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這個旗幟必須高揚」

2020-12-13 中國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十四五」時期,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生態文明這個旗幟必須高揚」。

  如何理解,一起學習。

(一)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翻開新篇章;大抓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黃九省區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頒布實施……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重要講話以《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為題發表在第21期《求是》雜誌(全文→)。

  這篇重要講話是總書記結合疫情防控對涉及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講話的一大重點。

  總書記回顧歷史上人與自然關係不平衡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針對新世紀以來全球新發傳染病頻率明顯升高的現實,再次強調: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只有更好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才能守護人類健康。

  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總書記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地發出號召:「生態文明這個旗幟必須高揚。」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總書記提出兩方面要求:

  一方面,「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生態紅線,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

  另一方面,「增強全民族生態環保意識,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嚴厲打擊非法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的行為。


(二)

  總書記4月10日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分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任務,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重要原則,對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

  會議全面系統概括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結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

  更多內容,筆記君推薦大家閱讀《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全文→)。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三)

  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也佔有重要位置。

  關於「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建議》予以充分肯定: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關於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建議》是這樣描述的: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關於「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議》是這樣表述的: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為此,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具體有4方面重要工作: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佔用。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築。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繼續開展汙染防治行動,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汙染治理,加強白色汙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重視新汙染物治理。全面實行排汙許可制,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尹霞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製:馬建輝


相關焦點

  • 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旗幟
    四、高揚民族復興旗幟,彰顯中國夢想,揭示抗戰勝利對開啟中華民族浴火重生、偉大復興徵程的偉大意義和光明前景何為復興?復興就是過去輝煌,後來衰敗,現在要重振雄風,再鑄輝煌。系列講話出現民族復興字樣的有20多處。習近平詳細回顧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由來和發展過程。他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永遠高揚的旗幟--南泥灣巡禮 -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
    永遠高揚的旗幟--南泥灣巡禮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持續不斷的開荒也使南泥灣這塊陝北的「綠洲」生態開始惡化。南泥灣鎮長錢光亮說:「南泥灣14個村過去村村可以種水稻。由於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目前已有4個村約500畝地被黃土掩蓋,不能種植水稻了。」
  • 讓決戰決勝的旗幟高高飄揚——舞陽縣保和鄉扶貧辦主任 高揚
    高揚自己這樣說。「高揚這孩子幹活勤快,學習悟性高,工作踏實能幹。」同事們這樣說他。僅僅上班一個多月,高揚就對扶貧工作上手了,很快熟悉了保和鄉的貧困人口概況並及時走訪入戶,了解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以及享受的扶貧措施。高揚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 有守有為:高揚理想信仰的旗幟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高揚理想信仰的旗幟,是克服和解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的根本前提。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戰略高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只有「有守」「有為」,不斷強化信仰自覺,努力開拓實踐空間,才能更好地完成現實賦予的思想任務,更有力地擔當事業賦予的歷史使命。
  • 生態美學:邁向生態文明的美學轉型
    原標題:生態美學:邁向生態文明的美學轉型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極大地影響並改變著地球生態系統,導致這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被擾亂,一系列生態災害嚴重威脅著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正是為了拯救生態危機,為了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可持續存在和健康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開始了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深刻反思,並逐漸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 凝聚青年力量 建功生態文明建設
    青年是時代的新生力量、進步力量,是經濟建設、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先鋒力量,更應該是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建設者和傳播者。凝聚青年、服務大局,始終是共青團的工作主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需要我們引領青年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需要我們激發青年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我們充分發揮青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 「高揚的旗幟」致力於微生物菌劑研發,帶領企業新三板上市!
    劉海明致力於功能型微生物菌劑研究開發工作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就本期《高揚的旗幟》和方方一起去了解一下他的事跡吧~功能營養型菌劑:用於與化肥結合,減少化肥用量;功能抗病型菌劑:用於與農藥結合,減少農藥用量;單質元素改性菌劑:用於單質元素(KCl和NH4Cl)中氯離子副作用處理;環保型菌劑:用於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礦產資源廢棄物的高效處理循環利用;土壤調理菌劑:用於土壤生態系統修復
  • 王家瑞:高揚和平發展合作旗幟 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求是消息:高揚和平發展合作旗幟 努力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學習江澤民同志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幾點體會   江澤民同志還敏銳地看到,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這兩個趨勢的發展都是漫長曲折的過程,中間也可能會有反覆,但這個大方向是不可逆轉的」。     加強戰略謀劃,用好、用足我國所處的戰略機遇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
  • 熱評|這個跪姿,讓希波克拉底的誓言高揚!
    在抗疫一線,這個跪姿是萬千醫護人員的常態。他們不顧「膝下黃金」,放低身體的重心,託舉起沉重的生命。這一幕幕久跪中,我們看到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在戰場上高揚——「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富或貧,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小年夜起,上海的醫護人員一批批奔赴湖北,馳援武漢。
  • 籤約作家||高揚:培養娃娃 全為四化
    作者:姓名:高揚。筆名:花梨。公務員,職稱,教授級高工。從事工作:樂此不疲,教書育人;綠染山川,植樹造林。詩歌愛好者,鍾情於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有作品見於《中國綠色時報》,《遼寧林業》《華文作家報》《大東北文學》《遼寧文學》等。
  •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這六項原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並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民主:社會主義始終高揚的旗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詞,是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指導內容,是引領全中國人民追趕中國夢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道德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   民主民主是人類普遍追求的一種價值理念。
  • 高揚的旗幟:32年防疫經驗,他大疫面前顯擔當!
    義無反顧,奮勇向前危機時刻迅速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本期《高揚的旗幟》欄目方方就帶您了解下李愛軍
  • 高揚「建築之鄉」旗幟 爭做新時代「書卷人」——記淄博市人大代表...
    初見田茂軍,記者就被這個身材魁梧、性格爽朗的山東大漢所折服。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以守信踏實、兢兢業業、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將天齊集團打造成了一家以建築施工為主業,房地產開發、服務業、高新技術項目投資四大板塊為主要經營範圍的「中國承包商企業60強」企業集團。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
    洛桑江村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指引和實踐路徑,是我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強大理論武器。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用心領會、全面把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作貢獻這個重大政治責任,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 從三地視察系統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戰略考量
    這及時向世人、向世界傳遞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凝心聚力,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建設一個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的重大信號;展現出我們在當前特殊時期仍然堅持綠色發展戰略,以自己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全球範圍高高舉起生態文明建設綠色旗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江蘇崑山陸家鎮高揚「外向明星鎮」旗幟持續增強發展後勁
    陸家鎮緊緊抓住三角一體化等四大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高揚「外向明星鎮」旗幟,開放再出發,為崑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標杆城市貢獻陸家力量。(記者 張偉偉)
  • 生態博物館與生態文明建設
    我認為,對於當下中國遺產事業的這些需求,生態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生態博物館是超越傳統博物館圍牆,探索將自然與人文遺產綜合保護、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它緣於博物館界服務社會發展的良好願望,以重構自然與文化、遺產與人民、過去與現在的新型關係為重心,與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深層生態系統及理論、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有關係。
  • 建設生態文明 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對我國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進行檢省後的一種明智選擇,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和持續推進。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明了何為生態文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等問題。
  • 生態文明是通向「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歷史任務的提出,要求我們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人類文明的生態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