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2020-12-04 曉說通信

(記者 葉子遒)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出臺《規定》,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規定》還要求,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優化信息推薦機制。針對當前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採用個性化算法推薦技術推送信息所帶來的問題,給出了全新解決方案。

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防範技術濫用正成為一項課題,包括算法推薦在內的算法決策應用將迎來更加嚴格的監管。

01

何謂「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

算法推薦是一種生成機制和傳播方式,是一個提取信息、匹配信息、推送信息的過程。結合算法推薦在網絡中的實際應用來解釋,算法推送機制是基於用戶喜好與興趣,利用大數據手段收集用戶數據資源,通過為客戶精準畫像實現信息細分的個性化、訂製化信息推送服務。

「信息繭房」概念由美國政治學者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中提出。它指的是人們的信息選擇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傾向所引導,從而將自身束縛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久而久之,用戶會因為自身偏好及個性化推送而接受不到其他信息,只能被動接觸到同質化的信息。

02

「算法推薦」加持下的「信息繭房」

在大數據時代,人不再是一個複雜的混合個體,而是被拆分出各種標籤。例如:性別、年齡、地域、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等。根據這些標籤,人又被劃歸為不同的群體,甚至還要給這些劃歸後的群體再貼上一個新的標籤。可以說,標籤化的數據時代是「算法推薦」能夠產生的土壤。通過這些被量化後的數據,「算法推薦」能描繪精確的用戶畫像,從而向個體推送其最有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網際網路環境的另一個特點是將內容「放大、突出」。因為在網絡這海量的數據中,只有足夠「放大、突出」,才能讓你從無數的同質化信息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得用戶的關注。比如多數人深惡痛絕的「標題黨」與「節奏黨」,正是「放大、突出」最為典型的代表。無論是一言不合就「震驚」的譁眾取寵,還是非黑即白「南甜北鹹」的選邊站隊,共同的作用都是放大信息對人的影響。決定「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影響力度,信息的影響力度越大,「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也越大。

當「算法推薦」的精確推送,疊加上網絡環境的「放大、突出」的效應後,網絡信息對人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信息對人的影響程度也正是決定「信息繭房」對人束縛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信息的影響力度越大,「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也越大。

03

「信息繭房」對網絡生態的影響

我們對網絡生態環境是否良好的評判標準是對人的影響。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對人產生正面影響,反之則產生負面影響。以往我們一般認為,當網絡生態環境充斥那些例如色情、暴力、謠言的,傳統意義上的不良信息時,網絡生態環境才會對人產生不良影響。但是「信息繭房」的出現告訴我們,時代變了。

網際網路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0餘年,早已度過了那個沒有監管、充斥不良信息的「蠻荒年代」,但是人們發現網絡生態似乎並沒有成為想像中那個美好的樣子。有更多的矛盾被推到了網絡的前臺,增加的似乎只有網民的戾氣,而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探討。而這正是「信息繭房」對網絡生態的影響。

被困在「信息繭房」中的人,由於只能被動接觸到由自身偏好決定的同質化的信息,而接受不到其他信息,所以會逐漸喪失敏銳的感受力,弱化對社會公共議題的關注。人們會漸漸脫離真實的、複雜的社會,而活在「信息繭房」為其構造的,主觀的、片面的、「以我為準」的社會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理性逐漸縮減,卻又由於「信息繭房」中信息的「洗腦」,反倒認為自己是理性、客觀、中立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很多社會公共議題會失去在爭議中達成共識的機會,爭論雙方固步自封,甚至演變為站隊互噴。

04

防範技術濫用,「算法推薦」強化監管

「信息繭房」對人最大的負面影響在於使人短視,這與構成「信息繭房」的信息是否為不良信息並沒有必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常常忽視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正如上文所說,「算法推薦」能描繪精確的用戶畫像,向個體推送其最有可能感興趣的話題,這就可能導致算法始終向個人推送迎合其觀點的內容,形成一種「洗腦」,最終導致「信息繭房」的形成。所以治理網絡生態還需要從「算法推薦」入手,打破「信息繭房」。

因此,優化信息推薦機制不能局限於對內容的審核、對不良信息的打擊,更要警惕「算法推薦」對「信息繭房」產生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相關立法和標準開始關注算法推薦,維護健康的網絡生態。例如,《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及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最新修訂草案等都作出了規定,要求標明「定推」字樣,給用戶提供「退出」選項並刪除個人信息,禁止歧視、欺詐等。

此次《規定》進一步明確算法推薦與人工編輯相結合的信息分發方式,第12條要求建立體現主流價值導向的推薦模型,「建立健全人工幹預機制,建立用戶自主選擇機制」。以算法推薦模型+人工幹預+用戶自主選擇三者有機結合的解決方案,解決算法推薦帶來的種種弊端。

順應大數據時代趨勢,如何規範算法、善用算法,共建良好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需要監管部門、網際網路平臺和用戶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專家熱議算法推薦,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正在分享研究成果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在這過程中,「信息繭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導致了「信息繭房」現象的產生。對此與會專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於德清: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2020年1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新京報聯合舉辦「智能算法的傳播邏輯和價值迭代」研討會,關注算法對媒體與傳播的影響。會上,新京報編委、評論部主編於德清認為,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的確在算法推薦技術的推動下變成了「千人千面」的狀態,滿足了用戶的偏好,但對於單個用戶來說,其接觸的信息持續性地處於「單人單面」的狀態,導致用戶深陷信息繭房而不自知。一般而言,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經歷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的發展階段。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隨著算法推薦的流行,算法導致「信息繭房」的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信息繭房」還不是一個清晰和準確的界定,這極大地影響了對「信息繭房」的認知與觀測,也曲解了算法與「繭房」的關係。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德外薦讀
    ,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事實證明,算法並沒有導致信息繭房,而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個體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厲業強【內容提要】網絡傳播時代,人工智慧算法推送機制進入了新聞傳播行業,算法推送具有本身的優越性,能夠在大數據時代,對內容做出高效的分析推送。但現如今的人工智慧算法依然無法判斷新聞價值,因此同質化內容的重複推送,加強了「信息繭房」效應。本文通過分析「信息繭房」與算法推送,提出「信息繭房」的多點危害,並對其做出了對策分析。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野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技術出現後,「信息繭房」擔憂隨之而來,再加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加持」,更是讓「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如果說前幾年學界還在討論如何幫助用戶突破「信息繭房」的話,那最近的風景可能就有些不一樣了。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域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技術出現後,「信息繭房」擔憂隨之而來,再加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加持」,更是讓「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如果說前幾年學界還在討論如何幫助用戶突破「信息繭房」的話,那最近的風景可能就有些不一樣了。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摘要】近年來,網絡媒體為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持續向用戶提供定製化、精準化服務,最大限度迎合用戶需求,卻無意間加速了「信息繭房」效應形成,對用戶、社會等造成一定危害。應當加強媒體行業自律和監管、優化信息推薦機制、提升用戶媒介素養,逐步幫助用戶走出「繭房」,促進多元化、全面化、綜合性發展。
  • 「信息繭房」長期存在,平臺算法的優化只能起到平衡效果
    Facebook「信息繭房」的形成因素眾多,包括用戶主動尋找消費內容、群組內分享的內容等等,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Facebook的算法機制。但Facebook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儘管其在算法、用戶和社群方面進行了調整,包括嚴格管理群組內的極端言論、種族歧視等方面的言論,但它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並表明這一系列政策變化是基於美國社會層面的問題,而非針對信息繭房。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批評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須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就事論事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 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別讓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二、 Google搜索通過個性化服務造成信息繭房要想弄清楚Google搜索是如何進行個性化推薦,並造成信息繭房的,我們就要從其算法開始說起。Google搜索最開始採用的是PageRank算法,這是用來標識網頁的等級/重要性的一種方法,它是基於網站之間的相互投票,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站之間互相指向。
  • 「屏聯網」興起,酷開系統8「無界空間」打破你的「信息繭房」
    三、酷開網絡「多、快、準」,破解你的「信息繭房」在新媒體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推薦算法以及精準用戶畫像,根據用戶興趣等多維度進行個性化推薦成為常態,但是久而久之,用戶信息接受維度變窄,知識獲取單一,一不小心就會進入