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湘老道:油茶飄香

2021-01-12 南國文化傳媒

油茶飄香

文/清湘老道

打油茶,是我國西南山區人民特別是桂北山區人們喜愛的獨具特色的一種飲食習慣。它既是茶又非茶、既是湯又非湯;既是待客方式又是社交場會,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種狀態……

1969年初,我來到越城嶺下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越城嶺是五嶺中之一嶺,橫亙在湘桂兩省之間,縱深200餘公裡。

十月小陽春,二季稻已收割完畢,一年最繁忙的農事總算告一段落。這是一年中另一個溫暖的時節,也是另一個收穫的時候。山區的或靠山而居的農民們就要上山去採摘毛慄子、山蒼子、油茶子或其它中草藥,或賣了賺錢或補充主糧的不足。生產隊裡則利用這寒冬未到的時間燒石灰、燒磚瓦修葺集體建築和準備明年的用度。有一天隊長分配我跟其他幾個村民進大山去扛樹。

來這插隊十個來月了,還從沒有登上過村旁這座大山的山頂進入大山的深處。只是有時上山砍柴、種姜,最具刺激性的就是晚上被派到離村子不太遠的山地驅趕野豬不讓糟蹋包穀紅薯。

我早就想著進大山深處看看,看看大山的雄偉、蠻荒、神秘和山民的生活。我也聽人說;山裡人餓不到——山裡那麼多東西,隨便抓一把就能填胞肚子。越是災荒年山裡越好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大都緊缺,我們知青剛下鄉的半年間是有口糧供應的,半年過後新糧出來了也就按隊裡分的糧過日子。聽說要進山,我期待著也能進山嘗嘗山裡的特產、野果和野味!最主要的是,山裡人好客熱情!

隊長當天通知,下午一行五人就出發向山上走去。開始沿山箐小溪往裡走。春夏時節小溪不小,形成一道又一道的瀑布,穿過樹叢巖石咆哮著向山下奔來。眼下已經進入枯水期,水量大不如前,已成頗顯溫柔的潺潺流水。走了約半小時後我們離開小溪登山。

這山路是人和牛踩出來的,沒有階梯且陡峭,彎彎曲曲伴著懸崖向上攀去。我想著明天要扛著八九米長的一根杉木走這種山路回村,心裡不免有些發愁。兩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山頂。壯闊浩瀚的天地頓時令我愁雲一掃、心曠神怡,大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向東看,湘江如帶、鐵路如線,丘陵如包,十多公裡以外的黃花大嶺橫亙在東邊天際;往西望去,群山莽莽,如波如濤,向著西方蒼穹深處滾滾而去。山峰一座連著一座,被晚霞鋪染得或明或暗,層層疊疊,紅處燦爛、暗處森嚴,十分壯麗輝煌!

我還沒看夠,帶隊的村民就催著趕路:下山,下山,天黑前要趕到住的地方!

我們便往西邊下山。一條又一條的山箐峽谷從山的折皺裡延伸開去,它們孕育了無數的水流、無數的林木和無數的田園萬物。

大慨又走了三四十分鐘,暮靄中我們走到一個不到十戶人家的小山村。狗吠聲中馬上有人出來迎接。人尚未坐定,女主人便在火塘上架鍋了,只見女主人拿出一口厚厚的鐵鍋,鍋不大直徑只有20來釐米,正中有一突出的橢圓口,裝著一10多釐米長的木把,鍋的右邊正中又有長出約五釐米的一半圓敞口,這就是油茶鍋。

山區秋日已經很有涼意了,山裡則涼意更甚。我們五個人和男主人就圍著敞開式的火塘坐。火塘裡樅樹柴燒得旺旺的,火苗竄向四周。人們一邊家長裡短地閒談,一邊看女主人操作:當茶鍋燒得快冒煙時,女主人倒進茶油,再抓一把糯米蒸熟曬乾後製成的米花放進去。米花在油鍋裡頓時膨脹發胖,撒過紅顏色的米花紅紅白白地立刻鮮亮起來。這時女主人趕快將其撈出,再放進一把脆包穀,包穀如米花一樣蓬蓬勃勃地變大變肥。那香氣立馬充溢了整座房屋。逗起了我們滿滿的食慾。

之後,女主人倒入一撮泡好了的豆子(綠豆還是飯豆,看不清),放一塊老薑,用一把曲尺狀直徑五釐米左右的圓木錘在鍋裡擂,擂到鍋裡剛要冒煙時再加入一點茶油,這時女主人欠身從火塘上方的一個小竹蔞裡抓出一把黑黑的茶葉,注入不多的水,重新用木錘捶,待鍋內各種東西融為一體了後注滿一鍋水,煮沸,撒上鹽和一些辣椒粉。好一個女主人,右手提著足有三、五斤重的鍋,左手拿一竹編的濾網,分別將油茶湯平均地注進七隻裡面放好了少量米花、脆包穀的小碗中。然後對在坐的人說:喝茶!

山裡人講禮性,就連喝茶都有規矩。雖然女主人發話了,我更是早已按捺不住想伸手去端茶碗。但見同來的村民都正襟危坐沒有端碗的樣子,只得瞪眼望著他們。這時,只見男主人第一個端起了一隻碗,說著:來來,大家莫講禮性,沒有好東西招待你們,莫嫌棄——隨便呀!眾人這才跟著端起了茶碗,說著客氣話開始喝茶。

這打出來的油茶與平時喝的泡茶、煮茶和後來見著喝過的功夫茶那完全是兩回事!打的油茶是既有茶的香氣又有姜的辛辣,茶湯黑中帶著綠色,加上添加的米花和脆包穀,香辣中融入了脆爽,如果還有一撮香蔥或芫荽,便更有了些許清香。

不過我第一口時卻感到的是苦,苦中還有濃濃的煙燻火燎味。這正應了當地人喝油茶的順口溜:一杯苦二杯甲、三杯四杯正好呷。

喝油茶不止是喝茶,還有其它內容。喝過第一碗後,第二碗時女主人提來一鍋蒸熟的紅薯和山薯。這紅薯、山薯軟糯還帶些許甜,就著油茶來吃。這時茶香味、姜香味、豆香味、油炸香味和著辣味、鹹味加上松、脆、糯,各味合為一體,讓我味蕾頓時大開,食慾大張。這還不算,主人又用鐵夾從灶旁四周火燙的柴灰裡翻出不少的煨紅薯。經過火灰慢慢煨熟的紅薯又是另一種風味,香中透著淡淡的焦味,還有糖一樣的粘液流出。

呵呵,這對我來說可是一次從未享受過的美味!雖然沒有大魚大肉,沒有山珍海味,但我感到了吃的幸福、味的神奇和山野果蔬搭配的豐富以及山民們的智慧!

我們一行人越喝越有味,一連三碗。這是山區喝油茶的規矩,一定要喝夠三碗才行,否則就是不敬。三碗過後如果你不想喝了你就用手將茶碗捂住,還想喝就繼續。剛開始喝時身旁的同村人就告訴我了:只喝三碗,不要貪杯。喝完茶後還有酒喝!

我不管他們談收成談種什麼談過日子談老人小孩,也不理會他們都將碗捂住了表示已夠而我還繼續著,主人見我如此熱愛也感高興。我不知自己一共喝了多少碗,一直喝到罷錘。這才腹胞臉熱、通體暢快,細汗滲出。這就是山區百姓為什麼發明了喜歡喝油茶的原因之一:能祛寒祛溼活血通絡!

主人還告訴我,他們平常也經常打油茶,來了客人更要打,尤其是女客人來了,幾乎要把全村的女人邀來,一起打油茶聊天。不來客人農忙時節,一鍋油茶就著米飯、紅薯、餈粑就能對付一餐!

這是我第一次喝油茶,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人們圍爐而坐參與打油茶的歡快與融洽,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難以忘懷。

一別就是一二十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出差去恭城,早就聽說恭城油茶特別。在招待所裡早餐就提供油茶,但一喝感覺味道不錯卻沒有記憶中的那種意境。同行的灌陽同事就說:大慨沒有家裡打的正宗!於是就去縣醫院找一位本縣熟人,不客氣地提出要到他家裡喝油茶!五六人圍著煤爐子邊聊天邊看主人打茶。那打法與我當年在越城嶺山中的打法差別不大,只是茶葉更粗更多、味更濃卻缺了海椒粉。但小吃卻豐富多了——有炒粉、年糕、油炸果子、香花生等等。

可一花眼睛幾年後的今天,打油茶和喝油茶竟風靡了整個桂林市。大大小小的油茶店已遍布全市各個角落,有恭城油茶,有資源油茶、更有平樂油茶和灌陽油茶,林林總總花色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有油有茶有姜有米花!然而佐以油茶的食物象恭城一樣,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光糕點類就十多種,特別是原先桂江江上跑船的船民們特有的一種「船上糕」,是用蒜葉、韭菜、芋頭乃至花生和著糯米打茸然後蒸熟再煎的米糕,其味極香糯爽口。三五朋友每有閒暇邀在一起,邊喝油茶邊聊天,花錢少又可交流勾通;而退休老人常常是參加早鍛鍊後一起湧進油茶店,一壺油茶、幾樣點心,既暖身又解乏,既經濟又實費,豈不是兩全其美!

打油茶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變,有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油茶粉一衝即食的,有用果汁機、破壁機來打的。當然,更多的人還是喜歡在家打油茶。一家人,或幾個多則十來個朋友,圍爐而坐(當然不再是火爐而是電爐、氣爐或電磁爐),一把茶葉一塊生薑綠豆紅豆,家長裡短,兒女情長,天南海北、生活生產、政治時事,就成就了油茶的芳香,滿足了口腹食慾,融洽了感情,交流了思想……

呵,永久飄香的油茶!

編輯 | 夏巖

END

作者簡介:清湘老道,本名蔣才東,現年72歲。全州鎮民主街長大,退休後居桂林。

相關焦點

  • 長篇小說連載|清湘老道:十家院子「3」
    十家院子文/清湘老道三緊跟著萬玉卿住進十家院子的是「米湯老爺」。他做的米粉在清湘算得上是一塊牌子。米湯老爺的真名叫蘇煜斌,已是一個50多歲的老頭。當他剛成年時,他的父母請了一位先生給他取了一個「字」——文武。
  • 長篇小說連載|清湘老道:十家院子「1」
    十家院子文/清湘老道第一章十家院子是位於清湘縣縣城最繁華又比較安靜的處所,可以說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方。清湘地處於古湘桂走廊的北端,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就是中原進入嶺南的咽喉要道,公元前391年楚國就在縣北部設立了洮陽,為現廣西最早的行政區劃。東邊橫垣著都龐嶺,西邊是巍峨的越城嶺,一條湘江從兩座大山之間由南向北流過,衝刷出來的湘江谷地就是清湘子民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的地方。越過這塊谷地向南就算進入嶺南地區,那可是歷史上被稱為百越民族的蠻瘴之地。
  • 錦屏:油茶飄香
    時下,錦屏縣的鄉村傳統茶油榨油坊裡,村民忙著壓榨油茶,供應市場。 近年來,錦屏縣利用荒山荒坡大力發展油茶種植產業,並通過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油茶低改科技成果,著力提高產出率。目前,該縣種植油茶10.3萬畝,帶動3萬餘人實現增收。
  • 網際網路賦能「油茶莊園」認養 助力湖南油茶產業發展
    星辰在線11月1日訊(通訊員 鄧玲 徐穎潔)10月31日,「油茶花開,莊主駕到」衡南好糧油推介會暨大三湘第八屆油茶花節開幕式在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湖南省國有林和森林公園管理局二級巡視員歐陽敘回,衡陽市林業局、衡陽市油茶產業發展局黨委書記、局長陳駿,衡南縣委副書記、縣長李軍等出席活動。
  • 油茶晉升「國字號」地理標誌
    據1990年版《常山縣誌》記載,常山在宋末元初就已在新昌輶輅、芳村壽源等地有大量油茶栽種;明代中葉油茶已廣及山區、丘陵;民國年間全縣各鄉均種有油茶。2001年,常山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的稱號。
  • 耒陽油茶產業文化推廣暨全國媒體耒陽行活動啟動
    世界油茶看中國,中國油茶看耒陽。10月22日,耒陽油茶產業文化推廣暨全國媒體耒陽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湖南廣電前坪廣場舉行。本次活動以「油茶之旅 品味耒陽」為主題,邀請來自全國20餘家主流媒體的採編人員和上百位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一起感受千年耒陽.油茶之都的魅力。
  • 油茶的作用,與油茶的特徵,與養殖注意事項
    據化驗,普通油茶幹種仁(氣千)含油43.56%,含水865%,蛋白質8.66%,粗纖維3.26%皂素8.65%,灰分2.59%,無氮萃取物24.63%。油茶具有壽命長和適應性強的特點,一般可開花結實六十至八十年。衰老了可以砍伐復壯更新,又可開花結果數十年,如此可復壯更新多次。特別是普通油茶除壽命長而外,其適應性也很強。對士壤要求不嚴,能耐乾旱,耐瘠薄,適宜在一般山地種植,不與農爭地。
  • 油茶的做法 油茶的做法和功效與作用
    油茶的做法和功效與作用茶油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食用植物油又是一種中藥。茶油主要來自山茶樹的種子,營養豐富,功效廣泛,是真正的綠色食品。中藥中的茶油清熱解毒,化溼殺蟲的功效,能夠治療虐障。同時對急性腸梗阻有很好的療效。茶油日常的做法眾多,且美味異常。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們食用居多。油茶麵,最初被當做食物時,叫炒麵。它是一味非常樸實的來自民間的民族傳統食物。
  • 長沙首屆油茶文化節暨茶油品牌推介活動舉行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19日訊(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茶油炸的臭豆腐、蔥油粑粑、春卷等傳統美食,「湘菜大師」現場教你用茶油做菜,還有色香味俱全的茶油宴等你品嘗……今日,長沙百年非遺品牌、網紅打卡地火宮殿內人頭攢動,茶油飄香,「茶油開榨了」2020年長沙首屆油茶文化節啟動式暨茶油品牌推介活動在這裡開幕
  • 第十屆桂林恭城油茶文化節 舉辦「天下油茶在恭城」-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記者 樊成甫 攝 第十屆桂林恭城油茶文化節「天下油茶在恭城」——百家宴油茶宴、千人油茶舞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廣西新聞網恭城9月1日訊(記者 樊成甫 通訊員 王曉 李茂香)8月31日,第十屆桂林恭城油茶文化節
  • 油茶企業大三湘的破局之路:布局油茶產業網際網路 與本來生活網共建...
    傳統油茶企業的觸角已經伸向網際網路。大三湘董事長周新平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油茶產業發展瓶頸,大三湘正以網際網路思維為破局利劍,布局油茶產業網際網路、營銷數位化。」記者獲悉,今年11月份,本來生活網與大三湘合作的「本來茶油基地」正式授牌。雙方突破生產商與渠道商傳統合作關係,共建產業鏈。通過專屬認養油茶林等方式,實現客戶需求定製化。
  • 廣西恭城:一碗油茶的非遺體驗
    「一杯苦、二杯澀、三杯四杯好油茶。恭城油茶噴噴香,一天回來喝三碗,又有茶葉又有姜……」身穿傳統瑤族服飾的盧中蘭手拿木槌在鐵鍋裡捶打茶葉,一邊哼唱當地的油茶歌,整個油茶館溢滿茶香。56歲的盧中蘭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人,從事油茶行業30多年。
  • 科技興林 油茶山上掛滿「金」
    弼佑鎮是冊亨縣油茶種植大鎮,境內上百年歷史的油茶樹成林成片,當前油茶種植面積達11.8萬畝,佔全鎮林地面積的65.66%。而落江村又是弼佑鎮油茶林最為集中連片,油茶品種和長勢較為優良的村落。 落江落江,林滿山崗。過去,落江村的油茶林「靠天養」,產量一直上不去。
  • 常山油茶晉升「國字號」地理標誌
    近日,常山油茶順利通過部級專家評審,成為浙江省常山縣繼胡柚、猴頭菇之後第三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至此「常山三寶」全都榜上有名。常山油茶作為常山縣的重要經濟作物,栽培和利用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據1990年版《常山縣誌》記載,常山在宋末元初就已在新昌輶輅、芳村壽源等地有大量油茶栽種;明代中葉油茶已廣及山區、丘陵;民國年間全縣各鄉均種有油茶。2001年,常山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的稱號。
  • 冊亨縣2020年油茶產業發展推進會舉行 28.5萬畝油茶開採
    10月23日,冊亨縣舉行2020年油茶產業發展推進會,啟動今年28.5萬畝油茶採收。近年來,冊亨縣大力打造油茶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28.5萬畝,掛果面積17.5萬畝,年產油茶籽1萬噸,培育油茶加工企業4家,年產茶油2000噸,產值達5億元,油茶發展帶動從業人員10餘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5萬人。
  • 油茶栽培技術
    一、造林地的選擇根據油茶的適生性,以選擇地下水位在1m以下、土層厚度不少於80cm、pH值在5.0—6.5之間、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紅壤、黃壤、紅黃壤為宜;海拔100—800米,山地坡度在25°以下的陽坡地。
  • 探訪貴州侗族一日三餐必備美食——油茶
    探訪貴州侗族一日三餐必備美食——油茶  【解說】在貴州省黔東南的侗族村寨裡,家家戶戶都流行著喝「油茶」的習慣。與日常品茶不同的是,喝油茶需要在茶水裡加上不同的食物,通過不同食材的碰撞,把普通的品茶變成了能夠填飽肚子的油茶。
  • 江西省構建現代油茶產業發展體系
    原標題:江西省構建現代油茶產業發展體系  近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江西省發布的《關於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支持「贛南茶油」「宜春油茶」等地方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逐步構建以「江西山茶油」公用品牌為引領,地方區域特色品牌、企業知名品牌為一體的品牌體系,構建現代油茶產業發展體系
  • 道縣:注重油茶管護 累計新造油茶基地14.7萬畝
    紅網時刻永州12月13日訊(通訊員 蔣曉國 熊昌勇 唐少清)12月12日,在道縣白芒鋪鎮野祝福村油茶基地,林農們一片忙碌,撫育油茶幼林,據現場指導的林業技術員介紹,近年來,道縣通過政策扶持,加快實現油茶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零散向規模、由粗放向集約跨越
  • 百草皆是藥,油茶一身寶
    油茶作為一種木本油料,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食用歷史,是世界衛生組織首推的健康類食用油。茶油的健康價值,早有醫學典籍記載:《本草綱目》記載:野山茶油可「明目亮發、 潤腸通便、清熱化溼、殺蟲解毒」。《中國醫藥寶典》記載:野山茶油外用可治療癬疥、防蚊蟲叮蛟、除疣、防曬去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