表面齊平,在這樣的情況下,蓮花的噴水在池水的表面所形成的是細巧、急密的微渦與漣漪,環轉湧蕩。


遺憾的是,文獻中沒有留下華清宮湯池在建築外觀、室內裝修、掛飾陳設方面的資料。然而,僅憑《南部新書》等作品中的有限信息,已足以讓人傾情於大唐盛世最後一刻的堂皇氣象。


漾碧池

石虎的四時浴室並非孤例,據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所述,在元大都(今北京)的皇家園林內,也建有一處豪華的露天浴池,名為「漾碧池」。這所浴池的裝飾風格令人聯想到泰姬•瑪哈爾陵一類建築的風貌,應該是建立元朝的蒙古皇族引入異域風俗的結晶。


漾碧池的底面、四壁、岸沿全部用帶有紋路的瑪瑙石砌鋪,同時,各色寶石拼嵌成奇花異葩,組為絢麗的彩色圖案,間錯地分布在瑪瑙石面當中,很明顯的,呈現出中亞、印度等地建築風格的色彩。更奢侈的是,彼時的巧匠還製作出玉雕的獅、白晶石雕的鹿、紅色石雕的馬等雕塑品,固定在池底,矗立在水中,既是華美無比的裝飾物,同時也是具有藝術造型的坐具,后妃們洗浴時,可以坐在這些石獸的背上休息。


圍繞著池沿,豎立有若干根高柱,把一頂「紫雲九龍」紋樣的巨大華蓋張撐在半空,為浴池中的人遮住驕陽。另外,在池的周圍則設有三重錦帷,將浴所嚴密遮護起來。


漾碧池有上下水口與皇家園林的整體水系相通,清澈河水源源流入其中。同時,在池畔還有一個叫做「香泉潭」的小水池,其底部有加熱設備,當皇帝與妃嬪們洗浴之時,香泉潭裡便不斷燒煮熱水,同時,還有專人負責向潭內投灑玫瑰香水、蘇合香油等名貴香料。散發濃香的熱水被有節奏地從香泉潭注入到漾碧池內,不僅提高了池水的溫度,使之更適合人體的舒適感,同時還讓池內馥鬱瀰漫,沾體生馨。


漾碧池一側的石橋上,臨時用彩錦結出三座亭子,分別名為進鸞亭、凝霞亭、承宵亭。其實,這三座錦亭乃是蒙古人傳統的氈包的華美翻版,當元朝皇帝與后妃們於池中洗浴已畢,便到錦亭內舉行宴慶活動,在亭前,還會組織鬥草、擊球等娛樂項目,妃嬪宮女爭相參加。據說,每年三月三日,皇帝都會與后妃宮女在這裡洗浴、宴樂,以這種方式完成古老的祓禊儀式。

這幅繪於 1533 年的細密畫展示了

帖木兒大帝洗浴中的細節


從四時浴室到漾碧池,這些曾經瑰麗閃爍的皇家浴池都已消失在時光中。僅僅根據文獻中保留的有限線索,我們也不難感受到,它們全部充滿異域色彩,可以斷定,是直接搬用西亞、中亞各時代的高級浴所的樣式與風格。亦即是說,類似古羅馬浴室的洗浴場所,不僅一直擴散到歐亞大陸的西部,而且也向東傳播,一直波及到這塊大陸的最東端,在中國大地上開出了雖然不多但卻頗為輝煌的花朵。


浴德堂

異域風格的浴室曾經傳入中國,這一有趣的歷史現象,並非僅能通過文獻來獲知。實際上,在紫禁城中,至今仍保留著一座完整的古代浴殿。


這座浴殿坐落在武英殿院內西北角,名為「浴德堂」。「浴德堂」由兩座建築組成,前面的建築為一座黃琉璃瓦頂、面闊三間的殿堂,是更衣、休息之處。殿的後牆上開有券門,通向一條券道式的走廊,由此與坐落在殿後的浴室相通。浴室的面積約為 16 平方米,採用高高的圓穹頂,在穹頂正中開有採光透氣的小圓天窗,天窗之上再矗立一個擋雨雪的小圓屋頂。值得注意的是,浴室的四壁牆體厚達一米以上,如此設計的目的顯然是保溫。浴室的四壁及穹頂,以及整條券道式走廊,全部砌貼白色瓷磚。

浴德堂

在浴室的北牆外設有獨立的灶屋,至今,石灶及灶中的銅鍋依然留存在原處。在浴室的牆外西北處,有一口專門配置的水井,上建井亭。在這口井的井臺之上,安置了架在半空的石水槽,一路穿牆伸入灶屋之內。當年,僕役將井中水倒入石水槽,清水便可以順水槽奔流,直接匯入灶屋內的大水鍋。在灶屋與浴室之間的隔牆上,靠近灶臺的位置設有一處圓形石槽,槽底嵌有銅管制的孔道,穿越隔牆,通向浴室。銅鍋內的水燒熱之後,便可以被舀到石槽內,經銅管孔道輸往浴室。可惜的是,浴室內的浴池或浴盆之類物品沒有能夠保留下來,因此無法進一步了解當年人們在浴德堂洗浴的細節。


關於浴德堂的具體用途,目前存在著不一的說法。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這座建築無論從整體結構還是細部設計都與伊斯蘭世界如伊朗的傳統浴室完全一致,因此,大約在元代或明代,浴德堂是作為浴室建造出來,這一點並無疑義。同時,它也是一個最珍貴的實例,證明元明時代的中國曾經直接引入伊斯蘭國家的浴室的形式。

混堂


至晚從宋代開始,商業性的公用澡堂已非常發達,稱為「香水行」。至明代,則稱為「混堂」。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中對於當時江南地區的「混堂」進行了很精確的描述,由之可知,在中國,不僅僅是宮廷曾經照搬伊斯蘭文化中的浴室形式,民間社會更是廣泛模仿,以致這一外來建築樣式變成為各地商業性公共浴池的通用模版。


如《七修類稿》所述,明代的商業性浴堂是用大塊石磚砌成很大的浴池,其上方的屋頂則築成圓穹頂的形式,穹頂的表面還會貼滿磚——應該是有防水性能的琉璃磚、瓷磚。在浴池所在的穹頂空間之側,單設一個灶火間,讓加熱區域與洗浴區域徹底地分開。灶火間與浴池間僅一牆之隔,置有大水鍋與火灶,同時,隔牆上開有管道,這就使得水鍋與浴池隔牆相通。灶火間外則鑿有作為水源的水井,同樣地,水井上安有轆轤,井旁則架設引水管,引水管穿牆一直延伸到水鍋之上。井水由轆轤汲起,經引水管流入室內的大鍋中,專人負責不斷將大鍋裡的水燒熱,再通過隔牆中的管道匯入浴池之內,於是浴池裡終日熱氣騰騰。


可以看出,這種民間經營的公共浴室在結構上、手段上都與浴德堂一致,因而也與伊斯蘭文化中的浴室一致。因此,一種合理的推測就是,明清時代的商業浴室實際上是引進了異國浴室的樣式。


文人園林內的獨立浴室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富貴階層也會在自家住宅內修建功能完美的小型私人浴室,這是今人往往不了解的情況。明代文人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中就指出,一座士大夫園林的理想方案,要有正堂(客廳)、山齋(即書齋,同時也是園林主人的私人小客廳)、臥室、丈室(過冬時專用的小型暖房)、敞室(度夏所需的涼廳)、佛堂、琴室、樓閣、臺、亭、榭、橋,同時,也還應該設有獨立的浴室。


《長物志》關於浴室的設計方案可謂考慮周全。首先,浴室一定要密封性好,避免風寒侵入。其內部則用一道牆隔成前後兩個房間,前間是正式的洗浴空間,在室內砌一個矮灶,灶上架一口巨大的鐵鍋,這個鐵鍋其實就是澡盆。矮灶的火口則設在隔牆上,開向後間,因此,後間就是單純的燒火間。這樣,負責燒水的人是在牆的另一邊照管灶火,便不會看到洗浴間內的洗澡過程,避免了洗澡人暴露在他人眼光之下的尷尬。柴、草等必不可缺的生火材料也一併堆放於此,使得燒灶的過程變得很方便,同時還保持了洗浴間的清爽乾淨。鐵鍋澡盆內倒滿水,然後從一牆之隔的火口向灶內添柴,把盆內之水燒到合適的溫度,就可以落身到澡盆裡,舒服享受泡澡的樂趣了。


在洗澡間的外面,就近鑿一口井,井口上安設轆轤,同時在井口附近架上引水管,讓引水管穿牆而入浴室之中,這樣,井水經由轆轤提取到高處,傾入引水管,便會順水管直接流入浴室牆內,用水桶接盛之後再倒於鐵鍋裡。前間的牆角還砌有排水溝,浴後的剩水便是由此排出室外。洗浴的一個特點就是用水量大,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長物志》的這一方案可說是很好地解決了引水與排水的問題。

日本人編《清俗紀聞》中的清代浴堂


到了清代,乾隆時人曹庭棟所著《養生經》中也提到:「有磚築浴室,鐵鍋盛水,浴即坐鍋中,火燃其下,溫涼惟所欲,非不快適。」這就說明,《長物志》所提到的私人浴室形式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並且一直延續到清代。


有意思的是,這種私人浴室的形式還流傳到日本,並且在那裡發展出了一種更為簡化的版本 :獨立於主屋的一處小屋,屋內砌有矮灶,灶上架一口巨大的鐵鍋作為澡盆。矮灶的火口則開在房屋的牆壁上,這樣,負責燒水的人便可在屋外照管灶火,劈好的柴火則整齊碼放在火口旁的屋簷下。


另外,據清初人李漁《閒情偶記》中議論 :「至於富室大家,擴盆為屋,注水於池者,冷則加薪,熱則去火,自有以逸勞之法,想無俟貧人置喙也。」可知,在清代的江南富庶地區,富家大戶宅內的私人浴室也往往如商業性公共浴池「混堂」一樣,在室內砌築浴池,並在隔壁灶間架鍋燒水,以便隨時調節水溫。


誠然,上述形式的私人浴室是僅僅屬於富有財力的大戶人家的奢侈,普通人絕對置辦不起。不過,傳統生活中長久地存在著獨立的、設計科學合理的浴室,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閒情偶記》提及清代富室大家建有混堂式的浴室,這就意味著,此種私人浴室實際上也採用了伊斯蘭國家流行的浴室樣式的基本結構。《長物志》、《養生經》所介紹的以鐵鍋架於灶上的浴室形式,以及日本所發展出的更為樸質的變體,都顯然是浴德堂這類大型浴室的靈巧的簡化版,雖然空間縮小,設施也被刪減,但所採用的格局、所具備的基本元素,仍然與浴德堂相一致。因此,不知是否可以認為,中亞、西亞的浴室形式,不僅傳入了中國,而且激起了充滿靈感的回應。


(文章來源:《裝飾》)

相關焦點

  • 千古風流華清池
    華清池,又名華清宮,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華清池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距西安市30公裡,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從周至唐朝,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宮別苑。這裡更因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以及「西安事變」發生地而名揚海內外,成為中國唐宮文化旅遊標誌性景區。
  • 唐玄宗40年裡36次到華清池泡澡,楊貴妃日夜跟隨,華清池代表盛唐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這是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到有關華清池的一段記錄,由此可見,華清池是真實存在的,也正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洗澡的地方。在安祿山洗劫華清池之前,這地方可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距離西安三四十公裡地的臨潼,華清池就坐落在驪山之畔。為什麼楊貴妃要選擇在這裡洗澡呢?因為這地方有天然的溫泉水,這些溫泉水不光清澈見底,而且富含各種有利於皮膚的物質,所以楊貴妃才會選擇在這裡洗澡。
  • 在歷史上的驪山華清池
    去之前到驪山華清池,在雪街上等旅遊巴士。一晚大雪過後,景區已白雪無邊無際,這是車道,是人行道。遠處的驪山已被風雪遮蔽,但依稀仍能看到上山纜車。此時,驪山華清池景區入口已經人滿為患。在寒風中等待景區開放。風水臺後面遠處的驪山。唐風盛隆的亭臺樓閣,即使是路燈也有唐風的魅力。驪山和華清池遠近對應。
  • 述說歷史崢嶸的驪山華清池
    凌晨趕路出發去驪山華清池,大雪紛飛的街道上等旅遊大巴。下了一夜大雪,景區外已白雪茫茫,分不清哪是車道哪是人行道了。遠處的驪山已被風雪遮擋得模糊不清,但還能依稀看到上山纜車。此時驪山華清池的景區入口已經人頭湧湧。在寒風中著急等待景區開門。
  • 華清宮(華清池)景區位於西安城東30公裡
    華清池是西安比較有名的一個景點,是來西安必去的地方之一。位於唐華清宮遺址之上,背靠驪山,是古代的皇家公園,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都是在這裡發生,使之成為聞名中外的一個園林。後面的驪山也是極其有名的地方,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蔣介石兵諫亭、驪山晚照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景點。在華清池遊玩就可以順路到驪山遊玩!
  • 華清池坐落在美麗的驪山腳下,這裡的溫泉很有名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去華清池了。以前,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又匆匆而歸,沒有好好地遊玩過。這次,我約了幾個好友,準備花上一天時間,痛痛快快地遊覽一番。華清池,坐落在美麗的驪山腳下。這驪山本來是秦嶺的一個餘脈,由於山勢起伏的姿態恰似一匹狂奔的駿馬,故稱之為「驪山」。
  • 華清池,天下第一御泉,因楊貴妃而名揚四海
    位於西安市臨通區驪山腳下的華清池,也稱華清宮,正是因為楊貴妃而名揚四海。華清宮有著華清池,貴妃泉宮,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譽的華清池,北與滔滔渭水相鄰,南與巍巍驪山相依,內有自然形成的天然溫泉。貴妃沐浴雕像華清池九龍湖也叫九龍池,佔地面積530平方米,池中碧水澄澈。
  • 遊華清池,夢回大唐,作長恨歌
    其他的大多為後世修建,就連西安的曲江池,也是九十年代才復原了一部分,作為唐玄宗最喜愛的華清池,也是如此。而日本,不提日本的東大寺,清水寺,天守閣,唐招提寺,甚至就連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據說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盛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而修建的,而在日語中,到京都有專門的詞彙:上洛。日本人曾經自豪地宣稱,大唐在日本!
  • 西安華清池尋找「長恨歌」故事的地方
    華清池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自古就是溫泉沐浴勝地,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裡建離宮,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唐玄宗時改稱華清池,是唐代皇家和王公大臣的洗浴地。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整體建築為仿唐建築群。
  • 華清池---浪漫與驚世之地
    如果說一個地方既承載了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又見證了突然流血的驚世兵諫,那麼這個集柔美與兵戈於一體之地,就只能是華清池了。華清池距離西安市大約30公裡,南靠驪山,北臨渭水。千年不竭的溫泉水,使其一直以「天下第一溫泉」之名而享譽天下。
  • 曾老師散文:流連華清池
    如果說兵馬俑表現的是一種陽剛之美,讓人感受的是秦人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催人奮進的大氣,那麼,華清池則體現的是陰柔之美,讓人感受的是唐人纏綿悱惻、盪氣迴腸的情愛的美麗,叫人沉醉,引人遐思。就是在這華清池,唐明皇和楊貴妃演繹了一段經典的真摯浪漫的愛情,感天動地。後來,著名詩人白居易根據他們的愛情故事創作了《長恨歌》,這段愛情,就顯得更加絢爛、瑰麗、悽迷,動人心魄。
  • 兵馬俑、華清池(含驪山風景區)一日遊
    華清池中國古代離宮,以溫泉湯池著稱。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絕世悽美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此。北周時期將驪山溫泉建成了一座規制恢宏,匠心獨具的皇家行宮。經過北魏、北周、隋朝的修築與園林美化,驪山行宮規模空前。堂皇殿宇、迤邐相望,畫閣亭樓,金碧輝煌,配以自然山色,溫泉煙霧,松柏翠綠,山花爛漫,如錦似繡的園林風光,成為人間仙境。
  • 老赤峰記憶——華清池燙澡
    老赤峰記憶——華清池燙澡萬壑松風哎,列位看官,您千萬別誤會,我說的不是西安臨潼驪山腳下的華清池,而是咱內蒙赤峰原老爺廟院裡的公共浴池,不知請哪位文人給起名叫華清池,給人以「不盡溫柔湯泉水,千古風流華清宮」的虛幻嚮往。
  • 陝西自由行-八大奇蹟兵馬俑+貴妃沐浴華清池
    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繡嶺宮。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遊幸。歲盡始還長安。安史亂後,政局突變,華清宮的遊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
  • 唐華清宮(華清池)
    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華清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繡嶺宮。
  • 華清池——亭殿樓閣儘是畫,山水風流皆有情!
    華清溫泉,南臨廬山,北臨渾水,西距古都西安30公裡。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美麗的風景使其更加吸引皇帝。今天,華清池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洗浴場所。「並不是所有溫和的湯泉,華清宮歷盡千古。」又稱「華清池」。安石的歷史之後,剩下的建築物很少。宋元明清逐漸衰落到民國。解放後,根據唐代的擴張,開始有了現在的規模。 1959年,在郭沫若先生訪問華清溫泉之後,他充滿感慨地寫下了題為「華清池青藍,今日規模更加繁榮」的詩。它恰當地總結了華清池的出現和發展。華清池於1982年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年2月,西安事變遺址五大廳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楊貴妃香浴華清池,老子遠望朝元閣
    華清宮中著名的華清池就是唐玄宗的愛妃楊貴妃泡澡的地方。對於唐明皇來說,楊玉環就是春天裡正在開放的嬌豔鮮花,如李白《清平樂三首》所說:「一枝紅豔露凝香」。華清池記載了一段輕歌曼舞,雲裡夢裡,飄飄欲仙的皇家歷史。唐未安史之亂才讓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這裡「紅樓夢」嘎然而止。華清池的故事還沒有停止,1936年西安事變的著名槍聲就在華清池打響,這時的被窩還是熱乎乎。
  • 華清池記憶:楊貴妃的歷史源遠流長,蔣介石的故事也在這兒流傳
    華清池「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一句形容險的唐詩,西安雖不大,但一日看盡卻有些困難了,那在西安春季踏青去哪裡好呢,今天說一個春遊好去處,華清池。誰?華清宮遺址驪山腳下有一片以溫泉聞名於世的土地,這裡就是華清池的遺址,也被稱之為華清宮。
  • 楊貴妃洗澡的「華清池」是否為謠言?——真實歷史照片曝光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一首《長恨歌》讓許多人記住了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 那麼,華清池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嗎?還是後人根據《長恨歌》杜撰的?
  • 紀念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聖地「華清池」你去了嗎
    紀念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聖地「華清池」你去了嗎?華清池坐落在西安臨潼縣,佔地有千餘畝,在中國我想沒有人不知道華清池這個地方,華清池是唐明皇為自己修建的避暑的地方,所以每次到了炎熱的夏天,他都會來這裡躲避炎熱,在唐明皇與楊貴妃相遇的那一刻,歷史從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這個時候開始,唐明皇變的不理朝政,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之中,許多領袖人物也在此巡遊,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