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2020-12-10 人民網

  繁花五月,孟子的真知灼見、白居易的瀟灑詩韻、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讓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赤塔、梁贊等地的俄羅斯漢學家、翻譯家們齊聚一堂,共品中國文學之美。

  5月29日晚,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伊萬·謝緬年科憑藉翻譯作品《孟子》獲得古典文學翻譯獎,瑪麗婭·謝緬紐克因翻譯《長恨歌》摘得現當代文學翻譯獎。詩歌翻譯獎獲得者為娜塔莉婭·奧勒洛娃,其獲獎作品為《白居易百絕句》。出版社獎花落俄羅斯文本出版社。

  「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由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於2015年設立,旨在鼓勵那些在翻譯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詩歌作品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俄譯作品和譯者。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範先榮在頒獎致辭中表示,中國有燦爛的文學寶庫,希望「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能為俄羅斯漢學家和語言學家創造平臺,通過他們的作品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

  近年來,中俄關係高水平發展,兩國人文交流不斷增多,俄羅斯對中國名著的翻譯出版熱情也不斷高漲。2013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籤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商定6年內雙方互譯並出版不少於100種圖書。中俄兩國文學交流活動日益緊密,中國文學作品也在俄羅斯紛紛「落地開花」,從事翻譯中國文學的漢學家後繼有人。此次最終入選的13部參評作品,譯者中既有古稀之年的資深翻譯家,也有風華正茂的年輕學者。

  俄文版《孟子》的譯者伊萬·謝緬年科從事文學翻譯工作長達半個世紀。他尤其關注孔孟之道,蘇聯時期第一部研究孔子的著作《孔子的箴言》就是由他完成的。他告訴記者,希望通過譯作還原《孟子》的哲學思想和文學價值。

  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庫利科娃女士對設立古典文學翻譯獎感到欣慰,她認為「孔子等古典思想家、哲學家的作品不僅在東方有影響力,西方也十分關注,很有價值」。

  榮獲現當代文學翻譯獎的瑪麗婭·謝緬紐克是位年輕譯者、漢學家,曾在上海學習,非常喜歡中國,對王安憶等不少當代中國作家尤其喜愛。此次她翻譯的就是王安憶的代表作、茅盾文學獎作品《長恨歌》。她的老師是已逝著名文學翻譯家華克生,也是首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瑪麗婭·謝緬紐克在獲獎感言中深情回憶老師在身體不好時,如何逐字逐句幫她修改把關。「我很驕傲可以繼續老師的事業,」她表示,自己也在高校教書,希望通過自己和更多人的努力,「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不僅不會中斷,更會代代相傳」。

  「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一個國家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譯者的作用就是突破語言的障礙,為大眾打開一扇欣賞美景的窗。」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文化參贊、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龔佳佳告訴記者,現在各方都在積極努力培養、吸引更多俄羅斯的漢學家尤其是年輕漢學家,參與到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來,幫助俄羅斯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輝煌歷史和當代新貌。

  (本報莫斯科5月30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31日 03 版)

(責編:曹昆、袁勃)

推薦閱讀

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松、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詳細】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在莫斯科頒獎
    」文學翻譯獎在莫斯科頒獎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吳 焰 屈 佩  繁花五月,孟子的真知灼見、白居易的瀟灑詩韻、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讓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赤塔、梁贊等地的俄羅斯漢學家、翻譯家們齊聚一堂,共品中國文學之美。
  • 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翻譯與傳播
    1926年法國文學期刊《歐羅巴》發表敬隱漁翻譯的《阿Q正傳》,開啟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和傳播之路。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始的30年間,法國、德國、英國、捷克、義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葡萄牙等國家160餘位翻譯家翻譯出版了魯迅、趙樹理、丁玲、巴金、茅盾、艾青、老舍、郭沫若等人的作品200多種。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短板。中國文學的翻譯難在哪?中國文學能否找到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15年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在北京舉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名翻譯家、出版人與中國作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之道,以期為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國際傳播搭建一個跨國合作的新平臺。 為作家和翻譯家搭建溝通渠道     「作家走出去需要一個契機。」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 中英翻譯文學論壇舉行 英國關注中國文學市場
    人民網北京2月23日電 (記者文松輝)中英翻譯文學論壇2月22日在宋慶齡故居舉行,作為2012年倫敦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的開幕序曲,本次論壇由新聞出版總署與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合作開展。來自中英兩國翻譯文學界領軍人物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中英文學翻譯的合作現狀和前景。
  • 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在日本
    通過這些「全集」和「選集」,幾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都被翻譯介紹到日本來。它們培養了一大批關注和喜愛中國文學的日本讀者。我們這一代從事中國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人幾乎都受到過這些作品的影響。可以說,這四十多年是中國文學在日本的黃金時代。
  • 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信達雅」嗎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10月20日,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文學活動之一「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於十月文學院舉行,來自捷克的兩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與中國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就此展開討論。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
  • 中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清華舉行
    中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清華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16日電 (通訊員 劉貴珍)10月15日,由清華大學外文系和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主樓接待廳舉行。副校長謝維和出席論壇。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導讀]由於長期封閉,德國文學直到19世紀末隨洋務運動的興起才通過王韜、辜鴻銘等人的零星翻譯進入中國。真正的翻譯到了「五四」時期才開始形成氣候,郭沫若、周學普等代表了解放前的主要譯者。至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由於歌德、席勒這對「雙子星」的奇峰突起,德國文學達到頂峰,完全躋入歐洲文學大國之列,其興旺一直延續至今。由於長期封閉,德國文學直到19世紀末隨洋務運動的興起才通過王韜、辜鴻銘等人的零星翻譯進入中國。真正的翻譯到了「五四」時期才開始形成氣候,郭沫若、周學普、楊丙辰、商章孫、馮至等代表了解放前的主要譯者。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根據網上數據,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國作協有團體會員約50個,個體會員1萬餘人,其中不乏新型網絡寫手加入這個傳統作家協會;而以不同形式在網絡上發表作品的中國人高達2000萬,註冊網絡寫手200萬,通過網絡寫作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10餘萬,職業或半職業寫作人超過3萬。
  • 媒體: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原題: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從白話文到翻譯腔:阿城談五四之後的文學傳統
    按:提倡白話文、吸收外國文學的影響……「五四時期」提出的「文學革命」,深刻影響了後來一百年的中國文學。當時的「文學革命」究竟是怎樣的面貌?後人對其有怎樣的理解或者誤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當下文學中的種種問題?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根據網上數據,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國作協有團體會員約50個,個體會員1萬餘人,其中不乏新型網絡寫手加入這個傳統作家協會;而以不同形式在網絡上發表作品的中國人高達2000萬,註冊網絡寫手200萬,通過網絡寫作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10餘萬,職業或半職業寫作人超過3萬。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歷史和事實證明,翻譯是中國文學走進世界不同國家的主要媒介和載體,是推動中華文化潤濡世界的堅實路基,是加速中外文化交流的助推器,是保證中國文學文化國際傳播質地的「壓艙石」。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張隆溪: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傳播面臨問題與挑戰
    張隆溪: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傳播面臨問題與挑戰 2014年12月15日 08:5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隆溪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2020年08月19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晴 葛桂錄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舉辦高規格文學翻譯大賽 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啟動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如此高規格的翻譯比賽,旨在激勵國內外優秀的中外翻譯人才關注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以高質量的譯作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國。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籍作家。
  •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翻譯的藝術性,你是怎麼理解和認識的?
    翻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不僅可以了解語言的藝術性,還可以利用美學的觀點,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增添新的魅力,促進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使國外友人也可以了解中國特色文化,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