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錫林
微信版第517期
同治初,我辛氏湖北第七世祖淳公(1817—?),響應朝廷號召,於同治二年(1863)與長子辛國藩公(1839—1911)攜妻李氏奉老母傅老夫人,與同宗辛天剛、辛天文、辛天朗等,歷千辛萬苦遠涉數千裡,至寧國縣三十二都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定居,墾荒置業。約同治十年(1873),淳公次子辛國藻(1846—1888)亦來到寧國縣東岸楊灣和赤坑塢與其兄長匯合,和當地鄉民一起,共同努力,恢復生產,修橋補路,惠及鄉鄰。
自那時起,辛氏族譜皆崇推淳公為江南寧國辛氏之一世祖。國藩、國藻二公為二世祖,二人均飽讀詩書、文武全才,曾為地方團練而名噪一時。以下為長房辛國藩公系:
三世:辛天剛(1856—1893,湖北出生),辛天文(1859—1901,湖北出生),辛天朗(1861—?,湖北出生),辛天華(1862—1906,湖北出生),辛天統(1871—1931,江南出生)。
四世:辛朝江(1875—1932),辛朝安(1881—1910),辛朝保(1891—1914),辛朝順(1888—1928),辛朝金(1885—1925),辛朝成(1891—1902),辛朝道(1894— ?),辛朝禎(1895-—?),辛朝祥(1898—?)。
五世:辛有善等約18人。
六世:辛道海等。
真正在江南寧國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出生的也就是朝、有、道三代。以上為1932年編《辛氏族譜》載錄.
辛國藻公(1846—1888)譜系:
三世:辛天明(1867—1924,湖北出生),辛天祐(1870—1926年,湖北出生),辛天選(1880—1921)。
四世:辛朝榮(1894— ?)、辛朝宗(1909—?)、辛朝陽、辛朝德、辛朝華公(1888—1931)、辛朝富(1903—?)、辛朝貴(1906—?)、辛朝珍公(1911—?)。
五世:辛有漢等約10 人。除兩位外,且均為在寧國東岸楊灣和赤坑塢出生。至辛氏族譜編纂時,尚未有第六世出生,故僅錄至此。
六世祖辛道海(1930年5月3日—2014年12月7日),夫人雷桂馥 (1931年4月8日—2014年3月12 日,享年84歲,寧國雲門人,賢淑善良,為筆者的母親),為五世祖辛有善之子,國家幹部,解放後從互助組、低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東岸區、直到縣財政局光榮退休。省級優秀共產黨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著有《辛道海詩詞集》上、下卷,曾擔任寧國縣(區)地方志財政卷主筆。80年代曾代表江南辛氏族人北上湖北依譜尋祖,接上了130多年來音訊杳無的一家人的血脈宗親,功不可沒。生有三男二女,本人按序應排為第七世傳人,兄弟姐妹名下又生有六個子女,當為第八世傳人。現第九世傳人已經出生三人,正上小學和學前幼兒班了。
據統計,目前江南一支在寧國聚居的辛姓人口,已由當初的弟兄二人,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百人。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改變,辛氏人口也將會越來越多。因此部《辛氏族譜》成書時為1932年,故其他六世祖族人名單,自然也就不在譜中。此文也不再將其他六世祖之名下的子子孫孫羅列在冊了,而有待我輩來繼續增補重修《辛氏宗譜》。
自於寧國東岸楊灣安家以來,開荒墾田,植桑建業,築路修壩,理梓躬耕。他們和當地百姓一直和睦相處,同甘共苦,協力齊心,重建家園。諸多大型建築均有碑刻鐫記。蒼天實地,青史留名。自此勞作耕讀,繁衍子孫。
對中華民族的美德,辛氏族人一以貫之,秉承至今。解放前安分守己,耕讀為本,與人為善,敬持鄉規。還經常幫助在我們那裡活動的新四軍,提供錢糧衣物,藥品和情報,甚至還支援他們槍枝彈藥,收養傷員。我的奶奶和父親就給他們送過糧食和衣物、鞋子、草藥、膏藥、紙筆、蠟燭、鹹鹽、蜂糖、刀具、蓑衣、鬥笠等。解放後愛黨愛國,為鄰謀利,舍家取義,為國分憂,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地名改為東岸公社陽光大隊,百廢待興。先立初級社,後設高級社,先期分田地,而後合作化,人民公社,後來又改為東岸鄉,始終緊跟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男女並老幼,共建新農村,享受新生活,追求新發展。更是勤奮好學、努力上進,族人中有國家幹部、人民教師、革命軍人、青年才俊、詩人作家、護士醫生、勞動模範、優秀黨員等,開山治水、科學種田、辦企業、開公司,為地方新農村建設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1999年國家建設青龍灣水庫,為了國家和寧國的建設需要,為人民造福,辛氏家族又一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舍家移民,散落分布在寧國市各鄉鎮和宣城軍天湖地區。雖然再沒有群居在一起的可能了,但血脈相通,親情相連。每年清明節,村人回東岸青龍灣水庫祭祖,駕船踏浪,驅車越嶺。折一束五色杜鵑,灑一路清澈淚痕。久別重逢,喜敘各自家的幸福生活;悲喜無聲,默憶幾百年的家族親情。
此文寫作時得到了湖北宜城市流水鎮鶯河村書記辛家德和辛有恆校長及老家族親的熱情款待和大力支持,協查譜牒,複印拍照,盡力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在此真誠地表示感謝。
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