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東岸辛氏家族遷徙簡史

2020-08-01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辛錫林

微信版第517期

同治初,我辛氏湖北第七世祖淳公(1817—?),響應朝廷號召,於同治二年(1863)與長子辛國藩公(1839—1911)攜妻李氏奉老母傅老夫人,與同宗辛天剛、辛天文、辛天朗等,歷千辛萬苦遠涉數千裡,至寧國縣三十二都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定居,墾荒置業。約同治十年(1873),淳公次子辛國藻(1846—1888)亦來到寧國縣東岸楊灣和赤坑塢與其兄長匯合,和當地鄉民一起,共同努力,恢復生產,修橋補路,惠及鄉鄰。

寧國東岸辛氏家族遷徙簡史

自那時起,辛氏族譜皆崇推淳公為江南寧國辛氏之一世祖。國藩、國藻二公為二世祖,二人均飽讀詩書、文武全才,曾為地方團練而名噪一時。以下為長房辛國藩公系:

三世:辛天剛(1856—1893,湖北出生),辛天文(1859—1901,湖北出生),辛天朗(1861—?,湖北出生),辛天華(1862—1906,湖北出生),辛天統(1871—1931,江南出生)。

四世:辛朝江(1875—1932),辛朝安(1881—1910),辛朝保(1891—1914),辛朝順(1888—1928),辛朝金(1885—1925),辛朝成(1891—1902),辛朝道(1894— ?),辛朝禎(1895-—?),辛朝祥(1898—?)。

五世:辛有善等約18人。

六世:辛道海等。

真正在江南寧國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出生的也就是朝、有、道三代。以上為1932年編《辛氏族譜》載錄.

辛國藻公(1846—1888)譜系:

三世:辛天明(1867—1924,湖北出生),辛天祐(1870—1926年,湖北出生),辛天選(1880—1921)。

四世:辛朝榮(1894— ?)、辛朝宗(1909—?)、辛朝陽、辛朝德、辛朝華公(1888—1931)、辛朝富(1903—?)、辛朝貴(1906—?)、辛朝珍公(1911—?)。

五世:辛有漢等約10 人。除兩位外,且均為在寧國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出生。至辛氏族譜編纂時,尚未有第六世出生,故僅錄至此。

寧國東岸辛氏家族遷徙簡史

六世祖辛道海(1930年5月3日—2014年12月7日),夫人雷桂馥 (1931年4月8日—2014年3月12 日,享年84歲,寧國雲門人,賢淑善良,為筆者的母親),為五世祖辛有善之子,國家幹部,解放後從互助組、低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東岸區、直到縣財政局光榮退休。省級優秀共產黨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著有《辛道海詩詞集》上、下卷,曾擔任寧國縣(區)地方志財政卷主筆。80年代曾代表江南辛氏族人北上湖北依譜尋祖,接上了130多年來音訊杳無的一家人的血脈宗親,功不可沒。生有三男二女,本人按序應排為第七世傳人,兄弟姐妹名下又生有六個子女,當為第八世傳人。現第九世傳人已經出生三人,正上小學和學前幼兒班了。

據統計,目前江南一支在寧國聚居的辛姓人口,已由當初的弟兄二人,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百人。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改變,辛氏人口也將會越來越多。因此部《辛氏族譜》成書時為1932年,故其他六世祖族人名單,自然也就不在譜中。此文也不再將其他六世祖之名下的子子孫孫羅列在冊了,而有待我輩來繼續增補重修《辛氏宗譜》。

寧國東岸辛氏家族遷徙簡史

自於寧國東岸楊灣安家以來,開荒墾田,植桑建業,築路修壩,理梓躬耕。他們和當地百姓一直和睦相處,同甘共苦,協力齊心,重建家園。諸多大型建築均有碑刻鐫記。蒼天實地,青史留名。自此勞作耕讀,繁衍子孫。

對中華民族的美德,辛氏族人一以貫之,秉承至今。解放前安分守己,耕讀為本,與人為善,敬持鄉規。還經常幫助在我們那裡活動的新四軍,提供錢糧衣物,藥品和情報,甚至還支援他們槍枝彈藥,收養傷員。我的奶奶和父親就給他們送過糧食和衣物、鞋子、草藥、膏藥、紙筆、蠟燭、鹹鹽、蜂糖、刀具、蓑衣、鬥笠等。解放後愛黨愛國,為鄰謀利,舍家取義,為國分憂,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地名改為東岸公社陽光大隊,百廢待興。先立初級社,後設高級社,先期分田地,而後合作化,人民公社,後來又改為東岸鄉,始終緊跟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男女並老幼,共建新農村,享受新生活,追求新發展。更是勤奮好學、努力上進,族人中有國家幹部、人民教師、革命軍人、青年才俊、詩人作家、護士醫生、勞動模範、優秀黨員等,開山治水、科學種田、辦企業、開公司,為地方新農村建設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寧國東岸辛氏家族遷徙簡史

1999年國家建設青龍灣水庫,為了國家和寧國的建設需要,為人民造福,辛氏家族又一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舍家移民,散落分布在寧國市各鄉鎮和宣城軍天湖地區。雖然再沒有群居在一起的可能了,但血脈相通,親情相連。每年清明節,村人回東岸青龍灣水庫祭祖,駕船踏浪,驅車越嶺。折一束五色杜鵑,灑一路清澈淚痕。久別重逢,喜敘各自家的幸福生活;悲喜無聲,默憶幾百年的家族親情。


此文寫作時得到了湖北宜城市流水鎮鶯河村書記辛家德和辛有恆校長及老家族親的熱情款待和大力支持,協查譜牒,複印拍照,盡力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在此真誠地表示感謝。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湖北應山、當陽徐氏遷徙寧國紀略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684期一、湖北應山徐氏遷寧記清同治五年(1866)前後,湖北應山縣人徐文秀 (應山徐氏第十一世)戀戀不捨地告別了老家徐家河徐家大院,一擔籮筐遷徙到宣城水東鎮「文革」期間,曾有徐氏族人外調出差到過應山徐家河尋找祖籍地,但因1958年修建徐家河水庫居民都遷走而作罷,從此徐家河水庫成了寧國應山徐氏的永遠鄉戀。2008年,寧國應山徐氏在湖北《楚天都市報》記者幫助下,與應山徐氏族親建立了聯繫,並促成了寧國應山徐氏族親於同年啟動修譜工作。
  • 寧國仙氏家族(下)
    五、仙 氏 名 人仙氏家族奉行篤行教化,受儒家「學而優則仕」等思想的影響,視讀書入仕為正途,奉修身齊家為準則,讀書則勤勉好學,為官則踏實行事。常設私塾,延師課子,入黌宮者比比皆是,歷代子孫中入選民國縣誌「名宦」5人、「鄉賢」2人、「文苑」2人、「懿行」3人、「隱逸」1人、「流寓」2人、「耆壽」2人;進士4人,舉人5人,貢士等數十人,為寧國名門望族。今擷取數位主要人物簡介之。仙柏齡,寧國仙氏一世祖,原姓先,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太學生,曾任職宣州僉判。北宋末年,曾預知將要發生「靖康之難」。
  • 辛氏剪紙:靈心妙手 紙上繁華
    2010年11月,太原市迎澤區的辛氏剪紙被評太原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辛愛英是辛氏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在中國的傳統思維中,家族技藝傳內不傳外辛愛英從來不這樣想,她認為,辛氏剪紙,不僅僅是她們辛家的家族技藝,更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進入新世紀後,她便將工作重心轉向剪紙藝術的教育。到現在,她已經走進了一百多所學校,教過的學生近萬人;參加各種活動,在現場向觀眾互動傳承傳授剪紙技藝十餘萬人次;受邀在太原市少年宮、青年宮、山西省圖書館及各級各類院校定期開展剪紙藝術培訓。
  • 寧國雲梯畲族鄉的歷史變遷(上)
    據其族譜、歌謠記載和老人們的口口相傳,畲民移居寧國雲梯和繁衍情況如下:雲梯藍氏畲民主要有三支。浙江蘭溪宗祠保存的《藍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年間,蘭溪藍氏遷入寧國雲梯白鹿村,繁衍至今已歷六代,家族現有人口近百人。白鹿西坑藍氏是由蘭溪西方塢一家五口於光緒十九年(1883年)遷徙於此,迄今已歷七代,發展至70餘人。千秋村銅嶺關藍氏是由浙江景寧遷徙於此,已歷六代,至今已發展至100餘人。
  • 寧國仙氏家族(上)
    高生元第840期寧國仙氏聚居地——「仙家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改名仙霞村。村落地處寧國市東南、皖浙邊陲,是寧國市雲梯、楊山及安吉縣章村鎮、臨安市於潛鎮通往寧國市區的必經之地,周邊盛產毛竹、元竹、山核桃、中藥材等農副產品,自古即皖浙邊界較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商貿中心。
  •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上)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寧國市青龍鄉葛氏家族簡介(上)高生元導讀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等研究團體發明了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數百萬人的生命寧國市青龍鄉葛氏,乃兩晉道教真人葛洪後裔,傳至今日,家族繁衍昌盛,為寧國之望族。
  • 山東劉墉家族的四次遷徙過程
    劉墉家族從漢朝時的城陽國到徐州府碭山,從碭山到東海當蘆村,從東海當蘆村到黃墩喜鵲窩、草澗村,再遷徙諸城,劉氏先祖輾轉四次遷徙,在歷史上形成一條漫漫遷徙路。 第一次遷徙:山東莒縣劉氏→碭山劉氏    據2003年在東港區三莊鎮卜落崮村劉祿後人處發現的,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九月九日劉存仁(字子孝,歲貢,候選教諭)撰寫的《草澗劉氏族譜》序言稱:    禮雲,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當記憶而不忘。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莒,由久矣。
  • 歌聲裡的寧國|一筆丹青 潑灑《水墨寧國》
    歌聲裡的寧國|一筆丹青 潑灑《水墨寧國》 /歌聲裡的寧國第
  • 百姓論壇族譜展:重點展現臺灣政要和名人家族的遷徙
    百姓論壇族譜展:重點展現臺灣政要和名人家族的遷徙 2013年06月17日 08: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寧國國投—2019寧國「青龍灣杯」龍舟賽圓滿落幕
    熱力龍舟 國投巨獻——2019寧國「青龍灣杯」龍舟邀請賽圓滿落幕5月28日上午,濱河公園太陽廣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 廣德誓節許氏家族移民簡史
    在這群或被迫、或自願遷徙的人群中,有一位來自河南羅山縣許家窪的老奶奶,帶著兩個小孫子一路蹣跚地越過廣德縣城,繼續往西邊奔波。因為當時條件稍微好一些的縣城附近已經被本省江北無為、桐城等地的前期移民所佔據。老奶奶對兩個孫子說:「我們許家祖上一直講要耕讀傳家,精忠報國。
  • 明清寧國商人新探(二)
    作者:董家魁《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188期二、寧國商人的貢獻2.開拓市場,加速經商地區商業發展商人是市場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坐賈還是行商,其經營活動都是為了開拓市場,從而加速經商地區的商業化發展。寧國商人一部分在本府境內經商,一部分到外地經營,推動了經商地區的商業發展。坐賈家鄉,推動本地商業發展。
  • 四代先祖不知名諱,春節祭祀遠赴嶗山,說說青島湛山的"孫氏家族"
    說起來,在孫姓族人遷徙此地之前,並非一片無人區,而是有軍事墩堡和軍戶駐紮,孫氏到此與他們合村並居的可能性更大些。斬山之名稱,來自鄉民口口相傳,上古時期,此處荒山野嶺,人跡罕至,多有妖邪猛獸四出,僅有幾戶生活在此,飽受艱辛。遂有鄉民向天神乞求保佑,上天感應安排二郎真君下界,以寶刃斬妖除孽,威靈所至山為之劈,遂成&34;,並有&34;。
  • 因政權之爭,北地傅氏家族面臨著遷徙浪潮,依託地北地郡民戶驟減
    但是從漢代至西晉,北地郡無論遷徙了多少次,其境內的民眾卻不斷減少。西漢北地郡轄19縣,有6.4萬餘戶,21萬餘口;東漢中期,寄寓馮翊的北地郡轄富平、泥陽、靈州等六城,有3100餘戶,8600餘口;西晉初,北地郡僅轄泥陽、富平二縣,有2600戶。
  • 歌聲裡的寧國(一) | 聽《千年寧國》看大美河山
    今天小編帶來了「歌聲裡的寧國」優美的自然環境催生出諸多原創歌曲讓我們通過歌聲旋律換個角度欣賞大美寧國一起跟隨戴玉強、殷秀梅兩位歌唱家走進第一期——《千年寧國》>感受寧國的古韻文化和壯美山河「歌聲裡的寧國」系列等你傾聽
  • 寧國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一)
    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了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驚奇,寧國暗藏著10條古道
    尤其是寧國萬家鄉大塔村至浙西天池段,一路石板,一眼望去皆是美景。徽湖古道位於寧國市梅林鎮陽山村境內,經董嶺關與湖州接壤,現存古道全長約3.5公裡,路面為就地取材的石板鋪成,平均寬度約為1.5米左右。古道出寧國後進入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境內。該段古道與寧國往古徽州的南線古道在梅林沙埠相連,為寧國、古徽州與浙江湖州方向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 孔子南遊到過寧國嗎?
    據嘉靖《寧國縣誌》記載,孔子井在孔夫關下,「相傳夫子遊吳時所鑿」[1]。孔夫關建於南宋初年,「因夫子入吳時適此,故名」[2]。在寧國城區,又有夫子堂。正因為有這些遺蹟,明人鄒守益才說:「寧國雖僻,固吾孔聖過化之地也。」[3]在當下,由於傳統文化的興起,各地日益重視本地文化資源的宣傳和開發。
  • 三千多年陳氏家族遷徙史,這是一個偉大的家族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先秦至晉代遷徙陳國滅亡後,陳閔公的長子劍,為避亡國之禍,改名為衍,稱陳衍,逃到陽武戶牖(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娶談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叫陳璉,次子叫陳雞,都在齊國做官,其後裔有西漢名相陳平;陳閔公的二兒子全溫,避禍逃到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